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高耗的扩张模式亮起红灯

来源 :中外企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入WTO后的中国,对外贸易如鱼得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对外贸易总额迭创新高,继2004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之后,200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再次跃上14 221.2亿美元的高峰,货物贸易出口总额7 620亿美元,同比增长28.4%,并创出了1 018.8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新纪录。与此同时,中国的外汇储备也达到了8 000亿美元。举目世界货物贸易市场,到处是一片“中国制造”的海洋!例如刚刚谢幕的第18届世界杯足球赛,虽然看不到中国队的身影,但赛场内外来自中国的产品却比比皆是:从球场上方的太阳能电池帆板到球迷身上五颜六色的服装,从教练、记者胸前的证件挂带到红极一时的世界杯吉祥物“格列奥”。
  世界各国在感叹中国惊人的制造能力的同时,却纷纷砌墙筑坝,像防洪水猛兽般提防来自中国的低价产品的冲击。中国产品被许多国家当做造成本国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的头号杀手,从西班牙埃尔切市发生烧毁16个集装箱温州鞋事件,到美国按ITC (国际贸易委员会)终裁结果向中国彩电企业征收反倾销税;从往年少见的反补贴、337条款、SA8000大棒对中国舞起,到中国玩具在俄罗斯、丹麦、德国连遭碰壁……中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品尝到不断遭遇贸易摩擦的痛苦。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5年底,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针对中国出口产品施行了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别调查。除此以外,知识产权、绿色壁垒、特保手段等非贸易救济工具正日益成为针对中国产品更加凌厉的杀手锏。
  在我们不得不直面愈演愈烈的贸易摩擦的同时,还不得不正视我们所不愿看到的另一种尴尬:中国的企业生产制造了那么多产品,但绝大多数的赢利却进了别人的腰包。就拿前面所提到的本届世界杯吉祥物“格列奥”来说,在德国的售价是19.95欧元,而我国扬州玩具厂制造的“格列奥”出厂价仅为1.45欧元,如此巨大的差价导致了大部分的利润被德国经销商、进口商及我们国内的贸易商所瓜分,中国企业最多得了个蝇头小利或者干脆就是白忙活。而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的另一种中国造儿童玩具,商场零售价是100美元,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是12美元,中国外贸公司的毛利是每件7美元,香港贸易公司的毛利是28美元,美国外贸公司的毛利是32美元,而美国商场的毛利是18美元,经过这层层盘剥,留给真正生产这种玩具的中国企业的利润就只有区区3美元了。
  面对我国外贸高出口、低效益、高摩擦的现实,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导致这一现实的原因。这些年来,推动中国外贸乃至整个经济不断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量廉价劳动力。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最近的一份调研报告,目前中国制造业的人工成本已低到极限,只相当于美国同行业的2.2%、日本的2.1%、德国的2.8%,即使与捷克和波兰相比,也仅为其15%~20%。如此低廉的人力成本已成为“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在全球化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中国凭借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迅速发展成为跨国公司的外包加工基地。2005年,中国加工贸易顺差超过1 400亿美元,是当年外贸顺差的主体来源。依靠出口加工和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之上的民族工业,中国经济维持了长达20多年的高速增长,并解决了大量城镇居民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人口的转移问题。
  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本是中国企业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中国企业的创造力却在对这种优势的过度依赖中逐渐委靡,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使企业失去了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而失去了技术创新的企业就只能是仿制别人的产品,创不出自己品牌的企业也只能去贴别人的牌子生产。许多中国企业在没有原创知识产权积累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市场规模发展,无法采取品牌竞争方式,依靠的只有价格竞争。由此在国际市场上,一方面会受到国外的反倾销限制,另一方面难以获得高额利润。如去年我国出口177亿件服装,平均每件服装的价格仅为3.51美元,出口60亿双鞋,平均每双鞋的价格不到2.5美元。
  面对每年从农村涌出的数以千万计的廉价劳动力大军,更多企业热衷于一再压低工资、降低成本。1998—2004年,国内人均GDP增幅平均每年11.4%,而同期中国人工成本(包括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及其他人工费用)平均每年递增却只有6.4%。既然靠廉价劳动力就可以赢利,又何必将金钱投向技术创新这个无底洞呢?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对低成本的追求发挥到了极致,在这些企业中,工人的劳动条件恶劣,工资和福利长期得不到改善,企业恶意欠薪和超时加班现象屡见不鲜,加之近来不断被曝光的血汗工厂的黑幕,使我们深悟到,一味追求低成本发展模式与现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多么的格格不入。
  靠低成本取胜的思维定式使众多的中国企业宁愿选择替别人做嫁衣裳的OEM贴牌生产,也不愿意立足长远花力气创出自己的品牌。据今年4月中下旬第99届广交会期间对分别来自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等40多个国家的2 629位参会外商的调查,让他们说出与自己有过业务往来的中国企业和他们产品的品牌,结果他们共说出了3 104个中国企业的名字,但对中国企业产品的自主品牌,大多数外商表现茫然,最后的结果是他们只回忆起有143家企业以自主品牌出口,占外商所知企业的4.6% 。
  由于是低成本扩张,我国企业所进入的不少领域往往是资本有机构成很低的领域,面对资金、技术的低门坎,你能进入,别人也能进入,进而使不少企业日益陷入低水平过度竞争而难以自拔。由于是低成本扩张,主要靠的是廉价劳动力,从而直接影响到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影响到整个劳动力队伍素质的提高,也影响到企业和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进而只有更加依赖于靠廉价劳动力去拼销售价格,导致企业劳动力队伍的素质进一步下降,周而复始,形成了恶性循环。直到出口产品价格低到引起众多进口国的公愤,贸易摩擦达到白热化,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别调查的大棒一齐砸来方则罢休。
  通过以上分析之后,我们不难看出,在新的世界贸易环境下,以往那种靠低成本优势以量取胜的外贸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中国的企业只有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步伐,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身品牌,才能将自身发展的路继续走下去。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