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高职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经历了近20年的艰难探索,现正步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但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高职专业建设和发展经验几乎无例可循,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摸索,欲寻求一条适合国情又适合专业特点的办学之路。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是地处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丽水的一所“晚起步、综合性”的地方性高职院校,受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限制,办学资源、信息交流均不能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相比。但全院教师面对困难,积极应对,迎接挑战,在加强专业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其中园艺技术专业初步形成的“三个一”办学特色,正是坚持走产学结合道路办好专业的一个缩影。
一、“三个一”育人模式的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实践能力和劳动技能,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三个一”育人模式正是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形成的,它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核心,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有机结合学生的课堂教育与实际工作,培养适应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其主要内容有一个新的职教理念——“职业生涯从大学开始”;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一条新的专业实践途径——“依托专业办企业,依靠企业强专业”。
1.强调一个新的职教理念——“职业生涯从大学开始”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用人单位对员工“心智技能”的要求也愈来愈高,由此,如何进一步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成为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作为高职院校,应当引导学生从入校门第一天始就要树立起“职业生涯从大学开始”的理念,尽早培养起职业精神、敬业精神,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是来自于高考第五批(2007年改为第四批)上线的考生,其在学习上没有太强的自信心,甚至可能有很强的挫折感。根据高职新生的这些特点,从学生一进校门,就通过专业负责人介绍、学生座谈会、参观企业、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认知教育,初步树立起“学习专业、热爱专业”的专业思想,让学生既能展望到专业的美好前景,重新审视自身价值的发挥途径,增强自信心,同时又让学生了解社会竞争的激烈,让学生产生初步的事业进取心和创业激情,在思想上扫清障碍,为后续的各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2. 实施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的教学模式,树立“温室就是教室,苗床就是课堂”的理念。“做、学合一”——将现实社会中的实际工作,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做、学有机结合,工作与学习同时成为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的规定内容,自始至终坚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努力为社会输送“技能娴熟、知识丰富、素质过硬”的创新型人才。
首先,生产项目引导实训内容设计。在具体的教学中,结合设施园艺和花卉栽培等课程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实行花卉、瓜果生产的承包经营。由学生负责种子和资材的购买,在教师的技术指导下结合实践课教学进行养护管理,最后的实习成果就是花卉、瓜果产品,其成果也由学生负责出售。让学生既学到了花卉园艺技术,又领略了市场的广阔前景以及竞争的剧烈程度。
其次, 组建学生专业社团。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创建了“花卉协会”,由专业教师指导,开展各项活动。其主要内容就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各类花卉的培育、销售,销售的部分收入作为社团活动经费。学生在这样的社团活动中,逐渐养成了园艺技术职业人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切实提高了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学生个人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既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吃苦精神,也获得了部分经济收入,起到了勤工俭学的作用,减轻了生活负担,如学生卢丹妹利用双休日种养花卉,销售花卉日收入几十元。
再次,顶岗生产和暑期专业实践,增加动手机会。“学生、员工身份合一”——将传统的模拟演示性实习,转变为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型现场环境以一个职业人的身份顶岗从事生产性工作,承担工作岗位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将“岗位、课堂合一”——突破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组织形式,将生产与学习融为一体,使学生学习于职业岗位,工作于学习环境。学生参加顶岗生产,不仅使消耗性实习变为增效性实习,而且能够及时地多方位地受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的训练,有利于培养成为多技能人才。园艺(花卉)0201班全班同学全程参与了温州市三县三区有害生物调查工作,良好的专业基础赢得了浙江省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荣誉称号。
最后,职业技能鉴定验证实训效果。探索实训与考证相结合,在实训结束时通过考证验证学生学习效果,考证合格即实训合格,取得学习成绩的同时又取得职业资格,真正实现“考教分离”。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在《盆景与插花技艺》课程综合实训中,以高级插花工工种考证来取代平时的实训考核,效果极佳。
3. 一条新的专业建设实践途径——“依托专业办企业,依靠企业强专业”。在专业建设上,坚持产学相结合,提出“依托专业办企业,依靠企业强专业”的校企结合思路,为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创造条件。依托园艺(花卉)专业举办的丽水阳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由园艺类专业师生参与经营管理,为园艺类专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实训平台。近年来,已累计为市場培育草花50余万盆,承接了市区人民路等道路、丽水检察院等企事业单位的绿化美化项目20余项,并为丽水市行政中心大楼提供常年的室内绿化、植物造景服务。
二、实效分析
1. 推动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师生通过直接接触企业生产实践,明确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各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从而指导教学改革,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新的育人模式的提出与实施使得原来教师在黑板上“播种”,讲台上“养花”,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大大得以改变。现在专业教师积极主动地将课堂搬进了花园、绿地、苗圃地、温室大棚,开展直观教学,教师言之有物,讲解直观生动,学生看得清楚,学得明白,记得扎实,使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2.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这一育人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既要进行理论教学,又要讲解实践操作,要做给学生看,带着学生干,言传身教。同时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到企业现场实习,可接触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劳动组织和市场行情,锻炼提高了自身的管理能力,学习了新东西,发现弥补了不足,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同时采取“老带青”、“一帮一”的方法,使老教师、青年教师都在生产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成长。
3.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开拓就业渠道,创造良好的社会声誉。学生在校内通过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后,通过产学结合,顶岗实践,真刀真枪地全程参与生产和管理,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增强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市场意识,受到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农、爱农、务农的敬业精神。我院园艺技术专业毕业生近二年的初次就业率均达到100%,专业对口率达到90以上,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该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现在就需要这样的技能型人才。
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在“三个一”育人模式的指导与实践中,专业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经“真刀真枪”的锻炼后,得以不断提高;专业的知名度与品牌形象也不断提升。在产与学中创新地发展了高职教育,逐步形成了“产学交融”的新型办学模式,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培养与提高了学生爱劳动、敢实践、善动手的意识和能力,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一、“三个一”育人模式的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实践能力和劳动技能,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三个一”育人模式正是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形成的,它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核心,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有机结合学生的课堂教育与实际工作,培养适应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其主要内容有一个新的职教理念——“职业生涯从大学开始”;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一条新的专业实践途径——“依托专业办企业,依靠企业强专业”。
1.强调一个新的职教理念——“职业生涯从大学开始”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用人单位对员工“心智技能”的要求也愈来愈高,由此,如何进一步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成为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作为高职院校,应当引导学生从入校门第一天始就要树立起“职业生涯从大学开始”的理念,尽早培养起职业精神、敬业精神,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是来自于高考第五批(2007年改为第四批)上线的考生,其在学习上没有太强的自信心,甚至可能有很强的挫折感。根据高职新生的这些特点,从学生一进校门,就通过专业负责人介绍、学生座谈会、参观企业、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认知教育,初步树立起“学习专业、热爱专业”的专业思想,让学生既能展望到专业的美好前景,重新审视自身价值的发挥途径,增强自信心,同时又让学生了解社会竞争的激烈,让学生产生初步的事业进取心和创业激情,在思想上扫清障碍,为后续的各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2. 实施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的教学模式,树立“温室就是教室,苗床就是课堂”的理念。“做、学合一”——将现实社会中的实际工作,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做、学有机结合,工作与学习同时成为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的规定内容,自始至终坚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努力为社会输送“技能娴熟、知识丰富、素质过硬”的创新型人才。
首先,生产项目引导实训内容设计。在具体的教学中,结合设施园艺和花卉栽培等课程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实行花卉、瓜果生产的承包经营。由学生负责种子和资材的购买,在教师的技术指导下结合实践课教学进行养护管理,最后的实习成果就是花卉、瓜果产品,其成果也由学生负责出售。让学生既学到了花卉园艺技术,又领略了市场的广阔前景以及竞争的剧烈程度。
其次, 组建学生专业社团。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创建了“花卉协会”,由专业教师指导,开展各项活动。其主要内容就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各类花卉的培育、销售,销售的部分收入作为社团活动经费。学生在这样的社团活动中,逐渐养成了园艺技术职业人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切实提高了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学生个人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既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吃苦精神,也获得了部分经济收入,起到了勤工俭学的作用,减轻了生活负担,如学生卢丹妹利用双休日种养花卉,销售花卉日收入几十元。
再次,顶岗生产和暑期专业实践,增加动手机会。“学生、员工身份合一”——将传统的模拟演示性实习,转变为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型现场环境以一个职业人的身份顶岗从事生产性工作,承担工作岗位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将“岗位、课堂合一”——突破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组织形式,将生产与学习融为一体,使学生学习于职业岗位,工作于学习环境。学生参加顶岗生产,不仅使消耗性实习变为增效性实习,而且能够及时地多方位地受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的训练,有利于培养成为多技能人才。园艺(花卉)0201班全班同学全程参与了温州市三县三区有害生物调查工作,良好的专业基础赢得了浙江省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荣誉称号。
最后,职业技能鉴定验证实训效果。探索实训与考证相结合,在实训结束时通过考证验证学生学习效果,考证合格即实训合格,取得学习成绩的同时又取得职业资格,真正实现“考教分离”。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在《盆景与插花技艺》课程综合实训中,以高级插花工工种考证来取代平时的实训考核,效果极佳。
3. 一条新的专业建设实践途径——“依托专业办企业,依靠企业强专业”。在专业建设上,坚持产学相结合,提出“依托专业办企业,依靠企业强专业”的校企结合思路,为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创造条件。依托园艺(花卉)专业举办的丽水阳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由园艺类专业师生参与经营管理,为园艺类专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实训平台。近年来,已累计为市場培育草花50余万盆,承接了市区人民路等道路、丽水检察院等企事业单位的绿化美化项目20余项,并为丽水市行政中心大楼提供常年的室内绿化、植物造景服务。
二、实效分析
1. 推动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师生通过直接接触企业生产实践,明确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各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从而指导教学改革,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新的育人模式的提出与实施使得原来教师在黑板上“播种”,讲台上“养花”,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大大得以改变。现在专业教师积极主动地将课堂搬进了花园、绿地、苗圃地、温室大棚,开展直观教学,教师言之有物,讲解直观生动,学生看得清楚,学得明白,记得扎实,使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2.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这一育人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既要进行理论教学,又要讲解实践操作,要做给学生看,带着学生干,言传身教。同时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到企业现场实习,可接触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劳动组织和市场行情,锻炼提高了自身的管理能力,学习了新东西,发现弥补了不足,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同时采取“老带青”、“一帮一”的方法,使老教师、青年教师都在生产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成长。
3.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开拓就业渠道,创造良好的社会声誉。学生在校内通过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后,通过产学结合,顶岗实践,真刀真枪地全程参与生产和管理,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增强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市场意识,受到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农、爱农、务农的敬业精神。我院园艺技术专业毕业生近二年的初次就业率均达到100%,专业对口率达到90以上,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该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现在就需要这样的技能型人才。
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在“三个一”育人模式的指导与实践中,专业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经“真刀真枪”的锻炼后,得以不断提高;专业的知名度与品牌形象也不断提升。在产与学中创新地发展了高职教育,逐步形成了“产学交融”的新型办学模式,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培养与提高了学生爱劳动、敢实践、善动手的意识和能力,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丽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