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来源 :职业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fei1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教学时要突出实践教学及技能训练。本文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實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以项目课程训练为载体,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高职教育;项目;“教—学—做”一体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作为一种基本的工具,计算机的应用显得特别重要。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几乎是所有高等院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那么做为高职院校,应该怎样来讲授这门课程才能体现出培养目标呢?
  笔者讲授这门课程已有多年,曾采取过“板书+讲解”的传统教学方式和“演示+操作+讲解”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讲授,但是这门课程是以图标、窗口界面、鼠标操作为主,用第一种方式讲授,教师在台上画着费劲,学生在台下听得不知所云,真可谓是纸上谈兵,教学效果非常差。用第二种方式讲授,则要求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教师用计算机操作演示,通过投影机将操作过程投放在大屏幕上,学生就能比较清晰地看到演示过程,这样就非常直观、形象,而且学生易于接受,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这种方式还是存有以下两个弊端,一是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实践是相分离的,也就是说这次课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讲授新知识,但下次课才能安排学生上机练习,中间至少隔了1~3天的时间,虽说时间不长,但由于没有及时动手操作,大部分学生差不多把80%左右的知识还给了老师;二是教师讲授一部分知识,然后就针对这部分知识出些相应的训练题目让学生做,训练内容不连贯,导致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差,不能将所学零散知识整合起来,难以完全一个复杂的项目。
  针对以上问题,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这门课程全部是在计算机机房讲授,每次课均以项目为课程能力训练载体,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进行教学。下面介绍以项目为课程训练载体,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设计课程综合项目
  
  《计算机文化基础》主要由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等五大部分组成。在讲授新知识前,针对这五大部分,我们先选择、设计五个贯穿整个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也就是采用以项目为课程能力训练载体的原则。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不要按照教科书上的章节顺序,分别讲解菜单的使用、工具的使用等等,那样会让学生感觉知识很零散,不连贯,这个菜单项的意思我明白了,那个工具我会用了,可是要把他们结合在一起,完成一个漂亮的作品,还是不太会用。我们的做法是,教师直接讲授这个项目的制作过程,在制作过程中传授新的知识。
  以讲授PowerPoint章节为例,在讲授新知识前,笔者先制作了一个精美的演示文稿作品,这个作品几乎包含了本章节学生应该掌握的所有知识点:如幻灯片模版设计、母板设计、超级链接、动作按钮、动画设置、幻灯片切换、背景音乐、排练计时、循环放映,甚至加上了旁白。在第一次课时,先把演示文稿放映给学生看,这样做有两大好处:一是学习PowerPoint演示文稿有什么用呢?学生一目了然,不用过多的言语就能说明白学习PowerPoint的意义{二是有部分学生因为家有电脑,或经常上网,或多或少也掌握了不少计算机操作方面的知识,对于大学还开设这门课程,根本就不屑一顾,但是看过这个作品后,即便是有点基础、但是要想制作出这么精美、漂亮的作品,也会感到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这样一来,能立即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至于对于另一部分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而言,看过演示后,那种想学习制作的冲动也是不言而喻的。这时候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大家,我们现在就开始学习制作这个作品,这样能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计课程单项项目
  
  课程单项项目应尽可能是大型项目的子项目,尽量避免类似习题的许多相互无关的并行小练习,因为这些小练习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没有任何的帮助。
  还以讲授PowerPoint章节为例,向学生展示了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文稿后,接下来的授课内容就围绕这个作品展开。首先将这个作品(即项目)划分成多个小的模块(即子项目),每次课完成一个子项目的制作。PowerPoint部分我们划分了四个子项目:(1)演示文稿的建立与保存、插入新幻灯片、各种对象的插入、添加应用设计模版、更改幻灯片版式设置;(2)各对象动画效果的设置、动作按钮的设置、幻灯片切换设置、超级链接设置;(3)背景设置、配色方案设置、改变母版;(4)设置排练计时、录制旁白、设置放映方式。教师在演示制作过程中,对于所牵涉到的新知识要边讲解、边演示、边制作,然后学生模仿教师的制作方法,制作自己的作品。第1次课完成作品的雏型,第2次课让它有血有肉,生动起来,第3次课对其外型加以修饰、点缀,第4次课后让它变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最后,当这个作品制作完成后,我们本章节的内容也讲授完毕,这时学生看着自己的作品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现在学生还只是模仿老师的作品来制作,接下来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课外作业,即任选一个内容,制作一个演示文稿上交。这样做可以给学生一个自主发挥的空间,希望他们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加上自己的创新,制作出更好的作品。结果表明,学生通过上网搜索资料和素材,结合自己的创意,做出的作品都很漂亮,可见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教学值得注意的地方
  
  1 课程综合项目的设计必须要有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综合性、趣味性、挑战性、可行性。项目设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成败,这也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最需要花费心思的地方。
  2 每次课的训练项目可以相关的,也可以是无关的,但是在设置的时候应该是从简入繁。
  3 学生先是在课堂上进行模仿,最后要设置一个大型复杂的项目让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能保证教师当天讲授的内容,学生能当场训练消化,同时也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即时解答和纠正。另外,本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按照所设计的训练项目展开教学,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我国中学双语师资的问题现状提出了解决途径,分析了双语师资培训和培养的两大执行主体,即政府和学校在其中的作用,并且探讨了双语教师师资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中学双语教师;培养模式;培养途径;资格认证;配套法规    一、双语教学及其基本特征    双语教学的基本特征是,第二语言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内容或科目。这样的教学一般同时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两种语言,而且第二语言必须达到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