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研究山西党史人物的精品力作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m184015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刘开基之女刘晋英和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高春平合著的人物传记《公仆刘开基》一书,2012年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刘开基是山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老领导。他16岁参加革命,1976年积劳成疾病倒在工作岗位,1993年因病逝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刘开基长期在山西战斗、工作,先后在区、县、地、省各级重要岗位担任领导职务,为山西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公仆刘开基》一书共55万余字,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刘开基一生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生动具体地再现了刘开基这位当年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出生入死、不懈奋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忠诚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是一部记录和研究山西党史人物的重要著述,更是一部对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优秀教材。
  通读全书,掩卷沉思,我觉得该书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准确全面,生动传神。刘开基一生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几个时期,他从最基层做起,直接参与了党领导山西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伟大斗争,他的经历可以说是这一系列伟大斗争的生动缩影。《公仆刘开基》一书以人物为经,以事件为纬,以时间为序,以宽广的视野来谋篇布局,把刘开基一生的革命和工作实践与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以及与重要人物的交往加以组合,经纬排列,构架和记述了刘开基一生精彩华丽的篇章。在研究方法上,全书把对刘开基的革命生涯和风范放在大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考察,循着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脉络,对刘开基在烽火年代的革命实践活动和新中国成立后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以及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刘开基与周围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叙述,系统完整、真实准确地记录了刘开基由一名贫苦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革命奋斗历程。尤其是作者通过大量的史实展现了刘开基抗战时期直接参与组织沁源军民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围困战,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带领太岳一地委、汾阳地委军民保卫抗战胜利果实、支援解放战争、着力土改纠偏;新中国建立后 “开基”山西农业、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发展畜牧;“文革”初期坚守岗位、奋力抗争等一系列山西党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不仅为广大读者树立起了一个不屈不挠、英勇无畏、身先士卒、刚正不阿、忠肝义胆、高大平凡的共产党人的丰满形象,而且既全面又有重点地反映了党领导山西人民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胜利所走过的光辉历程,为深入研究中共山西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史料。同时,鉴于刘开基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方面的突出表现,该书还以相当的篇幅对刘开基在各个时期工作过程和实践中展现的共产党员的优良品格与风范作了深入的梳理和分析,具体勾画了刘开基勤奋好学、扎实苦干、心系百姓、坚守信念、清廉节俭和与同志肝胆相照、对百姓关怀备至、待青年呵护有加以及淳朴家风等,生动传神地重现了刘开基当年崇高的公仆形象和优良的精神风貌。
  二是资料翔实,厚重严谨。该书是作者在广泛搜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撰写的。综观全书,我们可以发现该书使用的资料十分丰富,既有文献档案、回忆录、口述历史、报刊杂志等大量史料,又有刘开基生前的讲话、报告、笔记等资料的充分引用。同时,该书还吸收了有关山西中共党史、现代史、当代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这些资料的采用,不仅使该书凸显了史料的翔实和叙事叙人的厚重,而且还因首次使用了第一手资料,使该书记述了更多的历史细节,披露了更多的史实真相,同时由于对山西中共党史、现代史和当代史最新研究成果的广泛吸收运用,也使得该书站在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最前沿,有了一个新的起点。该书还附录了刘开基同志生平、刘开基生平大事年表等文献和资料,选用了刘开基一生经历的大量珍贵历史图片,使全书增强了资料性、真实性和历史感。全书对刘开基一生的记述,是在对大量而繁杂资料加以认真审核、鉴别、筛选和取精用弘、求真存实的基础上展开的,避免了那种资料简单堆砌的模式,也反映了作者对刘开基研究的深度。此外,该书对参考的文献还一一列出,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作者对资料运用的严谨态度。这一切表明,该书是一部具有较强科学性和较高学术性的人物传记著述。
  三是注重叙事,评述公允。该书是一部人物传记,以反映刘开基一生的本来面目为主旨。因而全书在行文上坚持了客观叙述人物成长和活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体现了鲜明而直陈事实的叙事特点。综观全书,我们可以发现,该书无论是对刘开基身世的记述还是对刘开基在战争年代革命实践活动的记述;无论是对刘开基在新中国成立后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实践活动的记述还是对刘开基优良品格和风范的记述,都是直陈事实,让事实说话,把对传主的评述寓于事实记述之中。此外,书中对历史上一些重大问题和事件的叙述,如“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和有关人物的记述,不仅严格遵循党的“两个决议”和中央有关决定精神,而且做到了客观公允,彰显了该书较高的学术价值。
  当然,该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有些地方历史背景铺陈多而显得繁杂,对一些资料的运用不够规范而没有注明出处,可能是因个别史料的短缺而对一些历史事实的梳理还不够清晰等。这些不足尚需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提高和完善。但总的来说,瑕不掩瑜,该书仍不失为一部记述和研究山西党史人物的力作。
  (责编 曲星)
其他文献
2012年8月20日的太原,天朗气清,秋风送爽。我们来到汾水西畔的省委宿舍小区,到著名党史专家田酉如先生家采访。田老师从事党史工作几十年,在山西党史、抗日战争史、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等方面的研究卓有成就。特别是近年来他参与彭真课题研究,是彭真传记组重要成员,在北京、太原间两地奔波,辛劳异常,成果迭出。2012年是彭真诞辰110周年,我们这次到访的目的就是想通过与田老师的交谈,能更深入地了解彭真同志的光
期刊
李富春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留下了许多为人称颂的革命业绩。  部长亲自挑大粪  抗战时期,为粉碎日本侵略者对根据地的野蛮进攻和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李富春(时任中组部副部长、后兼中央财政经济部副部长等职)协助毛泽东发动了著名的延安大生产运动并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1939年2月2日下午,党中央在延安召
期刊
2012年9月12日至19日,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副局长薛庆超一行七人在山西省黎城县开展“进基层、增感情、炼作风、长才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我带领省委党史办的两位年轻同志专程赶赴当地,和他们一起,在该县进行了近一周的调研活动。  在黎城县霞庄村,我们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不仅专注于探访和调查黎城县域内的革命遗迹,而且还在村里积极走访和了解村情民意,使我在党史研究工作和周边红色旅游资源的
期刊
又一部散发着油墨芳香、浸透着党史工作者心血和汗水的党史力作——《山西省革命遗址通览·阳泉市》卷于2012年6月由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作为史志战线上的一名老兵,市委党史研究室的业务顾问,对此我甚觉欣喜,也倍感震惊。历时近两年,这件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牵头组织的全国革命遗址普查工作胜利完成,并按要求入编《山西省革命遗址通览》一书,成为《全国革命遗址普查成果丛书》(总第五卷)内容之一,
期刊
顾永武是一位三次荣获战斗英雄称号的老红军,曾任陈赓兵团红军团团长、三十七师师长、十三军军长,现已离休。  小红军入党  1936年10月中旬,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陕甘边区后,部队经过整编,加强军政训练,顾永武的政治思想觉悟大大提高,决心参加中国共产党,为解放中国、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  原来,13岁参加红四方面军的他,误认为参加红军就是参加了共产党。可在四次反“围剿”战役和两万五千里长征中,党支部
期刊
在中共山西省介休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下,“介休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已在绵山景区建成开馆,母亲李只双的雕像也在馆中落成。2012年6月12日,年已85岁的我又与母亲雕像紧紧相拥在一起,我不禁失声痛哭,那酷似母亲容貌的雕像又勾起我对母亲无尽的思念与回忆。  母亲带我走上革命路  我的母亲李只双,原名李宝林(1908—1940),高小文化程度,当过小学教员。婚后深受父亲进步思想影响,于193
期刊
袁纯清同志于2010年5月正式担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在袁书记主政山西的过程中,曾两次向国学大师姚奠中先生发出贺信。  第一封发于2010年7月,是祝贺姚先生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的最高奖——终身成就奖,在信中他不仅深情地回忆了自己1993年6月作为团中央书记处分管学校工作的负责人出席姚先生书法展时的感受,论述了姚先生的国学修养与书法风格的关系,还特别指出姚先生作为著名的民主人士“为山西的经济社会发
期刊
在腥风血雨、艰难竭蹶的白色恐怖环境下,中央特科在获取情报、保卫中共中央安全等方面功绩卓著,并且为发展党的隐蔽战线奠定了良好基础。“隐蔽战线的统帅”中央特科的创始人周恩来,家喻户晓。相较而言,另一位特科机构领导人陈云在特科的风云岁月则鲜为人知。  临危受命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并未建立保卫自身的各种武装。因此,也未专门设立负责开展情报收集、政治保卫的机构。可以说,早期的中共中央还“不懂得情报”工
期刊
鄂南、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领导人之一、诗人何功伟(1915—1941),字超寰,又名明理、何斌、何伟、何彬。湖北咸宁人。出身于地主家庭。自幼攻读经史,工诗善赋,在当地颇有才名。193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湖北省武昌高级中学,并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与共产党人往来,接受共产党的思想教育。1935年北平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外卖国、对内反共的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何功伟立即秘密串联进步同学,组织武汉地区爱国学生奋
期刊
“三浦”(即南京市所属的江浦、浦镇、浦口)战役是渡江战役的前奏和重要组成部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阶级力量的对比。国民党“军事、政治、财政、外交皆濒于绝境”,尤其是军队主力丧失殆尽,能用于机动作战的146万军队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和漫长战线上,已无法在战略上构成有效防御。与国民党统治集团江河日下的形势相反,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蒸蒸日上。经过两年半的作战,人民解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