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设问时机 讲究设问艺术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920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把握好设问的时机
  1.解决教学重难点时,可以设问
  设问内容如果能凝练成解决教学重难点的精髓,则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如,在小学后滚翻的教学中,有些学生在做出向后蹬腿用力的动作时,不会提臀,导致无法顺利完成后滚翻,这时教师可凝练出问题:“大家想一下,躺在床上,怎样以最快的速度穿上裤子?”有这种生活经历的学生马上就能做出用力向上蹬腿的动作。
  2.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设计意图,为达到设计意图,教师可采取设问的方式
  如,在小学立定跳远教学中,在开始部分,学生体验练习各种跳跃动作,教师设计让学生分别体验用竹竿跳和蛙跳动作跳过相同的距离,并记住分别用了几步,再比较2种跳法动作有什么不同,直观理解屈膝深蹲和大幅摆臂可以跳得更远。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思考和分析能力较弱,单一的提问,只能实现部分或较少的设计意图。这时,如果将提问的内容浓缩,形成问题串,效果会不一样。问题串可以这样分述,问题1:“大家比较一下,蛙跳和竹竿跳动作哪种跳的步数少?”多数学生回答:“蛙跳”。问题2:“思考一下,蛙跳的步数比竹竿跳少,说明什么?”学生马上回答:“蛙跳跳得远”。问题3:教师随后又问:“蛙跳和竹竿跳动作有什么不同?”因为学生刚刚亲身体验过,很容易就找到蛙跳对比竹竿跳有屈膝深蹲和大幅摆臂的特征,知道了怎样才能跳得更远。这样以问题串的形式成功贯彻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
  二、讲究设问的艺术
  设问的方式直接影响设问的效果,设问时要讲艺术、有技巧,注意设问的时间节点、语言表述的方法、针对适合的群体等问题。
  1.一个好的问题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提出,效果会不同
  设问的最佳节点一般选在某一技能或环节进行到一定程度,并需要改进或提升时。如,篮球行进间高手投篮教学中,教师示范完整动作后,提出问题:“大家注意观察教师的动作,看第1、第2和第3步动作有什么不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一大、二小、三高跳”的脚步特点。如果将这个提问放在多数学生通过学练基本掌握动作后,设问的时间节点就恰当,学生在后续的练习中会有意识地做出脚步大小的动作。如果将这个设问放在刚刚学习的初期,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3步动作的连贯性上,无暇顾及3个脚步的不同,设问就失去意义。甚至有些学生因为教师的提问,分散了注意力,总是考虑上步的大小,影響了基本动作的掌握,设问则起到了反作用。
  2.问题的设置要讲究技巧,突出重点词语和关键语句,必要时用肢体语言作辅助
  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在学生自主体验练习一段时间后,教师再次示范动作前,提出问题“大家注意观察,教师在起跳时起跳腿有什么特点?”目的是让学生在1个连续技术动作中捕捉到起跳腿屈膝弯曲和用力蹬地的瞬间动作特点。如果教师设问时语言节奏均匀,没有轻重缓急,学生容易忽略问题中“观察”这个重点词语,也不会聚焦“起跳腿的动作”,设问效果不佳。反之,教师在表述问题时,拖长“观察”一词的发音,并加重语调,在说到“起跳腿”时用手反复拍打起跳腿,引起学生注意,会提升设问的效果。
  3.体育课讲究精讲多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问的多,练习时间就少,在设问时要对有问题的群体提问,尽量控制和减少整体提问的次数,不要因为提问而耽误了没有问题的学生的练习时间。女生出现的问题,不要提问男生;学困生出现的问题,不要提问学优生;个别小组出现的问题,不要提问其他组。只有在有必要时才整体提问,做到有的放矢、精确无误,达到既解决教学问题,又不浪费练习时间的目的。
  ——蔡建刚(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开发区小学,264400);杜永刚(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第二中学,264400)整理
其他文献
一、改善教学环境  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效果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客观条件。体育教学环境不仅包括硬件环境,如,教学场地、教学器材等,还包括软件环境,如,教师的素质与技能、教学方法与模式的选择、教材的选择等。不管是软件环境还是硬件环境都对激发学生参与体能训练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一定要把握住这两个方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练习环境。  1.“改造”硬环境。随着近几年教育投资力度的
一、夏季训练对人体造成的影响  1.人体的热平衡。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核心温度保持在37℃左右,在此温度下,体内的酶才能保持最佳的生物活性,维持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为了维持正常的体温,人体通过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完成。当外界温度低于人体时(冬季),人体抑制散热(穿厚衣服、收缩毛孔等),增加产热(打冷战、活动身体);当外界温度高于人体时(夏季炎热天气),人体增加散热(穿薄衣服、出汗)。[1]  在夏季训
一、用心地“望其表现”  要探寻事物的本质,则需要从现象入手。作为体育教师应该用心地观察“不合群”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发现“不合群”学生具体有以下4种表现形式。  1.“性格使然型”  性格內向,不善于和其他学生交流;性格造成行为怪异,与其他学生在行为举止以及思考方式上有较大的不同,不易被其他学生理解。  2.心理成熟型  部分青春期的学生与成人社会生活方式接触较多,心理成熟过早
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的形式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兒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九年义务教育让所有适龄孩子都能进入校园接受教育,但是九年义务教育不涉及学前教育,很多家境困难的家长选择放弃孩子的学前教育。为此,本文便对学前幼儿教育困难家庭的资助展开思考。幼儿学前教育目前的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一)学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近年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越发明显,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学水平越发优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处于弱势。  (二)非公办幼儿园费用高  公办
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7年)的一句名言为“动作即生命”,而当今在许多发达国家和我国人民中“生命在于运动”也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动作是我们生命活动的起始点和载体,正如美国动作科学家格雷·库克所说:“我们的身体本身就是奇迹,能够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耐用性和坚韧性,创造惊人的动作表现和身体能力。我们生来就被创造成能够生长而变得强壮,并且优雅地变老;而‘开垦’真正的动作
一、小学生运动能力的启蒙阶段——重兴趣培养  小学生运动能力的启蒙阶段,相对应的是一至二年级,因学生身体发育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相对于小肌群来说,大肌群更加发达,心肺功能更适合进行有氧运动能力的培养。在此阶段,学生的无氧运动能力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身体组织极易受到伤害。这一阶段的学生虽然韧带在不断提升,但其骨骼的强度还有待增加,具有的可塑性相对较强。对此阶段的学生,可以通过多设计一些趣味
进入5月份,中考也越来越近了,初三的学生在紧张的备考压力下,学生间相互竞争的气氛也越来越浓。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竞争,增进合作,共同攻克难关?笔者想到了团队合作游戏。于是,在一次上课前,笔者对学生们说:“这节课,我们做个游戏吧,获胜者有奖!”听说做游戏,还有奖励,学生们来了精神:“老师,是啥游戏?”笔者说:“很简单,是翻数字卡片!”“翻数字卡片?”学生们竖起了耳朵。“对,就是把数字卡片按照数字大小
“以生为本”是现代比较提倡的教育观念,如何让它落地生根,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体现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需要每名教师脚踏实地的实践探索。许艳红老师以在曳步舞教学的2次实践为例,為广大体育教师提供了一份基层体育教师把教学理念和实践相结合,把每名学生运动技能的习得和健康成长作为体育教师职责所在的优秀案例。  一、教学前置,引发兴趣  许老师在曳步舞教学的课前准备好所需器材,把音响放置操场并
一、教学背景  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运动之中,才能让学生掌握各种基本技术和技能,进而达到全面锻炼身体的目的。在学生活动、练习中,学生一旦分心就有可能发生一些运动损伤,出现运动损伤后就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由于害怕二次受伤,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便会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提前做好运动损伤的防护教育,预先就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运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