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果品生产非同种粮可比,它具有生产周期性长,涉及的学科多、层面广,科技含量要求高,信息容量大,产业链条长,竞争性强,市场变化快。调整、更新、改造难度大、所需时间长的特点,随着全国果树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年增加,市场逐渐饱和,竞争日趋激烈。因此,果品产业面着以结构调整,果品质量全面提高,无公害、标准化为主要内容的一场深刻变革。目前,在果品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1 品种图多
近年,示范园区建设,在结构调整中,引进栽植的新品种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笔者认为,要建立试验研究性的品种园,应以选出既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又有市场竞争潜力的换代品种为目的、用最小的面积去承担最大的风险,因而品种一定要多,只有在多中才能选优。而经营性的生产园,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并非品种越多越好。实践证明,生产园品种越多效益越差。如果品种过多,还会引发多种病虫害交差感染,扩大危害范围,同时,给管理、采收、贮藏、销售等带来诸多不便。因此,生产园要突出一个主栽品种,再配植10%~20%的授粉品种即可,切忌栽的品种过多。
2 品种图新
确定适合当地发展的果树优良新品种并非易事。每个果树的品种、砧木,对气候、土壤、水肥条件等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并不是只要栽上优良品种就等于结出优质果子。目前在发展上都是大规模“基地”式,不是66.7公顷(千亩)就是6.7公顷(百亩),如果品种选择有误,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损失无法弥补。如我县过去引进栽植的砀山梨、红香酥梨、油桃、中华寿桃、乔纳金苹果等,果农苦心经营3-4年。但结果后,终因品质低下销售不畅。效益不高,不是改头换冠,就是砍树毁园,在这方面各地都有深刻的教训。因此,在大面积引进新品种时要慎之又慎。首先要全面考察,科学分析,了解该品种的适应范围和市场前景,并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发展环境选择品种,切忌盲目引种。最好是走试验一示范一推广的路子,对适销对路的品种,在加强现有果园管理,提高质量档次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性调整。
3 晶种图“洋”
近年由于苗木经销商的“洋”风越刮越大,在这种“洋”风的误导下,各地掀起栽植“洋”品种热。据观察,从国外引进的有些果树品种的品质确实不错,但不一定各地都适宜发展,也不见得外国的品种个个都比国内育出的品种好,完美无缺的品种是很少的。就拿从日本、韩国引进的几个梨品种来说,大部分有个共同的缺陷就是贮藏期短,耐运性差,同国内近年培育出的几个中晚熟、质优、耐贮运的如:中华玉梨、绿宝石梨等品种是不可相比的。就杏树而言,我国是世界上杏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考证,大多数欧洲生态群的杏树品种,是过去从我国传出去的品种通过杂交育成的,我国有些地方良种在同一市场比“洋”杏售价高,但由于推广体系不健全,没有引起多数人的足够重视。再如晚熟苹果中的粉红女士,成熟期要比富士晚两周,在静宁年均温度7.1℃,无霜期138天的气候条件下。富士苹果在10月中、下旬采收时,往往会受到寒流雪霜危害:而粉红女士约在11月上旬采收,大部分苹果树已经落叶,据此推断,就根本不宜在我县大面积发展,其它和我县气候相同的地方能否发展,还得慎重考虑。因此.要理性的认识新品种和“洋”品种,近年在“新”和“洋”的误导下,对我国有些极具发展潜力的苹果、梨、桃、杏等“优、特”古老品种几乎绝种,应引起广大果树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4 栽植图密
密植栽培的前提条件是精细管理。目前,有些地方,在苗木供应商的指使下,盲目提高建园密度,667平方米栽株数达110-220株,最多的达到400余株。可以肯定的说,这种密度,用一般的管理水平,产量能上去,质量难提高,效益没保证。我国的果树栽植密度是经过了稀-密-稀的衍变过程。各个时期的密度、树形,是根据当时的果树研究进展情况,也就是依照当时管理技术水平。经营周期,市场需求和消费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20世纪70年代前是大冠稀植时期,全国果树的667平方米平均密度是18-22株。这是以“晚结果,高产量,长周期”的经营理念为依据。进到20世纪BO年代是小冠密植时期,全国平均果树栽植密度是55-1lO株。当时的理论依据是“早结果,高产量,早受益,短周期。勤换代”。进入21世纪,果品市场发生了急剧性的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是按需产果,择优而取的质量时代,果树生产也随之进入调整、优化、提高的转型阶段。在这种形势下必须走“适密度,早结果,限产量,高质量和高效益”的路子,迫使果树的栽植密度又从密植时代转入适密栽培时期。因此,一般情况下,667平方米栽35-55株为宜。否则,就很难生产出适合市场要求的优质果子。
1 品种图多
近年,示范园区建设,在结构调整中,引进栽植的新品种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笔者认为,要建立试验研究性的品种园,应以选出既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又有市场竞争潜力的换代品种为目的、用最小的面积去承担最大的风险,因而品种一定要多,只有在多中才能选优。而经营性的生产园,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并非品种越多越好。实践证明,生产园品种越多效益越差。如果品种过多,还会引发多种病虫害交差感染,扩大危害范围,同时,给管理、采收、贮藏、销售等带来诸多不便。因此,生产园要突出一个主栽品种,再配植10%~20%的授粉品种即可,切忌栽的品种过多。
2 品种图新
确定适合当地发展的果树优良新品种并非易事。每个果树的品种、砧木,对气候、土壤、水肥条件等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并不是只要栽上优良品种就等于结出优质果子。目前在发展上都是大规模“基地”式,不是66.7公顷(千亩)就是6.7公顷(百亩),如果品种选择有误,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损失无法弥补。如我县过去引进栽植的砀山梨、红香酥梨、油桃、中华寿桃、乔纳金苹果等,果农苦心经营3-4年。但结果后,终因品质低下销售不畅。效益不高,不是改头换冠,就是砍树毁园,在这方面各地都有深刻的教训。因此,在大面积引进新品种时要慎之又慎。首先要全面考察,科学分析,了解该品种的适应范围和市场前景,并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发展环境选择品种,切忌盲目引种。最好是走试验一示范一推广的路子,对适销对路的品种,在加强现有果园管理,提高质量档次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性调整。
3 晶种图“洋”
近年由于苗木经销商的“洋”风越刮越大,在这种“洋”风的误导下,各地掀起栽植“洋”品种热。据观察,从国外引进的有些果树品种的品质确实不错,但不一定各地都适宜发展,也不见得外国的品种个个都比国内育出的品种好,完美无缺的品种是很少的。就拿从日本、韩国引进的几个梨品种来说,大部分有个共同的缺陷就是贮藏期短,耐运性差,同国内近年培育出的几个中晚熟、质优、耐贮运的如:中华玉梨、绿宝石梨等品种是不可相比的。就杏树而言,我国是世界上杏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考证,大多数欧洲生态群的杏树品种,是过去从我国传出去的品种通过杂交育成的,我国有些地方良种在同一市场比“洋”杏售价高,但由于推广体系不健全,没有引起多数人的足够重视。再如晚熟苹果中的粉红女士,成熟期要比富士晚两周,在静宁年均温度7.1℃,无霜期138天的气候条件下。富士苹果在10月中、下旬采收时,往往会受到寒流雪霜危害:而粉红女士约在11月上旬采收,大部分苹果树已经落叶,据此推断,就根本不宜在我县大面积发展,其它和我县气候相同的地方能否发展,还得慎重考虑。因此.要理性的认识新品种和“洋”品种,近年在“新”和“洋”的误导下,对我国有些极具发展潜力的苹果、梨、桃、杏等“优、特”古老品种几乎绝种,应引起广大果树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4 栽植图密
密植栽培的前提条件是精细管理。目前,有些地方,在苗木供应商的指使下,盲目提高建园密度,667平方米栽株数达110-220株,最多的达到400余株。可以肯定的说,这种密度,用一般的管理水平,产量能上去,质量难提高,效益没保证。我国的果树栽植密度是经过了稀-密-稀的衍变过程。各个时期的密度、树形,是根据当时的果树研究进展情况,也就是依照当时管理技术水平。经营周期,市场需求和消费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20世纪70年代前是大冠稀植时期,全国果树的667平方米平均密度是18-22株。这是以“晚结果,高产量,长周期”的经营理念为依据。进到20世纪BO年代是小冠密植时期,全国平均果树栽植密度是55-1lO株。当时的理论依据是“早结果,高产量,早受益,短周期。勤换代”。进入21世纪,果品市场发生了急剧性的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是按需产果,择优而取的质量时代,果树生产也随之进入调整、优化、提高的转型阶段。在这种形势下必须走“适密度,早结果,限产量,高质量和高效益”的路子,迫使果树的栽植密度又从密植时代转入适密栽培时期。因此,一般情况下,667平方米栽35-55株为宜。否则,就很难生产出适合市场要求的优质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