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献身科学 天之骄子

来源 :军工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ming_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天一贯坚持“做人以德、做事以则、做学以理、做业以勤”的原则,以卓越的贡献和高尚的品德受到航空界的广泛赞誉和敬仰。
  55载矢志不渝、艰苦创新,55载执着奋斗、献身科学,55载不忘初心、航空报国。从踌躇满志的清华学子到德高望重的楷模典范,他用全部的心血与智慧,书写了笑傲蓝天的壮美诗篇,他是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子。他,就是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李天。
  李天是我国著名飞机气动力专家、隐身专业领域的开创者、气动隐身一体化设计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歼-8系列飞机和歼-11飞机气动力专业总师、我国四代机背景项目课题主要负责人。2018年4月11日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80岁。
  1963年,李天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流体力学专业。那时,他所学的专业有很多就业的选择,可以从事航天、航海、水利……而李天却毅然选择了他所挚爱的航空事业。同年,他来到了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怀着一腔热血真诚,满载丰富知识底蕴,他一步一个坚实的足迹。从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
  空气动力学在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中,有著举足轻重的作用,军用飞机的更新换代离不开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和进步。李天长期从事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和隐身技术研究等工作。在飞机空气动力设计领域创造性地解决了型号研制过程中的多项重大技术难题,拓展了中国飞机气动布局领域的设计方法,并通过对先进隐身飞机气动布局的研究,开拓性地解决了气动与隐身在布局设计中的技术难点,创造出隐身与气动优化融合的新方法,为中国新一代先进战斗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天率先建立了“从风洞数据修正到飞行数值的相关性方法”。在某型飞机设计中,通过计算分析和风洞试验,解决了喷流对平尾效率和方向安定性的影响问题;通过对飞机的全面气动力设计计算、风洞试验和飞行试验研究,建立了一套超声速飞机小风洞试验结果换算到真实飞行数据的修正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某型飞机风洞试验数据修正后作为工程设计依据,经试飞验证气动布局设计一次成功,气动力特性准确。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型号设计中。
  李天创造性提出并实施了增加襟翼偏度的方案。某型飞机改型设计后,由于外挂武器增加,导致飞机重量、重心变化,影响了飞机的起降性能。经过系统分析、缜密思考,李天果敢提出增加襟翼偏度的大胆设想,经过多种方案的分析对比、风洞试验,获得了满足设计要求的襟翼偏度增大方案。经试飞验证,有效地改善了起降性能。目前采用该襟翼的多个型号飞机已装备在空海军中。
  李天成功解决了放减速板振动大及减速性差的问题。某型飞机在使用时出现了放减速板时振动大及减速性差的情况,研究所立即成立了以李天为组长的攻关组进行现场攻坚。他果断提出了在减速板上开孔消除振动的方法,设计了多种开孔方案,并在高速风洞中首次采用同时测量阻力和脉动压力的方法,获得了既满足增阻要求又不产生强烈振动的减速板方案。经试飞验证,飞机减速性能达到设计指标,振动消除,该研究成果已在飞机上广泛应用。
  早在1975年,李天作为国防科工委“先进气动布局研究”重点预研课题的负责人,就开始对第三代战斗机各种先进气动布局形式及特性进行系统研究,最终掌握了各项气动特性优良的先进战斗机布局方案及边条翼设计原则和方法,其研究成果已纳入2002年航空工业部主编的《飞机设计手册》。一个个创新的设计方法、一条条迥异的思路方案、一项项攻克的技术关键,化为了工程研制的强大推力,拉近了中国与世界飞机设计研制的距离。
  1986年,李天担任航空工业部隐身技术研究课题组组长后,带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几十名专家组成的团队,在隐身外形、材料及隐身特性计算、测试方法等方面进行攻关。他带领团队经过大量的机理分析、试验研究,以及十几年的研究和积累,全面掌握了飞机主要部件参数对雷达波散射特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了解决减小雷达散射截面的有效方法和措施。他主持编写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第一部《飞机隐身设计指南》。
  飞机隐身性要好,气动特性也要好,成为新一代飞机外形设计的主要矛盾,也是当今飞机设计的一个难题。从上世纪90年初开始,李天就担任我国四代机背景预研课题主要负责人,创造出隐身与气动优化融合的新方法,为我国新一代战斗机的研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在气动设计、电磁散射理论基础上,李天采用模糊数学和遗传算法建立了隐身气动综合优化设计软件,具有分析和计算任意复杂飞机外形的气动、隐身特性及对飞机外形参数进行综合优化设计的能力,为新一代飞机的外形设计提供了有效工具。李天是我国许多前沿学科研究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从“七五”开始,他就主持领导航空预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他主持或参与的先进气动布局、总体综合设计、隐身技术等领域的科研项目,都体现着当时国内航空科技工业领域的尖端水平。
  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功底来自于他不断地学习,长年的积累。平时工作任务重,他就经常利用节假日及休息时间大量查阅国内外资料,始终跟踪世界航空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敏锐地捕获和发现新技术方向,他所领导的预先研究工作不断有所创新。李天发表的论文、著作,其中观点论述多次被引用,有的报告还在飞机研制技术领先的国家进行宣讲。他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防科工委以及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0余项。先后荣获总装备部武器装备预先研究突出贡献奖,集团公司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第十届“航空航天月桂奖”之“终身奉献奖”。
  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空研究院的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培养出博士后2人、博士生16人、硕士生23人,陆续成为了各领域的专业骨干和技术带头人,有的担任了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副总工程师,研究所的所长等重要职务。
  55年如一日,他执着地追求着、奋斗着,无私、无怨、无悔,将全部心血和毕生的精力倾注于他所挚爱的航空事业。李天对航空科技未来发展,从未停止过思考与探索。他以其深厚、渊博的知识赢得了人们的敬佩;以其严谨、求实的科学风范赢得了人们的敬重;以其和蔼、谦逊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人们的赞誉。李天始终不渝地践行“航空报国”精神,一贯坚持“做人以德、做事以则、做学以理、做业以勤”的原则,以卓越的贡献和高尚的品德受到航空界的广泛赞誉和敬仰。他的一生,是忠诚担当、航空报国的一生,是情志蓝天、自强不息的一生,是献身科学、求真务实的一生,是襟怀坦白、诲人不倦的一生。
其他文献
让星空作证,让高山作证,让戈壁作证,让大海作证,军工人顽强拼搏、默默奉献,挺起了发展进步的脊梁,书写了劳动创造的辉煌。  致最敬业的您  To CHINA’S MOST BEAUTI FUL AND DEDICATED YOU  劳动开创未来,奋斗成就梦想。一个个铿锵脚印,踏出一条条永垂青史的辉煌之路;一件件大国重器,成就一次次军工领域勇攀高峰的崛起之路;一步步生动历程,闪烁着中国军工人不灭的探索
生工程、民心工程,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即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这"四个最严"原则来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会议现场,王
2019年3月10日,随着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一飞冲天,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300次发射,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五院”)抓总研制的第266颗航天器——中星6C卫星完美送入太空。300发火箭上苍穹,266颗星船耀环宇,星箭相得益彰,圆满完成了以中国航天三大里程碑和国家重大工程为代表的宇航任务,共同奏响中国航天的时代强音,谱写出中国航天的开天壮歌。  “长征”高飞,空间事业铸就丰碑  航
核物理基础研究包括强子物理、核物质性质和相变、核结构和动力学、核天体物理等领域。核物理基础研究在核技术应用的设计阶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不断为核技术的应用开辟新途徑。由于其重要性、基础性和复杂性,目前仍然是一门快速发展中的前沿学科。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核物理研究是围绕我国国防核事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对我国核科技、核工业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先导性与基础性的作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核物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