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应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04050101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兴趣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上课所能带动学生积极性的程度。语文课本来就是一门语言课,通过老师上课的语言表达来把一篇篇文章教授给同学们,让同学们在老师的语言引导下不断去感悟,感受语文课堂的博大精深,探索属于自己的精彩世界。现在在新课程背景下不仅仅是高中所学《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更需要教师更多的运用教学语言让学生们爱上语文这门课程,学习到更多书里面的精彩内容。
   一、提高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教师的基本教学素养在新课程下显得尤为重要,语言的规范性就是一方面。一位教师如果不能够使用规范的普通话去教学,把通过方言进行教学拉近同学关系那将是一个非常错误的选择。
   还有就是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有一部分是教授给同学们认识会读会写一些容易读错的汉字。就比如说《扬州慢》中的“解鞍少驻初城”的“解”字很容易被大家读错,如果老师没有一个规范的教学语言的话也很容易给同学们带来一个错误的示范。
   二、让趣味性增添到教学语言中去
   教学课堂的趣味性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教学问题,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决定了同学们的课堂效率,而决定课堂气氛的恰恰是老师们带来的课堂趣味性。众所周知,无论是哪个年级的孩子都喜欢在一个轻松幽默的环境中进行上课,老师的幽默风趣是一个很大的因素。在高中的语文课上是大部分同学感到枯燥的一门课程,总是不耐烦地进行听讲,如果语文老师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特色,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故事讲授出来,效果肯定是非同凡响的。
   比如在学习鲁迅的文章《祝福》时,想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鲁迅先生的性格和平时的生活,老师可以穿插讲述一个这样的故事:鲁迅有次上街理发穿得比较随意邋遢,理发的人也就随意地一理,鲁迅看到后给钱的时候随意地抓了一把,理发师傅细细一数多给了不少呢;当下次鲁迅再来理发的时候师傅认出来又是上次的那个顾客,所以认真仔细地理完了头发,这次鲁迅一分不多一分不少的给了师傅,师傅就纳闷了为啥我好好理还给这么少啊。大家猜鲁迅说了什么?鲁迅说:“上次是你随意给我理的应当我随意给你钱,这次你是认真理的所以我也要认真的给你钱。”这样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能让同学们更加积极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但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课堂效率。
   但是保持趣味性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注意一个上课活跃度的问题,老师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智慧,把上课的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但是如果讲的过多就有了“喧宾夺主”的意味了。老师需要把握好课堂气氛的度,让同学们在一个高效率的课堂中学到知识。
   三、让激励性的课堂语言更多地使用
   众所周知,课堂上的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主体部分,只有教师通过课堂上一系列的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会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动力。
   每个人都经历过学生时代,学生十分关注自己的课堂表现,可能老师一个会意的眼神就能让自己精神一整节课。比如在老师提问同学们背诵比较难的文章《蜀道难》时,可能有的同学表现的不是很好,但是老师也应该给与鼓励性的话语,“不错,再加把劲儿肯定就非常好了”等等,让学生们感受到老师对自己浓浓的关爱,学生自己受到了激励肯定会更加的勤奋,让自己背诵的更加熟练。更多时候使用激励性的语言,让更多的学生受到鼓舞,从而更加努力地进行学习。
   四、让课堂语言表达的更加形象
   语文学科大部分都是纸面上的内容,学生们可能有时候不能想象到课文中所描述的意境,这时候就需要老师通过自己语言的描绘把书本中的内容生动地讲授出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讲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教师可以自己总结一段话来提炼整篇文章,让同学们提前进入角色,“秋天,北方是那么的悲凉,南方却只是微凉,你给了丰收,也给了荒凉”。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让整个课文的脉络生动清晰明了起来,学生才会对难懂的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在语文教学上就需要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将无声化为有声,将刻板变得生动,让整个学习的过程更加地引人入胜,印象深刻。
   张建华,教师,现居山东邹城。
其他文献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民俗有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多种种类。统编语文教材中,除了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选文比较集中呈现了各地的不同民俗文化,其它选文中也都有或多或少的民俗文化内容。民俗文化在教材与教学中有何意义,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本文分析了初中语文民俗文化的教学意义并以统编版八年级元下册第一单元为例对初中语文民俗文化的教学策略进行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蕴涵着丰富的古代文学知识,也蕴涵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2017年秋季开始全国统一使用“部编本”教材,部编本”语文教材最引人关注的变化之一是古诗文篇目的大幅增加。此次“部编本”教材,换掉了约40%的课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学6个年级,古诗文总数增加了55篇(一年级就有古诗),增幅高达80%;总计12
在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时候,第一反应往往是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学生身上,往往就是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在语言表达能力当中,有一种特殊的表达就是“演讲”,相对于日常的表达而言,演讲更能看出一个人的口才,所以才有了“演讲与口才”这样一个比较专业的领域。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一定的演讲能力,这种能力从哪儿来?其一方面固然需要实际训练,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立起对演讲的
初中语文教材是学生积累语文学科知识、培养语文学科能力、形成健康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旧版苏教版教材在学科知识积累方面较为侧重,但略显不足的是学生学科综合素养培养的途径还需进一步拓展。从2018年秋季开始,我国各地初中全面、统一使用國家部编版语文教材。部编版语文教材是由国家教育部直接组织进行编写的教材,有效改变了以前“一纲多本”时期的教材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部编版语文教材是以多个教材版本为基础进行整
新课标指出:“在鉴赏活动中,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鉴赏文学作品,能具体清晰地阐释自己对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表现形式及作品风格的理解。”[1]可以说思辨性阅读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那么如何思辨?笔者希望通过依托课内文学经典文本,以《涉江采芙蓉》中抒情主人公的多种解读为例浅谈对于高中语文课堂如何思辨的看法。   什么是思辨?简言之,思辨就是思考辨别。在中国,“思辨”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儒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何利用语文经典教材,引导学生去品读丰富的语言文字,感受淡雅优美的意境,理解富有个性的文学艺术形象,从而唤醒学生的文学意识,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理想和目标。《语文课标》也清晰说明“应引导学生在真实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可以说,语文建构与运用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因此我以《湖心亭看雪》这节课为例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
文学作品阅读是中考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下备考策略通常是老师梳理出诸如整体感知、语句鉴赏、句段作用、体验情感等题型,据此整合出所谓答题技巧或套路格式,学生作答时便可依葫芦画瓢,把本该培养和考查学生独特感悟、个性解读和创新思维的阅读分析,变成固化思维、入格入套的工作坊流水线。   究其原因:一是对文学作品阅读的理解偏狭,似乎文章仅是为解题做材料辅助而存在,文章本身的阅读价值阙无,是否读懂也无所谓,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
【教材分析】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被耽误的‘史诗’级的巨著”(毕飞宇语)。它首先全景式地展现明代皇室尚斗促织,官员媚上,征之于民间,给百姓带来深重苦难,再通过描写小人物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饱受生活中苦难和压迫带来的痛苦,但最终通過“子化促织”解除了危机,得享富贵荣华的生活,以喜剧的结局蕴含悲剧的意蕴,从而表达对统治者的讽谏意图。其叙事艺术上主要体现通过叙事节奏的跌宕起伏、叙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教材分析或者说文本解读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让学生走入文本。多年的教学经验让笔者认识到,“走入文本”作为对文本解读的基本要求的描述是可以的,而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走入文本又不适宜作为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因为这无法让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有清晰的认识,相比较而言,针对初中课文中直接或间接描写人物较多这样一个基本特征,明确提出“走入心灵”这样一个目标,显得更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