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我校建筑物理课程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建筑物理 应用型 改革 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248-01
一、研究背景
建筑物理是研究声、光、热等物理现象和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建筑学的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提高建筑功能的质量,创造适宜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我校建筑物理课程面向建筑学、城市规划、室内设计、景观园林等专业开设。由于专业众多、培养目标不同,因此,授课的内容、方式也不同。应用型高校生源普遍来自于二本、三本,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知识基础差,给建筑物理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如何既能满足如此众多专业不同的要求,又使我校学生更好地接受建筑物理知识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二、建筑物理课程出现的问题
(一)课程不能适应专业的要求
我校建筑物理课程是面向建筑学、城市规划、室内设计、景观园林等专业开设的。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倾向于建筑建设前期的设计与规划,室内设计、景观园林专业则更倾向于建筑建设后的装饰装潢。我校是由独立学院转变而成的民办本科应用型高校,建筑物理课程又是从母体学校移植而来的,这就造成建筑物理课程不能适应我校面向众多专业要求的情况。
(二)建筑物理课程不符合学生的学情
应用型高校学生普遍的特点是:学生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生存危机感、学习热情不高、有畏难情绪。建筑物理课程涉及很多枯燥的理论性知识,如果将这些知识统统像倒豆子一样“倒”给学生,势必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自然很差。建筑物理知识表面上呈碎片化,毫无系统性和逻辑性,这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靠死记硬背,而不是对其内在联系的掌握,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建筑物理课程不符合我校的办学定位
我校的办学定位是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要求建筑物理课程要更加注重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因此,要十分重视实践部分的授课。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授课学时,实践性授课都是少之又少——在有限的课时中高达86%的是在讲授理论知识,这完全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即使是理论知识,讲授中也有理想化和脱离实际的倾向,往往与实践脱节。
三、建筑物理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加强教师培训
我校建筑物理授课老师多数为普通高校毕业的年轻老师,缺乏经验,授课时经常以自己就读高校的水平要求学生,这往往与我校实际情况不相符。因此,要加大对建筑物理教师的培训力度,包括:了解有关我校办学定位、办学历史、师资条件等方面的状况;了解我校学生的来源、生活学习状况;到各专业的课堂中听课,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充分利用学术交流会、教学研讨会等与同行沟通信息、互通有无,学习先进院校的经验;同时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提升建筑物理课程的教学水平。
(二)编写符合各专业情况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由于建筑物理课程面向的专业众多,因此采用同一个教学大纲显然是不科学的,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分别编写教学大纲。具体的措施是:室内设计、景观设计、景观园林专业编写一部教学大纲。建筑学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对建筑物理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需要针对建筑学专业编写一部教学大纲,针对城市规划专业另编写一部教学大纲。对于教材,要充分考虑各专业的实际情况、特点及要求进行编写,施教时针对各专业有选择地教授内容,比如,环境噪声对室内设计专业不做要求,而对于城市规划专业则需要要求,我们可在教材中将这部分内容加入,上课时对城市规划专业讲授而不对室内设计专业讲授。在编写教材时,也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我校的办学定位,尽量用学生看得懂的语言,对于与我校办学定位不符的内容要坚决剔除或修改。
(三)改进建筑物理教学
针对建筑物理课程内容较难以及我校的学生特点,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和编写教材一样尽量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对较难的知识点要求教师由浅入深、细致入微地讲解。对于每一节、每一章、每一篇,甚至整部教材的架构和脉络,教师要清晰地传授给学生,而不是由学生自己理解。对于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要求教师要仔细研究,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教材的全部知识点。要加大对教材的研究力度,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工程实践讲授知识。增大实践课的比例,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建筑物理的应用。除讲授法外,还可利用讨论法、课题研究法、演示法、学生扮演教师讲授等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建筑物理的授课当中。
四、结语
建筑物理是建筑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其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很多高校除建筑学之外,在相关其他专业如室内设计、景观设计、景观学等也开设了建筑物理课程。作为应用型高校,我校也采取了上述办法,由于不同专业要求的不一样,给一线的授课教师带来了挑战。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总结出建筑物理课程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为建筑物理课程的改革提供借鉴。
责任编辑:杨柳
[关键词]建筑物理 应用型 改革 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248-01
一、研究背景
建筑物理是研究声、光、热等物理现象和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建筑学的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提高建筑功能的质量,创造适宜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我校建筑物理课程面向建筑学、城市规划、室内设计、景观园林等专业开设。由于专业众多、培养目标不同,因此,授课的内容、方式也不同。应用型高校生源普遍来自于二本、三本,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知识基础差,给建筑物理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如何既能满足如此众多专业不同的要求,又使我校学生更好地接受建筑物理知识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二、建筑物理课程出现的问题
(一)课程不能适应专业的要求
我校建筑物理课程是面向建筑学、城市规划、室内设计、景观园林等专业开设的。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倾向于建筑建设前期的设计与规划,室内设计、景观园林专业则更倾向于建筑建设后的装饰装潢。我校是由独立学院转变而成的民办本科应用型高校,建筑物理课程又是从母体学校移植而来的,这就造成建筑物理课程不能适应我校面向众多专业要求的情况。
(二)建筑物理课程不符合学生的学情
应用型高校学生普遍的特点是:学生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生存危机感、学习热情不高、有畏难情绪。建筑物理课程涉及很多枯燥的理论性知识,如果将这些知识统统像倒豆子一样“倒”给学生,势必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自然很差。建筑物理知识表面上呈碎片化,毫无系统性和逻辑性,这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靠死记硬背,而不是对其内在联系的掌握,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建筑物理课程不符合我校的办学定位
我校的办学定位是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要求建筑物理课程要更加注重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因此,要十分重视实践部分的授课。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授课学时,实践性授课都是少之又少——在有限的课时中高达86%的是在讲授理论知识,这完全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即使是理论知识,讲授中也有理想化和脱离实际的倾向,往往与实践脱节。
三、建筑物理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加强教师培训
我校建筑物理授课老师多数为普通高校毕业的年轻老师,缺乏经验,授课时经常以自己就读高校的水平要求学生,这往往与我校实际情况不相符。因此,要加大对建筑物理教师的培训力度,包括:了解有关我校办学定位、办学历史、师资条件等方面的状况;了解我校学生的来源、生活学习状况;到各专业的课堂中听课,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充分利用学术交流会、教学研讨会等与同行沟通信息、互通有无,学习先进院校的经验;同时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提升建筑物理课程的教学水平。
(二)编写符合各专业情况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由于建筑物理课程面向的专业众多,因此采用同一个教学大纲显然是不科学的,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分别编写教学大纲。具体的措施是:室内设计、景观设计、景观园林专业编写一部教学大纲。建筑学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对建筑物理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需要针对建筑学专业编写一部教学大纲,针对城市规划专业另编写一部教学大纲。对于教材,要充分考虑各专业的实际情况、特点及要求进行编写,施教时针对各专业有选择地教授内容,比如,环境噪声对室内设计专业不做要求,而对于城市规划专业则需要要求,我们可在教材中将这部分内容加入,上课时对城市规划专业讲授而不对室内设计专业讲授。在编写教材时,也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我校的办学定位,尽量用学生看得懂的语言,对于与我校办学定位不符的内容要坚决剔除或修改。
(三)改进建筑物理教学
针对建筑物理课程内容较难以及我校的学生特点,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和编写教材一样尽量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对较难的知识点要求教师由浅入深、细致入微地讲解。对于每一节、每一章、每一篇,甚至整部教材的架构和脉络,教师要清晰地传授给学生,而不是由学生自己理解。对于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要求教师要仔细研究,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教材的全部知识点。要加大对教材的研究力度,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工程实践讲授知识。增大实践课的比例,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建筑物理的应用。除讲授法外,还可利用讨论法、课题研究法、演示法、学生扮演教师讲授等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建筑物理的授课当中。
四、结语
建筑物理是建筑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其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很多高校除建筑学之外,在相关其他专业如室内设计、景观设计、景观学等也开设了建筑物理课程。作为应用型高校,我校也采取了上述办法,由于不同专业要求的不一样,给一线的授课教师带来了挑战。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总结出建筑物理课程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为建筑物理课程的改革提供借鉴。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