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芬太尼不同自控剂量对儿科术后镇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比较

来源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132963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1~7岁患儿术后使用舒芬太尼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s control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时不同自控给药剂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儿术后使用舒芬太尼行PCIA,舒芬太尼总量为2 μg/kg,使用0.9%氯化钠稀释至100 ml,背景剂量为2 ml/h,即舒芬太尼0.04 μg·kg-1·h-1,锁定时间为15 min。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PCIA1组(术后镇痛泵单次按压的舒芬太尼剂量为0.02 μg/kg)和PCIA2组(术后镇痛泵单次按压的舒芬太尼剂量为0.01 μg/kg)。分别在术后0.5 h(T0.5)、术后1 h(T1)、术后2 h(T2)、术后6 h(T6)、术后12 h(T12)、术后24 h(T24)、术后48 h(T48)记录患者FLACC(Face、Legs、Activity、Cry、Consolability)镇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实际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追加药量。记录患者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过度镇静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PCIA1组T0.5、T1、T2时FLACC镇痛评分低于PCIA2组(P<0.05),Ramsay镇静评分高于PCIA2组(P<0.05),镇静适度的人数比例高于PCIA2组(P<0.05);PCIA1组总按压有效率和追加总药量大于PCIA2组(P<0.05),T0.5时按压有效率和T1、T2时实际按压次数小于PCIA2组(P<0.05),PCIA1组T12、T24时追加药物量大于PCIA2组(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1~7岁择期手术患儿使用PCIA持续泵注舒芬太尼0.04 μg·kg-1·h-1时,0.02 μg/kg单次自控给药剂量较0.01 μg/kg镇痛镇静效果更佳,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其他文献
内脏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的独立危险因素。内脏型肥胖的新型人体测量学指标简单易行,能更好地反映肥胖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本文就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肥胖相关疾病的预测与诊治提供新思路。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直径在30~100 nm的囊泡,作为载体传递其内容物至靶细胞发挥生物学效应。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脂肪组织来源的外泌体是循环内外泌体的重要来源,脂肪细胞通过外泌体内容物与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肝脏、骨骼肌等细胞或器官进行对话,参与肥胖相关疾病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对脂肪细胞外泌体进行深入研究,将为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新的解释,并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
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下降或缺失是2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学特点,基因变异及表观遗传学改变影响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β细胞膜上ATP敏感钾通道(KATP+)、L型钙通道及胰岛素胞吐基因变异降低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KATP+通道调节蛋白基因变异一方面通过降低KATP+亚基磺酰脲类受体1(SUR1)或内向整流钾通道(Kir6.2)水平,另一方面使KATP+关闭障碍降低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β细胞膜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