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由于它逻辑严谨,理论性强,学生很难理解,便产生了恐惧心理。为了让学生学好哲学,本文就如何上好哲学课谈了几点想法。
关键词:哲学课 思考
谈起哲学,我就想起自己在高中学习哲学时的情景。在学习“物质”“矛盾”“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等抽象的概念、深邃的原理、理性化的观点时,我听得是脑袋晕晕,云里雾里。现在的高中生也不例外。那么,如何把逻辑严谨、理论性强的哲学上得通俗易懂呢?如何才能让学生由害怕哲学变为喜欢哲学呢?我不断学习借鉴经验,总结课堂教学,反思自身不足。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发现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运用通俗易懂的故事、诗句、成语、俗语、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以及时政热点等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可以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哲理通俗化,晦涩的理论形象化,从而可使学生清晰明白、轻松地掌握深邃的哲理,把哲学学好。
一、运用故事,引趣激思
有心理学研究材料表明,85%以上的学生喜欢听故事。于是,我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倾向,结合《生活与哲学》的教材内容把一些故事引入了教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创造了教学的佳境。
例如,在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时,假如教师照本宣科,就会使学生如雾里看花般无法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为了让学生理解“主观唯心主义”的含义,我在电子白板上展示了“疑邻盗斧”的故事,并请学生分析“此人怀疑邻居家的儿子偷了他的斧子有没有事实依据”“他是根据什么来判断邻居家的儿子偷了他的斧子”“是人的主观精神还是客观事实”等问题。通过对此故事的分析,一个抽象的概念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又如,在教学“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时,我运用“刻舟求剑”的故事进行教学,使学生明白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在教学“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这个知识点时,我运用“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請学生分析,使学生从中悟出了“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的哲理;在教学“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内容时,我利用Flash将“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故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从分析公孙龙犯的错误中明白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通过对故事的讲述和分析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哲学道理,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分析,从而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运用诗歌、成语、俗语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诗歌是我国古典文学珍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凝练深刻,包含着人生的真谛、万物的奥秘、自然的规律等,具有“文以明道”和“文以载道”的功用。在哲学教学中,巧用诗歌,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讲课的韵味和吸引力,使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将哲理栖居在诗歌中,就是融文学性、哲理性和艺术性于一炉,把学生带入回味和思考之中,能够激发学生对哲学理论的兴趣,并能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从而能让学生在“乐学”的境界里轻松获取知识。哲学课上,根据教学内容,我经常将学生带进诗歌营造的氛围中,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层哲理。
例如,我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来讲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概括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间正道是沧桑”说明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引用“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来讲解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成语、俗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它以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为鲜明特点,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朵绚丽花朵。它富含哲理,为哲学教学提供了一座又一座的平台。比如,在讲“联系的多样性”时,我引用了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来说明;在讲“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时,我引用了成语“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来说明;在讲“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时,我引用了俗语“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来说明;在讲“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我运用了俗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来说明。
在教学中运用诗歌、成语、俗语,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又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生动化、形象化,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哲学课堂充满魅力,从而使哲学变得可亲又可近。
三、结合生活,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是从感官开始的。”学生需要生活化的哲学课堂,需要用感官接触社会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最终习得哲学的观点与原理。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手段,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的实境中感悟。
例如,在教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我举了实际生活的例子。如学生的学习计划和学习实际,学习计划则是意识,学习实际则是物质;教师的教案是意识,学生的学习情况是物质。然后,我提问:“企业的经营策略与市场的销售情况,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医生的处方与病情呢?”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物质与意识的含义。又如,在教学“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这个知识点时,我则举了学生熟悉的“天气预报”来说明“人能否认识世界”。再如,在教学“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时,我运用了“青藏铁路修建”的事例。我提问:“青藏铁路的修建在孙中山时期就有这一想法,为什么到今天才成为现实?”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领悟出“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在教学“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时,我利用Flash 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及时把握社会的变化,敏锐捕捉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素材,就会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动力,就能增强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思想政治课教学.
(责编 张翼翔)
关键词:哲学课 思考
谈起哲学,我就想起自己在高中学习哲学时的情景。在学习“物质”“矛盾”“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等抽象的概念、深邃的原理、理性化的观点时,我听得是脑袋晕晕,云里雾里。现在的高中生也不例外。那么,如何把逻辑严谨、理论性强的哲学上得通俗易懂呢?如何才能让学生由害怕哲学变为喜欢哲学呢?我不断学习借鉴经验,总结课堂教学,反思自身不足。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发现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运用通俗易懂的故事、诗句、成语、俗语、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以及时政热点等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可以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哲理通俗化,晦涩的理论形象化,从而可使学生清晰明白、轻松地掌握深邃的哲理,把哲学学好。
一、运用故事,引趣激思
有心理学研究材料表明,85%以上的学生喜欢听故事。于是,我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倾向,结合《生活与哲学》的教材内容把一些故事引入了教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创造了教学的佳境。
例如,在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时,假如教师照本宣科,就会使学生如雾里看花般无法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为了让学生理解“主观唯心主义”的含义,我在电子白板上展示了“疑邻盗斧”的故事,并请学生分析“此人怀疑邻居家的儿子偷了他的斧子有没有事实依据”“他是根据什么来判断邻居家的儿子偷了他的斧子”“是人的主观精神还是客观事实”等问题。通过对此故事的分析,一个抽象的概念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又如,在教学“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时,我运用“刻舟求剑”的故事进行教学,使学生明白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在教学“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这个知识点时,我运用“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請学生分析,使学生从中悟出了“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的哲理;在教学“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内容时,我利用Flash将“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故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从分析公孙龙犯的错误中明白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通过对故事的讲述和分析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哲学道理,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分析,从而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运用诗歌、成语、俗语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诗歌是我国古典文学珍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凝练深刻,包含着人生的真谛、万物的奥秘、自然的规律等,具有“文以明道”和“文以载道”的功用。在哲学教学中,巧用诗歌,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讲课的韵味和吸引力,使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将哲理栖居在诗歌中,就是融文学性、哲理性和艺术性于一炉,把学生带入回味和思考之中,能够激发学生对哲学理论的兴趣,并能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从而能让学生在“乐学”的境界里轻松获取知识。哲学课上,根据教学内容,我经常将学生带进诗歌营造的氛围中,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层哲理。
例如,我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来讲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概括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间正道是沧桑”说明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引用“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来讲解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成语、俗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它以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为鲜明特点,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朵绚丽花朵。它富含哲理,为哲学教学提供了一座又一座的平台。比如,在讲“联系的多样性”时,我引用了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来说明;在讲“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时,我引用了成语“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来说明;在讲“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时,我引用了俗语“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来说明;在讲“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我运用了俗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来说明。
在教学中运用诗歌、成语、俗语,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又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生动化、形象化,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哲学课堂充满魅力,从而使哲学变得可亲又可近。
三、结合生活,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是从感官开始的。”学生需要生活化的哲学课堂,需要用感官接触社会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最终习得哲学的观点与原理。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手段,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的实境中感悟。
例如,在教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我举了实际生活的例子。如学生的学习计划和学习实际,学习计划则是意识,学习实际则是物质;教师的教案是意识,学生的学习情况是物质。然后,我提问:“企业的经营策略与市场的销售情况,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医生的处方与病情呢?”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物质与意识的含义。又如,在教学“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这个知识点时,我则举了学生熟悉的“天气预报”来说明“人能否认识世界”。再如,在教学“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时,我运用了“青藏铁路修建”的事例。我提问:“青藏铁路的修建在孙中山时期就有这一想法,为什么到今天才成为现实?”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领悟出“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在教学“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时,我利用Flash 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及时把握社会的变化,敏锐捕捉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素材,就会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动力,就能增强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思想政治课教学.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