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妈妈支招:当你面对这样的孩子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b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场景A:孩子过分活泼
  
  都说孩子是活泼可爱的,然而,现在宝宝的活泼却让妈妈头痛。无论在哪里,他都一刻不肯安静下来。他的精力旺盛,特别喜欢摔跤、打仗这类的游戏。在幼儿园里,老师一个照应不到,他就能把身边的小朋友弄哭。在家里也是如此。亲戚朋友带着小朋友来,和宝宝玩那么一会儿,就能听到那个小朋友的哭声,弄得亲朋好友,都轻易不敢带孩子来玩了。
  为此,妈妈不知批评了他多少次:“宝宝,你能不能安静下来?!”“宝宝,如果你再不听我的话,就有你好受的了!”宝宝表面上好像听进去了,可是转过身来,却依然如故,满不在乎,下次的表现仍旧一样。
  分析:
  既然家长们对宝宝的表现如此头痛,那么宝宝自己是怎么想的呢?宝宝自己也想老老实实地呆一会儿,可是他做不到。不知不觉间,手脚和全身就动起来了。他也不是有意地欺负别的小朋友,只是在闹着玩时,不小心碰到了别人。为什么大人都说我不会安静下来呢?我只是有时闹一闹,至少我画画、做手工,还有看电视的时候,都是安安静静的啊。大人们总是无法全面地看待问题,这可真让人受不了。
  给妈妈支招:
  对于这种精力充沛的孩子,要想让他安静,停止活动,或老老实实地呆着不动,大抵不会成功。一味用斥责或强令其安静的做法是徒劳的。那么,让他做些安静的事情,例如,让他练习写字,听古典音乐,是否能改变这种状况呢?事实上,这些也概属无效。精力过剩的孩子,只有通过运动把过剩的精力用掉,才是最适宜的办法。据说,有的幼儿园对这样的孩子,让他们提前10分钟到园,先在体育室爬行5圈儿。这样一来,他的过剩精力消耗掉了,就能和大家的步调一致了。在家里,家长也可以试着给他安排些运动时间,这样他的精力就会得到发泄,自然也就安静下来了。
  
  场景B:性情乖戾的孩子
  
  “宝宝,你是个好孩子,”妈妈想用赏识的方法说服孩子,“快去把那些玩具收拾好。”“不,我就不收,”宝宝并不买账,“我不是个好孩子。”妈妈火了,威胁他,如果再不收起来,就把那些玩具都扔掉。没想到,宝宝抢先一步,开始把玩具向门外扔出去。妈妈气得要冒烟,把宝宝拉过来,狠狠地打了一顿,告诉他,如果再不听话,就把他也扔出去,让他做个没有妈妈的孩子。
  宝宝脸上的泪还没干,就回到自己房间,找出小书包,往里面装东西。妈妈更恼火了,干脆把他锁到房间里,让他闭门思过。妈妈不知这是怎么了,她原本只想让宝宝自我反省一下,让宝宝变得温顺起来。可是,怎么偏偏就事与愿违,这孩子怎么生就了这样一副怪脾气?
  分析:
  有的孩子,你越是想让他听话,越是骂他、警告他,他越是不听,结果与家长的愿望恰好相反。其实,孩子并非故意这样做。例如,独立性强的孩子讨厌家长对他指示、命令、照料,由此很容易产生对家长采取反驳、反抗、拒绝的态度。这种情况多被误解成犟脾气,性情乖僻。再如两周岁以后的反抗期,也是典型的例子,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反抗,其实是内在独立精神的表现,对于这一点,家长应该充分理解。此外,有些孩子得不到家长或小朋友的注意,或家长放任不管,或被小朋友排斥在外。在他们心里,强烈地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尽做些与别人相反、与众不同、挨家长和老师叱责、莫名其妙的举动。这都是为引起别人注意而产生的无意识的心理作用。
  给妈妈支招:
  想把孩子教育得听话温顺,妈妈就要经常与孩子一起玩耍,一起做事情,先建立起感情上的交流。孩子对自己所喜欢的人是非常温顺的。如果他的独立性得到满足,他那反感、反抗的情绪就会淡下去而和他人之间谐调起来。如果对孩子的行为能够做到不泼冷水,不妨碍其冒险心理,不忽视他的积极想法,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往往就能够改变孩子的乖戾性格。对于想引起别人注意而采取的反抗和离奇行动,可以不去管他,相反,家长要承认孩子的人格和他作为个体的存在。
  
  场景C:天生一副急脾气
  
  “快,快,你快点儿!”宝宝在和小朋友们玩时,连珠炮似地催促着。别的小朋友都有点怕他了,总是死命地催,催起来没完没了。在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们都知道,他是个急性子。老师和小朋友们总是对他说:“慢一点,不用急,有点耐心。”可是,宝宝根本听不进去,好像在他心中,别人都是慢得不得了的蜗牛式人物,只有他,才是正常的。
  “唉,他的急脾气是天生的,改不了的了。”幼儿园的老师这样评价他。
  分析:
  别人都说我是急脾气,其实才不是呢,我妈妈才是急脾气。哪次上幼儿园,她没有催促过我呢?我也烦妈妈催我,她一催我,尽管自己心里着急,想要快点穿衣服,可是手脚不听我的指挥了……正因为宝宝有这样的心理根源,所以,在幼儿园里看到别的孩子动作缓慢,很自然地,宝宝的情绪就焦急起来,产生急不可待的心情,不知不觉地使扮起了妈妈的角色。他的急脾气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于他的妈妈。
  给妈妈支招:
  要想让宝宝改变急脾气这种状态,家长的行为非常重要。因为,宝宝的急性子,就来自于家长的态度和行为。孩子每天被家长催促,心里有种反感的情绪,虽然反感,可是,又不知不觉中被家长的急性子所传染,学会了用焦躁的态度对待身边其他的人。这在人际关系中,被称为“模仿”的“社会性学心理”的复现,因此,要改变宝宝,首先,宝宝的家长就要先行改变。孩子的成长,不是一朝可就的事情,成长也并非一日所成,所以,家长要耐心地等待他的长大,不可操之过急,别让自己成为宝宝“克隆”的坏榜样。
其他文献
下象棋是和父亲学的,那时还小,只有四五岁,见爸爸和别人下棋,自己心痒痒,学会了马走日、相走田、小卒一去不回还,就和父亲摆起了棋局。下棋的要领学会了,几盘下来,心里自然也就升起了想赢的愿望。然而,就算父亲让我车、马、炮,最终棋盘上我却仍然只剩下了一个炮、两个兵,被父亲赶鸭子似的四处“追杀”,没几步,老将就被将死了。  “知道你为什么输吗?”父亲问我。  “当然,”我还是不服气,“我没有你会下棋。” 
期刊
她再也不愿学习了  时间:2005年8月16日  地点: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某酒店  人物:珊珊妈妈(政府公务员)、珊珊(4岁)    珊珊妈是政府公务员,爸爸在一家上市公司工作。  家里的经济环境非常优越,对珊珊的早期教育也非常舍得投资。令珊珊家长感到欣慰的是,珊珊聪明伶俐,特别喜欢看书。  珊珊妈始终记得这样一件事:有一次,珊珊5岁的表姐来家里玩儿,两个孩子开心得好像过节似的,把家里的闹腾得七零
期刊
有个小男孩,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他的腿因骨髓灰质炎而留下了残疾,还有一口参差不齐的牙齿。为此,他经常受到小伙伴们的嘲笑,在这些嘲笑中,他渐渐变得自卑,走路都抬不起头。他的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是,却不知该怎样才能让他重新自信起来。  有一次,他的父亲向邻居们要了些树苗,分给每个孩子一棵。告诉他们,谁的树长得最好,就会得到一件让他感到惊喜的礼物。孩子们很高兴,把自己分得的树苗栽种起来,
期刊
小时候,自行车在我们那个小镇子里还算稀罕东西,有些小伙伴,偷偷地把家里的自行车偷出来,把腿从三角架里跨过去,在小镇青石板路面上踩得飞快。这种举动,往往会引来大家的注目,让人羡慕而且妒忌。我也想学骑自行车,可家里那台破旧的自行车,是爸爸的宝贝,他每天骑着它,载着大箱的小食品,走街串巷地叫卖,这自行车是家里最贵重的东西,承担着家里的柴米油盐。  “我要学骑自行车,”我对父亲这样说时,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
期刊
6岁的欣欣因为腹痛数月,伴腹胀、食欲不振,来到医院就诊,经胃镜检查发现其胃部充满毛发状物,胃幽门内塞满头发,部分呈发球并转移至肠道。  欣欣妈说,欣欣从小与父母分住,由奶奶带大,4岁时,他们发现欣欣长期不自主地拔自己的头发吃,但未引起注意,大约两年后此现象逐渐消失。2年后的今天,孩子诉说腹痛,他们才急忙带她到医院就诊。  欣欣的这种病叫“异食癖”,也叫“嗜异症”。这是孩子在摄食过程中逐渐出现的一种
期刊
故 事:  小军是个做事特别不小心的孩子,无论做什么,都马马虎虎。这让家长有时感到哭笑不得,更多时候心痛而又无可奈何。  例如玩填色游戏时,本来在家长的指导下,填近线的地方时,小心翼翼,快要完成,却因大意涂到了线外,令原先付出的努力全部白费;玩积木,却因不小心碰到已搭了一半的城堡,使之瞬间坍塌——奔向厨房,准备向妈妈诉苦,又不小心踩到一块积木,摔倒在地,额头撞到另一块尖锐的积木,血流如注……  这
期刊
电脑工具,教育就是玩中学    家长们无一不谈电脑而色变,认为正是电脑剥夺了孩子正常的学习时间,沉溺于电脑游戏中不能自拔,既伤害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又影响到了学习……总之,电脑似乎是万恶之首。然而,对于刘小兰来说,教育孩子,几乎没有比电脑更好的工具。  张小月3岁的时候,家里一位有钱的亲戚,送给刘晓兰一台电脑。虽然是淘汰的旧机型,刘晓兰还是开心得不得了:她在单位是打字员,这和她的工作息息相关。同样感
期刊
星期六下午,门铃响,我跑去开门,映入眼帘的是同事史蒂文和他儿子布鲁斯,有些相似的脸—这是事先约好的,史蒂文特意带布鲁斯来参观我这个中国人的房间。“嗨,布鲁斯你好。”我想和布鲁斯握手,没想到他腼腆地咧嘴笑了笑,就跑进了厨房,从厨房出来才伸出手:“密斯林,对不起,刚才我的手上有泥巴。”  松开手,我对布鲁斯说:“你不是想看看我的房间吗?随便参观吧。”布鲁斯眼睛一亮,蹦蹦跳跳跑开了。  “爸爸,我捡到2
期刊
有个小男孩,非常调皮,学习成绩也差,无论是他父亲还是左邻右舍的朋友,都认为这个孩子不会再有什么希望。时间长了,几乎就连这个小男孩都认为自己是别人眼中的那个样子,是个坏男孩。不过,他心里还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大家心目中的好孩子,也努力过,只是,他只做了一点点就无法坚持下去,有时是因为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或者是父亲的一句:“坏小子,到我这儿来。”就改变了一切。  直到有一天,父亲把一位善良的继母娶进了家
期刊
楼下的晓雨要上幼儿园,晓雨妈跑上来向我讨经验。其实经验也倒谈不上,与儿子一起经历入园的适应过程,倒使我大胆地放弃了一些“育儿知识”或所谓的“专家指导”,更多地让自己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发挥作用。  琦儿满3岁才入园,一进去就是小班。虽然早已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形做好心理准备和抵御招式,场面仍是让人感叹不已。  琦儿是个很明白事理的孩子,能做不能做的,只要讲清楚他都会很遵守。他有什么不解、不快也乐于诉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