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工艺在现代珠宝设计中的应用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ca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花丝工艺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即“花丝与镶嵌”。花丝工艺起源于我国唐代,其世代相传,工艺水平高超。文章从工艺简化与形的简化、新的材料与新技术的结合两个方面,探讨了花丝工艺在现代珠宝设计中的应用。而且文章还提出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与现代珠宝设计人才培养并行,即:培养既能通古,又能博今的现代珠宝设计人才。
  【关键词】 花丝工艺;技法;现代首饰
  【中图分类号】J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9-0049-02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一个信息所带来的话题性,往往只有很短的寿命。快节奏的生活和快餐式的信息,也在加剧着文化的更新换代。同时,在现代设计的大环境下,人们的审美取向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从单纯的外在追求与功能追求转变为了内心精神意蕴与情感表达的追求。
  同时,从珠宝设计行业的发展来看,大量机械式复制的珠宝首饰不断发展,一次又一次地打击着人们的新鲜感。而基于此传统工艺所能够提供的精细度便展现出了更大的市场竞争力。
  珠宝首饰设计加工并不是一项短期内的工艺,而是长期存在于我国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的遗产的一种。其中最具代表向的便是花丝工艺。传统花丝工艺融入现代珠宝首饰设计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人们的需求。但是在传统花丝工艺的现代设计应用中,也需要对其弊端进行一些改善,使其更符合当前发展的要求。
  因此,本文针对问题,结合渊源:花丝工艺及其技法、简——工艺简化与形的简化、新——新的材料与新技术的结合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珠宝设计人才培养的并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工艺在现代珠宝设计中的应用。
  一、渊源:花丝工艺及其技法
  花丝工艺作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情况下表达的是,花丝与镶嵌的合称。其中,花丝主要指的是包括过堆、编织、焊等在内的传统技法,并对金银铜等金属丝进行编制成型制作。而镶嵌则指的是,对金银等贵重金属进行加工,使其形成能够镶嵌宝石的凹槽。并通过宝石的镶嵌来彰显其高贵典雅的属性。
  我国有关花丝工艺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在唐代的《新唐书百官志》中,便详细记载了有关花丝的内容。而作为一种工艺来体现金银等贵重金属价值,则要更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商代。当前史学界普遍认为金银错是我国花丝工艺的最早雏形。而金银错的出现则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并在今后历朝历代的不断发展中逐步完善,一直发展到了唐代。
  在唐代由于对外贸易的繁荣,一些外来的金银纹饰也纷纷進入到我国内,并由唐代匠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的融合,以此开创了唐代的金银平脱。金银平脱的最大特点在于雍容大气,并很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闻名于世。
  花丝工艺虽然在我国唐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唐代过后,花丝工艺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一直在不断发展,整体的风格也出现了很多的变化。而花丝工艺的顶峰则是在明清时期,在当时更是被誉为燕京八绝。明代作为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朝代,也出现了很多新兴事物。包括明代工艺美术的繁荣、工艺种类的齐全等。
  同时,在工艺的纯熟度上,明代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其中最有力的证据便是出土于明朝定陵的“万历皇帝翼善金冠”。同时,在明代的朝廷内部,还针对花丝工艺单独成立了宫廷的工艺部门,俗称造办局。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造办局的工艺都是十分高超的,一度代表了我国花丝工艺的最高水准。
  二、简——工艺简化与形的简化
  在现代珠宝设计中,其实并不排斥传统的工艺。或者说,在现代的珠宝设计中,更希望有效融入传统的工艺,将传统工艺以一种全新的形式来展现。这里所谈到的“简”主要指的是工艺的简化,以及“形”上的简化。
  首先从工艺的简化来看,主要是对传统工艺中过于繁琐的部分的以此批判,通过合理的简化来去除工艺,局限性,使其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在现代珠宝设计中,也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从传统花丝工艺的繁琐流程来看,极容易对珠宝首饰造成冲压成型壁垒,使其无法更灵活地铸造,形成理想的造型。现代理念则更多是在不破坏花丝基本理念的基础上,通过简化进行再次创造。那么之所以现代能够对其进行简化,很大程度上在于生产力的提高。通过生产力的提高,很多现代技术也融入了花丝工艺中,使珠宝设计更能够满足具体的需求。
  同时,从花丝工艺的服务对象来看,传统的花丝工艺更多是面向皇室贵族的。而当前的花丝工艺应用明显要更加广泛。
  其次,从“形”的简化来看,主要指的是当代设计师结合花丝工艺的现代运用,对纹饰进行简化的过程。在我国传统的纹饰中,往往体现着繁复精致自己华美富贵。那么这样一种理念,也许能够彰显珠宝的价值,但是却与现在的简约要求背道而驰。
  对此,便需要及时完善现代花丝工艺中的“形”简化,以此来打破传统的束缚,充分彰显珠宝设计的现代感。
  三、新——新的材料与新技术的结合
  从现代珠宝首饰的设计中的花丝工艺运用来看,并不局限于金银铜等金属材质的单一使用。更多的是通过对新材料的组合来展开的首饰创作。基于这一要求,现代花丝工艺的应用其实也体现出了传统材质单一性的摆脱。
  我国早期的花丝工艺主要是以金银等贵重材质为主,不仅仅制作的成本高,而且由于金属材质的硬度高,也增加工艺使用的难度。现如今更多会选择用木头、数脂以及合金材质来替代。
  一方面降低了成本的投入,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制作的难度。同时,在珠宝首饰的成品上,也体现出了更多的丰富性。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珠宝设计人才
  培养的并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很多时候也体现着一个民族文化的内核与灵魂。它是人们在物质需求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花丝工艺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现代珠宝首饰设计得以保存和发展,但是在花丝工艺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些遗产有的还在使用,有的则濒临灭绝。基于此,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而在国家强大的基础上,人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也在不断增强。这些也都体现在了人们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中。包括民族歌曲的改编,汉服出行等。只有文化与生活结合,才能够更好地保护文化,才能够让人们认识到文化,并喜爱文化。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也需要让文化走出国门,让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国门,以产品的形式去面向世界,获得世界上的认可。
  此外,相关部门还需要做好互联网技术的投入,借助一些年轻人喜爱的互联网平台,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让更多年轻人看到花丝工艺,看到非物质文化遺产和现代设计的结合。
  基于非物质文化下的现代珠宝设计,人才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从前文中的表述也不难看出,花丝工艺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人员具有加强的专业水平。
  对此,在行业内部也需要做好人才的培养工作,不断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更好地使用花丝技术,促进现代珠宝设计的进一步发展。而在国家角度,更多是需要完善宣传工作。匠人精神,应该是非物质文化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最好体现。
  在面向非物质文化的行业中,要尝试打破传统的劳动认知,而是对其赋予更多的内涵,突显工艺的价值。通过匠人精神的坚守,让更多年轻人走入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中,从事与非物质文化有关的工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与现代设计共性源源不断的人才。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工艺在现代珠宝设计的应用中,主要体现在渊源:花丝工艺及其技法、简——工艺简化与形的简化、新——新的材料与新技术的结合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珠宝设计人才培养的并行等方面。意在全面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并结合时代要求,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为现代设计贡献思路和力量。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设计结合的过程中,一方面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另一方面也推动现代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界定[J].各界文论,2007,(02).
  [2]王来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传承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9.
  [3]宗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8.
  [4]董颖钰.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传播研究[D].湖南大学,2017.
  [5]郑君苗.晋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府责任研究[D].华侨大学,2016.
  [6]杨阳.大数据背景下信息化教学平台在首饰设计资源库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20,(04).
  [7]王璐.花丝镶嵌技艺与现代首饰设计中的融合与创新[J].大众文艺,2020,(09).
  [8]齐润姣,金英福.浅析皮革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J].西部皮革,2020,(09).
  [9]李桑.一见倾心,再见倾情 花丝工艺运用于首饰的实践与探索[J].上海工艺美术,2019,(04).
其他文献
【摘要】 汉语和维吾尔语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汉语通过词序和虚词表示各种语法意义。维吾尔语则通过词缀和词尾来表示大多数的语法意义。  【关键词】 汉语动态助词; 翻译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2-0086-02  一、动态助词“着”的概述  在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 (2011)中,指出:“动态指的是动作或性状
期刊
【摘要】 语言与认同是国内近二十年才兴起的研究课题,日益受到了学者青睐。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上2015年6月到2020年5月关于语言与认同的文献进行梳理,分别从时间分布,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主体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宏观和微观层面中的研究热点内容进行分析,探究近五年的研究现状,预测未来语言与认同的发展动向。  【关键词】 身份认同;语言;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移动终端学习方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得到广泛应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类教育App被开发出来并被应用到教学活动中,作为在线教学的重要平台。其中,学习通作为一款一体化的教育App,有着海量资源,集课程学习、创作专题、管理知识为一体,能够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学习通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还能建立作业库、实施在线测试等。本文先简要阐述利用网络平台展开语文教学的原则,再从利用网络平
期刊
【摘要】 比较文学形象学不关注所述形象与实际形象是否相符,而是从他者形象反射到形象制造者本身。本文采用女性主义和比较文学形象学方法,分析汤亭亭《女勇士》中的中国形象,发掘作者隐含的对中国的身份认同。在《女勇士》这部作品中,表达了三种不同的中国形象,汤亭亭的身份认同也从对中国的疏远和迫于无奈的依赖,转向对中国的认同。  【关键词】 女性主义;《女勇士》;中国形象;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I712
期刊
【摘要】 我国是一个民族多元化的统一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该理论的提出对加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的历史重任,高校管理中应重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本研究厘清了高校管理下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梳理
期刊
【摘要】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与人交流、理清思维的重要技能,也是学生一生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工具。在作者从教二十九年的经历中,探讨思索了很多关于上好阅读课的方法,涉及的一些技能例如:如何提出有助于甚于理解文章的文题和语言表达形式上的问题,这些都围绕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来进行。针对不同难度的文章,老师给予的指导程度是不同的;同样,针对不同学力的同学,老师辅导的方式也会变化。但是目的是一致的
期刊
【摘要】 欧内斯特·海明威,美国记者、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无论是在长篇小说、中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他都有所建树。本文介绍并分析了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和代表作品及其主题。一百多年后,海明威作品中的人物及其精神仍然深深影响着今天的读者。  【关键词】 海明威;主题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 金尚宪作为明朝时期出使中国的朝鲜使臣,在其燕行诗中以异域人的眼光,书写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文化风俗、山川景色等,体现了朝鲜文人深厚的儒学修养和精湛的诗文技巧,也反映了中朝两国之间紧密的文化交流关系。  【关键词】 金尚宪;中国使行;朝天录;燕行诗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9-0025-02  金尚宪(157
期刊
【摘要】 郝大通是宋金时期全真道教重要人物,精擅道教术数学与易学,著有《太古集》等作品。《太古集自序》作为总序,集中概括了郝大通易学的理念、方法论和内容:在《易》《老》互证的基础上,以道家《老子》道论统摄易学观念,承继汉唐易学方法,融汇象数、义理易学,建构了绵密宏大且包罗万象的易学体系。  【关键词】 太古集;易老互证;汉唐易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 孟浩然诗歌中反映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的交往诗有177首,占其留存诗歌的半数以上。通过对孟浩然交往诗的解读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诗人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活动。文章以孟浩然交往诗为主要探讨对象,运用传播学“5W”理论从孟浩然交往诗的传者、内容、方式、受者、效果五个方面去探索其一生的交往情况以及诗中蕴含的感情。  【关键词】 孟浩然;交往诗;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