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古代汉语教学中突出现代汉语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古代汉语教学中突出现代汉语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古代汉语是专为HSK六级及六级以上的汉语言专业的本科留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但目前这门课的教学现状却并不乐观,教学效果也差强人意。很多留学生一方面认为该课程难度大,内容枯燥,仿佛“天书”一般;另一方面觉得这门课没有什么用处,因此根本不愿意学习,即使勉强学习,也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拿到学分毕业。究其原因,除了古代汉语本身确实比较枯燥难学之外,我们的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没有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教学目的与学生的学习目的有某种程度的错位。
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不同,他们对古代汉语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没有任何基础,不像中国学生那样经过初中至高中阶段的学习,对古代汉语有一些感性甚至理性的认识。他们的学习目的也不同于中国学生。虽然来中国学习的留学生中有一部分是为了研究中国文学、历史或者中医学等,但大部分留学生的学习目的并非如此,他们只是希望通过较短时间的学习,获得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得体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交际的能力,或者获得HSK高级证书,使自己将来能找到一份很好的与中国有关的工作。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是非常实际的,而我们设定的教学目的却并非如此。
从现有的研究文章和古代汉语教材对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目的的阐述来看,一般认为留学生学习古代汉语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把借助工具书来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作为教学目的,如徐宗才的《古代汉语》“说明”中提出的要求是“学完后,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和翻译一般的古文,并为进一步学习古代汉语和文化打下基础”;王硕《汉语古文读本》“说明”中提出的要求是“为了帮助外国留学生逐步读懂中国的古代文献,直接了解中国文化”。除此之外,古代汉语还有“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汉语中构词能力最强的一批字的字义系统,了解汉语词的组合规律,学会通过分析、预测来帮助理解和记忆新词”,或者“增进他们的现代汉语语感和水平,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可以使他们加深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理解,可以提高他们的个人修养”等多个目的。这样,我们开设古代汉语课的目的与大多数只想提高现代汉语水平的留学生的学习目的之间就有了某种程度的错位,存在着要求过高、教学目的缺乏针对性的问题。这种错位使我们的教学不能给需要提高现代汉语水平的留学生提供很好的帮助,留学生不愿意学习这门费时费力、又在现代交际中仿佛没有什么用处的古代汉语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第二语言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对留学生的古代汉语教学考虑到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原有的知识结构、学习目的与需求等,因此,笔者认为,要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满足大多数留学生的学习需要,必须以留学生的学习目的作为我们教学的目的,在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中突出、加强现代汉语能力的培养。只有把这点落到实处,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才能激起留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热情与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内驱动力,使他们对学习古代汉语产生兴趣,改变目前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现状。
(二)古代汉语教学中突出现代汉语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加强现代汉语能力的培养,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是可行的。
从理论上来说,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是由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发展变化而来的。古汉语中的多数词及其词义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在使用,现代汉语中的不少复音词、成语是由古代汉语演化而来的,因此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出发,留学生就不难理解古代汉语中的词语,通过古代汉语的学习,也能加深学生对现代汉语词义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现代汉语能力。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留学生古代汉语课是为汉语水平考试六级及以上的留学生开设的,他们的汉语水平比较好,掌握和积累的现代汉语的词汇量也比较大,这为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古代汉语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从课程设置来说,我校的古代汉语课一般在本科三年级开设,而此时留学生也正在学习现代汉语的语法理论课程,这为学生通过古代汉语去印证现代汉语的一些词汇语法知识提供了很好的对比、互动机会。从认识规律来看,人们认识新事物时总是试图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以解释,留学生也是利用已经学过的现代汉语知识学习古代汉语。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认为,教学中若突出留学生现代汉语能力的培养,把古代汉语作为书面、口头练习的材料来巩固所学习的现代汉语内容,不但是可行的,而且也必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们从词汇、语法、文选及课后练习等方面来探讨古代汉语教学中突出现代汉语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二、古代汉语教学中突出现代汉语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词汇教学策略
古汉语词汇是古代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学习古代汉语主要是解决词汇的问题。古代汉语词汇同现代汉语词汇比较,主要有五种情况:古今通用的、古有今无的、古今部分相同的、古代常用现代不常用的、古今都常用但常用意义不同的。我们在教学中要针对词汇古今变化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那些古今通用的词汇,大部分不用讲解,学生也都明白意思,一般不用特意地讲解。对于那些已经消亡的古代汉语词汇,为节省时间和精力,不用对学生做特别的要求。对于古代汉语中存在的古今部分相同的词,尤其是那些有很强的构词能力的、成为现代汉语语素的词根词,应该是词汇教学中的重点。掌握了它们,对学好古代汉语,对学生学习现代汉语词汇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他们利用语素知识来扩大词汇量,提高他们的词语预测能力。对于古今都常用但是常用义不同的词语,我们要交代清楚古今意义的不同,并且注意利用现代常用的词语中的古语成份进行说明。如“走”和“去”古今意义不同,我们要讲清楚不同,然后用“走狗”“逃走”“去国”“去职”等现代汉语的词汇加以说明。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不会产生误会,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某些词语的词义。
对于古代汉语中的虚词以及一些固定格式,我们要重点交代清楚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对应词。“也”“而”“矣”“然则”“如……何”“宁……无”等在现代汉语中不太常用,但在古代汉语中的重现率很高,交代清楚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对应词,有助于学生的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学习。比如语气助词“矣”,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了”“吧”“呢”等,但在具体的句子中是翻译成“啊”还是别的什么,就要看学生的现代汉语的功底。
(二)语法教学策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差别不大,如果词语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学习古代汉语的语法也不会有什么障碍。我们在教学中所要做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古代汉语语法的同时,印证、复习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提高他们对整个汉语语法知识体系的了解。首先,我们要注意的是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语 序,如宾语前置、介词结构的位置等。比如第2课《精卫填海》中“女娃游于东海”这个句子,讲清楚介词词组“于东海”放在动词“游”的后边,与现代汉语不同,让学生回答不同在何处并且翻译成现代汉语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大讲特讲古今语法的不同之处,重点应放在通过这个例句让学生了解、复习现代汉语中的语法现象上。其次,在讲授古汉语语法知识的时候,可以从现代汉语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入手。比如讲授“使动用法”时,可以先提出现代汉语中的三个例子“瘦身”“美发”“美容”,让学生思考一下是什么意思,换一种说法来表达:使身体消瘦,使头发美丽,使面容漂亮。接着提出第11课《周亚夫军细柳》中“锐”的使动用法的例句“军士吏被甲,锐兵刃”,上下相对,学生理解起“锐”的用法来就非常容易。
(三)文选的教学策略
现代教育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教学活动应该围绕学生进行,因此在文选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考虑自己讲什么、怎样讲之外,也要重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的做法,尽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认为采取讲、练交替进行的灵活方式比较合适。在串讲课文时,教师可以先把每个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解释一下,而对以前课文中出现过的词语和语法现象,则让学生来回答,最后口译整个句子。这样,学生由消极被动地听,变为积极主动地听和说,既提高了学习效率,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另外,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可设计一些问题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课后专门设有回答问题的练习,但一般是大而笼统的问题,涉及到民族文化等较深层次的东西。我们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则应比较具体,以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学完第十六课《愚公移山》的第一段,可以提出“太行、王屋的面积有多大?”“这两座山有多高?”“这两座山原来在哪儿?”这三个问题让学生用现代汉语进行问答,提高他们的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四)处理课后练习的策略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一环,只有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才能真正学会所学的知识。我们在练习这个环节上亦应通过古代汉语的练习提高学生的现代汉语水平。以徐宗才编著的《古代汉语》为例,其练习主要是三种:回答问题、说明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或者用法以及将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还不是那么偏重理论知识,给教师留下了发挥的空间,教师自己可根据课文出一些相应的练习。古今汉语的翻译练习,是一种传统的练习模式,既可以锻炼学生对所学的古汉语知识的了解,又可提高学生现代汉语的书面表达能力,不妨多做一些。为了使单调又枯燥的练习更有趣味性,除了课本上的问答练习以外,还可让学生复述课文或谈论感想,特别是有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一定让学生复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于词语练习,在解释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基础上,可对构词能力强的词语提出用划线词语组词的要求。比如列出第一课《寓言故事·郑人买履》中“何不试之以足?”这个句子,让学生解释划线词语“足”的意思,并且用这个意思组两个现代汉语的词,像“足球”“足疗”“手足”什么的。反过来说,也可以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语解释其他课本中出现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比如皮肤癌多发生于西方国家,其原因有三点:“天伦之乐”“因人而异”等,或者结合HSK高级考试中的一些词语让学生解释,突出古代汉语教学中现代汉语能力的培养。王硕编著的《汉语古文读本》中有类似的组词或者解释成语的练习,只是难度稍大,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组词或者解释词语练习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不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最好是选用以前学过或者别的课本中出现的词语、句式等。
三、结语
古代汉语教学中突出现代汉语能力的培养,可以将古代汉语课上活,变枯燥为有趣,变无用为实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l生,改变目前不尽如人意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果。当然,突出现代汉语能力的培养与古代汉语的教学之间还有一些具体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比如缺乏难度适中的教材等,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古代汉语教学中突出现代汉语水平的培养,符合留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是解决目前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问题的根本办法之一。
(韩梅,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
小议中国的“龙”俄语中“Дракон”——从文化不可译现象谈文化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 赵静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个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可以说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整体,而词汇是语言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是最为敏感、内涵最为丰富的部分,也是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特点的部分。严格地说,不同民族语言的词义系统是无法类比的;词汇的意义,尤其是词汇的深层意义,只有在该文化本身的体系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本文从中国的“龙”和英语中“dragon”、俄语中“Дракон”等词在翻译的可译和不可译现象谈起,主要着眼于汉语文化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从词汇和文化的关系角度,谈谈对外汉语教学。
一、文化词语的对应和不对应现象
以上说明不同民族由于地域的差异而相互隔绝,各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性,所以当两种文化对译时,翻译者常常带着各自文化背景的眼镜去看待其他民族和目标民族文化,这时就会出现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些独特的文化或者说不可译成分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二、汉语文化词语的教学
文化词语所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而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往往是通过和别的民族相比较才能清楚地显现出来。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当各自的词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时这恰恰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是文化中的不可译成分。对比分析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一方法可以帮助人们认识母语文化与外语文化的特点,避免母语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时产生的干扰。鉴于语言与文化的特性不易为人们所觉察,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对母语语言和文化与目的语的文化的不同之处又极为敏感和难以接受,因此必须贯彻汉外对比原则。
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学生要正确掌握汉语词汇,就需要对汉文化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学习者对汉语词汇习得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特殊的过程,因为学习者已经掌握的母语知识、与之相应的文化知识和整体的认知能力等始终会对汉语词汇的学习产生影响。
(一)语言的传授与接受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授与接受。学习者对含有文化意义词语的理解是否正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中国文化知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出既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又具有一定文化底蕴,能够准确、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学生,就要熟识汉语文化,同时也要了解学生的母语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对汉文化的感情,让他们经常接触汉文化,扩大自己的视野;使他们对汉语与其母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冲突能敏锐识别,科学理解,正确处理;引导他们超越“自我疆界”,防止和避免母语在汉语文化词语学习中的负迁移,扩大和强化母语在汉语和汉文化习得中的正迁移,从而使学生引起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Conciousness ofCulture Acquisition),最终达到既习得汉语又习得汉文化的目的。
(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进行有效的文化词语教学,需要做到:1.通过语境讲解词语的语言概念意义和文化内涵意义。如果语言概念义的解释有偏差,留学生对该词就会产生误解,更谈不上正确理解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了。因此,要想正确理解和运用文化词语,不仅要掌握其概念意义,还要掌握其文化内涵,二者缺一不可。2.通过语言和文化对比的方法解释词义,注意排除留学生母语语言和文化的干扰。这显然是一种针对性强的有效方法,但操作起来困难不小。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有以下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①注意清楚介绍独特的汉语俗语的含义,帮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的文化背景意义和准确得体的表达方法。排除词汇译释的困难和学生理解偏误的干扰。②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做一些汉语文化和留学生母语文化的对比,或通过了解不同母语与文化背景的学生对汉语某一词语理解的不同,澄清学生的误解,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小结: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着文化词语的对应和不对应现象,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只有在词汇教学中同时重视中国文化的传授,才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赵静,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古代汉语教学中突出现代汉语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古代汉语是专为HSK六级及六级以上的汉语言专业的本科留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但目前这门课的教学现状却并不乐观,教学效果也差强人意。很多留学生一方面认为该课程难度大,内容枯燥,仿佛“天书”一般;另一方面觉得这门课没有什么用处,因此根本不愿意学习,即使勉强学习,也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拿到学分毕业。究其原因,除了古代汉语本身确实比较枯燥难学之外,我们的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没有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教学目的与学生的学习目的有某种程度的错位。
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不同,他们对古代汉语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没有任何基础,不像中国学生那样经过初中至高中阶段的学习,对古代汉语有一些感性甚至理性的认识。他们的学习目的也不同于中国学生。虽然来中国学习的留学生中有一部分是为了研究中国文学、历史或者中医学等,但大部分留学生的学习目的并非如此,他们只是希望通过较短时间的学习,获得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得体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交际的能力,或者获得HSK高级证书,使自己将来能找到一份很好的与中国有关的工作。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是非常实际的,而我们设定的教学目的却并非如此。
从现有的研究文章和古代汉语教材对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目的的阐述来看,一般认为留学生学习古代汉语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把借助工具书来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作为教学目的,如徐宗才的《古代汉语》“说明”中提出的要求是“学完后,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和翻译一般的古文,并为进一步学习古代汉语和文化打下基础”;王硕《汉语古文读本》“说明”中提出的要求是“为了帮助外国留学生逐步读懂中国的古代文献,直接了解中国文化”。除此之外,古代汉语还有“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汉语中构词能力最强的一批字的字义系统,了解汉语词的组合规律,学会通过分析、预测来帮助理解和记忆新词”,或者“增进他们的现代汉语语感和水平,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可以使他们加深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理解,可以提高他们的个人修养”等多个目的。这样,我们开设古代汉语课的目的与大多数只想提高现代汉语水平的留学生的学习目的之间就有了某种程度的错位,存在着要求过高、教学目的缺乏针对性的问题。这种错位使我们的教学不能给需要提高现代汉语水平的留学生提供很好的帮助,留学生不愿意学习这门费时费力、又在现代交际中仿佛没有什么用处的古代汉语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第二语言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对留学生的古代汉语教学考虑到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原有的知识结构、学习目的与需求等,因此,笔者认为,要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满足大多数留学生的学习需要,必须以留学生的学习目的作为我们教学的目的,在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中突出、加强现代汉语能力的培养。只有把这点落到实处,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才能激起留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热情与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内驱动力,使他们对学习古代汉语产生兴趣,改变目前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现状。
(二)古代汉语教学中突出现代汉语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加强现代汉语能力的培养,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是可行的。
从理论上来说,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是由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发展变化而来的。古汉语中的多数词及其词义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在使用,现代汉语中的不少复音词、成语是由古代汉语演化而来的,因此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出发,留学生就不难理解古代汉语中的词语,通过古代汉语的学习,也能加深学生对现代汉语词义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现代汉语能力。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留学生古代汉语课是为汉语水平考试六级及以上的留学生开设的,他们的汉语水平比较好,掌握和积累的现代汉语的词汇量也比较大,这为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古代汉语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从课程设置来说,我校的古代汉语课一般在本科三年级开设,而此时留学生也正在学习现代汉语的语法理论课程,这为学生通过古代汉语去印证现代汉语的一些词汇语法知识提供了很好的对比、互动机会。从认识规律来看,人们认识新事物时总是试图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以解释,留学生也是利用已经学过的现代汉语知识学习古代汉语。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认为,教学中若突出留学生现代汉语能力的培养,把古代汉语作为书面、口头练习的材料来巩固所学习的现代汉语内容,不但是可行的,而且也必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们从词汇、语法、文选及课后练习等方面来探讨古代汉语教学中突出现代汉语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二、古代汉语教学中突出现代汉语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词汇教学策略
古汉语词汇是古代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学习古代汉语主要是解决词汇的问题。古代汉语词汇同现代汉语词汇比较,主要有五种情况:古今通用的、古有今无的、古今部分相同的、古代常用现代不常用的、古今都常用但常用意义不同的。我们在教学中要针对词汇古今变化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那些古今通用的词汇,大部分不用讲解,学生也都明白意思,一般不用特意地讲解。对于那些已经消亡的古代汉语词汇,为节省时间和精力,不用对学生做特别的要求。对于古代汉语中存在的古今部分相同的词,尤其是那些有很强的构词能力的、成为现代汉语语素的词根词,应该是词汇教学中的重点。掌握了它们,对学好古代汉语,对学生学习现代汉语词汇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他们利用语素知识来扩大词汇量,提高他们的词语预测能力。对于古今都常用但是常用义不同的词语,我们要交代清楚古今意义的不同,并且注意利用现代常用的词语中的古语成份进行说明。如“走”和“去”古今意义不同,我们要讲清楚不同,然后用“走狗”“逃走”“去国”“去职”等现代汉语的词汇加以说明。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不会产生误会,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某些词语的词义。
对于古代汉语中的虚词以及一些固定格式,我们要重点交代清楚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对应词。“也”“而”“矣”“然则”“如……何”“宁……无”等在现代汉语中不太常用,但在古代汉语中的重现率很高,交代清楚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对应词,有助于学生的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学习。比如语气助词“矣”,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了”“吧”“呢”等,但在具体的句子中是翻译成“啊”还是别的什么,就要看学生的现代汉语的功底。
(二)语法教学策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差别不大,如果词语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学习古代汉语的语法也不会有什么障碍。我们在教学中所要做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古代汉语语法的同时,印证、复习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提高他们对整个汉语语法知识体系的了解。首先,我们要注意的是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语 序,如宾语前置、介词结构的位置等。比如第2课《精卫填海》中“女娃游于东海”这个句子,讲清楚介词词组“于东海”放在动词“游”的后边,与现代汉语不同,让学生回答不同在何处并且翻译成现代汉语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大讲特讲古今语法的不同之处,重点应放在通过这个例句让学生了解、复习现代汉语中的语法现象上。其次,在讲授古汉语语法知识的时候,可以从现代汉语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入手。比如讲授“使动用法”时,可以先提出现代汉语中的三个例子“瘦身”“美发”“美容”,让学生思考一下是什么意思,换一种说法来表达:使身体消瘦,使头发美丽,使面容漂亮。接着提出第11课《周亚夫军细柳》中“锐”的使动用法的例句“军士吏被甲,锐兵刃”,上下相对,学生理解起“锐”的用法来就非常容易。
(三)文选的教学策略
现代教育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教学活动应该围绕学生进行,因此在文选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考虑自己讲什么、怎样讲之外,也要重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的做法,尽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认为采取讲、练交替进行的灵活方式比较合适。在串讲课文时,教师可以先把每个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解释一下,而对以前课文中出现过的词语和语法现象,则让学生来回答,最后口译整个句子。这样,学生由消极被动地听,变为积极主动地听和说,既提高了学习效率,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另外,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可设计一些问题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课后专门设有回答问题的练习,但一般是大而笼统的问题,涉及到民族文化等较深层次的东西。我们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则应比较具体,以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学完第十六课《愚公移山》的第一段,可以提出“太行、王屋的面积有多大?”“这两座山有多高?”“这两座山原来在哪儿?”这三个问题让学生用现代汉语进行问答,提高他们的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四)处理课后练习的策略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一环,只有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才能真正学会所学的知识。我们在练习这个环节上亦应通过古代汉语的练习提高学生的现代汉语水平。以徐宗才编著的《古代汉语》为例,其练习主要是三种:回答问题、说明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或者用法以及将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还不是那么偏重理论知识,给教师留下了发挥的空间,教师自己可根据课文出一些相应的练习。古今汉语的翻译练习,是一种传统的练习模式,既可以锻炼学生对所学的古汉语知识的了解,又可提高学生现代汉语的书面表达能力,不妨多做一些。为了使单调又枯燥的练习更有趣味性,除了课本上的问答练习以外,还可让学生复述课文或谈论感想,特别是有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一定让学生复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于词语练习,在解释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基础上,可对构词能力强的词语提出用划线词语组词的要求。比如列出第一课《寓言故事·郑人买履》中“何不试之以足?”这个句子,让学生解释划线词语“足”的意思,并且用这个意思组两个现代汉语的词,像“足球”“足疗”“手足”什么的。反过来说,也可以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语解释其他课本中出现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比如皮肤癌多发生于西方国家,其原因有三点:“天伦之乐”“因人而异”等,或者结合HSK高级考试中的一些词语让学生解释,突出古代汉语教学中现代汉语能力的培养。王硕编著的《汉语古文读本》中有类似的组词或者解释成语的练习,只是难度稍大,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组词或者解释词语练习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不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最好是选用以前学过或者别的课本中出现的词语、句式等。
三、结语
古代汉语教学中突出现代汉语能力的培养,可以将古代汉语课上活,变枯燥为有趣,变无用为实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l生,改变目前不尽如人意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果。当然,突出现代汉语能力的培养与古代汉语的教学之间还有一些具体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比如缺乏难度适中的教材等,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古代汉语教学中突出现代汉语水平的培养,符合留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是解决目前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问题的根本办法之一。
(韩梅,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
小议中国的“龙”俄语中“Дракон”——从文化不可译现象谈文化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 赵静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个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可以说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整体,而词汇是语言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是最为敏感、内涵最为丰富的部分,也是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特点的部分。严格地说,不同民族语言的词义系统是无法类比的;词汇的意义,尤其是词汇的深层意义,只有在该文化本身的体系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本文从中国的“龙”和英语中“dragon”、俄语中“Дракон”等词在翻译的可译和不可译现象谈起,主要着眼于汉语文化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从词汇和文化的关系角度,谈谈对外汉语教学。
一、文化词语的对应和不对应现象
以上说明不同民族由于地域的差异而相互隔绝,各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性,所以当两种文化对译时,翻译者常常带着各自文化背景的眼镜去看待其他民族和目标民族文化,这时就会出现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些独特的文化或者说不可译成分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二、汉语文化词语的教学
文化词语所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而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往往是通过和别的民族相比较才能清楚地显现出来。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当各自的词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时这恰恰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是文化中的不可译成分。对比分析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一方法可以帮助人们认识母语文化与外语文化的特点,避免母语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时产生的干扰。鉴于语言与文化的特性不易为人们所觉察,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对母语语言和文化与目的语的文化的不同之处又极为敏感和难以接受,因此必须贯彻汉外对比原则。
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学生要正确掌握汉语词汇,就需要对汉文化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学习者对汉语词汇习得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特殊的过程,因为学习者已经掌握的母语知识、与之相应的文化知识和整体的认知能力等始终会对汉语词汇的学习产生影响。
(一)语言的传授与接受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授与接受。学习者对含有文化意义词语的理解是否正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中国文化知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出既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又具有一定文化底蕴,能够准确、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学生,就要熟识汉语文化,同时也要了解学生的母语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对汉文化的感情,让他们经常接触汉文化,扩大自己的视野;使他们对汉语与其母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冲突能敏锐识别,科学理解,正确处理;引导他们超越“自我疆界”,防止和避免母语在汉语文化词语学习中的负迁移,扩大和强化母语在汉语和汉文化习得中的正迁移,从而使学生引起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Conciousness ofCulture Acquisition),最终达到既习得汉语又习得汉文化的目的。
(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进行有效的文化词语教学,需要做到:1.通过语境讲解词语的语言概念意义和文化内涵意义。如果语言概念义的解释有偏差,留学生对该词就会产生误解,更谈不上正确理解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了。因此,要想正确理解和运用文化词语,不仅要掌握其概念意义,还要掌握其文化内涵,二者缺一不可。2.通过语言和文化对比的方法解释词义,注意排除留学生母语语言和文化的干扰。这显然是一种针对性强的有效方法,但操作起来困难不小。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有以下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①注意清楚介绍独特的汉语俗语的含义,帮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的文化背景意义和准确得体的表达方法。排除词汇译释的困难和学生理解偏误的干扰。②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做一些汉语文化和留学生母语文化的对比,或通过了解不同母语与文化背景的学生对汉语某一词语理解的不同,澄清学生的误解,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小结: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着文化词语的对应和不对应现象,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只有在词汇教学中同时重视中国文化的传授,才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赵静,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