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埃及96%的土地是沙漠或半沙漠。但在若干万年前,一定有不少地方曾是水草丰茂,森林覆盖,因为在埃及到处都可以看见木化石,一些政府机构和星级宾馆还常用它们点缀庭院。这些木化石,观之似木,掂之如钢,叩之若磬,为好石者所珍爱。已记不清有多少好友,看了我们拾的这些“宝贝”,喜欢得不得了,硬“讨”了去,万里迢迢带回国内,去做盆景、摆设。
我们的外国同行中,也有不少爱石成癖者。我们去一些西方国家的朋友家中做客时,发现他们的客厅里,同照片、工艺品、茶具、酒具摆在一起的,还有他们从各地拾来、买来的石子,有的玲珑剔透,有的造型怪异。
听朋友查地丽娜说,她们把在沙漠中拾到的小石子送到传统的汗·哈利利市场,让店家打磨加工后,便是一颗颗宝石,其中有的品位与质地还相当不错。埃及自法老时代就盛产宝石,埃及古王国时期第三王朝的左塞尔、第四王朝的斯尼夫鲁、胡夫,直至中王国时期的拉姆西斯二世、三世等法老,都十分重视金、银、铜矿及宝石的开采,甚至专门派军队去西奈半岛,保护采矿与运输。埃及博物馆中,三四千年前制作的金银珠宝首饰,加工之细,造型之美,令各国参观者赞叹不已。而被人们称做“埃及艳后”的克娄巴特拉。更是爱宝石、香料成癖。
我们在南西奈凯瑟琳修道院参观时曾看到路旁卖纪念品的小摊出售一种大如鹅卵的白石子,外形看无甚奇特,但若把石子对半打开,其中心部分却是一团透明闪亮的晶体。问卖者叫什么石,他也说不上来,他只知道,这是在离圣凯瑟琳修道院不远的山中拾的。惟有当地人知道哪里有这种石子,而且找到一枚,便可陆续在附近找到七八枚。拾得之后,就地生一堆火,到一定温度石子便爆裂为二,里面的晶体并未破坏,而且两瓣碴口对碴口,仍能合成一枚。若用铁槌或硬石敲破,便裂为几瓣,且易使晶体破碎。我们一人买了一枚,宝贝似的小心翼翼地带回来。我们想着卖者的讲述,猜想它们可能是某种古生物卵的化石,但一直得不到印证。问埃及朋友,他们均摇摇头,带着歉意地说:“我这还是第一次听到。”后来在古埃及卢克索卡尔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阿布辛贝拉姆西斯二世修建的大小神庙参观时,发觉地上铺的厚厚一层白色碎石,竟都是水晶石——这又印证了埃及有很丰富的水晶石矿。从外国朋友处我们得知埃及沙漠中有“化石森林”,他们把那里称做“石林”。我们自然十分艳羡,但由于没有吉普,便只能望“图”兴叹。
随着时间的更迭,一年一度的“闻风节”又到了,这是埃及全民春游的日子。今年,我们不想凑那个热闹,只想去郊外找一个僻静的地方散散心。有人提议:去沙漠中捡石头。听说有一处“石林”就在开罗附近,不用吉普也能去。我们立即电告开罗的一个朋友,他马上绘了一幅示意图,电传给我们。我们按图索骥,没怎么费事,就找到了开罗东面沙漠中的这片“石林”。
这里遍野都是木化石,而且多是一抱多粗的大树,树皮、树干以及木质的纹理全都清清楚楚,却统统都“钙化、碳化、硅化、矿化”了。我们在“石林”中徜徉,仿佛是在凭吊一个遍野尸骨的古战场……我们深深为眼前这一片狼藉的树木“遗体”感到震惊,这偌大一片木化石可以作证,多少万年前,这里确实是一片绿色的森林,森林中有着芳草嘉木和美丽的生命;如果漫步林中,定是头顶浓荫披覆,脚下野花馥郁,或许谁不经意地踩断一根枯枝,一声脆响,惊得大尾巴松鼠躲进小树洞里,好奇地探头探脑;而花翅膀的啄木鸟,仍独自“嘟嘟嘟”敲响一串木鱼……
而眼前这横陈遍野的尸骨,在向人们述说什么呢?在那个久远的年代,一场天塌地陷的“自然界的作用”,将万物统统掩埋进地层中,经过多少岁月之后。它们重又升到地面,堆在身上的厚重的积淀和沙石被风、被雨冲刷干净。于是,人们才有机会一睹这惊心动魄的景象——我们感到的不单单是自然界的伟大和沧海桑田的变化,更感到生命的伟力:这一株株绿色生命,即便轰然倒下,即便被埋进黑暗的地层,即便被其它生物侵蚀,也依然保持着树的纹理、树的形象。即便成“石”,也是“石的森林”!
显然,它们也在用这触目惊心的美丽警示后人:请珍爱林木,珍爱生命。
我们的外国同行中,也有不少爱石成癖者。我们去一些西方国家的朋友家中做客时,发现他们的客厅里,同照片、工艺品、茶具、酒具摆在一起的,还有他们从各地拾来、买来的石子,有的玲珑剔透,有的造型怪异。
听朋友查地丽娜说,她们把在沙漠中拾到的小石子送到传统的汗·哈利利市场,让店家打磨加工后,便是一颗颗宝石,其中有的品位与质地还相当不错。埃及自法老时代就盛产宝石,埃及古王国时期第三王朝的左塞尔、第四王朝的斯尼夫鲁、胡夫,直至中王国时期的拉姆西斯二世、三世等法老,都十分重视金、银、铜矿及宝石的开采,甚至专门派军队去西奈半岛,保护采矿与运输。埃及博物馆中,三四千年前制作的金银珠宝首饰,加工之细,造型之美,令各国参观者赞叹不已。而被人们称做“埃及艳后”的克娄巴特拉。更是爱宝石、香料成癖。
我们在南西奈凯瑟琳修道院参观时曾看到路旁卖纪念品的小摊出售一种大如鹅卵的白石子,外形看无甚奇特,但若把石子对半打开,其中心部分却是一团透明闪亮的晶体。问卖者叫什么石,他也说不上来,他只知道,这是在离圣凯瑟琳修道院不远的山中拾的。惟有当地人知道哪里有这种石子,而且找到一枚,便可陆续在附近找到七八枚。拾得之后,就地生一堆火,到一定温度石子便爆裂为二,里面的晶体并未破坏,而且两瓣碴口对碴口,仍能合成一枚。若用铁槌或硬石敲破,便裂为几瓣,且易使晶体破碎。我们一人买了一枚,宝贝似的小心翼翼地带回来。我们想着卖者的讲述,猜想它们可能是某种古生物卵的化石,但一直得不到印证。问埃及朋友,他们均摇摇头,带着歉意地说:“我这还是第一次听到。”后来在古埃及卢克索卡尔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阿布辛贝拉姆西斯二世修建的大小神庙参观时,发觉地上铺的厚厚一层白色碎石,竟都是水晶石——这又印证了埃及有很丰富的水晶石矿。从外国朋友处我们得知埃及沙漠中有“化石森林”,他们把那里称做“石林”。我们自然十分艳羡,但由于没有吉普,便只能望“图”兴叹。
随着时间的更迭,一年一度的“闻风节”又到了,这是埃及全民春游的日子。今年,我们不想凑那个热闹,只想去郊外找一个僻静的地方散散心。有人提议:去沙漠中捡石头。听说有一处“石林”就在开罗附近,不用吉普也能去。我们立即电告开罗的一个朋友,他马上绘了一幅示意图,电传给我们。我们按图索骥,没怎么费事,就找到了开罗东面沙漠中的这片“石林”。
这里遍野都是木化石,而且多是一抱多粗的大树,树皮、树干以及木质的纹理全都清清楚楚,却统统都“钙化、碳化、硅化、矿化”了。我们在“石林”中徜徉,仿佛是在凭吊一个遍野尸骨的古战场……我们深深为眼前这一片狼藉的树木“遗体”感到震惊,这偌大一片木化石可以作证,多少万年前,这里确实是一片绿色的森林,森林中有着芳草嘉木和美丽的生命;如果漫步林中,定是头顶浓荫披覆,脚下野花馥郁,或许谁不经意地踩断一根枯枝,一声脆响,惊得大尾巴松鼠躲进小树洞里,好奇地探头探脑;而花翅膀的啄木鸟,仍独自“嘟嘟嘟”敲响一串木鱼……
而眼前这横陈遍野的尸骨,在向人们述说什么呢?在那个久远的年代,一场天塌地陷的“自然界的作用”,将万物统统掩埋进地层中,经过多少岁月之后。它们重又升到地面,堆在身上的厚重的积淀和沙石被风、被雨冲刷干净。于是,人们才有机会一睹这惊心动魄的景象——我们感到的不单单是自然界的伟大和沧海桑田的变化,更感到生命的伟力:这一株株绿色生命,即便轰然倒下,即便被埋进黑暗的地层,即便被其它生物侵蚀,也依然保持着树的纹理、树的形象。即便成“石”,也是“石的森林”!
显然,它们也在用这触目惊心的美丽警示后人:请珍爱林木,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