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果树应走出的几个误区

来源 :果农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dhs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果品生产非同种粮可比,它具有生产周期性长,涉及的学科多、层面广,科技含量要求高,信息容量大,产业链条长,竞争性强,市场变化快。调整、更新、改造难度大、所需时间长的特点,随着全国果树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年增加,市场逐渐饱和,竞争日趋激烈。因此,果品产业面着以结构调整,果品质量全面提高,无公害、标准化为主要内容的一场深刻变革。目前,在果品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1 品种图多
  
  近年,示范园区建设,在结构调整中,引进栽植的新品种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笔者认为,要建立试验研究性的品种园,应以选出既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又有市场竞争潜力的换代品种为目的、用最小的面积去承担最大的风险,因而品种一定要多,只有在多中才能选优。而经营性的生产园,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并非品种越多越好。实践证明,生产园品种越多效益越差。如果品种过多,还会引发多种病虫害交差感染,扩大危害范围,同时,给管理、采收、贮藏、销售等带来诸多不便。因此,生产园要突出一个主栽品种,再配植10%~20%的授粉品种即可,切忌栽的品种过多。
  
  2 品种图新
  
  确定适合当地发展的果树优良新品种并非易事。每个果树的品种、砧木,对气候、土壤、水肥条件等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并不是只要栽上优良品种就等于结出优质果子。目前在发展上都是大规模“基地”式,不是66.7公顷(千亩)就是6.7公顷(百亩),如果品种选择有误,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损失无法弥补。如我县过去引进栽植的砀山梨、红香酥梨、油桃、中华寿桃、乔纳金苹果等,果农苦心经营3-4年。但结果后,终因品质低下销售不畅。效益不高,不是改头换冠,就是砍树毁园,在这方面各地都有深刻的教训。因此,在大面积引进新品种时要慎之又慎。首先要全面考察,科学分析,了解该品种的适应范围和市场前景,并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发展环境选择品种,切忌盲目引种。最好是走试验一示范一推广的路子,对适销对路的品种,在加强现有果园管理,提高质量档次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性调整。
  
  3 晶种图“洋”
  
  近年由于苗木经销商的“洋”风越刮越大,在这种“洋”风的误导下,各地掀起栽植“洋”品种热。据观察,从国外引进的有些果树品种的品质确实不错,但不一定各地都适宜发展,也不见得外国的品种个个都比国内育出的品种好,完美无缺的品种是很少的。就拿从日本、韩国引进的几个梨品种来说,大部分有个共同的缺陷就是贮藏期短,耐运性差,同国内近年培育出的几个中晚熟、质优、耐贮运的如:中华玉梨、绿宝石梨等品种是不可相比的。就杏树而言,我国是世界上杏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考证,大多数欧洲生态群的杏树品种,是过去从我国传出去的品种通过杂交育成的,我国有些地方良种在同一市场比“洋”杏售价高,但由于推广体系不健全,没有引起多数人的足够重视。再如晚熟苹果中的粉红女士,成熟期要比富士晚两周,在静宁年均温度7.1℃,无霜期138天的气候条件下。富士苹果在10月中、下旬采收时,往往会受到寒流雪霜危害:而粉红女士约在11月上旬采收,大部分苹果树已经落叶,据此推断,就根本不宜在我县大面积发展,其它和我县气候相同的地方能否发展,还得慎重考虑。因此.要理性的认识新品种和“洋”品种,近年在“新”和“洋”的误导下,对我国有些极具发展潜力的苹果、梨、桃、杏等“优、特”古老品种几乎绝种,应引起广大果树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4 栽植图密
  
  密植栽培的前提条件是精细管理。目前,有些地方,在苗木供应商的指使下,盲目提高建园密度,667平方米栽株数达110-220株,最多的达到400余株。可以肯定的说,这种密度,用一般的管理水平,产量能上去,质量难提高,效益没保证。我国的果树栽植密度是经过了稀-密-稀的衍变过程。各个时期的密度、树形,是根据当时的果树研究进展情况,也就是依照当时管理技术水平。经营周期,市场需求和消费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20世纪70年代前是大冠稀植时期,全国果树的667平方米平均密度是18-22株。这是以“晚结果,高产量,长周期”的经营理念为依据。进到20世纪BO年代是小冠密植时期,全国平均果树栽植密度是55-1lO株。当时的理论依据是“早结果,高产量,早受益,短周期。勤换代”。进入21世纪,果品市场发生了急剧性的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是按需产果,择优而取的质量时代,果树生产也随之进入调整、优化、提高的转型阶段。在这种形势下必须走“适密度,早结果,限产量,高质量和高效益”的路子,迫使果树的栽植密度又从密植时代转入适密栽培时期。因此,一般情况下,667平方米栽35-55株为宜。否则,就很难生产出适合市场要求的优质果子。
其他文献
文成县地处浙南山区,是温州地区重要的水果产区,大部分果园分布于山地丘陵,自然条件差,降雨大部以地表径流方式流失。水资源利用率低,抗御干旱的能力极弱。加之我县降水时分布不匀。年际差异大,7、8月份降水偏少,极易出现“伏旱”“秋旱”等灾害性天气,干旱已成为文成县水果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子。因此,开展山地果园节水栽培技术研究,对实现果树丰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目标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山地果园节水栽
夏季是苹果树营养生长、幼果发育和花芽分化的重要时期,同时,夏季高温多雨、伏旱、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极易引起果园病虫害的发生。为避免损失,提高果园产量和果品质量.果园夏季应
苹果树腐烂病是造成苹果死树毁园的灾害性病害,曾长期困扰我国的苹果栽培业。近几年,陕西部分地区的苹果园,腐烂病发生严重,不仅在老枝,而且幼枝上也普遍发生。该病从2006年始,有逐年加重趋势。这种情况必须引起重视,加强防治。否则,会对我省苹果产业带来损失和不利影响。  通过对我省苹果主产区果园的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在危害严重的地区。嫁接苗偶见发病,5、6年生初结果树发病较轻,二三十年生大树发病多在20
“因为有周金峰的帮助,俺铁了心栽植冬枣。收获真不小!”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刘董村村民刘万珍,每当介绍自己栽植冬枣的经历时总要提到周金峰的名字。对于该镇像刘万珍一样靠冬枣栽植致富的百余户枣农来说,周金峰就是他们身边的老师。  1988年,周金峰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他从报纸上获悉沾化县冬枣苗木和鲜果收入可观,名扬全国的消息后,便乘车赶到沾化县下洼镇实地考察。在下洼镇一住两个月,学习了冬枣修剪,环剥
改革开放以来,苹果生产在甘肃有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农村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2006年全省苹果种植面积已达20.74万公顷,居全国第4位。总产量125.41万吨,居全国第7位,苹果种植业为甘肃经济的繁荣及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近年来,由于结果园面积增加,供需矛盾(供过于求)突出,市场不够成熟,果价波动较大,卖果难现象时有发生,加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洋水果的冲击,甘肃苹果生产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