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亚历山大

来源 :中国国家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poptyy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26号”大道
  革命和婚礼的相遇


  原本就从朋友那里耳闻过,说亚历山大可玩又有趣的地界不少,在去往亚历山大的途中,我专程取地图来做过一番调查:算是印证差不多所有老港的城市发展形态学,亚历山大市区的形状,也是沿着海岸线蔓延复杂有序的街道网格,仿佛一柄红海勇士惯用的弯刀。亚历山大城南,从亚历山大图书馆开始,经酒吧街,到摩西清真寺,最终抵达卡特巴城堡,每一处皆是“若不去一次便仿佛没到过亚历山大”这般程度的景致,且均集中在名为“7月26号”的一条海滨大道上,正如同锋利无匹的刀刃一般。
  “7月26号”这类日期型街名,说奇怪也奇怪,但在埃及其实是称不上稀奇事的。除这条街外,我所知道的,亚历山大还有“5月14号大道”,开罗不远处也有取名为“10月6号”的城市:5月14号是关于什么的纪念日并不清楚,反正7月26号是拿来纪念埃及推翻君主独裁政体的所谓“七月革命”的,10月6号则用以铭记赎罪日战争。照当地人说法,“日期命名法”的实例,全国范围内共有十几处,所选日期,无一例外是与一百多年来的近现代革命、开战、停战时间相关,本意虽是加强民众的爱国心,但对不怎么愿意去了解目的地国历史的游客们而言,听到“7月26号大道”这类街名时的感觉,也唯有惊奇感叹了。飞机上的同行同胞讲过一则传闻,说摩西寺附近有间著名酒吧,名字也叫7月26号,到这家店中喝酒的夫妻,如果婚礼恰好是在7月26号举办,出示相关证件后,店主即刻予以免单优惠,并额外赠送一杯特调鸡尾酒,名字同样是“7月26号”。如此的浪漫设定,大概会让许多环球旅行客式情侣们选择埃及七月革命纪念日成婚。

傍海而建的巨型建筑


  第一站便去了亚历山大图书馆。请注意,这儿可与托勒密王朝时期举三代国王之力兴建的、号称“亚历山大城两大奇迹”之一的大图书馆没有任何真正意义上的联系——这座由穆巴拉克筹资建造的世界级图书馆,完全走现代主义风格(竟是由挪威建筑师来主持设计),哪怕以最大宽容度去比较,与毁于战火的旧馆之间,也找不到一处相似的地方。因为旧馆损毁已久,不止建筑图纸、规制无处可寻,甚至连只砖片瓦的痕迹也找不到了,因此,新馆选址也并非原址,而是在城中过去皇家属地中挑择了一处来修建,除了功能、名字和致敬意味之外,再无关联。
  当年旧馆之所以名垂青史,归根到底是因为建造者将重点完全放在了书上:据说,当年往来亚历山大港的船只,每艘都必须经过严格搜查,一旦发现书籍便立即没收,充作图书馆馆藏。先后几位埃及国王,在图书馆方面持有完全一致的愿景——希望能将世界上的每一本书都收归亚历山大图书馆所有。根据新馆内展出的历史资料,旧馆全盛时,共有藏书近6万册,以当时出版水平而言,已是举世无双的奇迹了。
  尚未进入新馆,便已为建筑本身的宏伟气势所震撼。傍海而建的巨型建筑总能造成此种效果:潮水起落,一刻不停,反而会为建筑本体催生出某种无可辩驳的坚固感。新馆整体,为实现主阅览厅内逐层推进的视效,选择了拼贴圆形斜顶的表现方法,外观看去如斜斜切开的柱体,墙面全是花岗岩材质,粗粝肃穆,取其沉淀历史的天然属性。面海一侧低沉,近岸那端奇高,为方便使用者往来,在墙上直接开洞,制造了一条神奇走道,可由街面直达内广场上半球形的报告厅和策展馆。读到这篇文章的你,若也有机会在那条走道上漫步,请一定记得留意一下花岗岩上的雕刻:建造者甄选了数十种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语言文字,在墙壁上留下了印记,其中也包括汉字。
  法国国家图书馆曾捐赠过大批图书给亚历山大新馆,并派专人协助新馆实现了藏书的数字化管理,因此,馆内的查询系统与法国国家图书馆颇为相似,除阿拉伯文外,不止英文,还额外提供法文搜索功能。实际上,馆藏的法文书籍数量,早已突破6位数,甚至不少在巴黎不对外开放阅览的珍本,也能够在亚历山大图书馆找到可供开卷的副本。或许正是因为这点特别之处,馆内不仅有埃及本地学生和文史学者们埋头钻研,世界各国研究者也很不少。日本青年借印度教授之手,拿过奥地利博士生递过来的参考书籍,彼此之间用英语交流——馆内时时可见这样的场景,令人深刻体会到知识无国界的妙处。
  大阅览室天顶的自然光取光方式十分特别:抛弃掉简单的平面玻璃,使用棱镜来过滤阳光。如此一来,因为晴天里每时每刻太阳角度的变化,投射在阅览大厅或者支撑屋顶的无华水泥柱上的光斑色彩都会发生变化。读书读到疲累眼酸时,无论何时抬眼一望,看到的图书馆都各不相同。有趣固然有趣,没准也会有人专为见识日出日落间各时刻棱镜滤光的渐变而呆看天顶一整天的——可不是妄言求奇,这样的人我去一趟就发现了两位,一老一少,认真仰头的态度与读书无异。可惜时间不够,无法验证他们是否会待到日落黄昏再离去了。

摩西寺,阿拉伯和洛可可的混搭


  辞别图书馆,却找不到去 Abu el-Abbas el-Mursi也即摩西·阿布·阿巴斯清真寺的路。横竖看不明白地图,茫茫然跟着一大群举标语牌的当地女人乱走,拐过几个弯,摩西寺赫然耸立在眼前。
  因为隐没在市井街道和人群当中的缘故,无法配置宽敞气派的殿前广场(或许曾经有过吧),仅仅按穆斯林的规矩,在寺门前用铁栏围起一块三角区,铺上草皮,修建喷泉,以满足《古兰经》教义中要求信徒们在参拜之前必须洗净脸颊和双手的要求。实际上,喷泉的存在意义更多是象征性的,毕竟寺内也设有专门的漱洗处。黑白相间的地堤和铸铁护栏,作为售卖棉花糖及各式杂物的摊贩们聚集的场所来使用,倒是相当理想;电话里来一声“那么,摩西寺前喷泉草坪见好了”的情侣们,大概也很不少。反正,在四周低矮房屋和树丛掩映之间,显得清真寺格外醒目壮观——不止首次到访的游客会呆看半晌,当地人隔三岔五路过时,应该也会由衷感叹吧。
  和亚历山大的另一处名胜蒙塔扎宫相似,摩西寺也不是纯正的阿拉伯风格。参照旅游导览上的说法,13世纪时,有位家在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的富有苏菲行者(可看作伊斯兰教中的苦行僧),远游到突尼斯港传教,偶然听说亚历山大港新办了一所大型穆斯林神学院。当时的亚历山大是宗教战争的前沿阵地,基督教势力十分强大,为了协助传教,这位行者变卖家财,举家迁居至亚历山大,担任学院讲师,一待就是43年,至死也未踏归故土。为了纪念他传教的功绩,以及在当地所施的诸多善行,埃及苏丹筹资,在他的墓地上修建了同名清真寺。最开始造的寺庙倒是名副其实的阿拉伯风格,却在二次大战期间毁于战火。重修清真寺时,摩西·阿巴斯在埃及伊斯兰传教史上的地位已显著提高,成为了全国“四大圣徒”之一。设计师考虑到摩西的出生地,在重建时融入了明显的安达卢西亚建筑风格:白色主体,几乎不掺杂多余装饰色。穹顶、屋檐、塔楼、拱顶和廊柱的雕花纹路,繁复华丽,乃是仿效格拉纳达阿尔罕布拉宫中的狮子院,使用白色大理石、珍珠混合灰泥,由巧匠一点一点在外墙上堆砌雕刻而来。埃及式的穹窿上,看不到哪怕一小片空白,仿佛是用手工编织的整块蕾丝绉纱,由天际无物之处小心覆盖了上去——如此,说是阿拉伯折衷主义的洛可可式体现,也未尝不可。   除鞋,净手,缓缓步入寺内大堂,站在呈正八边形分布的八根花岗岩支撑柱正中位置,仰头张望。想不到,外面看时是纯白素雅如蕾丝般的单色浮雕,到了里面却是用五彩斑斓的鲜艳漆绘、还有桃金娘花瓣形状的鎏金穹顶来装饰,瑰丽非凡。其实,基督教方面差不多同时期的教堂建筑,为求给教民带来震慑心灵的实效,走的也是类似的强对比策略:无论科隆大教堂,还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都是外观繁复内里便收敛,反之亦然的实例。
  亚历山大港属地中海式气候,若以平均气温来看,算不得十分炎热,但却格外干燥,时不时还有沙尘暴来袭。与欧陆大部分教堂室内温度常年适宜的感受不同,摩西寺在夏日西晒的情况下,即使站在大堂里,也会觉得烈日当空、焦渴难耐。为此,寺内的八根大柱上,专门安装有摇头扇,低垂的大吊灯也牵上线,挂了不少吊扇,甚至专门配置了多台饮水机,防止信徒香客们中暑,也方便吹走可从任何缝隙处涌入的沙尘——这种将现代电器明目张胆地搭配到古建上的思路,思来想去,似乎也只在北非见过。

法罗斯灯塔,古代七大奇迹之一


  逛完摩西寺,走不多远便到达卡特巴城堡。这座城堡的整体观感,与西西里岛上的Castello Maniace相似:依着礁石群的天然形貌修建外城,墙面等距开凿狭长形箭窗,城墙上布置火炮、烽火台,并高筑四方形的内城塔,起指挥和瞭望作用。15世纪时修建的卡特巴堡,当初就是为了抵御鄂图曼帝国的海军而建造,因为是军用建筑,几乎没有多余装饰,内部构造也十分简单。
  卡特巴堡成为亚历山大旅行地标的重要原因,其实是因为古代七大奇迹之一的法罗斯灯塔:埃及在七大奇迹中独占两员,除吉萨大金字塔外,便是此处。据传,当年由托勒密二世下令修建在卡特巴城堡原址上的灯塔,总高度达135米,塔顶的波塞冬铜像高达7米,苦工们将木材和橄榄油沿着螺旋形阶梯一包一包地搬到塔顶,在波塞冬像下焚烧,并利用镜子的反光原理来进行夜间照明、导航。就是这样一座了不起的灯塔,竟被三次大地震给毁得一干二净,好在堆砌巨塔用的花岗岩石料十分坚固,即使整体成了废墟,大部分仍然可资使用。1477年,为抵御土耳其人的攻势,苏丹卡特巴聘请著名石匠Qagmas,利用灯塔残料,在旧址上修建海防城堡,以自己名字命名。除旧砖石外,还从城郊采掘了不少新砖石。因为赶工期的缘故,如此堆砌起来的城堡,墙面上的砖石颜色参差不齐,远远看去斑驳沧桑,独具风情。
  相比参观城堡,倚在城墙上望海吹风的感觉,似乎还要更好。城堡四周的礁石,被地中海不停翻滚着的乌蓝色波涛,细细打磨得仿佛黑曜石般光洁闪耀。大量水泥硬块杂乱堆筑起来的防波堤上,零零星星的海钓客们耐心等待着猎物上钩。精明的小贩们看重此处海岸风景的壮美,取简陋的塑料桌椅向海摆成一排,当作露天茶座来经营,生意相当不赖。
  从城堡下来,我来到防波堤上,买了SAFI牌的矿泉水,一边观海,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跟其中一位钓客闲聊。听说我原打算去蒙塔扎宫看塔楼,又觉得那地方太远,打算直接走到El Gondy El Maghool喷泉广场附近的酒吧街厮混了事时,他竟直接开车,横跨大半个城市,把我送到宫殿外的导游处,途中还请我喝了一罐冻甘蔗汁,堪称热心待客的典范。
其他文献
最近重温大约20年前的一部热播剧《北京人在纽约》,男主人公王起明第一次打算离开美国时,对女主人公阿春说:“这纽约,唯一能让我想起来的就是你。想起你的时候就觉得,好像有一个亲人,留在了纽约。”其实,旅行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去到某一个地方,遇到一些人,与他们发生某种关联,于是这个地方便在你心中变得鲜活起来。  在网上与摄影师朋友闲聊,这个季节,在他们的镜头下,樱花正在肆无忌惮地怒放。我曾经在东京最美的公
1. 鸡鸣寺历史上有五座佛塔,后来都陆续毁于战火、雷火或人为。如今的药师佛塔建于1990年,供奉的是一尊明代药师如来铜佛。  从东吴时期兴建第一座寺庙建初寺开始,1700多年间,南京先后有过上万座寺庙。晚唐杜牧曾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至民国初年,兵火之余,南京城厢内外仅存11座寺庙,萧寺晚钟,鸦声如歌。  民国以来,伴随着以太虚法师为代表的佛教改革运动,作为政治、文化中心
展开地图看四川,视线会被这样一些“高度”所吸引:以海拔500多米的成都平原为中心,东北部有最高海拔3767米的秦岭;北部有海拔5588米的雪宝顶;川西有海拔7556米的四川最高峰贡嘎山;川西北是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面海拔在4000米以上。起伏错落的海拔格局,造就了四川多山多河的地貌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与之对应的至今仍可称为“蜀道难”的陆地交通。  从成都出发,向各个方向行进,几乎
松花江的珍贵赐予,让吉林市雾凇声名大噪。人们趋之若鹜,却往往忽略了身后这片土地、这座城市更多的厚重韵味与生动景观。  并不遥远的历史华章  吉林市不仅有雾凇的氤氲仙境,也有着沉稳坚实的历史身份。它曾是皇室祭祀的风水宝地,以及有数百年历史的战略重地,作为满族的发祥地,历经岁月沉浮,如今还能捕捉到独特的传统文化之光。  先有船厂,后有吉林城  “吉林乌拉”是满语,意为“沿江的城池”,1685年,康熙下
活火山也是可以爬的!尽管它终年积雪、尽管它不断冒出毒气、尽管它随时都有爆发的危险,但是所有这一切都阻挡不了人们的好奇心,谁不想看看,冒烟的火山口是什么样子呢?    望着窗外近乎完美的圆锥形火山,我傻了眼。一股白色的小烟儿从覆盖着积雪的火山顶端飘出来,看起来像一小朵云彩,在蔚蓝的天空下怪可爱的。  “这就是我们要爬的维阿利亚火山?”我问旁边刚结识的旅伴,一个瑞士姑娘。  她埋头看看自己的旅游指南,
马拉松在中国  1896年首届奥运会后,马拉松运动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每年都有多个国家举办马拉松比赛。  1959年,中国将马拉松赛跑列为全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1981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事开始举办。  和欧美国家每年举办几百场马拉松赛事相比,马拉松运动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还不高。据中国田协统计,2011年,全国总共举办了22场马拉松比赛;2014年,各城市举办的马拉松赛事超过50场,参赛者大约80
摘要:复习的重要目的在于对学生已经建构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复习课注重对于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网络,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8-004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
俄罗斯实在是太辽阔了,常常让人不知该如何游历。  圣彼得堡、莫斯科和著名的“金环”地区是俄罗斯旅游的三块金字招牌,但它们并非这个神奇国度的全部。西伯利亚大铁路串联起了诺夫哥罗德、叶卡特琳堡、托木斯克、鄂木斯克、伊尔库茨克、贝加尔湖……它给了我一个理由,用一种相对缓慢和古典的方式,在仿佛来自过往世纪的车轮伴奏声中,静静地去阅读这片广袤的土地。  西伯利亚大铁路于1916年全线通车,即将迎来其百年诞辰
天山古称“白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连接中、西亚的重要通道。唐玄奘在自己的著作中把世界分成东南西北四国,四国的中心就是天山。日本学者松田寿男认为:天山路通往亚洲的所有地方,古代亚洲具有代表性的势力全都以天山路相联系,并以此十字为中轴进行活动。  天山将新疆分为南疆和北疆两大部分,为了打通南北交通,千百年来,人们开辟了很多条穿越天山的道路,乌孙古道就是其中一条。  公元前2世纪前期,原本生活在甘肃河西
“变态”级生态保护  欧哈拉湖位于落基山脉西侧,被国家公园的保护性运作体系隔绝,这里虽是世界级的徒步天堂,但并非每一个想来朝拜的信徒都能被接受——欧哈拉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近乎“变态”,它设置了各种准入障碍:通往欧哈拉湖腹地的那条公路,不许任何私家车进入,也不许使用自行车代步,只有一辆大巴车可从停车场前往,但是预订车票比中奖还难,需要提前三个月申请;而且,在特别规定的那个预订日的早上,忍受了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