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深入秸秆焚烧严重的基层做调研发现,一方面应把政府的行为目标与农民利益结合。另一方面就是政府做好引导,鼓励农民科学家创新思维找到秸秆利用的新方式,引进新型秸秆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做好农民、企业、政府三个角色之间的对接,保障秸秆产业链的顺利进行,真正达到让政府省心,农民积极、企业受惠的共赢效果。
[关键词]秸秆禁烧;农民心理;行为分析;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TU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2-0068-01
1周口地区秸秆焚烧现状述评
2015年10月,河南以222个火点居全国第一位,而周口市更以138个火点居河南第一位。罚款最多达4100万元。虽说周口市政府在秸秆禁烧工作上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但结果不尽如人意。
作为典型的农区,周口市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据2016年统计年鉴,周口市全市年产各种农作物秸秆约1200万吨以上。未被利用的秸秆,闲置废弃或焚烧。降低了我市的地区生产总值,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网络上的负面评论更是影响我市的文明形象。政府虽采取了多项禁烧措施,但未从根本上消除农民心中的顾虑与怀疑,效果不理想。
2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原因分析
2.1秸秆的用途退出历史舞台,农民打工成主流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秸秆能够带来的商业利益也趋向于无。相关研究发现,秸秆产量越高的地区,或者平均收入更高的地区,秸秆的露天燃烧量越大。而且农民工工资逐渐走高,越来越多的人在农忙季节也不再回去。农民没有时间投入地里的劳动,所以说秸秆成为一个负担。
2.2农民没有秸秆还田的意识,对秸秆禁烧意识淡薄
大部分农民对秸秆还田、禁烧秸秆认识不足,认为秸秆还田对整地、种地有影响,忽视秸秆还田的增产作用,甚至误以为秸秆焚烧后的草木灰能杀死病虫害和肥沃土地。并且政府的补助入不敷出,农民雇人处理秸秆不合算。
2.3秸秆利用的技术推广和政治成本太高
虽然不让烧了,但又有各种部门推广的各种技术,但推广的成本太高。比如做成酒精,拿去发电,这些技术都成熟,但最大问题是覆盖半径的问题,秸秆的运输成本太高。那么最后只好通过行政方法来禁烧。干部下基层蹲点,农民一看白天不行,那我就晚上烧。晚上一烧,干部晚上也得在村里看着,导致监管成本急剧上升。
2.4政府管控的局外人逻辑,没有考虑到农民的利益
政府的禁燃禁烧政策主要包括环保宣传、焚烧惩罚、责任归属等等。领导们忽略了农民对事物的参与。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很少去考虑农民能够接受的方式是什么。在禁烧失效的大背景下,对于野烧的行为其实是对于权力的一种无声反抗。
3秸秆禁烧的长效机制探索
3.1加大补贴力度,探索地方政府间转移支付机制
各级政府对秸秆还田都要制定优惠政策,比如对实施保护性耕作、秸秆粉碎深翻要给予作业补贴,建议每亩至少补贴30 元,以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并可考虑地方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对河北农民来说,强迫禁烧是不公平的,凭什么我要多花钱,让北京市民来享受好空气?外地农民凭什么给你们做贡献?所以,也不能仅仅靠河北的地方政府给补贴,北京政府也应该给些补贴。
3.2把政府行为目标与农民利益结合,调动农民积极性
通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媒体宣传等方式让农民了解秸秆还田培养土壤肥力、保护土壤结构的长远效益,从根本上扭转农民焚烧秸秆的一贯做法。农业科研部门需要加强关于如何防止和控制秸秆还田下病虫害的研究,并研发出配套的技术。把政府行为目标和农民利益结合起来,让农民实实在在得到秸秆还田的实惠,充分调动农民利用秸秆的积极性、主动性,把秸秆禁烧变成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从源头上杜绝秸秆焚烧现象的发生。
3.3鼓励农民创新思维找到秸秆利用新方式
在民间,许多有创新思维的农民探索了秸秆利用的新途径,可以作为借鉴学习的案例。
“秸秆煤”跻身新能源。 2006 年初,相国松用土办法把秸秆烧制成土炭,再把炭加工成蜂窝煤。主要优势是成本低,制成煤用过的煤渣还可以直接下到田里当肥料,既省钱又环保,且还为当地农民找到了致富门路。
大棚里的“电褥子”。驻马店无量寺乡五道庙村农民陈富春在自家西瓜大棚里用了‘秸秆还田’技术,秸秆发酵好比“电褥子”,产生的热量可以将地温提高,结的西瓜个大、味美,而且西瓜免疫力高,抗病、抗虫能力强,西瓜早上市一个月,卖出了好价格。
青贮制成“草罐头”。现年 45 岁的李国富是上蔡县齐海乡牛庄村的养牛户,用自家地里的玉米秆青贮了 200 多吨饲料,不仅成本低,保存了其中养分,而且还增加了奶牛的食口性,提高产奶量,一年下来比其他养殖户多增收5000 多元。
3.4政府强化科技支撑,结合区域特点带好路
在现有秸秆处理技术有限的情况下,农民没有采用或不愿采用某种农业技术是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与其严禁农民焚烧秸秆, 不如思索给秸秆安排合理的去处。
一是引进秸秆发电相关设备。目前中国第一个秸秆燃烧发电厂在河北晋州市建成,安徽、江苏等地也在纷纷上马秸秆发电项目。我市每年秸秆产量1200万吨,若实施燃烧发电,我市农民年收入可以提高约4500万元,且我国政府对秸秆发电实行优惠电价政策,在加上生物质秸秆的收、储、运工作,可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二是建秸秆气化站。秸秆气化站是通过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系统将农作物秸秆、谷壳等转化成可燃烧气体,再通过管网集中配送到各农户家中作为燃料的機组设备。秸秆气中不含硫化物,是一种清洁能源,可减少空气污染。设立秸秆气化站无偿服务于农民,并把秸秆气化的收益适度给予农民,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三是引进秸秆提炼生物质油技术。由时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主持研发的,生产一吨生物质油的总成本时1500元,售价在1900-2000元之间,比普通柴油低1200元左右。且热值与柴油和天然气相当,完全可以成为后两者的替代品。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3.5做好制度設计,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
从当前农村实际情况来看,一些新的秸秆利用技术难以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分散的农户经营,在施行过程中,需要与分散的农户进行沟通,效率非常低。而在秸秆还田技术施行中,零碎狭小的地块也明显不适合现代化机械作业,导致技术施行成本过高,严重制约了参与各方的积极性。
所以,加快土地合理流转并适度集中,在当前显得尤为迫切。一是可以让农民可以安心在外务工或经商。二是可以提高土地规模效益,便于政府集中管理。在秸秆收集贮运服务体系的建设上,依托规模化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建立“集- 贮- 运- 用”有机结合的市场化、网络化的收集贮运体系,有效提高大规模回收秸秆的效率。三是大面积的规模地块可以提高农机作业效率,有利于秸秆还田技术的施行。
总的来说,秸秆禁烧合理长效机制的建立,一方面是要听从农民内心的呼声,在考虑政绩与城市形象的同时,真正了解农民的真实想法,站在农民的立场去考虑秸秆的处理问题,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只要秸秆能带来收益,农民自然不舍得焚烧秸秆。另一方面就是拓宽思维,接受新型秸秆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做好农民、企业、政府三个角色之间的对接,保障秸秆产业链的顺利运行,真正达到政府支持、企业盈利、农民受惠、环境改善、社会和谐的共赢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鸿.周口市秸秆焚烧污染现状和对策[M].统计与管理,2013(2):79-80.
[2] 石俊峰.浅析亳州市秸秆焚烧的危害、原因以及解决对策[M].资源·环境,2015,5:35-37.
[3] 李正东,潘根兴等,作物秸秆还田的新问题——对河南商丘地区农民的问卷调查[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2):204-208.
[4] 潘根兴,林振衡,李恋卿,等.试论我国农业和农村有机废弃物生物质碳产业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1,13(1):75-82.
[关键词]秸秆禁烧;农民心理;行为分析;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TU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2-0068-01
1周口地区秸秆焚烧现状述评
2015年10月,河南以222个火点居全国第一位,而周口市更以138个火点居河南第一位。罚款最多达4100万元。虽说周口市政府在秸秆禁烧工作上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但结果不尽如人意。
作为典型的农区,周口市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据2016年统计年鉴,周口市全市年产各种农作物秸秆约1200万吨以上。未被利用的秸秆,闲置废弃或焚烧。降低了我市的地区生产总值,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网络上的负面评论更是影响我市的文明形象。政府虽采取了多项禁烧措施,但未从根本上消除农民心中的顾虑与怀疑,效果不理想。
2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原因分析
2.1秸秆的用途退出历史舞台,农民打工成主流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秸秆能够带来的商业利益也趋向于无。相关研究发现,秸秆产量越高的地区,或者平均收入更高的地区,秸秆的露天燃烧量越大。而且农民工工资逐渐走高,越来越多的人在农忙季节也不再回去。农民没有时间投入地里的劳动,所以说秸秆成为一个负担。
2.2农民没有秸秆还田的意识,对秸秆禁烧意识淡薄
大部分农民对秸秆还田、禁烧秸秆认识不足,认为秸秆还田对整地、种地有影响,忽视秸秆还田的增产作用,甚至误以为秸秆焚烧后的草木灰能杀死病虫害和肥沃土地。并且政府的补助入不敷出,农民雇人处理秸秆不合算。
2.3秸秆利用的技术推广和政治成本太高
虽然不让烧了,但又有各种部门推广的各种技术,但推广的成本太高。比如做成酒精,拿去发电,这些技术都成熟,但最大问题是覆盖半径的问题,秸秆的运输成本太高。那么最后只好通过行政方法来禁烧。干部下基层蹲点,农民一看白天不行,那我就晚上烧。晚上一烧,干部晚上也得在村里看着,导致监管成本急剧上升。
2.4政府管控的局外人逻辑,没有考虑到农民的利益
政府的禁燃禁烧政策主要包括环保宣传、焚烧惩罚、责任归属等等。领导们忽略了农民对事物的参与。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很少去考虑农民能够接受的方式是什么。在禁烧失效的大背景下,对于野烧的行为其实是对于权力的一种无声反抗。
3秸秆禁烧的长效机制探索
3.1加大补贴力度,探索地方政府间转移支付机制
各级政府对秸秆还田都要制定优惠政策,比如对实施保护性耕作、秸秆粉碎深翻要给予作业补贴,建议每亩至少补贴30 元,以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并可考虑地方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对河北农民来说,强迫禁烧是不公平的,凭什么我要多花钱,让北京市民来享受好空气?外地农民凭什么给你们做贡献?所以,也不能仅仅靠河北的地方政府给补贴,北京政府也应该给些补贴。
3.2把政府行为目标与农民利益结合,调动农民积极性
通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媒体宣传等方式让农民了解秸秆还田培养土壤肥力、保护土壤结构的长远效益,从根本上扭转农民焚烧秸秆的一贯做法。农业科研部门需要加强关于如何防止和控制秸秆还田下病虫害的研究,并研发出配套的技术。把政府行为目标和农民利益结合起来,让农民实实在在得到秸秆还田的实惠,充分调动农民利用秸秆的积极性、主动性,把秸秆禁烧变成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从源头上杜绝秸秆焚烧现象的发生。
3.3鼓励农民创新思维找到秸秆利用新方式
在民间,许多有创新思维的农民探索了秸秆利用的新途径,可以作为借鉴学习的案例。
“秸秆煤”跻身新能源。 2006 年初,相国松用土办法把秸秆烧制成土炭,再把炭加工成蜂窝煤。主要优势是成本低,制成煤用过的煤渣还可以直接下到田里当肥料,既省钱又环保,且还为当地农民找到了致富门路。
大棚里的“电褥子”。驻马店无量寺乡五道庙村农民陈富春在自家西瓜大棚里用了‘秸秆还田’技术,秸秆发酵好比“电褥子”,产生的热量可以将地温提高,结的西瓜个大、味美,而且西瓜免疫力高,抗病、抗虫能力强,西瓜早上市一个月,卖出了好价格。
青贮制成“草罐头”。现年 45 岁的李国富是上蔡县齐海乡牛庄村的养牛户,用自家地里的玉米秆青贮了 200 多吨饲料,不仅成本低,保存了其中养分,而且还增加了奶牛的食口性,提高产奶量,一年下来比其他养殖户多增收5000 多元。
3.4政府强化科技支撑,结合区域特点带好路
在现有秸秆处理技术有限的情况下,农民没有采用或不愿采用某种农业技术是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与其严禁农民焚烧秸秆, 不如思索给秸秆安排合理的去处。
一是引进秸秆发电相关设备。目前中国第一个秸秆燃烧发电厂在河北晋州市建成,安徽、江苏等地也在纷纷上马秸秆发电项目。我市每年秸秆产量1200万吨,若实施燃烧发电,我市农民年收入可以提高约4500万元,且我国政府对秸秆发电实行优惠电价政策,在加上生物质秸秆的收、储、运工作,可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二是建秸秆气化站。秸秆气化站是通过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系统将农作物秸秆、谷壳等转化成可燃烧气体,再通过管网集中配送到各农户家中作为燃料的機组设备。秸秆气中不含硫化物,是一种清洁能源,可减少空气污染。设立秸秆气化站无偿服务于农民,并把秸秆气化的收益适度给予农民,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三是引进秸秆提炼生物质油技术。由时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主持研发的,生产一吨生物质油的总成本时1500元,售价在1900-2000元之间,比普通柴油低1200元左右。且热值与柴油和天然气相当,完全可以成为后两者的替代品。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3.5做好制度設计,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
从当前农村实际情况来看,一些新的秸秆利用技术难以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分散的农户经营,在施行过程中,需要与分散的农户进行沟通,效率非常低。而在秸秆还田技术施行中,零碎狭小的地块也明显不适合现代化机械作业,导致技术施行成本过高,严重制约了参与各方的积极性。
所以,加快土地合理流转并适度集中,在当前显得尤为迫切。一是可以让农民可以安心在外务工或经商。二是可以提高土地规模效益,便于政府集中管理。在秸秆收集贮运服务体系的建设上,依托规模化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建立“集- 贮- 运- 用”有机结合的市场化、网络化的收集贮运体系,有效提高大规模回收秸秆的效率。三是大面积的规模地块可以提高农机作业效率,有利于秸秆还田技术的施行。
总的来说,秸秆禁烧合理长效机制的建立,一方面是要听从农民内心的呼声,在考虑政绩与城市形象的同时,真正了解农民的真实想法,站在农民的立场去考虑秸秆的处理问题,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只要秸秆能带来收益,农民自然不舍得焚烧秸秆。另一方面就是拓宽思维,接受新型秸秆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做好农民、企业、政府三个角色之间的对接,保障秸秆产业链的顺利运行,真正达到政府支持、企业盈利、农民受惠、环境改善、社会和谐的共赢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鸿.周口市秸秆焚烧污染现状和对策[M].统计与管理,2013(2):79-80.
[2] 石俊峰.浅析亳州市秸秆焚烧的危害、原因以及解决对策[M].资源·环境,2015,5:35-37.
[3] 李正东,潘根兴等,作物秸秆还田的新问题——对河南商丘地区农民的问卷调查[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2):204-208.
[4] 潘根兴,林振衡,李恋卿,等.试论我国农业和农村有机废弃物生物质碳产业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1,13(1):7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