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香港,荣智健掌管的中信泰富被戏称为“紫筹股”!
因为中信泰富持续业绩优良,1992年就已经成为蓝筹股,又因为中信泰富依傍背景深厚的中信集团,又被视为红筹公司。蓝色配上红色,自然就是紫色。当然,“紫气东来”,贵不可言之相尽在其中。
在2008年《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中,荣智健毫无悬念继续入围,名列第368位。他还在《2008胡润强势榜》中名列首位,这已经是他连续第六年高居榜首。
此时的荣智健,气象好似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但谁也想不到,地震在2008年10月20日发生。该日,中信泰富毫无预兆地发布巨亏预警公告,称因炒外汇失利,公司产生155亿港元的巨额亏损(实际亏损8.08亿港元,浮亏147亿港元)。

一亏惊人
近20年来,自从中信泰富借壳上市后,这是第一次亏损。而且,不亏则已,一亏惊人。消息曝光后,中信泰富股价马上暴跌七成,市值损失超过200亿港元。
随后发布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荣智健因财富缩水比上年后退了54名。与此同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也被爆出有大额的汇兑损失,在香港上市的红筹公司成为H股抛售对象。中信泰富失火,殃及池鱼。
中信泰富的巨额亏损来自炒澳元押多头失败。据中信泰富的公告,2006年3月,中信泰富动用4.15亿美元收购了西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权的公司Sino-Iron和BalmoralIron的全部股权。这个项目使得中信泰富对澳元有着巨大的需求,到2010年的资本开支中澳元需求为16亿澳元,外加每年的营运开支约10亿澳元,项目为期25年。而由于澳元兑美元前几年一直在大幅升值,为了防范澳元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2007年8月到2008年8月间,中信泰富与花旗银行香港分行、渣打银行、Rabobank、NATIXIS、瑞信国际、美国银行、巴克莱银行、法国巴黎银行香港分行、摩根士丹利资本服务、汇丰银行、Calyon、德意志银行等13家国际金融巨头签订了24款外汇累计期权合约,其中澳元合约占最大比重。
这些复杂的“含敲出障碍(Knock Out)期权及看跌期权的澳元/美元累计远期合约”与“含敲出障碍期权及看跌期权的欧元-澳元/美元双外汇累计远期合约”,正是导致这次中信泰富巨亏的“罪魁祸首”。
根据合约规定,当澳元兑美元汇率低于0.87(加权平均履约价格)时,中信泰富可以定期买入一定数量的澳元赚取差价;而因为每份澳元合约都有最高利润上限,当澳元汇率上涨到敲出价格时,合约自动终止。但是,当澳元汇率下降到0.87以下时,中信泰富必须每天以0.87的高价定期接下2.5倍数量的澳元,承担巨大的澳元贬值风险。在专业人士看来,这一合约的特点是“止赚不止蚀”,也就是说,澳元继续升值,中信泰富最多可赚5350万美元;而如果澳元大幅贬值,则亏损是个无底洞。
不幸的是,金融海啸的爆发,让澳元一路狂泻,急剧贬值30%。2008年10月20日澳元兑美元已经从7月份0.98的最高点降到仅为0.7,多头损失惨重。而且依照中信泰富签订的对赌协议,中信泰富需要在未来一两年里澳元贬值可能性很高的情况下,接受总计高达94亿澳元(超过500亿港元),风险敞口高度不确定。
这是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全球公司投资外汇衍生品最大的一单亏损,更是2008年爆出的中资企业最大的外汇交易亏损案。
155亿港元巨亏,这个数字让4年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投资石油衍生产品亏损的5.5亿美元变成了“小儿科”。
问责风暴
荣智健或许以为,中信泰富的公告已经把此次巨亏的来龙去脉说得很清楚了,但事实的发展表明,人们永远不知道上帝会如何出牌。
中信泰富的窟窿捅得太大了,这可是一场涉及金额超过500亿港元的豪赌。按照10月20日停牌前该股收盘价14.52港元计算,中信泰富的总市值为318.4亿港元。而155亿港元的预估亏损额相当于其总市值的近50%,也是其净资产总值552亿港元的1/3。中信泰富2007年108.43亿港元的全年盈利加上2008年上半年的43.77亿港元盈利,都不足以抵消此次155亿港元的预计亏损。
香港股民是中国经验丰富的股民,不好糊弄,更何况香港还有一大批自诩为民请命、更兼消息灵通的自由言论人士,最是擅长“打大老虎”、“打死老虎”。在这种情景下,中信泰富语焉不详、避重就轻的巨亏公告马上引发了一场问责风暴。而且,随着事实的不断被揭露,“澳元门”彻底向丑闻方向发展。
疑问一:荣智健欺骗股民,从中渔利
中信泰富管理层已经承认,早在2008年9月7日就已获悉公司因进行杠杆外汇买卖合约导致巨额亏损,但董事局一直未向公众披露,甚至在9月12日发布股东通告函称“公司的财务和交易状况没有出现任何重大不利变动”。直到43天后公司市值损失过半时,中信泰富才公布巨亏消息。而就在这段时间里,香港股市上中信泰富的沽空规模突然急剧上涨,规模达到出事前的十几倍。中信泰富股价9月5日报收于24.9港元,巨亏事件公布后,股价最低跌至3.66港元,沽空者获利众多,而中小股民则损失惨重。
荣智健对此辩解:“害怕一说出来,公司就完了。”
这个理由未得到外界采信:公司即使破产也尚需时日,也完全有时间可以得到集团公司救援。坊间有传言直指荣家正是此事获利者,“想在沉船前再捞一把”。证据是:2008年荣智健一直在增持公司股份,但在9月5日停止,两天后,公司巨亏的消息开始在小圈子内传播。听到流言,荣智健主动增持股份,但外界随即质疑他是趁公司股价低迷增加公司控制权。据港交所中央结算持股记录,作为与中信泰富签订外汇对赌合同的三家银行之一,理应知道中信泰富巨亏的汇丰银行9月5日代客持有中信泰富5.456亿股,到10月17日持股量则降至5.284亿股,减持约1700万股。而且这一个月里,其他代客持股量排在前列的金融机构都没有明显减持中信泰富股权。大规模抛盘还能来自何处?
在监管相对严格的香港资本市场,这无疑是有意欺骗投资者,属于犯罪。香港有两位立法会议员要求主席荣智健及董事总经理范鸿龄辞职,为事件负责,同时联络百余名中信泰富小股民,要求引用《公司条例》调查公司内部管制等相关事件;约20位中信泰富股民到证监会递交申诉信,质疑集团管理层事件处理失当,要求证监会做出彻底调查,向公众交待。
疑问二:荣氏家族有没有责任
在新闻发布会上,荣智健辩解说事前对此交易毫不知情,是公司财务董事张立宪和财务总监周志贤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越权签订了这些外汇杠杆交易合同。
事实上,中信泰富20多年来,一直是荣智健一个人的独立王国,其子女在公司中担任要职。在家族控制力极强的中信泰富,一言九鼎者竟对涉及500亿港元的合约毫不知情,简直让人不可思议。而且,荣智健之女荣明方才是中信泰富的财务部董事,张立宪及周志贤不过是副董事及执行董事。因此,张立宪及周志贤被广泛认为是“替罪羊”。
更何况,这笔相当于中信泰富净资产总额的交易,竟然没有通过一般上市公司都有的“决策委员会”,反而证明非权势倾天者不可为之,非猫鼠之辈可为之。
2009年1月2日,中信泰富在港交所网站发布公告称,香港证监会确认对公司涉嫌虚假陈述、串谋欺诈展开正式调查,涉及17名董事。不过,被认为是事件中的三位关键人物,包括荣智健爱女前财务主管荣明方、因事件遭解雇的前财务董事张立宪及前财务总监周志贤,均不在调查名单内。因此,港交所前独立董事、香港独立股评人David Webb对荣智健及其管理团队穷追猛打,通过多项证据来批评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暗示公司存在故意缓报亏损事件,以及通过安排相关职员的辞职来掩饰荣智健之女的过错。
疑问三:荣智健为何做这笔交易?
推卸责任阻挡不了外界对于交易的质疑。各界一致认为,这笔交易内幕深重:实际矿业投资额只有16亿澳元,项目未来两年内需要的现金流总额仅为大约20亿澳元,而中信泰富签订的合同金额高达94亿澳元,高出4倍多;对冲外汇风险不选用常用的一系列外汇远期合约或掉期合约,却选择收益和风险不成比例的Accumulator累计股票期权合约。而且,中信泰富在澳币/美元汇率从顶峰开始下跌之际密集签订多头合约,无视当时已经开始弥漫的澳元贬值预期。
很多人怀疑这笔巨额外汇交易是荣智健父女和亲信私底下一手包办,私自挪用公司款项投资澳元牟利,事败又公布消息,让股民和集团公司承担损失。香港特区全国政协委员刘梦熊第一时间撰文抨击荣氏“赚钱私有化,亏钱国有化”。
此外,据专业银行人士估计,在这批合约中,外资银行已经可以拿到高达1亿美元的佣金。
更有人怀疑,资本市场经验老到的荣智健居然会被如此收益风险不对称的合约骗倒。
综上所述,荣智健肯定另有不可告人之目的。
中信救援
荣智健必须马上筹钱,以便度过未来两年合同期,否则就会被迫平仓,巨额账面损失将成为现实,很可能破产。然而,在金融危机阴影之下,信贷紧缩,哪里可以借到钱呢?第一个选择是卖掉资产。10月21日深夜,中信泰富紧急洽售子公司大昌行56.67%的股权,以获取部分资金。一度,中信泰富还与中国投资公司商议出售中信泰富所持的中信资本最多50%的股权。
最终出手拯救中信泰富的还是中信集团。中信泰富虽然从成立以来就一直是荣智健的个人领土,但其第一大股东仍然是中信集团。背靠大树好乘凉,在危机时刻,利益攸关的中信集团是不帮也得帮。
11月12日,强大后盾中信集团为中信泰富提供了15亿美元(116.25亿港元)信贷,支持中信泰富渡过这场危机。
拯救方案分两部分:其一,中信集团将向中信泰富提供116.25亿港元认购可转债。一旦可转债完成转换,中信集团将获得中信泰富新发约14.5亿股股票。连同此前的约29.43%持股,中信集团将拥有中信泰富57.55%的股票,成为绝对控股股东。同时,荣智健的个人持股将由19.17%被稀释至11.47%。其二,中信集团将协助中信泰富重组澳元杠杆外汇合同。中信泰富只需向中信集团支付93亿港元,中信集团将接手平均履约价为0.895、价值57亿澳元的合约,承担该合约项下的负担。这相当于中信集团给中信泰富设定了一个地板价,消除了损失的不确定性。
起初的情况看上去对荣智健很有利,钱到手了,虽然中信集团有可能派来钦差大臣,但自己还在,危机似乎过去了。来自北京的信息也很好,只有国资委曾对中信集团作出数次不痛不痒的不点名批评。在2009年3月25日的2008年业绩发布会,荣智健表示暂无退休计划。
然而,4月3日,香港警方对中信泰富总部——中信大厦的突击调查逆转了局势。有消息人士称,荣智健向北京提交了一份报告,力陈他不可下台。
而最终结局不可挽回。4月8日,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荣智健“退位让贤”,中信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常振明接任其职位。常振明将通过资产重组来挽救中信泰富,首先就卖掉了经营不佳的北方联合电力,然后在2009年7月又接受中国投资公司入股中信资本。
退出中信泰富,似乎是荣智健唯一的选择。2009年5月和6月,趁着对中信集团接手中信泰富膨胀起来的市场信心,荣智健接连抛出6000万股中信泰富和未知数量的保利香港股份,共套现15亿港元,持股比例降至9.82%。他还放弃其于2005年获得的1亿股中信泰富认股权。
目前,荣智健仍持有3.6亿股中信泰富股份,以6月12日收市价16.36港元计算,市值约58.90亿港元。此外,荣智健还持有保利香港3900万股,加上以私人名义买入的中煤能源、合景泰富及中国重汽,上述股票的市值也高达7个亿。如今,离开中信泰富的荣智健仍然是一个资产百亿的有钱人,但其“红色贵族”头衔可以休矣。
在香港舆论的描述中,荣智健已经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
因为中信泰富持续业绩优良,1992年就已经成为蓝筹股,又因为中信泰富依傍背景深厚的中信集团,又被视为红筹公司。蓝色配上红色,自然就是紫色。当然,“紫气东来”,贵不可言之相尽在其中。
在2008年《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中,荣智健毫无悬念继续入围,名列第368位。他还在《2008胡润强势榜》中名列首位,这已经是他连续第六年高居榜首。
此时的荣智健,气象好似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但谁也想不到,地震在2008年10月20日发生。该日,中信泰富毫无预兆地发布巨亏预警公告,称因炒外汇失利,公司产生155亿港元的巨额亏损(实际亏损8.08亿港元,浮亏147亿港元)。

一亏惊人
近20年来,自从中信泰富借壳上市后,这是第一次亏损。而且,不亏则已,一亏惊人。消息曝光后,中信泰富股价马上暴跌七成,市值损失超过200亿港元。
随后发布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荣智健因财富缩水比上年后退了54名。与此同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也被爆出有大额的汇兑损失,在香港上市的红筹公司成为H股抛售对象。中信泰富失火,殃及池鱼。
中信泰富的巨额亏损来自炒澳元押多头失败。据中信泰富的公告,2006年3月,中信泰富动用4.15亿美元收购了西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权的公司Sino-Iron和BalmoralIron的全部股权。这个项目使得中信泰富对澳元有着巨大的需求,到2010年的资本开支中澳元需求为16亿澳元,外加每年的营运开支约10亿澳元,项目为期25年。而由于澳元兑美元前几年一直在大幅升值,为了防范澳元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2007年8月到2008年8月间,中信泰富与花旗银行香港分行、渣打银行、Rabobank、NATIXIS、瑞信国际、美国银行、巴克莱银行、法国巴黎银行香港分行、摩根士丹利资本服务、汇丰银行、Calyon、德意志银行等13家国际金融巨头签订了24款外汇累计期权合约,其中澳元合约占最大比重。
这些复杂的“含敲出障碍(Knock Out)期权及看跌期权的澳元/美元累计远期合约”与“含敲出障碍期权及看跌期权的欧元-澳元/美元双外汇累计远期合约”,正是导致这次中信泰富巨亏的“罪魁祸首”。
根据合约规定,当澳元兑美元汇率低于0.87(加权平均履约价格)时,中信泰富可以定期买入一定数量的澳元赚取差价;而因为每份澳元合约都有最高利润上限,当澳元汇率上涨到敲出价格时,合约自动终止。但是,当澳元汇率下降到0.87以下时,中信泰富必须每天以0.87的高价定期接下2.5倍数量的澳元,承担巨大的澳元贬值风险。在专业人士看来,这一合约的特点是“止赚不止蚀”,也就是说,澳元继续升值,中信泰富最多可赚5350万美元;而如果澳元大幅贬值,则亏损是个无底洞。
不幸的是,金融海啸的爆发,让澳元一路狂泻,急剧贬值30%。2008年10月20日澳元兑美元已经从7月份0.98的最高点降到仅为0.7,多头损失惨重。而且依照中信泰富签订的对赌协议,中信泰富需要在未来一两年里澳元贬值可能性很高的情况下,接受总计高达94亿澳元(超过500亿港元),风险敞口高度不确定。
这是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全球公司投资外汇衍生品最大的一单亏损,更是2008年爆出的中资企业最大的外汇交易亏损案。
155亿港元巨亏,这个数字让4年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投资石油衍生产品亏损的5.5亿美元变成了“小儿科”。
问责风暴
荣智健或许以为,中信泰富的公告已经把此次巨亏的来龙去脉说得很清楚了,但事实的发展表明,人们永远不知道上帝会如何出牌。
中信泰富的窟窿捅得太大了,这可是一场涉及金额超过500亿港元的豪赌。按照10月20日停牌前该股收盘价14.52港元计算,中信泰富的总市值为318.4亿港元。而155亿港元的预估亏损额相当于其总市值的近50%,也是其净资产总值552亿港元的1/3。中信泰富2007年108.43亿港元的全年盈利加上2008年上半年的43.77亿港元盈利,都不足以抵消此次155亿港元的预计亏损。
香港股民是中国经验丰富的股民,不好糊弄,更何况香港还有一大批自诩为民请命、更兼消息灵通的自由言论人士,最是擅长“打大老虎”、“打死老虎”。在这种情景下,中信泰富语焉不详、避重就轻的巨亏公告马上引发了一场问责风暴。而且,随着事实的不断被揭露,“澳元门”彻底向丑闻方向发展。
疑问一:荣智健欺骗股民,从中渔利
中信泰富管理层已经承认,早在2008年9月7日就已获悉公司因进行杠杆外汇买卖合约导致巨额亏损,但董事局一直未向公众披露,甚至在9月12日发布股东通告函称“公司的财务和交易状况没有出现任何重大不利变动”。直到43天后公司市值损失过半时,中信泰富才公布巨亏消息。而就在这段时间里,香港股市上中信泰富的沽空规模突然急剧上涨,规模达到出事前的十几倍。中信泰富股价9月5日报收于24.9港元,巨亏事件公布后,股价最低跌至3.66港元,沽空者获利众多,而中小股民则损失惨重。
荣智健对此辩解:“害怕一说出来,公司就完了。”
这个理由未得到外界采信:公司即使破产也尚需时日,也完全有时间可以得到集团公司救援。坊间有传言直指荣家正是此事获利者,“想在沉船前再捞一把”。证据是:2008年荣智健一直在增持公司股份,但在9月5日停止,两天后,公司巨亏的消息开始在小圈子内传播。听到流言,荣智健主动增持股份,但外界随即质疑他是趁公司股价低迷增加公司控制权。据港交所中央结算持股记录,作为与中信泰富签订外汇对赌合同的三家银行之一,理应知道中信泰富巨亏的汇丰银行9月5日代客持有中信泰富5.456亿股,到10月17日持股量则降至5.284亿股,减持约1700万股。而且这一个月里,其他代客持股量排在前列的金融机构都没有明显减持中信泰富股权。大规模抛盘还能来自何处?
在监管相对严格的香港资本市场,这无疑是有意欺骗投资者,属于犯罪。香港有两位立法会议员要求主席荣智健及董事总经理范鸿龄辞职,为事件负责,同时联络百余名中信泰富小股民,要求引用《公司条例》调查公司内部管制等相关事件;约20位中信泰富股民到证监会递交申诉信,质疑集团管理层事件处理失当,要求证监会做出彻底调查,向公众交待。
疑问二:荣氏家族有没有责任
在新闻发布会上,荣智健辩解说事前对此交易毫不知情,是公司财务董事张立宪和财务总监周志贤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越权签订了这些外汇杠杆交易合同。
事实上,中信泰富20多年来,一直是荣智健一个人的独立王国,其子女在公司中担任要职。在家族控制力极强的中信泰富,一言九鼎者竟对涉及500亿港元的合约毫不知情,简直让人不可思议。而且,荣智健之女荣明方才是中信泰富的财务部董事,张立宪及周志贤不过是副董事及执行董事。因此,张立宪及周志贤被广泛认为是“替罪羊”。
更何况,这笔相当于中信泰富净资产总额的交易,竟然没有通过一般上市公司都有的“决策委员会”,反而证明非权势倾天者不可为之,非猫鼠之辈可为之。
2009年1月2日,中信泰富在港交所网站发布公告称,香港证监会确认对公司涉嫌虚假陈述、串谋欺诈展开正式调查,涉及17名董事。不过,被认为是事件中的三位关键人物,包括荣智健爱女前财务主管荣明方、因事件遭解雇的前财务董事张立宪及前财务总监周志贤,均不在调查名单内。因此,港交所前独立董事、香港独立股评人David Webb对荣智健及其管理团队穷追猛打,通过多项证据来批评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暗示公司存在故意缓报亏损事件,以及通过安排相关职员的辞职来掩饰荣智健之女的过错。
疑问三:荣智健为何做这笔交易?
推卸责任阻挡不了外界对于交易的质疑。各界一致认为,这笔交易内幕深重:实际矿业投资额只有16亿澳元,项目未来两年内需要的现金流总额仅为大约20亿澳元,而中信泰富签订的合同金额高达94亿澳元,高出4倍多;对冲外汇风险不选用常用的一系列外汇远期合约或掉期合约,却选择收益和风险不成比例的Accumulator累计股票期权合约。而且,中信泰富在澳币/美元汇率从顶峰开始下跌之际密集签订多头合约,无视当时已经开始弥漫的澳元贬值预期。
很多人怀疑这笔巨额外汇交易是荣智健父女和亲信私底下一手包办,私自挪用公司款项投资澳元牟利,事败又公布消息,让股民和集团公司承担损失。香港特区全国政协委员刘梦熊第一时间撰文抨击荣氏“赚钱私有化,亏钱国有化”。
此外,据专业银行人士估计,在这批合约中,外资银行已经可以拿到高达1亿美元的佣金。
更有人怀疑,资本市场经验老到的荣智健居然会被如此收益风险不对称的合约骗倒。
综上所述,荣智健肯定另有不可告人之目的。
中信救援
荣智健必须马上筹钱,以便度过未来两年合同期,否则就会被迫平仓,巨额账面损失将成为现实,很可能破产。然而,在金融危机阴影之下,信贷紧缩,哪里可以借到钱呢?第一个选择是卖掉资产。10月21日深夜,中信泰富紧急洽售子公司大昌行56.67%的股权,以获取部分资金。一度,中信泰富还与中国投资公司商议出售中信泰富所持的中信资本最多50%的股权。
最终出手拯救中信泰富的还是中信集团。中信泰富虽然从成立以来就一直是荣智健的个人领土,但其第一大股东仍然是中信集团。背靠大树好乘凉,在危机时刻,利益攸关的中信集团是不帮也得帮。
11月12日,强大后盾中信集团为中信泰富提供了15亿美元(116.25亿港元)信贷,支持中信泰富渡过这场危机。
拯救方案分两部分:其一,中信集团将向中信泰富提供116.25亿港元认购可转债。一旦可转债完成转换,中信集团将获得中信泰富新发约14.5亿股股票。连同此前的约29.43%持股,中信集团将拥有中信泰富57.55%的股票,成为绝对控股股东。同时,荣智健的个人持股将由19.17%被稀释至11.47%。其二,中信集团将协助中信泰富重组澳元杠杆外汇合同。中信泰富只需向中信集团支付93亿港元,中信集团将接手平均履约价为0.895、价值57亿澳元的合约,承担该合约项下的负担。这相当于中信集团给中信泰富设定了一个地板价,消除了损失的不确定性。
起初的情况看上去对荣智健很有利,钱到手了,虽然中信集团有可能派来钦差大臣,但自己还在,危机似乎过去了。来自北京的信息也很好,只有国资委曾对中信集团作出数次不痛不痒的不点名批评。在2009年3月25日的2008年业绩发布会,荣智健表示暂无退休计划。
然而,4月3日,香港警方对中信泰富总部——中信大厦的突击调查逆转了局势。有消息人士称,荣智健向北京提交了一份报告,力陈他不可下台。
而最终结局不可挽回。4月8日,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荣智健“退位让贤”,中信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常振明接任其职位。常振明将通过资产重组来挽救中信泰富,首先就卖掉了经营不佳的北方联合电力,然后在2009年7月又接受中国投资公司入股中信资本。
退出中信泰富,似乎是荣智健唯一的选择。2009年5月和6月,趁着对中信集团接手中信泰富膨胀起来的市场信心,荣智健接连抛出6000万股中信泰富和未知数量的保利香港股份,共套现15亿港元,持股比例降至9.82%。他还放弃其于2005年获得的1亿股中信泰富认股权。
目前,荣智健仍持有3.6亿股中信泰富股份,以6月12日收市价16.36港元计算,市值约58.90亿港元。此外,荣智健还持有保利香港3900万股,加上以私人名义买入的中煤能源、合景泰富及中国重汽,上述股票的市值也高达7个亿。如今,离开中信泰富的荣智健仍然是一个资产百亿的有钱人,但其“红色贵族”头衔可以休矣。
在香港舆论的描述中,荣智健已经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