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不同数学思想解决植树问题漫谈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2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植树问题”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找规律的过程,并运用规律解决具体问题。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提高运用规律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植树问题;模型思想;对应思想;转化思想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11-0050-03
  
  “植树问题”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找”规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很多老师的做法都是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的规律:当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排列,并且两端都是同一种物体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个数多1。发现规律之后,再去运用规律解决具体问题。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利于绝大多数学生迅速、牢固地掌握一种规律,能够提高他们运用规律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
  不过,这样处理的弊端也很明显:一是利用这个规律不能解决变式程度较大的新问题(如在封闭的环行路上种树的问题),如果这时再逐一讲解相关规律,课堂教学时间肯定不够,这样教学效率就比较低,而且这样的处理方法比较分散,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二是预设只有一种规律的情境(如例题的主题图),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小,师生之间一问一答比较多,教学形式单一,容易引起学生疲劳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能不能充分挖掘“植树问题”背后所隐含的数学思想,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查找资料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通过模型思想、转化思想、对应思想等数学思想的挖掘、提炼和运用,有助于学生构建起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下面列举几种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
  
  一、模型思想
  
  教学片段: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给绳子打结的游戏,好吗?
  生:好。
  师:先来看一下合作要求:请同学们在绳子上每隔一段任意打1个结,一共打3个结,观察结数和段数有什么关系。如果你还有其他的想法,可以在另外的绳子上试一试。
  生1:我是这样打的,两头分别打一个结,中间打一个结。这样有3个结2个段。(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示意图1)
  生2:我在绳子的中间打了三个结,这样有3个结4个段。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示意图2)
  生3:我在一头打结,另一头不打结,这样有3个结和3个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示意图3)
  师:很好,还有和他们都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4:老师,我先在绳子的中间打两个结,再把绳子的两头合起来打一个结,这样也是3个结和3个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示意图4)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没有了。
  师:下面我们来好好看一下这几幅图。图3和图4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5:它们的结数都等于段数。
  师:为什么它们的结数都等于段数呢?
  生6:有一个结就对应一个段,所以它们的个数就相等了。
  师:图l和图2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生7:图1两头是结,结数比段数多1;图2两头是段,段数比结数多1。
  师:图1和图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8:两头是相同的物体的时候,两头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个数多1个。
  师:为什么?
  生9:开头的物体后面都对应着一个中间的物体,结尾的物体没有对应的物体了,所以就多1个。
  师:这四幅图,可以分成几类呢?
  生10:两类,图4是封闭的图形,图1、2、3不是封闭的图形。
  师:为什么都是打3个结,可是形成的段数却不同呢?
  生11:因为打结的位置不同,所以段数就不同了。
  最后,形成了这样的板书:
  
  不同的打结方式就是不同的“植树”情况,学生利用一根小小的绳子,亲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植树模型”的建立过程,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模型群。一根小小的绳子,神奇地把“植树问题”的所有情形都概括了进去,突破了教材的束缚。
  学生通过给绳子打结这个具体、可感的活动,丰富了自己的表象储备,形成了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为最后在“做”中感悟、提炼出“植树问题”背后隐含的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构建模型、得出结论的过程是策略开放、结论开放的,学生的自主探究就有了广阔的空间。教学中,学生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在交流中互补,在碰撞中提升。
  
  二、对应思想
  
  “对应”的思想由来已久,比如我们将一支铅笔、一本书、一栋房子对应一个抽象的数“1”,将两只眼睛、一对耳环、双胞胎对应一个抽象的数“2”。
  教学片段。教师首先出示尝试题:有9棵树排成一行,每相邻的两棵树之间放一盆花,头和尾都不放花,一共可以放多少盆花?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许多学生通过画图和数数得出“8盆”。他们的图大都如下(图中“|”代表树,“0”代表花):
  |0|0|0|0|0|0|0|0|
  师:假如不让你数,你还有别的方法吗?假如有500棵树排成一行,还这样摆花,一共可以放多少盆?你还这样画和数行吗?
  教师有意设置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另辟蹊径,进行数学思考,寻找花与树之间的数量关系。
  生:我发现有规律。
  师:什么规律?
  生:从头开始,一棵树对着一盆花,一棵树对着一盆花……最后一棵树很孤单,没有花和它对,所以花的盆数比树的棵数少1,列式为9-1=8(盆)。
  学生还用图说明思路:
  |0|0|0|0|0|0|0|0|
  师:那500棵树,还这样放花,一共可以放多少盆?
  生:还是从头开始,一棵树对着一盆花,一棵数对着一盆花……最后一棵树没有花与它对,所以列式为500-1=499(盆)。
  学生已开始借助形象进行抽象思考,发现了树的棵数与花的盆数之间的关系。
  师:假如有500棵树排成一行,每相邻的两棵树之间放一盆花,头和尾都放花,一共可以放多少盆?
  生:还是从头开始,一盆花对着一棵树,一盆花对着一棵树……最后一盆花没有树与它对,所以花比树多1,列式为500 1=501(盆)。学生很轻松地发现了花与树之间的数量关系。
  学生还是用图说明思路:
  0|0|0|0|……0|0
  教师又进行了变式。
  师:假如有500棵树排成一行,还是每相邻的两棵树之间放一盆花,最前面有花,最后面不放花,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生:还是从头开始,一盆花对着一棵树,一盆花对着一棵树……树与花刚好全部对完,所以花与树同样多,都是500。
  学生依旧用图说明思路:
  0|0|0|0|……0|
  新授至此,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到它的作用,体会到运用它的乐趣。在后面的综合练习中,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这一思想方法解题,几乎没有一个学生搞错。
  教师并不满足于此,又深化一步,出示一道思考题:有51棵树排成一行,每相邻的两棵树之间放4盆花,一棵树对着4盆花……最后一棵树没有花与它对应,所以中间有50个4盆花,共有50×4=200(盆)。
  大多数学生能借助表象直接地进行抽象思考,轻松地解答了难题。
  由于采用了画图法大大降低了难度,大多数学生学得轻松,哪怕经过一段时间再让学生做,他们也能熟练解答。
  
  三、转化思想
  
  所谓转化就是将难以理解的或是无法解决的问题,用等价的方式描述,从而将原问题转化成可以解决的问题或更容易解决的问题
  在植树问题教学中,区分什么是树、什么是间隔,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何使学生分清什么是树还是间隔成为教学的关键。笔者在教学这一内容时,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最后觉得以下步骤较为理想:开始教师用大量的事例使学生认清树和间隔之间的关系(基于“两端都栽”的基本型),即树比间隔多1,接着引导学生感悟到树和间隔没有严格和界限,只不过是一种人为的界定,树和间隔是可相互转化的,然后帮助学生用转化的方法转化题中的树和间隔(两端是树,树与树之间是间隔),认准题中哪一个可以看作树,哪一个可以看作间隔,是求树还是求间隔,最后使学生形成一条清晰的解题思路:求树的棵数用间隔加1,求间隔数用树的棵数减1。这样教学,将植树问题的三个关系式统一到一个关系式上来,即:棵数=间隔 1。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记忆,又方便了学生的解题。
  下面一题更能体现它的优势:学校一条大路上一边插了20面彩旗。①如果两面彩旗中间放一盆花,一共要放多少盆花?②如果要使两盆花之间有一面彩旗,一共要放多少盆花?把第①题中的彩旗看成是树,花盆的个体树看成是间隔,列式为:20-1=19(盆):第②题彩旗就不是树了,因为花盆要放到了两端了,花盆是树,彩旗是间隔,求花盆的个数就是求树的棵数,解法就是:20 1=21(盆)。这样就将树的间隔进行巧妙的转化,学生在解答时也就不困难了。
  由此想到,教学有三重境界:一是教知识;二是教方法;三是教思想。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比以往更加重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该及时地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归纳和概括,应该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让数学思想方法逐步深入人心,最终内化为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治平.我教植树问题[J].小学数学教师,2009,(12).
  [2]徐宏臻.寻找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J].小学数学教师,2007,(12).
  [3]张文虎,胡建春.用转化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好 [J].小学数学教师,2009,(6).
  [4]张奠宙.数学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老年拾荒者的身影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人们对于这个群体的关注也随之增多。老年拾荒者群体规模的逐渐扩大其原因是多元的,一部分老人出于找点事情做的目的而选择拾荒,达到了锻炼身体和增加收入的双重目的;而有的老人是由于缺乏生活的基本保障,他们的子女也不具备赡养老人的能力,由此这些老年人只能依靠拾荒所得的微薄收入来满足日常基本生活的需求。对于不论是出于何种目的而选择拾荒的老人来说,他们都面临着卫
摘要:通过对我国学生诚信行为的文献进行整理,以识别出学者们研究学生诚信行为概念界定、缺失原因、影响因素、塑造途径等理论关注点,在分析其研究特点的基础上,展望未来学生诚信行为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学生诚信;诚信行为;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02-02  一、引言  当前,我国学生诚信行为存在较为严重的缺失现象,为此学生诚信
摘 要:单元主题图内涵丰富,既有数学价值,又有人文价值。但“图”是死的,课堂教学却是活的。要想真正用好,教师要善于将单元主题图加工、开发,起“死”回“生”,巧用智取,成为教学的有效载体。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主题图;提升有效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6-0038-03    如何提升单元主题图教学的有效价值呢?下面以人教版课程标
好奇感是易于对新事物产生兴趣的情感,在具体情境中表现为好奇情绪。它能促进大学生的主动探索行为,对他们的认知学习和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奖励可以影响个体的好奇情绪,并且根据认知评价理论,由于个体对外部奖励的认知不同,不同的奖励形式对好奇情绪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此外,部分研究发现,人们对负性效价信息更容易产生好奇情绪,但另外一些研究并未得出此结论。因此,本研究结合认知和情绪两方面对
目的观察甲状腺微癌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生物学行为及诊断要点.方法对我院1990~2002年间经病理确诊的62例甲状腺微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2例患者中,女性51例(82.3%),男性11
目的:由于目前肠杆菌属及克雷伯菌属细菌在我院检出率逐年增多,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菌株产生耐药性的最主要原因,产酶菌株对多数抗菌药物都具有不同的耐药性,且耐药率逐渐上升,为我院的抗感染治疗带来困难,故研究我院肠杆菌属及克雷伯菌属细菌的主要耐药情况、临床分布及感染趋势,可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和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从而达到减少或减缓耐药菌株产生及节约医疗资源等目的,另外还能对流行病
通过在良庆区南晓镇那排坡、团苏坡和团州坡组织开办参与式农民技术培训,有效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病虫害防控技术水平。
三化螟是浦北县水稻产区的重要害虫之一,曾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大发生为害。20世纪90年代实施综合防治后,其为害得到控制。为持续有效控制其发生为害,减少为害损失,笔者对浦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