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网络时代,信息伦理问题日益突出。图书馆作为提供信息服务的机构,在其进行信息活动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传统伦理无法涵盖的问题,即图书馆信息伦理问题,本文对此进行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伦理关系;建构
在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已经进入权利的时代,新时期的图书馆伦理关系也产生了新的变化,我们应发展适合于现代社会变化的现代图书馆管理模式,弘扬图书馆人文精神,建构和谐的图书馆信息伦理关系。
一、互联网时期图书馆信息伦理关系的建构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着图书馆的读者关系和其他伦理关系,读者直接利用图书馆进行查找资料的状况大为改变,图书馆只是其中一种可供选择的信息源而已,图书管理员与大学生读者之间的伦理关系已变得不再直接和密切,需要进行新的建构。
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实现电子资源共享。随着网络技术的运用,互联网的互动式传播,使高校图书馆的传统优势不复存在,高校图书馆应提升其读者服务的技术手段,通过建立电子信息查询系统以多种录入方式,为读者提供有纸全文服务或无纸全文传递。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网络化的实施,电子文献、网上信息、光盘库、镜像站、电子图书馆开始使传统的图书、杂志和报纸等文献资源结构被多媒体的文献资源结构代替,高校图书馆应加强电子文件的采购,调整传统的出版文献与电子出版物的比例,从以馆藏文献服务为主转为以信息服务为主建立全新的开放体系。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各种电子文献、各种数据库和网络信息源,为学生提供网络下载、组织和整理网络信息资源,并对网上资源进行评价和选择的服务。在服务方式上,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软件资源,根据学生需求开发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包括文献资源、人员资源和馆舍设备资源),深化服务层次,使其向多层次、多样化和网络化发展。
二、图书馆信息伦理关系的建构
(1)加强读者权利及其实现形式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应将图书馆读者的权利放到信息时代、经济时代更为广阔的发展中去看待,加强对图书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读者需求的研究,树立“为藏而用”和“为用而藏”的现代图书馆业务观念,使传统的事业型管理方法向现代权利型管理方法转变,并加快对于“读者的基本权利”、“读者权利的法定化”、“读者权利的法理走向”等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的研究。
(2)做好人本管理,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图书管理员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普遍学历层次不高,自尊心特别强,他们除一般人有生理、生活、安全等需要外,最重要者莫过于“尊重”需要,特别对其人格尊重和对业务能力的肯定。在图书馆的日常管理中,管理者除了应注重发挥制度管理的强制约束作用外,还必须通过人本化管理来增强图书管理员的归属感、荣誉感。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领导者在管理中应少一点火药味,多一点人情味;少一点距离感,多一点亲切感;少一点命令,多一点协商,从而创设温馨的环境,把温暖送到每个人的心中,以提高他们工作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三、弘扬图书馆人文精神,建构和谐的图书馆信息伦理关系
1.弘扬图书馆人文精神
图书馆是人们重要的学习场所,肩负着文献和知识交流的重任,具有搜集、加工、存储、研究、利用和传播知识信息的职责。人文价值观念是图书馆职业的核心,反映了图书馆人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存质量的关注,以人为本的人文追求和人文精神则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
首先,图书馆是人类文化需求的产物。人不仅具有生物进化的自然属性,而且具有保持其社会属性的文化传承活动。图书馆作为人类对人文信息(主要载体为文献)的有序存贮、传递和利用之需要的产物,人文信息(或称文化信息)的不断创造、积累和延传就是图书馆活动的目的。因此,人既是图书馆活动的主体,又是图书馆活动的对象,人类的文化需求只有通过人的图书馆活动才能得到满足。其次,图书馆具有内在的人文追求。在传统社会,图书馆的信息活动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基础和保证,是人类走向和谐与繁荣的前提,它本身就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伦理价值。在现代社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显著提高, 人类与社会进化观已从以物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 “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伦理价值。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电子网络阅览室,图书馆应立足自身优势,从以馆藏文献服务为主转为以信息服务为主建立全新的开放体系,图书馆工作人员更加应该自觉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和设备管理方法,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2.建构和谐的图书馆信息伦理关系
首先,图书馆活动的本质在于信息基于交往的平等对话。从本质上说,人的存在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交互主体性关系的存在,信息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和统一性,是两个或多个主体的内在相关性。它的发生根源于人类的交往实践,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跃迁而逐步展现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交互主体性的内涵不断丰富扩展,不同程度上展现出互动性、差异性、共通性等特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表现类型。一方面,图书馆作为公共信息服务机构,要积极创造一个平等的资源配置格局,在配置过程中实现图书馆与馆员、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共在的信息性关系的公平性和经济利益分配上的合理性;另一方面,馆员角色应定位于这种多元对话的策动者、组织者、建构者,更好地协调协调社会发展与人本价值实现的关系,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公众平等利用信息资源的机会与权利。
其次,图书馆的活动内容在于和谐的图书馆服务文化。在现代社会,图书馆与社会的发展互为影响、互为推动。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应遵循的伦理准则读者是图书馆存在的根基,图书馆的伦理建构旨在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图书馆活动的过程中完善自身素质和协调图书馆内外部利益关系,并从馆员与读者、馆员与领导、馆员与馆员之间的关系出发来探讨和建构和谐的图书馆信息伦理关系。
参考文献:
[1]万庆华.论现代图书馆信息伦理管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05)
[2]王平华.图书馆信息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3(3)
[3] 杨龙史.构建和谐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文化[J].青年时代,2014(6)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伦理关系;建构
在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已经进入权利的时代,新时期的图书馆伦理关系也产生了新的变化,我们应发展适合于现代社会变化的现代图书馆管理模式,弘扬图书馆人文精神,建构和谐的图书馆信息伦理关系。
一、互联网时期图书馆信息伦理关系的建构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着图书馆的读者关系和其他伦理关系,读者直接利用图书馆进行查找资料的状况大为改变,图书馆只是其中一种可供选择的信息源而已,图书管理员与大学生读者之间的伦理关系已变得不再直接和密切,需要进行新的建构。
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实现电子资源共享。随着网络技术的运用,互联网的互动式传播,使高校图书馆的传统优势不复存在,高校图书馆应提升其读者服务的技术手段,通过建立电子信息查询系统以多种录入方式,为读者提供有纸全文服务或无纸全文传递。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网络化的实施,电子文献、网上信息、光盘库、镜像站、电子图书馆开始使传统的图书、杂志和报纸等文献资源结构被多媒体的文献资源结构代替,高校图书馆应加强电子文件的采购,调整传统的出版文献与电子出版物的比例,从以馆藏文献服务为主转为以信息服务为主建立全新的开放体系。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各种电子文献、各种数据库和网络信息源,为学生提供网络下载、组织和整理网络信息资源,并对网上资源进行评价和选择的服务。在服务方式上,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软件资源,根据学生需求开发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包括文献资源、人员资源和馆舍设备资源),深化服务层次,使其向多层次、多样化和网络化发展。
二、图书馆信息伦理关系的建构
(1)加强读者权利及其实现形式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应将图书馆读者的权利放到信息时代、经济时代更为广阔的发展中去看待,加强对图书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读者需求的研究,树立“为藏而用”和“为用而藏”的现代图书馆业务观念,使传统的事业型管理方法向现代权利型管理方法转变,并加快对于“读者的基本权利”、“读者权利的法定化”、“读者权利的法理走向”等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的研究。
(2)做好人本管理,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图书管理员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普遍学历层次不高,自尊心特别强,他们除一般人有生理、生活、安全等需要外,最重要者莫过于“尊重”需要,特别对其人格尊重和对业务能力的肯定。在图书馆的日常管理中,管理者除了应注重发挥制度管理的强制约束作用外,还必须通过人本化管理来增强图书管理员的归属感、荣誉感。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领导者在管理中应少一点火药味,多一点人情味;少一点距离感,多一点亲切感;少一点命令,多一点协商,从而创设温馨的环境,把温暖送到每个人的心中,以提高他们工作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三、弘扬图书馆人文精神,建构和谐的图书馆信息伦理关系
1.弘扬图书馆人文精神
图书馆是人们重要的学习场所,肩负着文献和知识交流的重任,具有搜集、加工、存储、研究、利用和传播知识信息的职责。人文价值观念是图书馆职业的核心,反映了图书馆人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存质量的关注,以人为本的人文追求和人文精神则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
首先,图书馆是人类文化需求的产物。人不仅具有生物进化的自然属性,而且具有保持其社会属性的文化传承活动。图书馆作为人类对人文信息(主要载体为文献)的有序存贮、传递和利用之需要的产物,人文信息(或称文化信息)的不断创造、积累和延传就是图书馆活动的目的。因此,人既是图书馆活动的主体,又是图书馆活动的对象,人类的文化需求只有通过人的图书馆活动才能得到满足。其次,图书馆具有内在的人文追求。在传统社会,图书馆的信息活动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基础和保证,是人类走向和谐与繁荣的前提,它本身就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伦理价值。在现代社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显著提高, 人类与社会进化观已从以物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 “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伦理价值。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电子网络阅览室,图书馆应立足自身优势,从以馆藏文献服务为主转为以信息服务为主建立全新的开放体系,图书馆工作人员更加应该自觉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和设备管理方法,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2.建构和谐的图书馆信息伦理关系
首先,图书馆活动的本质在于信息基于交往的平等对话。从本质上说,人的存在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交互主体性关系的存在,信息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和统一性,是两个或多个主体的内在相关性。它的发生根源于人类的交往实践,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跃迁而逐步展现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交互主体性的内涵不断丰富扩展,不同程度上展现出互动性、差异性、共通性等特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表现类型。一方面,图书馆作为公共信息服务机构,要积极创造一个平等的资源配置格局,在配置过程中实现图书馆与馆员、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共在的信息性关系的公平性和经济利益分配上的合理性;另一方面,馆员角色应定位于这种多元对话的策动者、组织者、建构者,更好地协调协调社会发展与人本价值实现的关系,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公众平等利用信息资源的机会与权利。
其次,图书馆的活动内容在于和谐的图书馆服务文化。在现代社会,图书馆与社会的发展互为影响、互为推动。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应遵循的伦理准则读者是图书馆存在的根基,图书馆的伦理建构旨在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图书馆活动的过程中完善自身素质和协调图书馆内外部利益关系,并从馆员与读者、馆员与领导、馆员与馆员之间的关系出发来探讨和建构和谐的图书馆信息伦理关系。
参考文献:
[1]万庆华.论现代图书馆信息伦理管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05)
[2]王平华.图书馆信息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3(3)
[3] 杨龙史.构建和谐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文化[J].青年时代,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