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教学中,运用一些较恰当形象的生活例子或生产实例,可以帮助学生对某些疑难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进而使课堂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金属材料;热处理;举例;教学效果
前言
教学中把《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那些抽象、又难于理解的内容,通过形象恰当的比喻、举例等加以表述,可以使课堂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其内容既抽象又枯燥。这对于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较差的技校生来说,要学好它确实是不容易。为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所学科目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一位任科教师都想攻克的学术难关。
一、运用同学们在生活、生产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举例
在第一次《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的教学中,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向学生讲述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学生肯定是一知半解,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来自农村,对于整个机械行业了解得不多,特别是对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这个领域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为了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向他们问一个小常识,“生活用的提桶,是金属铝做成的价格高还是塑料做成的价格高?”同学们都能轻松地回答出:“当然是铝桶”,此时任科教师应指出:在机械制造业中,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机器零件应尽可能地选用价格较便宜的材料,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才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由此引出的“金属材料的选用问题”同学们就很容易听懂。为了进一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笔者又向他们问了另一个问题:“在钳工实习时,刚用氧气切割出来的毛坯件,尽管温度很高,但为什么不能用水冷却?”因为入学后他们有过暂短的实习经历,所以同学们也都能马上回答出:“因为用水冷却过的毛坯件不好锉削”,此时教师再引导:“不好锉削的原因是因为它变硬了,即是热处理不当引起的。”通过这两个例子,再向同学们指出:本课程是生产实践的总结,它与生产实际是紧密结合的,“作为机械制造业的技术工人,无论从事机械制造或维修工作,都会遇到金属材料的选用及热处理问题。
二、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举例或组织参观,帮助同学们对本课程教学的理解
笔者认为:尽管这门功课理论性较强,许多知识在刚接触时很难理解,但经过下厂实习,随着对各种热处理生产技能的了解、掌握,许多原来感觉很深懊的理论知识就会变得通俗易懂,这就证明了实践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如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热处理工艺,由于受到设备条件限制,没法现场操作演示给学生看,所以仅凭挂图及几个生产应用实例很难把枯燥、抽象的内容讲得“形象、具体”,此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学习,可以把热处理工艺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看。这将给本课程的教学增加很多的趣味与生动,很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三、用实际生产作举例,帮助同学们对本课程教学重点的掌握。
作为本课目的科任教师们都知道,“钢的热处理”这个章节是本课程教学重点之一,它与实际生产联系最为直接、密切。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的生产操作技能,而该内容理论上既抽象、深奥又枯燥,实际生产过程中技术性含量也非常高,它要求在一线生产的工人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所以要想在课堂上教会没有多少实际生产经验的同学们了解其工艺操作技术,掌握它们的不同用途,确实是要花费一定功夫。再加上由于招生专业设置的需要,本课程所给定的教学课时实际上要比教学大纲制定的课时相对要短。在这种情况下,本人认为该章节的教学应侧重于常用的热处理工艺及应用,教学过程中,结合用生产实例讲解,则可使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
如在讲述什么叫退火时,教材上只是笼统的指出:“将钢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一般随炉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为退火。这时任课教师必须向同学们指出:尽管退火工艺可简单总结为:加热-保温-冷却。但在实际生产中,不同分类、不同牌号的钢种其退火加热的温度是不同的;不同大小的零件需要保温的时间是不同的;机器零件经过不同的退火工艺处理,得到的金属组织、机械性能也不同。低、中碳钢通常采用完全退火,它的加热温度较高,一般在A3+30~50℃范围内;高碳钢通常采用球化退火,它的加热温度一般在A1+20~30℃;一般的去应力退火(低、中、高碳钢均可),它的加热温度略低于A1(一般取500-600℃),并说明在去应力退火中,钢的组织不发生变化,只是消除内应力。最后必须向同学们指出:刚才所讲解的课程内容都是我们了解退火工艺生产流程所必须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它是我们了解退火工艺制定的依据。在工厂进行实际生产操作时,不同的机器零件都有专门设定好的、符合技术要求的生产工艺流程,作为生产工人,只需按要求把电炉温度升至工艺所需的设定值,然后把工件放进电炉里,按工艺要求保温适当的时间后断开电源,让工件继续留在炉里,随同电炉一起缓慢冷却,直至室温。这就完成了一个退火工艺流程的生产操作。
在正火的教学中,正火工艺虽然也可简单总结为:加热-保温-冷却,但同样必须向学生指出:不同分类、不同牌号的钢种其正火加热的温度是不同的,制定的依据是AC3或(Acm)+30~50℃;不同大小的零件需要保温的时间也是不同的;在实际生产中,不同的机器零件也都有专门设定好的、符合技术要求的生产工艺流程,作为生产工人应严格按工艺要求进行生产操作。
参考文献
[1]技工学校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教学参考书(第二版)[M].中国劳动出版社,1984.
[2]全国技工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第三版)[M].中国劳动出版社,1993.
【关键词】金属材料;热处理;举例;教学效果
前言
教学中把《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那些抽象、又难于理解的内容,通过形象恰当的比喻、举例等加以表述,可以使课堂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其内容既抽象又枯燥。这对于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较差的技校生来说,要学好它确实是不容易。为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所学科目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一位任科教师都想攻克的学术难关。
一、运用同学们在生活、生产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举例
在第一次《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的教学中,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向学生讲述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学生肯定是一知半解,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来自农村,对于整个机械行业了解得不多,特别是对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这个领域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为了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向他们问一个小常识,“生活用的提桶,是金属铝做成的价格高还是塑料做成的价格高?”同学们都能轻松地回答出:“当然是铝桶”,此时任科教师应指出:在机械制造业中,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机器零件应尽可能地选用价格较便宜的材料,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才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由此引出的“金属材料的选用问题”同学们就很容易听懂。为了进一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笔者又向他们问了另一个问题:“在钳工实习时,刚用氧气切割出来的毛坯件,尽管温度很高,但为什么不能用水冷却?”因为入学后他们有过暂短的实习经历,所以同学们也都能马上回答出:“因为用水冷却过的毛坯件不好锉削”,此时教师再引导:“不好锉削的原因是因为它变硬了,即是热处理不当引起的。”通过这两个例子,再向同学们指出:本课程是生产实践的总结,它与生产实际是紧密结合的,“作为机械制造业的技术工人,无论从事机械制造或维修工作,都会遇到金属材料的选用及热处理问题。
二、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举例或组织参观,帮助同学们对本课程教学的理解
笔者认为:尽管这门功课理论性较强,许多知识在刚接触时很难理解,但经过下厂实习,随着对各种热处理生产技能的了解、掌握,许多原来感觉很深懊的理论知识就会变得通俗易懂,这就证明了实践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如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热处理工艺,由于受到设备条件限制,没法现场操作演示给学生看,所以仅凭挂图及几个生产应用实例很难把枯燥、抽象的内容讲得“形象、具体”,此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学习,可以把热处理工艺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看。这将给本课程的教学增加很多的趣味与生动,很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三、用实际生产作举例,帮助同学们对本课程教学重点的掌握。
作为本课目的科任教师们都知道,“钢的热处理”这个章节是本课程教学重点之一,它与实际生产联系最为直接、密切。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的生产操作技能,而该内容理论上既抽象、深奥又枯燥,实际生产过程中技术性含量也非常高,它要求在一线生产的工人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所以要想在课堂上教会没有多少实际生产经验的同学们了解其工艺操作技术,掌握它们的不同用途,确实是要花费一定功夫。再加上由于招生专业设置的需要,本课程所给定的教学课时实际上要比教学大纲制定的课时相对要短。在这种情况下,本人认为该章节的教学应侧重于常用的热处理工艺及应用,教学过程中,结合用生产实例讲解,则可使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
如在讲述什么叫退火时,教材上只是笼统的指出:“将钢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一般随炉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为退火。这时任课教师必须向同学们指出:尽管退火工艺可简单总结为:加热-保温-冷却。但在实际生产中,不同分类、不同牌号的钢种其退火加热的温度是不同的;不同大小的零件需要保温的时间是不同的;机器零件经过不同的退火工艺处理,得到的金属组织、机械性能也不同。低、中碳钢通常采用完全退火,它的加热温度较高,一般在A3+30~50℃范围内;高碳钢通常采用球化退火,它的加热温度一般在A1+20~30℃;一般的去应力退火(低、中、高碳钢均可),它的加热温度略低于A1(一般取500-600℃),并说明在去应力退火中,钢的组织不发生变化,只是消除内应力。最后必须向同学们指出:刚才所讲解的课程内容都是我们了解退火工艺生产流程所必须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它是我们了解退火工艺制定的依据。在工厂进行实际生产操作时,不同的机器零件都有专门设定好的、符合技术要求的生产工艺流程,作为生产工人,只需按要求把电炉温度升至工艺所需的设定值,然后把工件放进电炉里,按工艺要求保温适当的时间后断开电源,让工件继续留在炉里,随同电炉一起缓慢冷却,直至室温。这就完成了一个退火工艺流程的生产操作。
在正火的教学中,正火工艺虽然也可简单总结为:加热-保温-冷却,但同样必须向学生指出:不同分类、不同牌号的钢种其正火加热的温度是不同的,制定的依据是AC3或(Acm)+30~50℃;不同大小的零件需要保温的时间也是不同的;在实际生产中,不同的机器零件也都有专门设定好的、符合技术要求的生产工艺流程,作为生产工人应严格按工艺要求进行生产操作。
参考文献
[1]技工学校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教学参考书(第二版)[M].中国劳动出版社,1984.
[2]全国技工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第三版)[M].中国劳动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