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城市化:新时代的“上山下乡”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aden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草根的“逆城市化”试验
  
  一个占地两亩多的农家小院,花红柳绿,鸡鸣狗吠,鸟语花香,蔬菜鲜嫩……这是一个地道的都市白领的家。
  陈渝搬到南山上这个农家小院居住两年多了。早上,丈夫驾车,先将儿子送到南坪的学校,再将她送到解放碑的公司,然后自己才去上班;傍晚,她下班坐公交车回家,丈夫将儿子接回。周末,一家人在小院里喝茶聊天、种菜栽树,不亦乐乎。
  如今,困扰她多年的失眠老毛病已彻底根治,孩子也在大自然的熏陶下茁壮成长。
  而当初反对她“逃逸”城市的朋友,如今都成了小院的常客,有的还张罗着给自己找一处类似的居所,逃离都市的喧嚣。
  无独有偶,在某报社任职的杨武做得更绝。他辞去了效力10多年的报社,和朋友一道,在秀山租下300亩果园,准备大力发展“秀山土鸡”。
  他甚至告别妻儿,带上忠诚的伙伴——一条威猛的“拳师”犬,搬到果园居住,一两个月才回家一次。
  杨武以一个媒体人的眼光,敏锐地洞察到:“农业产业化,是必然的趋势;投资农业,近期将形成一股热潮。”
  陈渝是多年前就开始自发践行“城市工作、郊区居住”的理想生活模式;杨武则是近期才有意放弃城市工作、到广阔的农村去创业。不管是有意无意,以他们为代表的“逆城市化”潮流,正像“病毒”一样,在都市人群中蔓延。
  以北京最新的调查为例,有54.5%的人近期有意到郊区投资,70%的人有意到郊区购买第二居所。
  新一轮的“上山下乡”,不仅成了一种时髦,而且更是——
  
  ■ “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的“上山下乡”潮,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青运动”,那是国家政策强制性的,而此次“逆城市化”浪潮,却是自发的、主动的、没有政策逼迫的。
  一被动一主动,主观意愿不同,目的和效果也大相径庭。
  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加等“病症”开始显现。
  事物相生相克。“城市病”因城市化产生,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逆城市化”恰好成了根治“城市病”的良方。
  从某种意义看,城市化发展水平越高,“逆城市化”趋势越强。
  以美国为例。二战以后,中心城市迅速扩张,城市趋于饱和,中心城市的“问题”逐渐暴露。于是,随着汽车工业的发达,以富人阶层为首,一股到郊区居住的浪潮开始形成,并由富人而中产阶级,由中产阶级而普罗大众……
  随着人口的转移,其他资源也随之向郊区转移。据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利沙文在《城市经济学》一书中记载:中心城市的城市人口百分比从1948年的64%下降到1990年的39%。制造业就业百分比从67%下降到45%。贸易与服务就业下降更大——中心城市的批发业就业率从92%下降到49%,零售业就业率从75%下降到48%;服务业就业率从85%下降到52%。
  从数据可以看出,人口郊区化,引发的是制造业、贸易与服务业和零售业的郊区化。也就是说,“逆城市化”浪潮,最终达到的目标是:城市和农村的一种平衡——“城乡一体化”。
  当前,国务院重点工作之一——统筹城乡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逆城市化”浪潮的政策体现和引导。
  对于重庆这座二元经济结构典型的大城市来说,“逆城市化”是一种时代潮流,也是——
  
  ■ 鎮村发展的新兴力量
  
  如果说“城市化”是一定区域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以及居住和消费功能向城市聚集。那么“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城市功能自我优化、减轻空间压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冲动。
  “城市化”聚集的资源和产业越多,“逆城市化”分解这些资源和产业的趋势就越强。
  “逆城市化”既是城市扩展的一种新形式,也是新农村建设和村镇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逆城市化”潮流涌向哪里,哪里的乡镇发展速度就快。
  对于中心城市而言,通过“逆城市化”的调节,可以使空间结构更合理,产业优势更突出,聚集效应和带动效应更强大,从而有效解决“城市病”,增加城市的特色和吸引力,助推城市可持续发展。
  对于小城镇和乡村而言,“逆城市化”是迎接城市功能转移的一次良机,是村镇发展的一股新兴力量。因而,在“逆城市化”暗潮汹涌的当下,村镇应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时机,实现——
  
  ■ 与“逆城市化”的无缝对接
  
  “逆城市化”浪潮中,中心城市功能的分解和转移,无外乎以下几个途径:通过产业转移,实现经济中心功能的分解;把部分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等优质资源外移,进行文化中心功能的分解;把周边镇村建成城市居民的消费热点,实现消费功能分解;通过居住功能的分解,实现人口向城郊和小城镇的转移。
  透过一些实招,我们可以看到,村镇应如何根据自身特色,迎接城市功能的转移,从而实现自身的飞跃发展。
  譬如:承接都市产业转移。离重庆主城只有一小时车程的璧山县,享有“中国西部鞋都”的美誉。璧山以鞋起家,雄心勃勃,意欲到2010年实现年产鞋1亿双,年产值80亿元,自营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
  然而几年前,璧山的制鞋产业并不发达,正是璧山县政府利用离主城较近的优势,有意识地规划引导,承接主城制鞋产业的转移,将南岸区涂山路沿线的制鞋企业吸引过去形成基础,最终成就了“中国西部鞋都”的美名。
  譬如:抓住都市文化的分化。美国中西部密苏里州的内陆小镇布兰桑,面积仅30平方公里,缺乏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传,却拥有3座主题公园、49座剧院、10座博物馆,以及众多的购物中心、高尔夫球场、餐厅等。2005年接待游客72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超过10亿美元。
  其成功的奥妙在于,抓住了中心城市优势文化资源分化的机会,吸引中心城市将主题公园、剧院、博物馆等转移,从而跨越式提升了吸引消费的能力和自身的消费水平。
  譬如:吸引都市消费的增长。成都市锦江区的“五朵金花”近年来名声大噪。其实,所谓“五朵金花”,就是5个乡村品牌的合称:红砂村的“花乡农居”、幸福村的“幸福梅林”、驸马村的“东篱菊园”、万福村的“荷塘月色”、江家村的“江家菜地”。
  这正是锦江区的聪明之处,利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谐的生态环境,强化品牌定位,每年吸引数百万城里人前来休闲、度假、消费,走出了一条对接“逆城市化”的新路子。
  譬如:制造都市居住的分流。米尔顿·凯恩斯位于英格兰中部,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然而前不久公布的一项英国最佳工作城市权威调查显示,米尔顿·凯恩斯高居第二,排名超过了伦敦和曼彻斯特等大城市。
  这个如今英国闻名遐迩的经济重镇,1967年才开始规划建设。当初,仅仅是为了分化中心城市过分拥挤的人口而新建的32座城镇之一,规划居住人口为25万人。
其他文献
这是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一层一层的老茧,缠绕在右手食指上。尽管早已没有了少女时代的光滑细嫩,但这双布满茧子的手灵巧依旧。厚厚的茧子,见证了一个女工十几年的勤劳与朴实。  这个女工名叫刘力萍,重庆市十佳农民工。“光滑退去”,她收获的是一双灵巧的手。  2011年春,际华三五三九制鞋厂二车间缝帮线上。  刘力萍双脚有节奏地蹬着缝纫机,双手熟练地将鞋子的前帮和后帮连在一起,轻轻地放在机针下,匀速地向前推进
编者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200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强调,要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为目标,在干部选拔任用的机制、制度、方法上取得新突破。2008年1月,重庆出台了《关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实施意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已成为党的组织工作的一个新的重点。为此,本刊推出这篇集锦式的经验报道——  
袁强被突来的礼遇惊呆了!六位年过八旬的老红军战士同时起立,颤巍巍地举起右手,向他致以崇高的军礼……  故事,还得从奉节县外出创业群体荆州党支部说起。    异地建“家”    在繁华的湖北省荆州市荆江大堤边,有条远近闻名的“奉节街”。数百个店铺,从老板到伙计,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奉节人。  40岁的袁强是荆州党支部的书记,干过泥瓦匠、建筑工,做过钟点工、合同工,现已是拥有上亿元资产的建筑老板。  同袁
在渝北区回兴街道,一提起党内帮扶,人们一张口就能讲出一大串生动的故事来。    ■ 天灾无情,组织来帮    家住回兴街道金果路社区的孟隆纯是一名家庭妇女,几年前由于征地转非,每个月仅靠微薄的210元生活补助度日。  她的丈夫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农转非时因不符合政策规定,连生活补助也没能享受,全靠打零工维持生活,儿子高中毕业后便在外打工,收入也只够自己生活。  “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不能给组织添
2010年春,忠县中巴车主张顺田心情很爽。“再也不用交那冤枉钱了。”他咧嘴笑着。  张顺田说的“冤枉钱”,便是忠县车辆检测中心违规收取的“安全技术检验费”。   这个“安全技术检验费”之所以能在2010年春天寿终正寝,源于一封网络举报信。    一个启示    2008年4月,忠县黄金镇一位老人死于肺癌,家人违反政策规定,按当地习俗进行了土葬。  下葬之前,县民政局和黄金镇政府启动了督催火化的行政
母亲去世后,农村少女罗圆圆再没叫过“妈妈”。  直到2010年夏天,她遇到了女干部杨林会。    孤女    2009年仲夏,巴南区丰盛镇双碑村上空,乌云从四面八方聚集。  “轰隆隆——”一道闪电将村庄照得煞白。一间农舍里,14岁的罗圆圆蜷缩在墙角,明亮的眸子充满了惊恐。  像别的女孩一样,她害怕打雷。以前雷雨大作时,她总会躲到母亲身旁。  “别怕!”面色苍白的母亲总是这样安慰她。  罗圆圆真就不
“三项制度”实现了联系群众从“建感情”到“建制度”的创新。长期以来,在有些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中,密切联系群众,就是与群众套近乎,彼此亲密无间,加深感情培养等等,这些当然是必要的。但要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密切联系群众,不仅要进一步增进对群众的感情联络,更要从长远和理性的高度建立造福于人民群众的相关制度。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三项制度”,能够促使党员干部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民
广东的崛起,除了广州还有深圳;山东的崛起,除了济南还有青岛;浙江的崛起,除了杭州还有宁波……一个省域的发展,不能只指望省会城市,还需要强劲有力的副中心来带动——重庆要迅猛崛起,除了主城的辐射、发力,也需要培养一座副中心城市——第二大城市。  万州,无疑是最佳选择。  将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是重庆实现“314”总体部署、落实国务院2009年3号文件的必然选择。  刚刚过去的三年,重庆正成为中国规
位于沙坪坝区商业中心的三峡广场时代星空大厦党组织,在MSN上建立党支部讨论群,流动党员们的思想可以在这里交流;  石井坡街道党工委指导社区建立了流动党员QQ网络群,流动党员随时可以“联系”,经常可以“见面”;  重大科技园远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把每月15日设为网上党课日,从网络上把流动党员“集中”起来过组织生活;  渝碚路街道站东路社区党委建立社区工作网页,向流动党员发放“党员网上课堂名片”,
扶贫开发,是中央交给重庆的四件大事之一。经过多年扶贫攻坚,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十五”期间,全市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40万人下降到55万人,减幅达60.7%,贫困地区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全市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聚焦全市扶贫工作重点县武隆,我们来看看发生在农民秦朝林身边的变化。    曾经,武隆县仙女山镇龙堡塘村农民秦朝林,每次赶场,路过挂满琳琅满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