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我”与看得见的成长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820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生前出版的唯一一部小说,被誉为美国二战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小说。本文旨在从成长的角度,以后现代哲学家拉康的主体理论探讨该作品的自我成长主题。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成长;自我;主体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141-03
  一、《看不见的人》与美国黑人成长小说
  1952年,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发表了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该小说叙述一个无名无姓的黑人青年在美国社会中艰辛的寻找自我的故事。小说出版后第二年便获得1953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看不见的人》被誉为是“美国二战以来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小说”,它奠定了埃里森在美国文坛和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地位。
  “成长”一词来源于人类学。马科斯的论文《什么是成长小说?》最早在《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上发表,他在综合了诸多定义之后,给成长小说下了一个定义: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①成长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泛的创作题材,从《居鲁士教育》、《少年维特的烦恼》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等都是以青少年的成长为写作内容的经典作品。
  相较其它少数族裔文学,美国黑人文学更早、也更成功的散发出其璀璨的光辉和独特的个性。多数美国黑人文学总是重复着类似的主题——文化身份的认同和自我归属感的困惑,并或多或少的带有成长小说的叙述特征和人物原型。美国黑人文学在20世纪出现了两次高潮——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和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兴起的美国黑人文学高潮。1940年赖特的《土生子》出版后,才真正惊醒了白人世界。50年代以鲍德温和埃里森为代表的黑人作家,摆脱了40年代“抗议小说”的模式,把黑人的经历置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书写。60年代美国黑人文学作品中有相当数量的成长小说问世。70年代和80年代又有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秀拉》和《所罗门之歌》以及艾丽丝·沃克《紫色》相继面市。②早期的黑人文学是愤怒的呐喊和暴力的反抗,赖特的《土生子》堪称这一主题的代表之作。正如杜波依斯在《黑人的灵魂》中曾说,美国黑人的历史是抗争的历史,他们“渴望获得有自我意识的人的地位,渴望把他的双重自我融入更好更真的自我。在这种融合之中,他希望不要失去原来的自我……”③随后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黑人文学的一个转折点,如果说之前的作品是黑人对白人世界愤怒的控诉和无声的反抗,《看不见的人》中无名无姓的主人公则隐喻了整个黑人民族的反抗和成长,以及人类作为个人主体对自我的困惑与追逐。而随后以莫里森为代表的黑人成长小说,呈现多元化、更宽容,也更加成熟的发展路线。黑人文学,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历史根源,不可避免的以追逐自由,寻找自我和文化身份认同为其写作题材,所以多数都带有成长小说的创作特征。
  二、成长的困惑
  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可分为四部分:“我”在南方州立黑人大学的生活;在纽约“自由”油漆工厂工作;投身“兄弟会”的政治运动,充当重要发言人;与黑人民族主义者拉斯街头对峙失败,隐居地下成为看不见的人。该小说和其它成长小说一样,遵循了成长小说的叙事结构:诱惑——出走——迷惘——顿悟。
  主人公是一个生长在南方的黑人青年。相较于北方,南方黑人享有更少的自由,被强加上更繁重的梏桎,他们变得谦卑、顺从。他安分守己的学习,就是为了进入大学后,能够成为黑人校长布莱索博士那样“成功”的人:他是“民族领袖,拥有两辆,而不是一辆凯迪拉克轿车”,“有优厚的薪俸,有温柔、漂亮、奶油肤色的妻子”,“获得了权势和地位”,“在社会上比大多数南部白人更有影响”。④当学院的白人校董诺顿先生参观时,他让白人校董看到了他不该看到的底层黑人生活和家庭丑闻,犯了不可弥补的大错。布莱索校长开除了他,却关怀备至地为他写了几封“推荐信”,帮助他在纽约找工作。这成为主人公出走的诱因,也逼迫他走上了追寻自我成长的艰难道路。
  在历史主义学家的眼中,人是由历史造成的。主人公去世的祖父在临终前曾为主人公解答了黑人自我存在的历史真理:“我们的生活就是一场战争。我一辈子都是叛徒。……你要在险境中周旋。希望你对他们唯唯诺诺,叫他们忘乎所以;对他们笑脸相迎,叫他们丧失警惕;对他们百依百顺,叫他们彻底完蛋。让他们吞食你吧,要撑得他们呕吐,要涨的他们爆裂。”⑤那时的主人公无法理解祖父的遗言,相反,那些话让他不安,惊慌。金日酒店的老兵也告诫:“他(主人公)不仅已经学会了克制自己的情感,而且会压抑自己的人性。他成了看不见的人,成了否定的化身,成了你们梦寐以求的卓越成就,成了机器人。”⑥老兵的话也让主人公充满了困惑,正如其他未经世事的孩子一样,他还被蒙蔽在自己天真的幻想中。如其它的成长小说一样,成长的过程充满了困惑,而这些困惑常常是由于青少年单纯的成长背景和复杂的社会现实产生冲突而形成的。在南方生长的主人公以历史和常识定位自我,认定了谦卑、顺从是黑人取得成功的关键。成为像布莱索博士一样“成功的”黑人是他的梦想。但布莱索只是一个狡猾的伪君子,他亲手将主人公送出了美好的伊甸园,令他赤裸裸地直面残酷的现实。
  三、幻想的破灭
  出走是成长小说最基本的结构要素之一,主人公离开南方大学,追求“一个充满希望的新世界”意味着他踏上了成长的旅途和追寻自我的道路。青少年刚刚踏上成长之路时,还没有形成完整、坚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容易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成长小说中,主人公在观察这些人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过程中,逐渐确立起自己的角色和生活方向。这些引导主人公成长的他人被称为成长的引路人。
  在《看不见的人》中,第一个以正面形象出现的引路人是已经去世的祖父,他一直以声音的形式警示“看不见自己的”主人公,在他迷惘的时候,给予他力量与方向。类似正面形象的引路人还有金日酒店的老兵,哈莱姆区的玛丽和兄弟会的克利夫顿,他们分别出现在主人公成长的不同阶段,帮助他认清自我或辨明是非。   在青少年成长中,并不总是正面人物,反面领路人的出现要么把主人公引入歧途,或为主人公提供反面的参照。《看不见的人》中,布莱索博士就是这样的一位反面引路人。拉康认为个人自我的存在本体有可能在他自己的心身之外。个人的自我是由一系列异化认同所构成的,这种认同往往是通过对象性的存在——他人而获得的。正如拉康所言,自我认同首先要得到他者的认同:自身被认可之前,他者必须已经被/得到认可。所以,被认可或被承认是自我认同的先决条件。作为主人公认可的对象,布莱索“是一位领袖人物”,“对我们产生比别人更大的影响”。离开南方大学前,主人公认为“我”的目标就是成为布莱索那样“成功”的人,所以,为了得到认可对象的认同,“我”也要像布莱索一样,通过对白人的“卑躬屈膝”和奉献自己的忠诚而得到所谓的“自我”。但是,他最初的幻想破灭了。搞砸了布莱索布置的任务,被学校开除,他首次认可的对象要让他“继续奔波”。
  文中另一个重要的反面领路人是杰克兄弟。离开了南方大学,在纽约工作受挫的主人公徘徊在哈莱姆街头,他认清了布莱索及其他人虚伪、丑恶的面目,意识到自我内在的空无:“以前我尽量去做那些仅仅是别人指望我去做的事情,而不去做我自己希望做的事情……我已经丧失了什么……我对那么多事物还没有形成个人的看法。我接受了公认的看法……”而刚刚觉醒的“我”转瞬遇到了兄弟会的杰克兄弟。主人公加入了兄弟会,成为代言人,并获得了新的名字,他认为自己融入了一个更大的“我们”并能在“我们”中实现新的、真正的自我价值。在兄弟会当发言人时,主人公意识到“我正在变成别的什么人”,⑦“我有两个我:一个是旧我……这个旧我不长翅膀就想远走高飞,结果从高空一头栽倒了地上;另一个是公共场所出现的新我,这个新我代表兄弟会发言,而且正在变得比那个旧我显要得多,以至于我觉得自己在跟自己赛跑。”⑧黑格尔曾这样说过“自我意识恰恰是为另一个而存在的,它的存在‘只是由于被对方承认’”。⑨主体的存在具有内在自欺性,即不是成为你所是的,而是成为他者所让是的。主人公在兄弟会和杰克兄弟身上所发现的“新我”,也仅仅是又一个渴望他者认同的伪我罢了。已经懵懂的认识到“我”的本质的主人公,不想成为他者的“传声筒”,而最终成为被兄弟会抛弃的棋子,躲进地下室,成了“看不见的人”。
  在成长小说中,天真幼稚的年轻人出走后,总会发现某些罪恶,但一个人的成长的标志便是如何面对他发现的不美好的事实。布莱索博士、杰克兄弟等其他的反面领路人象征了社会中的某种罪恶,而直面这些罪恶让主人公之前单纯、天真的幻想迸裂,并对自己所追逐的自我产生迷惘。
  四、看得见的成长与看不见的身份
  二战后的思想家,后学家们致力于成为“他(她)自己”,而《看不见的人》中,“成为他自己”无疑也是主人公的最终目标和人生价值的体现。小说开始,主人公看上去是一个性格温顺,对白人毕恭毕敬,处处谨小慎微的黑人学生。但是,他擅长演讲,暗示着他具有掌控权力,追逐自我的欲望,而这种追逐自我的欲望伴随着主人公的成长一直贯穿小说始终。
  和某些成长小说一样,本书的成长叙事与主人公的自我追寻交叉融合,主人公逐渐经历了由不知到自知,单纯到成长的进程:在黑人大学的他,极力地想得到布莱索的认同,证实自己的成功;在哈莱姆的街头,他决定做“自己”,不在乎他人的眼光;在兄弟会,以为得到了“新的自我”的主人公,意识到自己不过再次成了他者话语的传声筒。当他戴上帽子和墨镜,被人认作另一个叫做莱因哈特的人时,他对自己身份产生了怀疑,并发现“我的雄心壮志,我的人格完整对他们说来都是无足轻重的”,他懂得了布莱索曾说过的“你是个微不足道的人,在别人眼里你压根不存在”⑩的所指,而后,他清楚地认识到真实自我的不在场:“我存在,可是别人看不见我”。11 在别人的眼中,“我”不过是他者语言询唤中被建构的集合体,只有成为“他”所希望的,“我”才是存在的,看得见的。真正的“我”,是看不见的!反之,只有成为别人“看不见”的人,真正的“我”才是存在的。在小说的最后一章,主人公烧掉了约束其自我,标榜其不同身份的公文包,躲进了地下室,成为一个“看不见的人”,不再“把别人的意见当做自己的意见”,要走自己的路。文章的结尾,主人公决定走出地下室“使一个看不见的人也可以在社会上扮演重要角色”。12 毫无疑问,主人公现下已不再困惑迷惘,并理解了祖父的临终遗言和老兵“做自己的父亲”的赠言的含义。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成长过程中,青少年会遇到各种罪恶和挫折,逆来顺受、消极逃避和暴力反抗都不是成长的标志,只有勇敢面对,坚定自我,与之妥协并找出共同生存之法才是真正成长的体现。
  毫无疑问,拉尔夫的《看不见的人》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小说通篇没有出现过主人公的名字,“看不见的人”象征了整个黑人民族,主人公对自我认同,文化认同的追寻隐喻了黑人对自身种族存在与民族成长的追寻。
  注 释:
  ①Mordecai Marcus, "What Is an Initiation Story?" in William Coyle ( ed. ), The Young Man in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Initiation Theme, NY: The Odyssey Press, 1969.32.
  ②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49-255.
  ③伯纳德·W·贝尔.非洲裔美国黑人小说及其传统[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2.
  ④⑤⑥⑦⑧⑩11 12 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8.91,16,85,306, 348,128,461,520.
  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22.
  参考文献:
  〔1〕拉康.拉康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2〕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台湾名诗人施士洁在甲午战后,大义凛然抛弃在台田庐家产,毅然回归大陆祖籍泉州西岑。内渡以后,他常来往于省垣福州与闽南之间,通过诗文唱和与福州文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本文梳理施士洁《后苏龛合集》中与省垣文友的交往情况,展示近代台湾诗人与福建文人在文化上同脉同源的历史事实。  关键词:施士洁;福州文人;交往  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
期刊
摘 要:劳伦斯在其作品《虹》中对自然进行深情书写,体现其是一位具有前瞻性自然生态意识的文学家。劳伦斯将今昔两种自然之景呈现在读者面前,其用意是显而易见的。作者一方面是希望读者发掘自然之美,另一方面则是号召人类谨言慎行,爱护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关键词:《虹》;自然生态;互惠和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189-02  2
期刊
摘 要:牛文化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在中国古代诸多典籍中,记录了丰富多彩的牛文化的内容。其中多数已被历史的尘沙所掩埋,成为后来者所无法了解和理解的部分,而牛文化又牵扯着汉文化的方方面面,《说文解字》对“牛”部字作了较系统的整理,对其深入系统地分析挖掘,以求呈现中华牛文化的完整内容。  关键词:《说文解字》;牛文化;牡;祖  中图分类号:H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
期刊
摘 要: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高等教育在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使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重视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民族地区;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254-03  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南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
期刊
摘 要: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出发,从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两方面来看,《圣诞欢歌》揭示了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英国底层人民的贫困生活,揭露了资本家的残酷贪婪及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社会危害,并宣扬了人道主义精神,引发了人们的深层思考,产生了深远的历史文化影响。  关键词:《圣诞欢歌》;新历史主义;历史的文本性;文本的历史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
期刊
摘 要:当代电影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制约,受到消费者的挑选,在对当代电影叙述策略的选择与契合方面,导演在电影中如何运用策略问题,观众对当代电影叙述策略的接受与认可程度如何,这些策略在中国当代电影发展与演变中的作用如何等是本项目的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中国当代电影;叙事策略;导演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245-03  一
期刊
摘 要:公信力是集中体现政府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的社会度量标准,它是评价和鉴定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的稳定是社会和谐发展、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而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公信力的建设直接关系着地区的稳定与民族的团结,乃至整个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公信力;政府;民族地区;公信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
期刊
摘 要:以兴隆洼文化与蒙古国东方省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粗略的对比得出:两地虽因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的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其文化各具地区特色;但在新石器时代,从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到蒙古国东方省甚至到外贝加尔地区的远古先民们在居住址的选址、建筑风格、生产工具、墓葬习俗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  关键词:居住址;建筑风格;生产工具;居室葬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由于贫困、家庭破裂、社会教育不当等因素的存在,使得流浪未成年人这一群体的数量一直在上升。要减少流浪未成年人的数量,必须从源头预防,因此本文主要从相关法律法规和社区建设的完善这两个方面预防未成年人流浪。  关键词:困境儿童;流浪未成年人;社区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053-03  困境儿童是指贫困家庭(当地最低生活标准)中
期刊
摘 要:“同命同价”一直是中国社会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说它有一定道理与现实基础,如农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生活水平的现实差异,农民与知识分子的劳动价值与创造财富的作用大小;反对者则认为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有悖于人格平等的基本论调。通过结合法理学与侵权法探讨实质的解决方案,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建立新型的死亡补偿制度,还需要我们法律人的不懈努力。  关键词:人格平等;精神抚慰;生命权  中图分类号:D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