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2-091-01
2004年,我代表学校撰写的课改课题《课程改革,校本建设,示范独立初中——三位一体校本实验工程的建构》获批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A类课题。由此,我们开始了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实行前所未有的综合课改实验。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成为我们最早进行的改革实验之一。
实行课改一年后,我们所做的新尝试收到了成效,参与课改实验的03级学生一年内无一例犯罪记录,未发生任何意外事故,与往届相比,违纪行为由4%下降到0.5%,经过专门德育教育训练的学生十多人次,获得特殊德育教育表彰的学生270多人次,全年级班风、学风比往届有明显的改善和进步,初步形成了一种进步的,自信的,全方位的整体成长态势。
以下是我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探索:
1、德育工作以量化运作,过程性训练,形成德育“教育链”,环环相扣,促使学生品行的循环上升。
我校参与课改实验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到具有鲜明创新意识的课改理念的洗礼。在德育工作方面我们首先实行以量化运作、过程性训练,形成德育“教育链”,环环相扣,即对学生形成一种“知—行—评—练—再知—再行—再评—再练......”的德育“教育链”,促使学生品行构建的循环上升。具体做法是:
(1)知。我们将抽象的德育目标概念化为针对性很强的具体要求,在入学伊始,就由班主任规律性地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让学生常与优良的道德理念相伴。
(2)行。这是“链”上的第二环,让学生以所“知”规范个人行为,使之符合所“知”的道德指向。
(3)评。这是,“链”上的第三环,在此,我们制定了《桂林市第十四中学德育学分评估条例》,将德育教育要求具体化,分成学校——家庭——社会公益活动三大部分,共45条细则,以上条例细则全部量化为学分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
A、分值分配:“学校”部分占60分;家庭部分占40分;“社会公益活动”部分作为附加分占35分。
B、评价时间:每日由值日班干进行观察、记录;每月由学校对学生进行一次定期评价。
C、评价等级:70分以上——合格;80分以上——良好;90分以上——优秀。
(4)练。这第四环主要是基于第三环的“评”而进行,由“评”进而实施“练”的程序:
A、德育学分未满70分者,可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来进行训练,所获附加分可起“补分”作用;
B、德育学分“良好”者,也可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获得附加分来提高学分分值;
C、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者将获得“加分”记录,作为评优争先的一种条件资格,对学生起到表彰先进,督促后进的作用。
在“教育链”上,到第四环,已算完成德育教育第一阶段的工作,其后,“再知——再行——再评一一再炼”是第二阶段的上升循环,以此类推,循环往复,使德育工作依次规律性地进行,从而形成对学生长期、细致.具体化、针对性很强的系统德育教育,让它伴随学生整个的初中阶段,以期实现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目标。
2、设立“新三好”目标,采用“自评——他评”结合的方法,促使德育要求的内化。
评“德.智、体”“三好”生,是我国中学学校教育阶段实行多年的一种德育表彰方式,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曾经出现过于简单化、概念化、机械化,过分强调学业分数,忽略大多数学生实际需求的偏差。我们课改实践中的德育工作,在此方面做出变革,形成了一种可以避免以上偏差的“新三好”目标追求,我们的做法是:
(1)确定“新三好”的目标为争做“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2)制定“新三好”行为自律表,此表将“好学生”的要求具体列为13个小项;将“好孩子”的要求具体列为12个小项;将“好公民”的要求具体列为9个小项;(3)给每一小项赋以一定分值;(4)采取“自评——他评”结合的方法:
A、自评以“周”为时段让学生每周自我评分一次,从中自查、自省“长”和“短”项,形成自我激励意识;
B、以“学期”为时段,将表交由家长每学期评分一次,把家庭的督促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工程系统;
C、以“学期”为时段,每学期由同学,老师对每个学生评分一次,把学生置于老师引导、同学互相督促的学校德育教育氛围——以上三方面合成一种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的德育教育工作格局和评价机制,也形成了一种具体化、生活化、社会化的素质教肓模式,大大增强了德育教育的自主体验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使德育目标从外在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主成长需要。
3、设置诚信考场,强化诚信教育,培养符合社会时代需要的良好公民素质。
诚信是立国之本,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必备的一种重要的公民素质要求。可是由于种种原固,诚信意识却又呈现出大量“流失”的现象,近年高考,在考试与考生两个环节上都出现了“失诚,失信”的丑闻,可见诚信教育的迫
切性。而我校响应社会时代的呼唤,早在课改之初就责无旁贷地在此方面做出了重要安排,创设了“诚信考场”,让学生从小接受诚信教育的培养训练,形成品学兼优的成长态势。具体做法是:(1)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理论熏陶;(2)教育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实践“诚信”的素质追求;(3)设“诚信考场”,由学生自主报名,参加无监考考场的考试;(4)不定时派人巡查暗访。强化守纪行为,纠正违纪行为;(5)将诚信素质作为进入“诚信考场”的必备条件,大力表彰学生的诚信行为。纯洁学生的品行素质,记入档案,让其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留下弥足珍贵的印记。
4、大力开展表彰良好品行的“星星之约”活动和具有良好德育效应的集体性活动,变艰难的“道德跋涉”为快乐的“全人”成长。
我校课改实验中的德育工作,行式不拘一格,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既有理论教化,又有自主体验;有实践训炼,还有很受学生欢迎的“星星之约”活动和种种具有良好德育效应的集体性活动,把艰难的“道德跋涉”变成了愉悦身心的“全人”成长经历。
(1)大力开展“星星之约”活动
我们参与课改的学生每两星期开展一次“星星之约”活动,结合学生“自评——他评”的方法选出在生活,学习,文体活动,个人特长等方面兼具个性和集体效应双向价值的闪光点——此之谓“星星”,用个人小照,个人简史加同学、老师简评的形式张贴于特设的“星星之约”专栏,让“群星”闪耀,引“万众”瞩目,从而鼓励才智发展的多元化,强化求知过程的尊严性,促成“成功感”的普遍性,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2)开展多种多样的具有良好德育效应的集体性活动,创建个人成长的愉快历程。
我校课改实验的亮点之一,就是开展了多种多样具有良好德育效应的集体活动,如定期开展的“快乐体育节”、“我与小树同成长”大型植树绿化活动,不定期开展的“社会公益活动”等等,形式多样,内容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形成一种因课改而特有的学校集体生活风貌,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愉悦身心的,健康的成长氛围,这必将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行建设,有助于他们行成良好的品行素质,也必给他们留下美好的少年生活的回忆——而这正是我们德育教育工作由机械的理论说教转化为针对性强的培养训炼,从“有形”变为“润物无声”的更高追求。
当然,我校的德育教育改革还处在探索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欠。我们将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使德育教育目标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进步的良好实际效应。
2004年,我代表学校撰写的课改课题《课程改革,校本建设,示范独立初中——三位一体校本实验工程的建构》获批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A类课题。由此,我们开始了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实行前所未有的综合课改实验。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成为我们最早进行的改革实验之一。
实行课改一年后,我们所做的新尝试收到了成效,参与课改实验的03级学生一年内无一例犯罪记录,未发生任何意外事故,与往届相比,违纪行为由4%下降到0.5%,经过专门德育教育训练的学生十多人次,获得特殊德育教育表彰的学生270多人次,全年级班风、学风比往届有明显的改善和进步,初步形成了一种进步的,自信的,全方位的整体成长态势。
以下是我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探索:
1、德育工作以量化运作,过程性训练,形成德育“教育链”,环环相扣,促使学生品行的循环上升。
我校参与课改实验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到具有鲜明创新意识的课改理念的洗礼。在德育工作方面我们首先实行以量化运作、过程性训练,形成德育“教育链”,环环相扣,即对学生形成一种“知—行—评—练—再知—再行—再评—再练......”的德育“教育链”,促使学生品行构建的循环上升。具体做法是:
(1)知。我们将抽象的德育目标概念化为针对性很强的具体要求,在入学伊始,就由班主任规律性地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让学生常与优良的道德理念相伴。
(2)行。这是“链”上的第二环,让学生以所“知”规范个人行为,使之符合所“知”的道德指向。
(3)评。这是,“链”上的第三环,在此,我们制定了《桂林市第十四中学德育学分评估条例》,将德育教育要求具体化,分成学校——家庭——社会公益活动三大部分,共45条细则,以上条例细则全部量化为学分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
A、分值分配:“学校”部分占60分;家庭部分占40分;“社会公益活动”部分作为附加分占35分。
B、评价时间:每日由值日班干进行观察、记录;每月由学校对学生进行一次定期评价。
C、评价等级:70分以上——合格;80分以上——良好;90分以上——优秀。
(4)练。这第四环主要是基于第三环的“评”而进行,由“评”进而实施“练”的程序:
A、德育学分未满70分者,可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来进行训练,所获附加分可起“补分”作用;
B、德育学分“良好”者,也可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获得附加分来提高学分分值;
C、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者将获得“加分”记录,作为评优争先的一种条件资格,对学生起到表彰先进,督促后进的作用。
在“教育链”上,到第四环,已算完成德育教育第一阶段的工作,其后,“再知——再行——再评一一再炼”是第二阶段的上升循环,以此类推,循环往复,使德育工作依次规律性地进行,从而形成对学生长期、细致.具体化、针对性很强的系统德育教育,让它伴随学生整个的初中阶段,以期实现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目标。
2、设立“新三好”目标,采用“自评——他评”结合的方法,促使德育要求的内化。
评“德.智、体”“三好”生,是我国中学学校教育阶段实行多年的一种德育表彰方式,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曾经出现过于简单化、概念化、机械化,过分强调学业分数,忽略大多数学生实际需求的偏差。我们课改实践中的德育工作,在此方面做出变革,形成了一种可以避免以上偏差的“新三好”目标追求,我们的做法是:
(1)确定“新三好”的目标为争做“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2)制定“新三好”行为自律表,此表将“好学生”的要求具体列为13个小项;将“好孩子”的要求具体列为12个小项;将“好公民”的要求具体列为9个小项;(3)给每一小项赋以一定分值;(4)采取“自评——他评”结合的方法:
A、自评以“周”为时段让学生每周自我评分一次,从中自查、自省“长”和“短”项,形成自我激励意识;
B、以“学期”为时段,将表交由家长每学期评分一次,把家庭的督促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工程系统;
C、以“学期”为时段,每学期由同学,老师对每个学生评分一次,把学生置于老师引导、同学互相督促的学校德育教育氛围——以上三方面合成一种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的德育教育工作格局和评价机制,也形成了一种具体化、生活化、社会化的素质教肓模式,大大增强了德育教育的自主体验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使德育目标从外在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主成长需要。
3、设置诚信考场,强化诚信教育,培养符合社会时代需要的良好公民素质。
诚信是立国之本,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必备的一种重要的公民素质要求。可是由于种种原固,诚信意识却又呈现出大量“流失”的现象,近年高考,在考试与考生两个环节上都出现了“失诚,失信”的丑闻,可见诚信教育的迫
切性。而我校响应社会时代的呼唤,早在课改之初就责无旁贷地在此方面做出了重要安排,创设了“诚信考场”,让学生从小接受诚信教育的培养训练,形成品学兼优的成长态势。具体做法是:(1)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理论熏陶;(2)教育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实践“诚信”的素质追求;(3)设“诚信考场”,由学生自主报名,参加无监考考场的考试;(4)不定时派人巡查暗访。强化守纪行为,纠正违纪行为;(5)将诚信素质作为进入“诚信考场”的必备条件,大力表彰学生的诚信行为。纯洁学生的品行素质,记入档案,让其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留下弥足珍贵的印记。
4、大力开展表彰良好品行的“星星之约”活动和具有良好德育效应的集体性活动,变艰难的“道德跋涉”为快乐的“全人”成长。
我校课改实验中的德育工作,行式不拘一格,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既有理论教化,又有自主体验;有实践训炼,还有很受学生欢迎的“星星之约”活动和种种具有良好德育效应的集体性活动,把艰难的“道德跋涉”变成了愉悦身心的“全人”成长经历。
(1)大力开展“星星之约”活动
我们参与课改的学生每两星期开展一次“星星之约”活动,结合学生“自评——他评”的方法选出在生活,学习,文体活动,个人特长等方面兼具个性和集体效应双向价值的闪光点——此之谓“星星”,用个人小照,个人简史加同学、老师简评的形式张贴于特设的“星星之约”专栏,让“群星”闪耀,引“万众”瞩目,从而鼓励才智发展的多元化,强化求知过程的尊严性,促成“成功感”的普遍性,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2)开展多种多样的具有良好德育效应的集体性活动,创建个人成长的愉快历程。
我校课改实验的亮点之一,就是开展了多种多样具有良好德育效应的集体活动,如定期开展的“快乐体育节”、“我与小树同成长”大型植树绿化活动,不定期开展的“社会公益活动”等等,形式多样,内容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形成一种因课改而特有的学校集体生活风貌,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愉悦身心的,健康的成长氛围,这必将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行建设,有助于他们行成良好的品行素质,也必给他们留下美好的少年生活的回忆——而这正是我们德育教育工作由机械的理论说教转化为针对性强的培养训炼,从“有形”变为“润物无声”的更高追求。
当然,我校的德育教育改革还处在探索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欠。我们将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使德育教育目标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进步的良好实际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