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长期在农村中学担任语文教学工作,现在提倡新课改,但在语文学科的作文教学中,仍普遍存在“学生作文写不好,教师怕改差作文”的现象。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作文与学生生活、学习严重脱离,学生无内容可写,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因此,我们认为应该让作文回归其本体功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写作,提倡“生活化作文”。那么为什么要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我们又应该以何种形式进行生活化作文的教学呢?
一、 以农村生活为载体,提倡生活化作文教学
生活化作文教学,即是改变以往仅以老师命题并评改作文为主的作文方式,改变为以学生自主命题、自评为主的方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以生活为写作内容,使学生走向生活,使生活走进作文教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代对读书人提出的要求。只有读得书多了,见识广了,写起文章来才能真正“下笔如有神”。 由于农村中学生相对于城市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比。眼界的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的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地变小。同时,由于农村中学生生活非常单调,往往是以学校生活为中心,以睡觉和吃饭为基本要点,所以真正写作文的时候,往往觉得无话可写或有话写不出。因此,让农村中学生走向生活,扩大生活视野,对增加丰富的写作素材和感悟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当今农村中实行生活化作文确实很有必要。要使农村中学生写好作文,觉得写作文不是难事,教师就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农村生活中去,用心感受生活。让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农村生活,观察自然与社会,思考生活的真善美,获取源源不断的写作源泉,激起写作兴趣。
二、依托农村生活,实施农村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方法
1.留意观察,写熟悉的农村生活
(1)观察农村景色 。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树木茂盛、田野广阔、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了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2)交流、收集农村语言。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这是农村一年四季农作物采摘所特有的谚语。又如“锄头下面一层水”,讲的是天旱,地里庄稼无草也要锄,因为切断了土壤中的农作物的毛细管,可以防止水分蒸发的科学道理。学生通过于收集、交流这些丰富的农村语言,既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含量,又积累了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3)体验农村生活。农村学生在家乡上树摘果、下河摸鱼、爬树粘知了,这些趣事会给孩子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和深切的感受。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方式记录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这就为学生的习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农村中学生在节假日常要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这都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
(4)观察农村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比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化学、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我们可指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访问,从中指导学生作文,扩展学生写作题材,学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2.在拥有了素材之后,应力求具体细致
无论描写什么,材料都应具体实在,不能抽象笼统。只有具体鲜明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并能使人读后如临其境,产生共鸣。像有的老师在作文中采取了“六不”措施就很好,即不观察不体会不作文、不熟悉不作文、不精练的话不说,比如强调写天气的时候,冷天不用“冷”字,热天不用“热”字,写人物不准用“好”字等。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就需大开脑筋了。如在描写热的片断时,有的写“太阳当头照着,地上白晃晃地一片,坐在屋子里,吹进来的风也是热的”等。这样经常强调,语言就精练具体了,作文也就有了感染力。
3.抒情要真挚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考试说明》明确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动真情。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没有情感这种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这便是以情动人。但要真能“打动人心”并非易事。矫揉造作之情令人反感,乔装粉饰之情使人厌恶,无病呻吟之情让人恶心,惟有真情实感才能起到“或叫人开怀大笑,或令人掩卷沉思,或使人泪流满面,或让人撕肝裂肺”的艺术效果。反之,没有真情实感,作文也就失去了灵性。
一、 以农村生活为载体,提倡生活化作文教学
生活化作文教学,即是改变以往仅以老师命题并评改作文为主的作文方式,改变为以学生自主命题、自评为主的方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以生活为写作内容,使学生走向生活,使生活走进作文教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代对读书人提出的要求。只有读得书多了,见识广了,写起文章来才能真正“下笔如有神”。 由于农村中学生相对于城市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比。眼界的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的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地变小。同时,由于农村中学生生活非常单调,往往是以学校生活为中心,以睡觉和吃饭为基本要点,所以真正写作文的时候,往往觉得无话可写或有话写不出。因此,让农村中学生走向生活,扩大生活视野,对增加丰富的写作素材和感悟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当今农村中实行生活化作文确实很有必要。要使农村中学生写好作文,觉得写作文不是难事,教师就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农村生活中去,用心感受生活。让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农村生活,观察自然与社会,思考生活的真善美,获取源源不断的写作源泉,激起写作兴趣。
二、依托农村生活,实施农村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方法
1.留意观察,写熟悉的农村生活
(1)观察农村景色 。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树木茂盛、田野广阔、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了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2)交流、收集农村语言。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这是农村一年四季农作物采摘所特有的谚语。又如“锄头下面一层水”,讲的是天旱,地里庄稼无草也要锄,因为切断了土壤中的农作物的毛细管,可以防止水分蒸发的科学道理。学生通过于收集、交流这些丰富的农村语言,既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含量,又积累了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3)体验农村生活。农村学生在家乡上树摘果、下河摸鱼、爬树粘知了,这些趣事会给孩子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和深切的感受。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方式记录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这就为学生的习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农村中学生在节假日常要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这都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
(4)观察农村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比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化学、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我们可指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访问,从中指导学生作文,扩展学生写作题材,学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2.在拥有了素材之后,应力求具体细致
无论描写什么,材料都应具体实在,不能抽象笼统。只有具体鲜明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并能使人读后如临其境,产生共鸣。像有的老师在作文中采取了“六不”措施就很好,即不观察不体会不作文、不熟悉不作文、不精练的话不说,比如强调写天气的时候,冷天不用“冷”字,热天不用“热”字,写人物不准用“好”字等。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就需大开脑筋了。如在描写热的片断时,有的写“太阳当头照着,地上白晃晃地一片,坐在屋子里,吹进来的风也是热的”等。这样经常强调,语言就精练具体了,作文也就有了感染力。
3.抒情要真挚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考试说明》明确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动真情。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没有情感这种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这便是以情动人。但要真能“打动人心”并非易事。矫揉造作之情令人反感,乔装粉饰之情使人厌恶,无病呻吟之情让人恶心,惟有真情实感才能起到“或叫人开怀大笑,或令人掩卷沉思,或使人泪流满面,或让人撕肝裂肺”的艺术效果。反之,没有真情实感,作文也就失去了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