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参照系——20世纪50年代潘天寿教学体系的几个方面

来源 :美术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从当下中国画教学与创作中,对于中国画“传统”论题寻找一个可以借鉴与阐述的近距离参照系的话,那么,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国画系的教学,即“潘天寿教学体系”(潘氏体系)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典型案例.而对其进行考察则有助于我们在涉及“传统”问题纠缠时找到一个可以着力的支点.本文一方面切入当时特定的历史语境展开探讨,另一方面则尝试抽离出来,从中国画自身的教学角度展开论证.
其他文献
“跨文化美术史研究”至少应该具有三个层面:一是着重于考察不同文化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美术品种的互动与交流;二是着重于考察某个美术品种与自身所在地区的文学、政治、宗教
2020年8月31日,“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幕,并于9月1日正式向观众开放,展期延续至10月31日.此次展览是为庆祝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宫博物院建成95
期刊
“卑唐”是《广艺舟双楫》的核心观点之一.康有为“卑唐”的直接原因在于唐楷成为科举干禄之工具,清尤甚.科举制度与晚清士人品格的形成乃至国家的衰败之间关系密切,楷法取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