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中的璀璨明珠

来源 :江西教育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fly62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安,自南唐保大元年(943年)设镇开始,宋熙宁四年(1071年)改镇设县,至今已逾千年。千年风雨滋养了这座赣南小城,这里山清水秀,层峦耸翠,吸引无数文人骚客留下千古绝唱;这里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由宋至清,有进士132人、举人470余名;这里汲古之精华,展今之新彩,民间艺术在这片沃土上蓬勃生长,民俗文化在山水间绽放异彩。
  万安,因水而生,因水而盛,母亲河赣江越过重山关锁通江达海。大山与激流哺育了淳朴善良而自强不息的万安人民,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比如慷慨激昂的十八滩号子、起伏跌宕的唱船之歌、欢庆元宵的儿郎灯会……凭借这些千年流传的民间艺术,万安赢得了“中国唱船文化之乡”“儿郎文化之乡”的美誉。在万安民间艺术的宝库里,还有一颗璀璨的明珠——万安农民画。
  万安农民画之璀璨,在于其源头之独具特色。中国民间绘画多起源于唐宋两朝的寺庙壁画、彩绘、木雕,而万安民间绘画主要源于宋朝以来的祭祀画,目前留存下来的《手绘元宵图》《诸天大圣图》《九皇图》,均反映的是万安赣江十八滩文化中的“元宵唱船”“装儿郎”“做九皇”等民间祭祀活动,表现滩师、船工、渔民祈福的场景,代表了一种美好愿景。元明两朝,万安民间工匠又将民间绘画引入生活,绘制了大量色彩斑斓的门神年画、神案等木器漆画、民居檐画。至清朝和民国时期,万安民间绘画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实现了国画与民间绘画的互鉴交融。深厚的文化积淀让万安民间绘画在任何时代都不甘落后。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江苏邳州农民画的出现、上海金山农民画的推广,万安的民间艺人以其敏锐的眼光,自觉汲取各方营养,糅入本土绘画,形成了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万安农民画。
  万安农民画之璀璨,在于其艺术风格之别具一格。中国农民画总体艺术特色是构图上求全求满,形象夸张,色彩浓烈,想象丰富,以反映农村风俗和日常生活为主,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当代万安农民画除具有这些特色外,还有其独特之处:一是突出红色主题,在描绘“三农”,讴歌农村新生活、农民新气象的基础上,注重融入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代表作品有《岭上开满映山红》《老红军话当年》;二是创新表现手法,巧妙融入中国画元素,人物造型不求过分夸张变形,介于写实与抽象之间,画面秀丽柔和,代表作品有《山村姑娘》《醉美家乡》;三是色彩特别艳丽,以大青大蓝和大红大绿为主色调,利用绚烂的色彩语言,强调对比差异,体现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代表作品如《绿色家园》《归》。
  万安农民画之璀璨,在于其发展壮大之独辟蹊径。1988年,全国已有51个在农民画创作上取得显著成就的市、县(区)被文化部命名为“画乡”。彼时,万安农民画还名不见经传。但是,进入21世纪,万安农民画声名鹊起。2000年,万安农民画在江西省首届农民艺术节上获二、三等奖;2001年,万安县选送6幅农民画作品参加全国首届农民画艺术节,其中,1幅获二等奖、3幅获三等奖、1幅获优秀奖;2003年,万安县3幅农民画作品入选人民画报社和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一书;2011年,万安农民画作品入选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海峡两岸三地书画展。万安农民画,开始成为中国农民画舞台上的新星。
  2013年,万安农民画又迎来了新的春天,万安县委县政府把农民画作为打造“文化万安”的突破口,推动农民画与美丽乡村建设、旅游、农业产业有机融合,在高陂镇田北村精心打造了一个創作、展示、培训、写生、销售、休闲旅游“六位一体”的农民画村,并出台政策,大力扶持农民画家,不断壮大农民画人才队伍,逐步培育农民画产业链。异军突起的万安农民画,焕发出磅礴的力量。
  2014年1月,万安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农民画之乡”;2015年,田北画苑被授予全国首个中国农民画精品展示馆。2014—2019年,万安田北农民画村先后承办4次全国农民画展,其中,2019年9月的“壮丽70年·阔步新时代”全国农民画创作展,作品数量与质量都大幅提高,万安农民画家共同创作的农民画百米长卷成为现场关注的焦点;2019年11月,万安28幅农民画在民族文化宫、北师大、首都师大、北京交大附中巡展,极大地增强了万安农民画的影响力。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万安县农民画作者共创作精品1200余幅,其中300余幅被国家和地方美术馆收藏和展览,80余幅获市级以上奖项,50余幅被省内外报刊登载。其中,《有爱才有福》等作品先后在联合国总部和德国特里尔(马克思故乡)展出,万安农民画逐步走出国门,有力唱响了“文化万安”品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进入新时代,万安农民画必将进一步发挥其比较优势,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不断做大做强做优,迎来一个更加灿烂的明天!
其他文献
源起  提起罗继远,江西教育界知道他的人还真不少。  退休前,他先后担任吉安师范附小副校长、校长和吉安市教研室副主任、主任。2007年,他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特级教师。  罗继远与《江西教育》渊源早、联系多、感情深。他推荐的经验典型和人物典型反响都很好,执笔的文章多次获奖,与很多编辑记者都成了朋友。  记者在参加工作不久就和他熟识,交往最密切、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01年与他一起去采访遂川县大汾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江西省人民政府直属机关保育院(以下简称“我院”)在开展幼儿艺术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民间美术教育资源,将其整合到幼儿一日活动之中,对幼儿进行系统的民间美术启蒙教育,努力构建幼儿民间美术活动课程,探索形成系列可行的幼儿民间艺术教学的实施方法和策略,带领幼儿从各方面去感受民间美术的无穷魅
期刊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和复杂的任务。”家庭与学校是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主体,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形成“家校共育”合力,才能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如何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我们在经历和处理许多家校矛盾案例之后,总结出以下几项化解家校矛盾的策略。   一、加强各级培训,形成家校合力 
期刊
“我郑重承诺: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自觉抵制餐饮浪费行为,远离浪费,从我做起。盛饭点菜不浪费,光盘行动看我行!”在2020年10月16日第40个“世界粮食日”之际,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倡导爱粮节粮”的主题,推出江西省青少年首届稻作文化实践活动暨南昌市中小学生粮食文化特色体验活动。当日学院体育馆内,来自南昌外国语高新学校、南昌市青山湖区上海路小学的200
期刊
一般的学校例会,在台上讲话的多是学校的行政领导,内容以工作小结、布置工作为主,教师被动接受,缺乏参与感,难以形成主动求变、开拓创新的意识。教师经常听千篇一律的总结,也易形成固化思维模式。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是一个有较高素养的群体,但如果学校文化土壤贫瘠,也易使他们产生职业倦怠感,缺乏专业成长的动力。如何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令他们相互启发、同侪互进?在北京市中关村三小的一次校区全体教师例会中,
期刊
泰山学校地处安福境内的武功山下,距安福县城47公里,是一所典型的山区学校。学校背倚青山,山上翠竹凝碧,松杉滴翠,校园在青葱茂密的森林掩映下,显得生机盎然。清晨,站在依山而建的教学楼前,放眼望去,但见山间云雾缭绕,天山一色。忽而,太阳蹿出云层,洒下万道金光,那层叠舒卷的云雾霎时变得五彩缤纷,武功山下朝霞漫天飞舞!  2020年教师节前夕,安福县隆重召开优秀教师表彰大会,只有40多名老师的泰山学校4个
期刊
“一直苦恼不知道怎样去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参加市里组织的学科素养培训班后,专家们教了我们好多省时省力的小妙招:老师只需要适时给孩子们评价和一些小奖励……专家教给我们的方法真管用。”龙师附小教师刘美英参加了在自己学校举办的龙南市学科素养英语教师培训后,感觉收获满满。  像刘美英一样,龙南市的教师们越来越喜欢参加教师培训。2020年疫情过后,龙南市先后举办了4次教师学科素养培训,全市英语、数学两门
期刊
“轮椅少年”赖业全曾是“网红少年”,他原是赣县三中的学生。2016年,当他拿到江西财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对前来祝贺的亲友、同学和老师们发出深情的感言:“我本一无所有,因为有了大家的帮助,我终于可以和同学们一起上大学了。”  作为一个残疾少年,在赣县三中师生三年如一日的呵护下,他克服种种困难,自强不息,圆了大学梦。他感恩于学校的培养和老师、同学给予特别的爱。  进入大学后,他仍然很优秀。他继续坚持
期刊
近年来,弋阳县大力实施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加大投入,秉承“建一所成一所”的理念,积极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全县幼教师资建设得到加强,保教质量逐步提高,全县学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以省级和市级示范幼儿园为龙头、普惠性幼儿园为主体、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弋阳县学前教育基本实现了城乡全覆盖,幼儿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攻难点,领导重视、高位推动  弋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明确了
期刊
章贡区是赣州市的中心城区,是2014年江西省第一批通过“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国家认定的县级单位。  近年来,章贡区吹响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的号角,在推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以专递课堂建设为抓手,以中心主城区学校为龙头,辐射全区4个乡镇的学校,专递课堂教学应用覆盖乡村学校,实现了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向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转变、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