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

来源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ager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提出、推广和深化,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对于小学教学而言,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教师必须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才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事物进行正确有效的认知。因此,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进行简要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437(2018)04-0187-02
  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主要科目,其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数学计算能力和基础的数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即小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想要提高小学生的以上能力,利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根本不行,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经过合理生动的情境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知识,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其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创设情境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自身问题有待解决
  就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清楚、重难点不明确的问题。究其根本,是数学教师自身素养的问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养还有待提高。首先,教师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好,也就是说,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把握程度欠佳,在实际的教学中,无法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其次,教师教学经验欠缺,他们对学生缺少相对全面的了解,不重视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实际的数学学习情况等多方面的因素,缺乏對这些因素的正确认识,因而在数学知识输出方面的效率就低得多,从而也就无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1.2 教师对情境问题的难度把握不到位
  数学问题的难度是逐层递增的,随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要注意将问题进行分层[1]。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由浅入深、逐层深入,让数学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所做到的情境创设只是就具体问题进行设计,在问题难度的分层和分类上不够深入,对于问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只是随意匹配。这对于数学基础较好,对数学学习有兴趣的学生而言,的确能得到很大程度的锻炼,但对于数学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与学生的能力并不匹配,只会让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更加消极,甚至会出现学生厌恶数学学习或者数学教师的情况,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反而起到抑制作用,致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的学习并没有达到最优化。
  1.3 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中缺乏对趣味性的关注
  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想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首要的条件是问题对学生而言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就目前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言,其结果并不理想,小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问题的设置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直接导致小学生在有效问题情境中的学习效果。教师设置的问题并没有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相结合,学生面对问题,只是进行公式化的回答,并没有太多兴奋感,没有想要进行深入探究的欲望,由此导致学生无法深层次的探究问题,数学教学的探究性特点基本被忽略,数学教学失了最重要的价值。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2.1 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
  较高的专业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问题情境教学的顺利有效开展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水平[2]。在实际的工作中,教师首要的工作和任务是积极提升自身的数学知识能力水平,拓宽教师自身的数学知识能力,如此,才能为真正的提高教师的自身数学专业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师在工作中,要认真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情况,详细的了解小学数学内容的重难点,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习兴趣,以及数学学习方面的不足,立足于这些实际的问题进行有效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如,以“有余数的除法”为例,解决640÷30化简成64÷3的笔算时,学生容易将横式余数写成4,从而导致结果错误。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评估,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问题情境和习题的设计,让学生在实际数学习题的练习中不断暴露自己的不足,教师就可以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纠正,对于学生来说,也能达到强化错误认知的目的,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改进错误的认知,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2.2 在进行问题情境的设定时,加入分层教学法
  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的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将其分成不同层次,使问题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学习能力相符合,具体说就是给基础较好的学生分配难度较高的题目,将难度较低的题目与基础较差的学生相匹配。分层教学法的运用能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得到锻炼,使其数学知识的掌握与数学能力的提升都实现最优化发展。例如,以小学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为例,对新课进行预习时,教师就可以为基础较差的学生准备一些问题,如三角形有哪些特征?三角形由哪几部分组成?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能见到哪些三角形的物体?将稍有难度的问题交给基础较好的学生,如“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含义?”“一个三角形有几个高?”“三角形里面怎么画高”等。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预习,且题目难度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学生也不会产生厌烦感。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联系,既能保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又有助于课堂教学顺利进行[3]。
  2.3 运用多样化的情境教学模式
  教师在运用情境模式进行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由于小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不同阶段,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使教学方式与小学生的实际认知和发展特征相符合,尽可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由于小学生十分喜欢带有较强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因此 ,教师在有效性问题情境创设时,就要在其中加入游戏的元素,利用学生的贪玩心态和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强问题情境设计的有效性。同时,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在进行情境创设时,教师要设计适量的竞赛,激励学生参与[4]。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例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由浅入深的进行讲述,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使其对学习保持兴趣。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在进行问题情境的设计时,要立足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数学教学大纲为参照,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设计,从而使问题情境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发挥到最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能不断地提升。
  【参考文献】
  [1]林丽锦.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6.
  [2]许木辉.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7.
  [3]高庆功.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
  [4]靳艳红.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7.
其他文献
在当今信息时代,增强信息意识是办公室人员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对于科研单位来讲,其整体工作的运行规律既决定了信息工作的组成特点,也反映了信息工作的运转特性,同时信
近年来,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快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消费信用风险问题,制约了金融市场和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本文对国内有关个人消费信用风险的文章进行梳
孤北地区地层储层具有以下特点:高压、高温,储层类型为极低渗透均质砂岩储层,岩性致密,地层物性极差,渗透率极低,并存在不同程度的伤害,其中孤北古1井渗透率仅为0.018×10^-3μm^
【摘 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就目前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阐述,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问题;处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1-8437(2017)36-0237-02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应试
1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收治患者97例,女性96例,男性1例,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43.5岁,乳腺癌改良根治术95例,单纯乳房切除2例,有配偶95例,配偶死亡1例,离异1例。
道德风险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源头,市场信心的丧失加剧了危机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蔓延,拯救经济就是要挽救信心。从信心即预期的角度探讨了经济危机的发生、传播及解决之道。
科教兴国是我国现行的重要方针战略,有助于我国经济及综合国力的提高,因此国家不断地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尤其是近些年来,科研财政拨款在国家财政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
本文从高校图书馆的优势分析入手,找到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的可行性,并提出高校图书馆开放社会服务的途径与方法,从而为高校图书馆为公共服务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随着我国公路交通的发展,公路交通内审工作就显的特别重要,高效的管理工作可以促进公路管理部门工作的提高,本文主要就“交通四化”管理指导公路内审工作进行论述,希望为公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