高职院校学生品牌的构建途径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NDY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打造学生品牌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且是高职院校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该树立正确育人理念,设计学生品牌;突出“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学生品牌;创新校园文化,优化学生品牌;关注优秀学生,宣传学生品牌。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品牌 途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职院校数量的不断增多,高职院校正处于一个充满希望并且竞争激烈的时代。面临这样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品牌战略意识被唤醒。一些高职院校审时度势,纷纷打造特色品牌,并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和实施具有职业特色的品牌经营战略。
  
  学生品牌的内涵
  
  学生品牌的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它满足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创造效益;二是学校通过社会信息的反馈,不断完善学生品牌的塑造,并通过满足社会需要,提升教育的价值;三是对于学生个人,在收获品牌竞争力的同时,通过社会的肯定,满足个人对自身价值的诉求。高职院校打造学生品牌,就是要培养综合素质高、职业素质硬,就业竞争力强的优秀应用技术人才,形成社会普遍认同的、具有学校自身风格的人才品质特征,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学校声誉。
  
  学生品牌对高职院校的意义
  
  打造学生品牌是高职院校应对竞争形势的有效手段。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化的发展,高职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高职教育的卖方市场正在向买方市场转变,社会对高职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面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高职院校面对的竞争对象首先是普通高等教育院校,且处于劣势地位。高职院校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突出品牌建设。另一方面是来自各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能否创特色、树品牌、扬优势。决定了高职院校能否在“前有尖兵,后有追兵”的高校竞争中冲出重围,决定了未来发展的成败。
  打造学生品牌是提高高职院校美誉度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大力加强和发展职业教育,高职院校也在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使社会对高职教育的看法大为改观。但不可否认的是,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品牌影响力尚未形成,品牌的信誉度、美誉度有待提升。高职院校品牌首先是学生品牌,它在迅速传播学校形象的同时,也代表它培养学生的质量和特色。因此,加强学生品牌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社会信誉度、美誉度,争取市场份额,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偏见的重要途径。
  打造学生品牌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当前,虽然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很高的需求,并为此提供了—个巨大的高级技术人才教育与培训市场,但是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依然存在着市场竞争力不强,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的现象。若能在人才培养上下足功夫,努力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竞争能力强的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优秀人才,并形成品牌效应,这对于高职院校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高职院校打造学生品牌的途径
  
  树立正确育人理念,设计学生品牌。衡量学校是否有特色,归根到底要看培养出的学生是否有特色。高职院校能否设计出具有特色的品牌“产品”,与是否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息息相关。
  树立关注生命的教育观。职业教育是一种生成人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活动,是把未成熟的主体培养成成熟主体,把人培养成面向未来职业生活主体的活动。职业教育中的人格唤醒、人格塑造与职业能力的生成并不矛盾。应当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完善学生的人格个性与发展学生职业认知的悟性、职业技能习得的协调性、职业素养的形成有机结合起来,树立关注生命的教育观。
  坚持个性发展理念。共性培养只是学校教育的一方面,个性培养才是创新教育的关键。高职院校走上良性的学生潜能发展的轨道,应该从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创造教学相长的氛围和环境,张扬学生的优势和潜能,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教师和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彰显学生的个性,使拥有不同天资和潜能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最适合其自身特质的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强化学生科学发展职业素质的意识。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不仅需要培养面向具体职业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还应注重发展学生应对岗位变迁的适应性。一方面要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通识教育,强化其作为工作者的角色意识,激发其发展的愿望,从而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职业素质;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强化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即不仅培养学生,还应加强对企事业单位员工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不断提升他们可持续发展的素养和能力。
  突出“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学生品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挑战的过程中缺乏明确、科学、实用、有效的培养模式,表现为“教非所学,学非所用”,人才培养模式无特色,人才培养过程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行业和企业对于“职业化”人才缺乏的困惑,正是高职教育寻求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因此,高职院校突出“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形成自己的教育品牌。
  科学制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是实行“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以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重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首先要制定“职业化”的专业标准,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开发课程,以职业流程为线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来综合研究专业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其次要制定“职业化”的课程标准,要深入行业企业,做好调研,充分征求专业课教师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制定课程标准,同时,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按照职业流程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要建立“职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和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关系,使学校融入行业企业之中,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可以选择一批与专业对接、企业规模大、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种职业氛围;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产品质量意识、服务意识、信誉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效益意识和企业管理意识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强化技能训练,加强实训、实习环节。
  变革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高职院校要全方位推进“职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对现行落后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一次大的变革。首先,必须变学年制为学分制;其次,必须实行学生的弹性学制;第三,必须变革考试制度和学生考核评价方法。如:学生的修业年限与学制要建立柔性关系;学生可以在互认学分平台上跨专业、跨学校选择课程等。只有教学管理制度的彻底改革,才能为“职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创新校园文化,优化学生品牌。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品牌的根本和灵魂。一所学校的文化基调和文化氛围,是办学理念的综合体现,也是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要创建品牌,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品牌往往带着校园文化的深深烙印。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创新内容和形式,实现与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多元融合,才能彰显职业院校文化特色,发挥其优化学生品牌质量、提升品牌价值的特殊作用。
  创造课程文化。教育是文化传递和发展的主要中介,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成为文化变迁的核心。所以,要赋予课程以新的文化内涵,设计新的内容,让新的课程文化成为塑造学生品牌的有效载体。创造课程文化是学生品牌形成的关键。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中,可以渗透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入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等内容,形成职业素养,培养职业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体验企业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将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于其中。使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感受、体验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为将来较快地适应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适应工作环境奠定基础。同时,在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体现本校特色,根据本校的办学历史等情况,并结合本校的行业背景,充分挖掘本校的文化资源,巧妙利用学校有特色的人、事、景、物,使学生真正体验独特的环境文化。
  关注优秀学生,宣传学生品牌。不断探索名生群体培养思路。高职院校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教育服务的对象,而社会是教育服务质量的最终判定者。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看能否培养出一批知名学生。高职院校在打造学生品牌过程中,应积极探索教育大众化阶段名生群体培养思路,通过名生效应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
  积极宣传学生品牌。任何品牌的成功离不开宣传,高校品牌也是如此,而高职院校学生应该成为此品牌宣传的第一个对象。因此,要注重学生档案管理和跟踪调查。应当加强与就业单位的联系,密切关注毕业生未来发展,要定期召开校友会,对工作出色、成就卓著的毕业生要进行积极表彰和大力宣传。要树典型,也要教育学生争先创优,为母校争光添彩。要以品牌毕业生提高高职院校在用人单位和教育消费者心目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其他文献
日前,在澳门举办的亚澳论坛“变局中的突破:城市发展新思维”研讨会上,人民论坛记者采访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新一代“岭南建筑学派”领军人物、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院士。  中国馆:力争将可持续发展与人居文明给予形象化的表现  人民论坛记者:环境与能源问题是摆在所有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现实课题。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对国际社会有着碳减排的庄严承诺。您作为世博会中国馆的总设计师,
【摘要】加强与南亚的全面合作,实施南向互利合作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全球化总体战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云南省与南亚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分析,对双方进一步开展区域经济合作范围趋势进行判断,以利于相关部门和单位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南亚 经济合作 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我国与南亚地区的开放合作工作,积极促进中国、东南亚和南亚三大经济区在经贸、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密切合作。由于云
【摘要】特定规则是否具备国际习惯法属性是国际引渡制度中重要的问题,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美国的司法实践表明,特定规则是一个已经过时的规则,它不是刑事指控引渡案件的有效解决途径,也不能有效地保护引渡国家或刑事被告的根本利益,美国法院不需要、也不应该将特定规则适用于任何非条约为基础的引渡。  【关键词】美国 引渡 特定规则 国际习惯法 条约    引渡概念与特定规则  引渡(extraditio
天苍苍,地茫茫,天地如何赋说?晋人成公绥《天地赋》正是这样一篇作品,也是赋史上不多见的一篇敷演“天地”与“阴阳”的形而上的哲理赋。  该赋由宇宙混沌、阴阳并生,万物繁育总起,继以天宇星辰及祥瑞征兆,尔后按空间次序铺写山川树木、列国城邑,篇末以“敬天事地”“乾坤载生”呼应前文。全赋辞采丰赡,多用四六成文,铺写真实的物态,又时以神话传说映带其间,虽以天象为体,却有情有致,刘勰称赞其“吟咏所发,志惟深远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了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研究党在这一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有利于揭示其客观规律和本质特点,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进行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借鉴。  【关键词】农民 思想政治教育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研究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搞好农民教育,建设
一、 《春秋》笔削显义与《左传》叙战征存兵谋  元黄泽曾云:“《春秋》书法,须考究前后、异同、详略,以见圣人笔削之旨。”(元赵汸《春秋师说》卷下)清章学诚《文史通义·答客问上》亦称:“《春秋》之义,昭乎笔削。笔削之义,不仅事具始末,文成规矩已也。”所以能成一家之言者,“必有详人之所略,异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轻,而忽人之所谨”,而后“有以独断于一心”。《左传》以历史叙事解释孔子《春秋》经,“博采诸家,
5月8日,母亲节。还在床上酣睡的阿伊格哉被一阵阵微信提示音给吵醒了。她迷迷糊糊地拿过手机,屏幕上显示时间是八点四十。她点开微信,只见同学群里很是热闹,大家都在发祝福母亲节的段子,还有一些原创的感慨。  班上有才子之称的东子发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文字:小时候,妈妈背着我去医院,如今,我抱着妈妈去输液;小时候,妈妈牵着我上学,如今,我扶着妈妈回家。同学们,家有一老,胜有一宝!祝福我们伟大的母亲节日快乐!妈
【摘要】马克思阐述的按劳分配原则与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制度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但由于经济基础不同,我国在具体分配实践中也表现出差异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结构中,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依然是不可动摇的。  【关键词】哥达纲领批判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按劳分配 现实价值    马克思科学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学说,科学地论断了共产主义
【摘要】生态女性主义反对男性对女性的支配,提倡女性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托马斯·哈代通过《德伯家的苔丝》,深刻披露了欧洲二元思维社会的父权制思想,同时也塑造了苔丝在男权社会中不断抗争的新女性形象。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可以透视哈代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和女性观。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 托马斯·哈代 男性中心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    《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同时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经
【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把录像教学融入到武术教学中去,不但突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还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录像教学 传统 教学形式 创新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在校园里也是颇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在讲授每一个技术动作时达到完整、准确的示范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受年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