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独特的美感能够引起多数人情感上的共鸣,且艺术本身没有年龄、背景和阶层的限制,所以其往往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来引起人的交流和沟通,尤其是像美术这种给人以直观视觉感官上的美感更容易引起人的震撼,能够直接而有效的引起人的欣赏和交流。而现如今艺术专业已经在各大高校中都被引进来提供学生模仿和学习,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师资力量和教学理念的限制,学生往往无法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因此高校也难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这对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进程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针对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对策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高校美术 鉴赏课程 教学改革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0.080
一、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
美术鉴赏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教學内容的改革。
1.教学内容的选择。
鉴于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尽相同,教学内容的设置既要考虑通俗性、普及性,又要兼顾广度和深度。
2.教学内容的组织。
目前高校美术鉴赏课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以语言讲述式的“再现”为主,教学成了一种观念传递和心智培养过程。另外,过分强调美术教育的“辅德”功能,丧失了艺术课的基本特征和内在生命力。
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经验、知识、技能互相衔接的综合的艺术素养。进行美术教育时,要将美术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授,应更多关注学生对艺术是否具有敏锐的感觉力和艺术通感能力。
美术鉴赏课的学科逻辑、经典文本、知识系统等内容的组织,应遵循艺术学习的规律,关注学生的体验、创造、反思与评价等相关步骤。“体验”强调的是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体验;"创造"是学生运用艺术形式对自身体验的表达;"反思和评价"是学生对表现过程和创造结果的反思与评价,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高校美术鉴赏课面临的问题
1.缺乏统一的教学体系、教材和衡量标准。
没有明确教学目标,缺乏统一的教学体系、教材和衡量标准,目前还没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统一教材,大部分学校采用的是专业院校的教材。美术鉴赏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哪些艺术作品来吸引广大学生的兴趣,是艺术实践必须面对是另一个问题,如果不能成功地吸引学生,那么所谓通过艺术教育来实行美育、素质教育的想法就成了泡影。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目前担任艺术教育课程的主要是兼职教师,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很少表现出对艺术的激情与自己的感觉,没有营造平等、信任、开放的师生关系,没有一种和谐的艺术教育环境,只是简单地用多媒体替换,或视频代劳,这样的教学对于艺术经验缺乏的学生更是困难重重。
2.多媒体教学带来的弊端。
(1)盲目追求美感。
任课教师制作的课件一开始确实能吸引大多数人的注意力,但在多次使用后,就会适得其反,使课堂的重点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2)教师教学简单地用多媒体代劳。
教师简单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得教师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及其人格魅力失去了对学生持续连贯的、潜移默化的感染力。
(3)课堂容量过大带来不适感,信息难以消化。
学生上课时似乎是什么都听到了看到了,但课后超负载的知识难以理解,难以掌握,时间长了,令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学生学习难以获得提高。
三、完善高校美术鉴赏课的对策
1.不断强化明确的教学目标,增强美术鉴赏的动力。
(1)美术鉴赏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
美术鉴赏有益于智力的开发,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学生审美理念和发掘学生创造潜能。
(2)美术鉴赏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通过一定的美术鉴赏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并能使人保持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3)美术鉴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只有具备足够的审美能力才能激发、提高审美创造力,打造艺术的生活和艺术的作品。
(4)美术鉴赏能够起到“引领”作用。
大学生毕业之后,融入各行各业,他们的艺术素养必将会影响到其周围的许多人,对一定社会风尚的形成,起到一种“引领”作用,进而对整个国民的文化素质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产生深远的影响。
2.积极探索崭新的教学模式,展示美术鉴赏的魅力。
(1)共同参与,双向合作。
美术鉴赏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双向合作的过程。是让每一个人得到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是构建和谐、健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和重要标志,应该充分重视每一个生命的自主和谐发展,使其获得艺术教育的公平权利。
(2)情感体验,理论分析。
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3)充满想象,灵活多变。
鉴赏所要求的主要是从观看者自身的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激情地去欣赏美术作品, 在欣赏过程中, 可以任由思维驰骋而不受限制。
(4)资源共享,优化结构。
社会文化教育资源共享,让学生走进艺术殿堂,开发、利用美术馆、博物馆等社会文化艺术资源,优化、改善课程结构,激发学生兴趣。
3.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激发美术鉴赏的活力。
(1)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情景教学”。
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能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从听觉、视觉多方面引起学生的审美愉悦,给美术教学带来活力。
(2)大容量、高密度、强化性、多渠道。
美术鉴赏内容很杂很泛,这是难点,而多媒体本身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用它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适合知识更新和随时在教学中增补学术前沿的内容。
(3)创设崭新的审美时空。
美术鉴赏的终极目标是审美,在审美中进行文化的陶冶,真正回到“人文”精神状态,多媒体大大缩短了学生和教材之间的距离,有趣的、可视可听的动感内容,达到了抽象概念具体化。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 美术鉴赏难于美术技能教学,而现代作品鉴赏则更难。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如果使用多媒体会使学生始终保持思维的活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充分传达教学意图,大大提高了信息输出量,充实了课堂内容,满足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
四、结束语
高校的艺术培养应该是多种方式的,深入浅出的教学,要对学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天赋来分层教学,引入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美术本身的表现方法上也是没有任何限制的,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去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种方式,最后不断练习和不断创作,最终百炼成钢。只有这样才能稳步推进和有效实施教学改革,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焦海龙,刘晓琴.试析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美术教学研究,2015(10)
[2]赵彬,邹畅.高校美术鉴赏教学中突出问题及对策探讨[J].戏剧之家,2015(19)
【关键词】高校美术 鉴赏课程 教学改革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0.080
一、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
美术鉴赏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教學内容的改革。
1.教学内容的选择。
鉴于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尽相同,教学内容的设置既要考虑通俗性、普及性,又要兼顾广度和深度。
2.教学内容的组织。
目前高校美术鉴赏课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以语言讲述式的“再现”为主,教学成了一种观念传递和心智培养过程。另外,过分强调美术教育的“辅德”功能,丧失了艺术课的基本特征和内在生命力。
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经验、知识、技能互相衔接的综合的艺术素养。进行美术教育时,要将美术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授,应更多关注学生对艺术是否具有敏锐的感觉力和艺术通感能力。
美术鉴赏课的学科逻辑、经典文本、知识系统等内容的组织,应遵循艺术学习的规律,关注学生的体验、创造、反思与评价等相关步骤。“体验”强调的是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体验;"创造"是学生运用艺术形式对自身体验的表达;"反思和评价"是学生对表现过程和创造结果的反思与评价,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高校美术鉴赏课面临的问题
1.缺乏统一的教学体系、教材和衡量标准。
没有明确教学目标,缺乏统一的教学体系、教材和衡量标准,目前还没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统一教材,大部分学校采用的是专业院校的教材。美术鉴赏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哪些艺术作品来吸引广大学生的兴趣,是艺术实践必须面对是另一个问题,如果不能成功地吸引学生,那么所谓通过艺术教育来实行美育、素质教育的想法就成了泡影。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目前担任艺术教育课程的主要是兼职教师,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很少表现出对艺术的激情与自己的感觉,没有营造平等、信任、开放的师生关系,没有一种和谐的艺术教育环境,只是简单地用多媒体替换,或视频代劳,这样的教学对于艺术经验缺乏的学生更是困难重重。
2.多媒体教学带来的弊端。
(1)盲目追求美感。
任课教师制作的课件一开始确实能吸引大多数人的注意力,但在多次使用后,就会适得其反,使课堂的重点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2)教师教学简单地用多媒体代劳。
教师简单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得教师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及其人格魅力失去了对学生持续连贯的、潜移默化的感染力。
(3)课堂容量过大带来不适感,信息难以消化。
学生上课时似乎是什么都听到了看到了,但课后超负载的知识难以理解,难以掌握,时间长了,令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学生学习难以获得提高。
三、完善高校美术鉴赏课的对策
1.不断强化明确的教学目标,增强美术鉴赏的动力。
(1)美术鉴赏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
美术鉴赏有益于智力的开发,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学生审美理念和发掘学生创造潜能。
(2)美术鉴赏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通过一定的美术鉴赏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并能使人保持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3)美术鉴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只有具备足够的审美能力才能激发、提高审美创造力,打造艺术的生活和艺术的作品。
(4)美术鉴赏能够起到“引领”作用。
大学生毕业之后,融入各行各业,他们的艺术素养必将会影响到其周围的许多人,对一定社会风尚的形成,起到一种“引领”作用,进而对整个国民的文化素质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产生深远的影响。
2.积极探索崭新的教学模式,展示美术鉴赏的魅力。
(1)共同参与,双向合作。
美术鉴赏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双向合作的过程。是让每一个人得到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是构建和谐、健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和重要标志,应该充分重视每一个生命的自主和谐发展,使其获得艺术教育的公平权利。
(2)情感体验,理论分析。
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3)充满想象,灵活多变。
鉴赏所要求的主要是从观看者自身的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激情地去欣赏美术作品, 在欣赏过程中, 可以任由思维驰骋而不受限制。
(4)资源共享,优化结构。
社会文化教育资源共享,让学生走进艺术殿堂,开发、利用美术馆、博物馆等社会文化艺术资源,优化、改善课程结构,激发学生兴趣。
3.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激发美术鉴赏的活力。
(1)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情景教学”。
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能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从听觉、视觉多方面引起学生的审美愉悦,给美术教学带来活力。
(2)大容量、高密度、强化性、多渠道。
美术鉴赏内容很杂很泛,这是难点,而多媒体本身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用它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适合知识更新和随时在教学中增补学术前沿的内容。
(3)创设崭新的审美时空。
美术鉴赏的终极目标是审美,在审美中进行文化的陶冶,真正回到“人文”精神状态,多媒体大大缩短了学生和教材之间的距离,有趣的、可视可听的动感内容,达到了抽象概念具体化。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 美术鉴赏难于美术技能教学,而现代作品鉴赏则更难。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如果使用多媒体会使学生始终保持思维的活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充分传达教学意图,大大提高了信息输出量,充实了课堂内容,满足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
四、结束语
高校的艺术培养应该是多种方式的,深入浅出的教学,要对学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天赋来分层教学,引入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美术本身的表现方法上也是没有任何限制的,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去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种方式,最后不断练习和不断创作,最终百炼成钢。只有这样才能稳步推进和有效实施教学改革,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焦海龙,刘晓琴.试析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美术教学研究,2015(10)
[2]赵彬,邹畅.高校美术鉴赏教学中突出问题及对策探讨[J].戏剧之家,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