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氓》是一首弃妇诗,它通过女子自诉自己恋爱、婚变、决绝的情感经历,把一个单纯善良、勤劳能干和大胆追求自由平等爱情,并富有反抗精神的弃妇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而文本中氓虽是 “配角”人物,也没有被刻意塑造,但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历代文人墨客不乏对其评头论足。下面笔者试谈一下氓形象的塑造艺术。
一、简笔勾勒法
“简笔”指用语简练、直白,毫无繁冗拖沓之感。“勾勒”指运笔粗疏,不加修饰、渲染,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氓》在塑造氓的形象时,并没有着意介绍氓的衣着、容貌,也没有刻画他在变心前后的动作、语言,更没有对他的心灵世界进行深入细致地描绘,而仅仅借助女子的口吻,简笔勾勒了氓的神态、身份、品质,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这样便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氓的形象因而能走近读者。
二、对比塑造法
一是不同人物对婚姻态度的对比。如恋爱时女子真诚、痴情,全身心地投入爱情生活,不仅答应氓“秋以为期”,并且叮嘱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而氓虽然对婚恋有真诚执着的成分,但却带上了理智和心计的面具,明明是来追求女子,但偏偏“抱布贸丝”。又如,女子出嫁后,女子一直任劳任怨,温柔贤惠,勤俭持家,而氓却慢慢变得“至于暴矣”、“二三其德”。再如,女子遭抛弃时,很快走出婚变的沼泽地,并变得清醒、理智,而氓却始终冷漠无情、不可捉摸。二是同一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对比。如氓在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而在婚后则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通过以上对比,充分展示了氓的虚伪、负心,深刻地揭露了男尊女卑的夫权制度的罪恶之深,更激起了读者对氓的愤恨和对女主人公的同情。
三、烘托渲染法
烘托即“烘云托月”,它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在诗词中指从侧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 “托”之物鲜明突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些诗句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烘托了一个失望怅惘的诗人形象。《氓》中氓抛弃女子时,文本虽没有刻画氓所做的种种绝情事,但“汤汤”淇水烘托了氓的冷漠无情,暴躁无德。又如,“淇则有岸”烘托了氓的卑鄙丑陋,连宽广的淇水都有岸,而氓却变化无常,捉摸不定,一个绝情的负心郎形象呼之欲出。
一个冷漠无情的氓,一个喜新厌旧的氓,一个捉摸不定的氓,就这样走近读者,让读者在强烈愤怒的同时,也督促读者反思男子该如何对待婚姻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氓》中氓的塑造艺术。
(作者单位:胶州市第二中学)
一、简笔勾勒法
“简笔”指用语简练、直白,毫无繁冗拖沓之感。“勾勒”指运笔粗疏,不加修饰、渲染,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氓》在塑造氓的形象时,并没有着意介绍氓的衣着、容貌,也没有刻画他在变心前后的动作、语言,更没有对他的心灵世界进行深入细致地描绘,而仅仅借助女子的口吻,简笔勾勒了氓的神态、身份、品质,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这样便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氓的形象因而能走近读者。
二、对比塑造法
一是不同人物对婚姻态度的对比。如恋爱时女子真诚、痴情,全身心地投入爱情生活,不仅答应氓“秋以为期”,并且叮嘱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而氓虽然对婚恋有真诚执着的成分,但却带上了理智和心计的面具,明明是来追求女子,但偏偏“抱布贸丝”。又如,女子出嫁后,女子一直任劳任怨,温柔贤惠,勤俭持家,而氓却慢慢变得“至于暴矣”、“二三其德”。再如,女子遭抛弃时,很快走出婚变的沼泽地,并变得清醒、理智,而氓却始终冷漠无情、不可捉摸。二是同一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对比。如氓在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而在婚后则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通过以上对比,充分展示了氓的虚伪、负心,深刻地揭露了男尊女卑的夫权制度的罪恶之深,更激起了读者对氓的愤恨和对女主人公的同情。
三、烘托渲染法
烘托即“烘云托月”,它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在诗词中指从侧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 “托”之物鲜明突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些诗句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烘托了一个失望怅惘的诗人形象。《氓》中氓抛弃女子时,文本虽没有刻画氓所做的种种绝情事,但“汤汤”淇水烘托了氓的冷漠无情,暴躁无德。又如,“淇则有岸”烘托了氓的卑鄙丑陋,连宽广的淇水都有岸,而氓却变化无常,捉摸不定,一个绝情的负心郎形象呼之欲出。
一个冷漠无情的氓,一个喜新厌旧的氓,一个捉摸不定的氓,就这样走近读者,让读者在强烈愤怒的同时,也督促读者反思男子该如何对待婚姻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氓》中氓的塑造艺术。
(作者单位:胶州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