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野下的综合美显现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lo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把语言定义为“表达概念的符号系统”,而我们所共识的语言又是构成社会文化形态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基础要素之一。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曾定义“文化”说: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音乐作为艺术中一分子,自古以来在文化的构建中占有重要地位。“跨文化”学科的开端肇起于20世纪50年代霍尔(Hall)《无声的语言》一书的出版,该书述及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交融”与“碰撞”。“跨文化”、“多语言”不仅牵涉到审美习惯的差异,还不得不面临技术处理手法的差异性难关。
  
  一
  
  2007年5月12日和15日分别在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上演的“朱世瑞室内乐作品音乐会——跨文化与多语言作曲实践”,不仅回答了“中外多元音乐技术手法”的交融问题,也以自己的创作呈现了跨文化审美视野下的音乐语言处理问题。整场音乐会所透露出的鲜明文化风格取向和新颖独特的技术手法,让听众如闻“韶乐”、如沐春风,感受到朱世瑞跨文化视野下的技术手法特点。
  这场个人室内乐作品音乐会的四部作品均属国内首演,虽在心理上作了一定的前期准备,但笔者还是为作品中所蕴含的浓郁文化气息所震撼。作曲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切感悟,与中国古典艺术的心灵通犀,对中国古代文学全新的现代演释,对当今先进作曲技术的娴熟于心,对世界各国文化、语言的合理运用,使这一音乐会带有了明显的时代文化的标签。
  从音乐会的整体布局看,四部作品、上下半场,带有中国古代文学对仗的工整美,其结构的均衡对称显示了作曲家对音乐会整体谋篇布局的精心策划。第一首的“木管五重奏”与第三首的“弦乐四重奏”,第二首与第四首的“中外混合室内乐队”,这些安排显示了主创者在“音色”感官刺激上的对仗考虑,这一静一动的错落布局在满足听者感官享受的同时,也形成了音乐会整体风格的统一、和谐。
  从作品的文化取向与立意上看,以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等不同时期的文化现象为素材,以中文、德文、英文、拉丁文等多语言音韵为音乐要素,以宏观的人类文化大背景为依托,取多元文化兼收并蓄、和谐共融的视角,将现代音乐作品纹饰得妙趣横生而又浑然天成。
  作品运用语言的音韵抑扬为旋律线条,以“音色音响”为载体,注重中国音乐线形元素的铺成展开,直接作用于听者的感官刺激和心理沟通,这些让听者由内而外地欣赏到了中国语言、音乐的韵味之美。
  
  二
  
  第一部作品《天净沙——秋思》(为木管五重奏而作的五部十二曲,1993)以元代词家马致远的同名词作为结构内涵与外延,将作品安排成,1.“枯藤”、“老树”、“昏鸦”,2.“小桥”、“流水”、“人家”,3.“古道”、“西风”、“瘦马”,4.“夕阳西下”,5.“断肠人”、“在天涯”,“诗歌中纯语言结构和器乐的纯音乐结构”形成“文本互换的新关系”。原词作白描写意的艺术特点在作品中得以充分展现,比如“枯藤”篇运用圆号、单簧管等乐器的超吹及长线条交织重叠,杂以短笛等颤音点缀等手法,将“枯藤”寂然直刺苍穹的景象展露出来;“流水”篇以各件乐器看似不经意的弱奏开始,经过旋律线条的交织上升,展现了潺潺溪水静静流淌的鲜活姿态。作品还注重意境的挖掘,如“在天涯”篇以乐器的吹嘴直接吹奏,运用戏曲中“吟腔”的手法,模拟人声的“哀怨”、“哭泣”之声,将原作“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婉、悲凉之情境展露出来。在技术手法上,作品运用了西方无调性和中国音乐的线形发展手法,结合复调交织的层层推进,注重中国传统音乐旋律发展贯穿的“渐变原则”,“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展现了一部苍凉、深邃的现代音乐新作。作曲家在节目单中陈述了作品所着意运用的“多语言”有三层,即原始文本的汉语和德语,纯语言和纯器乐的文本互换新关系,隐性文字语言和显形音乐语言。作品紧紧抓住文字语言和音乐语言在音韵、意韵上通感,架构起了全曲的材料、线条、语汇、结构等要素。
  第二部作品《水墨画三帧》(二胡、筝、唢呐、笙和室内乐队)由三首微型协奏曲组合而成,作品抓住中国水墨画的意境,以审美通感为转换依托,展现了“诗意”、“画境”、“乐象”的三种艺术景象,“融三家诗词境界、糅三派笔墨法度、含三种音乐意象”,作品整合运用中外乐器、作曲手法,以乐音为笔墨,点画出三幅中国水墨画。第一帧《寒水、白鸟……》是一首二重丝弦协奏曲,作品以音响段落的轻重缓急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以二胡和小提琴为主体构建的清淡音响,旋律线条模糊、交织;第二部分以二胡的主奏旋律展开,旋律清新优美,加上古筝、磬等乐器的点缀;第三部分以二胡“怪腔怪调”的拨奏为转换,音乐复归清淡,音乐以清新的笔触表现了“寒水”、“白鸟”等画境。第二帧《马鸣 、风萧……》是一部二重微型吹打协奏曲,以浓墨的笔触表现了“马鸣”、“风萧”等肃飒景象。乐曲以唢呐为主奏乐器贯穿音乐的发展,以吹打乐器烘托、点缀,杂以铜管乐器的装饰,展现了“悲壮”、“伟烈”的画境。音乐采用多调性手法,以旋律的贯穿为主线,以中外混合室内乐队为点缀,一气呵成地展现了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墨画。第三帧《西风、汉陵……》是一部四重微型协奏曲,分别以二胡、唢呐、筝、笙为主奏乐器,杂融丝竹乐、吹打乐于一体。乐器依据声响可分为四部分,分别为清、浓、重、淡,音乐仍然以旋律的发展为主线,以乐队的点缀、烘托为动力,以多调性、多色彩、多语言的手法构建起看似宏大的微型结构,颇富创意。
  上半场的作品展示了作曲家朱世瑞跨文化、多语言创作实践的宗旨,乐曲的铺成与展开带有明显的中国结构思维,表现在以旋律线条结构乐曲,以清新淡远的意境为篇章结构,以“渐变原则”为结构发展推动力,以文人气质通贯全曲,等。音乐展现了中国语言抑扬顿挫的音韵美,看似闲散实则凝聚的“隐结构美”。在音响的开拓上,作品以乐器的高频演奏为主,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音响特点,但广泛采用多线条、多调性、无调性的手法,展现音响的多层美、韵味美,挖掘了中国传统音乐无法触及的声响领域,其开拓性昭然可闻。
  
  三
  
  下半场的第一部作品《第二弦乐四重奏》是以西方四重奏体裁为形式载体,表现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的镇痛。为表现这种“刻骨铭心”的心痛往事,作品通过大量采用“音簇”的技法,并在“音簇”及段落之间安排了“留白”,或以线条为过渡,展现音乐的戏剧性张力,发人深思、催人反省。
  乐曲伊始即以节奏纷错的“音簇”强力地拉开历史之门,随后以如细线一样的弦乐超高音作为连接,声响很小但渗入心底,这段以复调手法写就的过渡深化中国结构发展手法中的线性原则。进入主体的音乐以中板的速度,节奏铿锵但交错纷杂、无调性手法展开。乐曲第二部是第一部分的展开,乐曲在原速上渐趋舒缓,近乎窃窃私语,以拨奏作为连接,乐曲到达第一次高潮,引领乐曲进入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以静谧的线条状声响与大力度的“音簇”为主,“音簇”之间以“线条”或“留白”为连接。这段音乐戏剧紧张力集中并不断积蓄力量,推动音乐达到高潮结束。
  《第二弦乐四重奏》中以西方现代作曲技术为主导,合理地利用中国戏剧中“哭腔”手法加强悲剧性的张力,结合“音簇”手法在声响力量上的巨大推动作用展开并发展音乐。乐曲以悲剧性为终结,以发人深思的哲理为思辨归属,引领人们追忆过去的沉痛往事。
  下半场的第二部作品《灵歌》(四个不同的乐器舞台)以四个舞台为声相转换,以四个场景及故事为音乐体裁之陈述,以古今中外为宏大阐述对象,将音乐发展为厚重、空灵的一个个声场,意欲由内而外地感动听者。
  乐曲第一部分是《圣诗》,以高频的短笛拟描空灵之境,以低频的贝司描绘沉痛之境,以男女中音的厚重之苍生,于是,天、地、人浑然天成而为心中的“圣诗”歌唱。音乐以声乐为主体,以乐队伴奏为穿插,以中国古典诗歌中吟唱为旋律发展手法,乐曲以词句为情绪转换的“场景”。乐队与演唱者互为依托,其中长笛、低音乐器、大鼓在协奏中推动了音乐情绪的发展。第二部分《国殇》以大提琴的拨奏为主体,音乐看似随性,实则具有巨大的张力;素材为汉语中屈原原作《国殇》为故事背景,以汉语、德语为两种语音载体,但皆不发声,隐伏于大提琴的拨奏声中。乐曲依据声响可分为四部分,前有引子,后有尾声,呈“弓形结构”。声响处理得细腻而蕴含力量,杂以中国古琴手法的“吟揉”,似有以大提琴展现古琴美学之韵味。第三部分《轮回》以厚重有力的打击乐开始,以人声激昂抒情的演唱为继,音乐速度中速稍快。演唱者的说唱与吟唱、小锣的点缀,带给乐曲浓郁的人情味。乐曲可据情绪分为五个段落,各段的发展以语言音韵的声音发展为纽带,乐曲高开高收,中间是长大的叙事性的乐段,展示了“轮回”的人生哲理。第四部分《铭对》以欧洲大诗人李尔克和叶芝的墓志铭对话为故事依托,以德语、英语、汉语为语言载体,乐曲以男女声的对话展开,以人声与乐队的对话为展开。乐曲进行中,人声“吟”、“唱”、“念”交叉,乐队以点缀为主铺成音乐发展。在结构上以“渐变原则”为手法将乐曲分为三大段落,乐曲紧张度和力量不断积淀而达到高潮,最后在声响的衰减又趋于寂静。
  下半场的两部作品取材宏大的素材,一为中国近现代史中重大而引人刻骨铭心的史实,一为古今中外的“灵歌”汇集;前者悲壮,后者凄婉;前者戏剧性张力集中,声响撼人心底,后者戏剧性张力绵长,声响渗入心骨。这两部作品以“音色音响”的对比、展开为作品结构段落布局,综合多语言、多技法的艺术陈述手法,跨文化、多角度,展现了现代音乐的迷人魅力。
  
  四
  
  朱世瑞先生这场题为“跨文化与多语言作曲实践”的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展示了他多年的学习、创作成果。他以自己丰富的国外生活为资源,以自己对中国文化的深切热爱为基点,运用现代作曲手法,结合中国音乐文化中内蕴美、语言音韵美,以及“渐变”的结构原则,在安排“声响事件”上,不论从外在形式,还是在内在韵味的融合上,都以自己敏感的体悟为基准,来展开音乐,融合多语言、多文化。
  在音乐技法的选择上,他以作品为出发点,在展现现代技法的同时,也注重传统技法的融合、拼贴,挖掘并发展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美”、“韵味美”、“线性美”;在结构的安排上,他以听者的感官享受为目标,在注重声响新奇感的同时,还注意了段落的衔接、铺成、过度、转换,加上其室内乐多以短篇为主,这使得他的作品段落层次清晰、转换衔接自然,给人以多重美感享受;在文化的挖掘上,他以语言本身的语音、语调、语腔为出发点,并注重了深层次挖掘,注意了与器乐语言的本位互换,注意了语言和文化内蕴的结构美,注意了与其它文化艺术形式如绘画等的融合,他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法,在跨文化的视野下,创作了综合音乐艺术美。
  在跨文化、多语言、多视角之下,朱世瑞以“独具慧眼的洞察力”,对艺术创新手法的想象力,在结构的安排、织体的设计、声响的布局方面,建构起他“独特创作风格”(朱践耳语),也由此形成了他驾驭多语言、多文化、多技法的综合艺术能力。
  
  王安潮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音乐史博士
  
  (责任编辑 于庆新)
其他文献
考了709分的李欣恬是排球场和羽毛球场上的高手,考了675分的程佳俊在高考前半月还在追剧《觉醒年代》,考了657分的吴晨希因为喜欢樱花,渴望就读武汉大学……  6月25日,湖北省高考成绩公布,襄阳市延续了近十年的上升势头,取得理想成绩。  2010年,襄阳市高考上省线率首次突破70%;2015年,全市一本上线人数首次突破6000人;2018年,实现“万名学生上重点大学”,达到10335人;2020
恩施市位于鄂西南武陵山北部、清江中上游,总面积近四千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80万人,为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全市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54所,学生76770名,分散在三街、五镇、八乡和一个管理处。2012年初,国家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恩施市是全国首批680个试点县之一。十年来,恩施市始终坚持以生为本,本着“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学生身上、让每一分钱都吃进学生嘴里”的原则,用心用
2005年11月25日-26日,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刘雪庵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在中国音乐学院举行。刘雪庵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史上具有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身为作曲家,他在抗战歌曲、艺术歌曲、流行音乐、钢琴音乐、戏剧配乐、电影配乐等方面很有建树,留下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身为教育家,他曾长期在国立音乐学院、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苏南文教学院、江苏师范学院、华东
“今年暑期,我和小孩一起认真完成了学校布置的体育作业,每天至少做两至三次眼保健操,尽量不使用电子产品。一个月以来,我家小孩明显感觉到眼睛比以前舒服多了。”7月28日,在鄂州市指导全市中小学生做好暑期德育体育作业的推进会上,吴都中学八(7)班云炜杰的母亲在会上做了经验交流。今年暑期,鄂州市教育局要求全市中小学生做好体育作业,坚持每天做两至三次眼保健操是其中的一项大作业题。  “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强化学校文化引领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构建积极向上、奮发有为、团结和谐、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意见》特别强调了学校文化建设对于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重要作用,提出要以科学的办学理念凝聚广大师生的价值追求和共同愿景,以多样化的学校文化建设使中小学焕发勃勃生机。  学校文化是学
认真读完杜亚雄先生的《中国传统乐理教程》[1]一书,深深地为作者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精神所感动。只要对中国传统音乐有所了解的人,就知道要从卷帙浩繁、纷繁芜杂的史料中筢梳、整理和撰写出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其间的艰辛及个中滋味,是可以想见的。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艰难中,作者不惜耗费其大量的精力,兀兀穷年,筚路蓝缕,完成了这部凝聚了心血和智慧的力作。《中国传统乐理教程》的诞生,对于中国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教育如何回归本位?教育焦虑从何而来?在我看来,教育从来就不仅仅是教育自身的问题,而是关乎国家政权、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需要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因此采取了集中稀缺教育資源重点办好若干学校的一种教育制度。1953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一次会议针对小学
2005年8月11日—8月15日,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应邀赴德参加2005’Young. Euro. Classic(青年欧洲古典)音乐节。这是该乐团首次赴欧洲演出,为保证质量扩大国际影响力,校方特别邀请了芬兰国家歌剧院艺术总监、指挥家、上海音乐学院校友汤沐海担任指挥,并委约旅法女作曲家、罗马大奖获得者、上音校友徐仪为本次巡演创作新作:《Tai》——古筝与交响乐队。乐团于8月13日和8月14日分别
【编者按】近年来,黄冈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依托湖北省重点学科教育学学科、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多方协同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与实践”、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等平台,以浠水县闻一多中学、黄州区第一中学等学校为实验基地,联合开展“名人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行动研究,积极推进乡土教材建设,探索育人方式改革,将U-S合作模式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中,实现“以文
日前,武汉市江夏区明熙小学首届校园足球联赛正式揭开战幕,四年级五支球队将进行11场比赛,明熙小学的操场一下子沸腾了!  明熙小学校长曾明星介绍,学校申请了江夏区足球基地校,组建了校园足球队,制定了学生足球发展方案,规定每天保证训练不少于一节课时间,进行最基础的基本功和技战术的练习。学校在发展好校队的同时,逐渐将足球纳入体育课中,由足球专职教师负责教运球、传球、颠球、顶球、射门等基本技术,让每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