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创业教育系统化的实现,需要政府的主导和高校的全面推动。
关键词:创业教育;系统化;政府;高校
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的教育。而系统化的创业教育标志是:理念普及,系统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体系已形成,创业型人才从大学中源源产生,并取得显著的创业效果。我国经济转型呼唤着具有创新思维的创业者,创业者需要长期、悉心的培养与系统的理论指导。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学者一般把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挑战杯”作为中国大学创业教育开端。2002年4月,教育部在“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随后,确定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大学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给予政策和经费的支持,探索我国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发展模式。在师资培训方面,教育部从2003年至今,共举办了6期“创业教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800多名教师参加了培训。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自2005年8月起在中国大学中开展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教育(中国)项目。截至2007年10月,该项目已培训了来自22个省份、149所高校的300名师资,在清华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浙江大学等50多所高校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
但时至今日,我国仍还处于“创业启蒙教育”的阶段,高校在推行创业教育中至少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创业教育观念滞后,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首先目前就业率是大家公认的评定一所高校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指标之一。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引导下,大部分高校追求学生就业率,对大学生创业动力不足。其次是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淡薄,创业则是最后的被动选择。此外,创业教育未正式纳入高校的课程设置体系。一些学校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讲座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教育在高校的普及率比较低,至今还仅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人的“创业教育”。二是相应的师资缺乏。由于没有开设创业学专业,所以缺乏成批的、接受系统化教育和专门训练的师资力量。另外,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大多缺少创业经历。三是没有权威的教材体系。国外已经开发出很受学生欢迎的教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标准,但这些在我国几乎还是空白。已经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一些高校在选择教材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四是创业活动流于形式。创业教育沦为就业指导课的一项补充内容、社团文化活动、专家创业讲座以及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创业计划大赛等。学校缺乏相应的培育大学生创业的具体措施。
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培养体系,迫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化。
二、高校创业教育系统化的实现途径
(一)政府应在高校创业教育系统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在英国政府的主导下,英国的创业教育发展迅速,“现在我们国家(英国)已经总体上开始保证所有的课程中、英国所有的学历证书里都包含创业教育”。笔者认为,在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应该借鉴英国经验,政府成为创业教育的主要推动力。
1.优化创业环境。大学生成功创业离不开良好的创业环境,而我国缺乏一个整饬有序的创业环境。在参与GEM(全球创业观察)在创业环境条件框架国际比较中,相对较差的是金融支持、教育和培训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最差的方面是商务环境,即为创业提供服务的环境条件。在现代经济中,新增就业机会绝大部分由中小企业发展而来。据统计,全国75%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是由中小企业提供。在大型国有企业相对成熟稳定的情况下,不断涌现的创业型小企业在带领技术革新和生产率提高方面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改变市场结构,活跃国民经济。因此对中小企业,政府适当给予政策倾斜,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小企业注册资金门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银行发放创业贷款等。
2.加大创业教育资金投入。英国创业教育80%的创业教育资金来自于政府投入,主要通过各类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给予资金保障。目前,我国还未设立全国性的创业教育基金,政府一般以项目或创业活动的方式投入创业教育经费,投入较小,受众面低。学生创业教育资金的主要来源于各高校设立的创业基金以及少部分的企业风险投资。由于我国高校多属于公立性质,赢利能力不足,能够提供的创业教育经费有限。因此,政府有必要大创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3.成立全国性的创业教育管理咨询机构。英国政府成立英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NCGE)和許多科学创业中心,旨在推动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鼓励高校与企业界合作,转化科研成果。参照英国的做法,我国也可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有效整合企业和所有高校的资源,开发符合我国国情的创业教育课程,鼓励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工商业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大学生企业家资质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务实、有效的创业实践教育,鼓励毕业生“自我雇佣”,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保证创业教育系统地进行。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必然以培养和造就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根本。创业教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渗透、内涵丰富的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只在高等教育领域单独实现。因此,基础教育领域也应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可以将侧重点放在独立创新意识培养上,而大学则成为“创业者的熔炉”,培养具有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这需要政府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改革应试教育制度,构建创业教育社会支撑体系,将创业教育列入教学评估指标,在整个国民教育系统中推进创业教育,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
(二)高校是高校创业教育系统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培养出的大学生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人文科学素质、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等。其中,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是核心中的核心,创业教育正是紧紧围绕创业基本素质的提高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展开的。
1.提高认识,切实重视创业教育工作。目前,许多高校视创业教育为响应国家号召的一种应急式的口号宣传,对在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这种应急式的创业教育,没能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到系统的学习和课程体系中去,其价值只在于“企业家速成”。美国百森商学院(Babson College)杰弗里·蒂蒙斯(Jeffry A. Timmons)教授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应当着眼于“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有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
教育部副部长陈希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大为强调:“创业指导和服务不是‘临门一脚’,要让大学生从入学起,从接受创业教育到开展创业实践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相应的帮助”。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创业教育工作,要认识到创业教育对提高国家创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知识转化、解决就业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应把培养创业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2.转变教学理念,树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观。我国高校教学一般以知识传授为主,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记忆和模仿,较少关注大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与运用知识能力的训练,更少考虑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只能被动地求职,缺乏自主创新、创业的能力。
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创业教育理念,承认学生在教学中主体的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在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参与者和探究者。同时,在考核方法上,克服单一的闭卷笔试迫使学生死记硬背的现状,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习要求,采取口试、商业计划书、创業设计或真实案例解决报告等多种形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创业的能力。
3.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开展系统化创业教育的关键。中国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家华认为:创业教育师资多属“学院派”,一般来自“负责学生就业”的行政口和“负责商业教育”的教学口。往往流于理论讲解,缺乏实际经验。因此,专业教师队伍的建立是目前高校创业教育最大的困难和问题。
一方面聘请社会知名的企业家、经济学专家、创业机构专家和政府官员等担任创业指导客座教师,讲授实践性较强的创业课程。另一方面,加大本校专职创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增加师资培训投入,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和进修创业学,并适当参与创办经营企业。同时,引进兼具实践经验和创业教育理论素养的优秀人才走进教师队伍。当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在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阶段设立专门的“创业学”专业学位,以培养针对性较强的创业人才和师资力量。
4.构建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课程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载体之一。据调查,我国107所“211工程”高校中仅有41所高校开设了创业相关的课程,且以选修课为主。高校有必要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确定选修和必修课程,安排教学时间。
在时间安排上,从大一就开设创业相关课程,将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低年级学生主要普及创业理论知识,树立创业意识,培养独立精神;高年级学生侧重创业技能、创业实务等方面训练。
在课程设计上,借鉴国外名校设计,结合我国实际,开发适合本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必须涵盖创业构思、融资、设立、管理等内容。除了课堂教学外,更要突出实践教育环节,大量引入真实案例讨论,模拟商业实践,鼓励学生广泛参加科研项目和创业大赛,走向社会进行实地调研,针对某个真实经济问题给出解决方案等,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创业实用的工具与方法。
在课程选择上,选修和专修相结合,计入学分。有条件的高校,可设立“创业学”的二学位,欢迎有兴趣的学生辅修该学位。
5.建设创业教育网络资源门户网站。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信息时代,大学应积极进行创业教育网络建设,并互相连接,利用互联网促进学生、高校、工商界、政府相关部门等多方的资源共享和思想交流,为在校生甚至毕业后的创业者提供创业法规政策、创业知识、创业项目、创业信息等方面的指导和远程服务。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他们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因此,高校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这需要政府、高校、工商界、全社会的合力支持。
基金项目:蚌埠学院教研重点项目(YJLZ1004)
关键词:创业教育;系统化;政府;高校
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的教育。而系统化的创业教育标志是:理念普及,系统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体系已形成,创业型人才从大学中源源产生,并取得显著的创业效果。我国经济转型呼唤着具有创新思维的创业者,创业者需要长期、悉心的培养与系统的理论指导。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学者一般把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挑战杯”作为中国大学创业教育开端。2002年4月,教育部在“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随后,确定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大学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给予政策和经费的支持,探索我国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发展模式。在师资培训方面,教育部从2003年至今,共举办了6期“创业教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800多名教师参加了培训。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自2005年8月起在中国大学中开展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教育(中国)项目。截至2007年10月,该项目已培训了来自22个省份、149所高校的300名师资,在清华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浙江大学等50多所高校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
但时至今日,我国仍还处于“创业启蒙教育”的阶段,高校在推行创业教育中至少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创业教育观念滞后,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首先目前就业率是大家公认的评定一所高校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指标之一。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引导下,大部分高校追求学生就业率,对大学生创业动力不足。其次是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淡薄,创业则是最后的被动选择。此外,创业教育未正式纳入高校的课程设置体系。一些学校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讲座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教育在高校的普及率比较低,至今还仅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人的“创业教育”。二是相应的师资缺乏。由于没有开设创业学专业,所以缺乏成批的、接受系统化教育和专门训练的师资力量。另外,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大多缺少创业经历。三是没有权威的教材体系。国外已经开发出很受学生欢迎的教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标准,但这些在我国几乎还是空白。已经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一些高校在选择教材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四是创业活动流于形式。创业教育沦为就业指导课的一项补充内容、社团文化活动、专家创业讲座以及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创业计划大赛等。学校缺乏相应的培育大学生创业的具体措施。
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培养体系,迫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化。
二、高校创业教育系统化的实现途径
(一)政府应在高校创业教育系统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在英国政府的主导下,英国的创业教育发展迅速,“现在我们国家(英国)已经总体上开始保证所有的课程中、英国所有的学历证书里都包含创业教育”。笔者认为,在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应该借鉴英国经验,政府成为创业教育的主要推动力。
1.优化创业环境。大学生成功创业离不开良好的创业环境,而我国缺乏一个整饬有序的创业环境。在参与GEM(全球创业观察)在创业环境条件框架国际比较中,相对较差的是金融支持、教育和培训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最差的方面是商务环境,即为创业提供服务的环境条件。在现代经济中,新增就业机会绝大部分由中小企业发展而来。据统计,全国75%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是由中小企业提供。在大型国有企业相对成熟稳定的情况下,不断涌现的创业型小企业在带领技术革新和生产率提高方面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改变市场结构,活跃国民经济。因此对中小企业,政府适当给予政策倾斜,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小企业注册资金门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银行发放创业贷款等。
2.加大创业教育资金投入。英国创业教育80%的创业教育资金来自于政府投入,主要通过各类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给予资金保障。目前,我国还未设立全国性的创业教育基金,政府一般以项目或创业活动的方式投入创业教育经费,投入较小,受众面低。学生创业教育资金的主要来源于各高校设立的创业基金以及少部分的企业风险投资。由于我国高校多属于公立性质,赢利能力不足,能够提供的创业教育经费有限。因此,政府有必要大创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3.成立全国性的创业教育管理咨询机构。英国政府成立英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NCGE)和許多科学创业中心,旨在推动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鼓励高校与企业界合作,转化科研成果。参照英国的做法,我国也可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有效整合企业和所有高校的资源,开发符合我国国情的创业教育课程,鼓励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工商业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大学生企业家资质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务实、有效的创业实践教育,鼓励毕业生“自我雇佣”,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保证创业教育系统地进行。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必然以培养和造就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根本。创业教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渗透、内涵丰富的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只在高等教育领域单独实现。因此,基础教育领域也应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可以将侧重点放在独立创新意识培养上,而大学则成为“创业者的熔炉”,培养具有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这需要政府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改革应试教育制度,构建创业教育社会支撑体系,将创业教育列入教学评估指标,在整个国民教育系统中推进创业教育,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
(二)高校是高校创业教育系统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培养出的大学生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人文科学素质、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等。其中,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是核心中的核心,创业教育正是紧紧围绕创业基本素质的提高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展开的。
1.提高认识,切实重视创业教育工作。目前,许多高校视创业教育为响应国家号召的一种应急式的口号宣传,对在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这种应急式的创业教育,没能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到系统的学习和课程体系中去,其价值只在于“企业家速成”。美国百森商学院(Babson College)杰弗里·蒂蒙斯(Jeffry A. Timmons)教授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应当着眼于“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有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
教育部副部长陈希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大为强调:“创业指导和服务不是‘临门一脚’,要让大学生从入学起,从接受创业教育到开展创业实践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相应的帮助”。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创业教育工作,要认识到创业教育对提高国家创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知识转化、解决就业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应把培养创业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2.转变教学理念,树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观。我国高校教学一般以知识传授为主,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记忆和模仿,较少关注大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与运用知识能力的训练,更少考虑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只能被动地求职,缺乏自主创新、创业的能力。
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创业教育理念,承认学生在教学中主体的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在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参与者和探究者。同时,在考核方法上,克服单一的闭卷笔试迫使学生死记硬背的现状,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习要求,采取口试、商业计划书、创業设计或真实案例解决报告等多种形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创业的能力。
3.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开展系统化创业教育的关键。中国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家华认为:创业教育师资多属“学院派”,一般来自“负责学生就业”的行政口和“负责商业教育”的教学口。往往流于理论讲解,缺乏实际经验。因此,专业教师队伍的建立是目前高校创业教育最大的困难和问题。
一方面聘请社会知名的企业家、经济学专家、创业机构专家和政府官员等担任创业指导客座教师,讲授实践性较强的创业课程。另一方面,加大本校专职创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增加师资培训投入,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和进修创业学,并适当参与创办经营企业。同时,引进兼具实践经验和创业教育理论素养的优秀人才走进教师队伍。当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在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阶段设立专门的“创业学”专业学位,以培养针对性较强的创业人才和师资力量。
4.构建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课程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载体之一。据调查,我国107所“211工程”高校中仅有41所高校开设了创业相关的课程,且以选修课为主。高校有必要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确定选修和必修课程,安排教学时间。
在时间安排上,从大一就开设创业相关课程,将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低年级学生主要普及创业理论知识,树立创业意识,培养独立精神;高年级学生侧重创业技能、创业实务等方面训练。
在课程设计上,借鉴国外名校设计,结合我国实际,开发适合本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必须涵盖创业构思、融资、设立、管理等内容。除了课堂教学外,更要突出实践教育环节,大量引入真实案例讨论,模拟商业实践,鼓励学生广泛参加科研项目和创业大赛,走向社会进行实地调研,针对某个真实经济问题给出解决方案等,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创业实用的工具与方法。
在课程选择上,选修和专修相结合,计入学分。有条件的高校,可设立“创业学”的二学位,欢迎有兴趣的学生辅修该学位。
5.建设创业教育网络资源门户网站。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信息时代,大学应积极进行创业教育网络建设,并互相连接,利用互联网促进学生、高校、工商界、政府相关部门等多方的资源共享和思想交流,为在校生甚至毕业后的创业者提供创业法规政策、创业知识、创业项目、创业信息等方面的指导和远程服务。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他们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因此,高校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这需要政府、高校、工商界、全社会的合力支持。
基金项目:蚌埠学院教研重点项目(YJLZ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