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麻醉前的配合
术前宣教:手术室护士术前一定要了解病人的病情、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术前准备和有无麻醉禁忌证,术前病人禁食水4~8小时,以免发生呕吐、窒息,详细向家属说明禁食水的重要性,以确保手术安全。
心理护理: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手术室近年来开展了系统化整体护理,使手术室护理范围在不断扩展完善。术前一日手术室护士到病房访视患儿及家长全面了解患儿情况。由于儿童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尤其在心理方面表现出异常紧张和恐惧。此时应耐心向病人介绍有关麻醉知识及如何做好配合工作,并安慰鼓励患者,取得病人的信任和合作,使之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麻醉。
环境的准备:手术室内清洁无菌。术前手术室护士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保持室内温度在24~28℃,湿度在50%左右。温度过低时患儿易着凉感冒;温度过高或湿度过低时因为患者术前注射阿托品更加重了口鼻及呼吸道黏膜干燥程度,使患者感到不适。因此保持最佳温度和湿度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是护理人员在麻醉前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麻醉前用药的护理:麻醉前常给患者注射镇静止痛药及颠茄类药物,以达到镇静、止痛、降低基础代谢率、减少麻醉药用量等作用。因此麻醉前用药后应密切观察BP、P、R的变化以及有无过敏现象,如有意外情况及时通知麻醉医师并配合处理。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病人进入手术室后给予麻醉药前应认真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麻醉前用药情况、各种皮试结果和各种辅助检查情况,是否禁食水,发现问题及时通知麻醉师。
选择合适的体位:手术前麻醉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而正确的麻醉体位是促使麻醉顺利进行并获得麻醉成功的重要护理措施,手术室护士应协助麻醉医师根据不同的麻醉要求使患者采取正确的麻醉体位。同时不使肢体神经受压,不影响呼吸、循环功能。搬动肢体时动作要轻巧,防止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麻醉中的配合
建立静脉通道:建立和保持静脉通道的畅通是麻醉用药、输液、输血的根本保障。一般手术需建立1~2条静脉通道。输液时一般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应固定好,防止针头滑脱。静脉输液速度根据病情而随时调节,必要时可加大输血输液。小儿患者应适当控制输液速度。此外输液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及时更换液体。发现患者有畏寒、发热、面色苍白等输液反应征象时,应减慢输液速度,必要时停止输液并根据医嘱给药,待症状缓解后再重新建立静脉通道。输血前应与麻醉师共同核对无误后输血,并严密观察患儿的输血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配合麻醉师酌情处理。
对病情的观察:麻醉药物对人体中枢神经、循环和呼吸系统都有所干扰,因此手术室护士应密切配合麻醉师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的变化。①对呼吸道观察: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是保证患者术中安全的关键。麻醉过程中患者呼吸最容易受到干扰而使呼吸频率、节律发生变化。如吗啡等镇痛药物所致呼吸中枢抑制而出现呼吸过慢,CO2蓄积所致的呼吸增快,注射氯胺酮所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甚至呼吸道梗阻。因此要求护理人员根据麻醉用药情况严密观察呼吸的深浅、快慢,及时配合麻醉医师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畅通,发现异常及时处理。②对循环系统的观察:脉搏是病情变化的重要信息。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变化,并注意观察患儿的口唇、甲床及四肢的颜色,如发现患者脉搏异常及时提醒麻醉医师,必要时做心电监护。此外对于末梢循环、尿量、心电图的观察,维持正常的循环系统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③对血压的观察:维持血压的恒定是麻醉成功的关键。血压下降是麻醉中最常见的情况。如硬膜外麻醉的病人、术中失血过多的病人、麻醉过深、过度通气等原因均可引起血压下降。而麻醉过浅、镇痛不全、CO2蓄积、缺氧、颅内压升高、升压药物应用不当等原因均能引起血压升高。血压大幅度变化时可以反射性影响呼吸:血压升高,呼吸减弱减慢;血压降低,呼吸加深加快。因此术中应经常观察血压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根据情况做好处理。④对体温的观察:人的体温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会出现生理变化。饥饿禁食时体温会下降,进食后体温可升高。情绪激动、情绪紧张可使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释放增多,加快代谢速度,增加产热量,从而使体温升高。此外,药物、环境温度的变化都会对体温有影响,在测量体温时都应加以考虑。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齐全,调节体温的能力差,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变化,因此需要特别照顾。如衣服必须适当,避免暴露于过冷或过热的环境。患儿体温较低时应迅速将环境温度提高,室内避免有对流的冷空气,给予热水袋热敷或电热毯加温,注意加温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血管扩张,加温时应注意防止烫伤。加温过程中必须密切注意患者的体温变化和其他病情的变化,体温过高时应遵医嘱给药,防止高热影响手术。
麻醉意外的抢救配合:术中麻醉意外及并发症时有发生,如呕吐、反流、误吸、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急性肺水肿、气胸、心率失常,甚至呼吸、心跳骤停等,万一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配合麻醉医师做好抢救工作。
出现麻醉药物毒性反应的处理:在麻醉过程中时常发生麻醉药物反应出现兴奋症状,如血压升高、脉速、肌肉震颤、全身抽搐等。或出现抑制症状如呼吸抑制、血压下降、脉缓、昏迷、心脏骤停等,发生上述情况手术室护士应及时准确迅速地协助麻醉医生采取果断措施,给予及时处理。
麻醉后的配合
手术完毕麻醉师拔管时,手术室护士要协助麻醉师将病人口腔分泌物擦净,待病人清醒,呼吸、循环稳定后,将病人移到推车上,与麻醉师一同护送患者回病房,并与病房护士详细交代所施手术麻醉方法、术中用药、术中麻醉过程中患者的情况及麻醉后的注意事项。并且做好术后访视工作。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手术室将整体化、人性化的观念融入了护理工作,开展术前宣教,术前术后的护理访视和心理疏导工作。
术前宣教:手术室护士术前一定要了解病人的病情、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术前准备和有无麻醉禁忌证,术前病人禁食水4~8小时,以免发生呕吐、窒息,详细向家属说明禁食水的重要性,以确保手术安全。
心理护理: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手术室近年来开展了系统化整体护理,使手术室护理范围在不断扩展完善。术前一日手术室护士到病房访视患儿及家长全面了解患儿情况。由于儿童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尤其在心理方面表现出异常紧张和恐惧。此时应耐心向病人介绍有关麻醉知识及如何做好配合工作,并安慰鼓励患者,取得病人的信任和合作,使之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麻醉。
环境的准备:手术室内清洁无菌。术前手术室护士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保持室内温度在24~28℃,湿度在50%左右。温度过低时患儿易着凉感冒;温度过高或湿度过低时因为患者术前注射阿托品更加重了口鼻及呼吸道黏膜干燥程度,使患者感到不适。因此保持最佳温度和湿度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是护理人员在麻醉前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麻醉前用药的护理:麻醉前常给患者注射镇静止痛药及颠茄类药物,以达到镇静、止痛、降低基础代谢率、减少麻醉药用量等作用。因此麻醉前用药后应密切观察BP、P、R的变化以及有无过敏现象,如有意外情况及时通知麻醉医师并配合处理。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病人进入手术室后给予麻醉药前应认真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麻醉前用药情况、各种皮试结果和各种辅助检查情况,是否禁食水,发现问题及时通知麻醉师。
选择合适的体位:手术前麻醉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而正确的麻醉体位是促使麻醉顺利进行并获得麻醉成功的重要护理措施,手术室护士应协助麻醉医师根据不同的麻醉要求使患者采取正确的麻醉体位。同时不使肢体神经受压,不影响呼吸、循环功能。搬动肢体时动作要轻巧,防止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麻醉中的配合
建立静脉通道:建立和保持静脉通道的畅通是麻醉用药、输液、输血的根本保障。一般手术需建立1~2条静脉通道。输液时一般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应固定好,防止针头滑脱。静脉输液速度根据病情而随时调节,必要时可加大输血输液。小儿患者应适当控制输液速度。此外输液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及时更换液体。发现患者有畏寒、发热、面色苍白等输液反应征象时,应减慢输液速度,必要时停止输液并根据医嘱给药,待症状缓解后再重新建立静脉通道。输血前应与麻醉师共同核对无误后输血,并严密观察患儿的输血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配合麻醉师酌情处理。
对病情的观察:麻醉药物对人体中枢神经、循环和呼吸系统都有所干扰,因此手术室护士应密切配合麻醉师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的变化。①对呼吸道观察: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是保证患者术中安全的关键。麻醉过程中患者呼吸最容易受到干扰而使呼吸频率、节律发生变化。如吗啡等镇痛药物所致呼吸中枢抑制而出现呼吸过慢,CO2蓄积所致的呼吸增快,注射氯胺酮所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甚至呼吸道梗阻。因此要求护理人员根据麻醉用药情况严密观察呼吸的深浅、快慢,及时配合麻醉医师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畅通,发现异常及时处理。②对循环系统的观察:脉搏是病情变化的重要信息。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变化,并注意观察患儿的口唇、甲床及四肢的颜色,如发现患者脉搏异常及时提醒麻醉医师,必要时做心电监护。此外对于末梢循环、尿量、心电图的观察,维持正常的循环系统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③对血压的观察:维持血压的恒定是麻醉成功的关键。血压下降是麻醉中最常见的情况。如硬膜外麻醉的病人、术中失血过多的病人、麻醉过深、过度通气等原因均可引起血压下降。而麻醉过浅、镇痛不全、CO2蓄积、缺氧、颅内压升高、升压药物应用不当等原因均能引起血压升高。血压大幅度变化时可以反射性影响呼吸:血压升高,呼吸减弱减慢;血压降低,呼吸加深加快。因此术中应经常观察血压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根据情况做好处理。④对体温的观察:人的体温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会出现生理变化。饥饿禁食时体温会下降,进食后体温可升高。情绪激动、情绪紧张可使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释放增多,加快代谢速度,增加产热量,从而使体温升高。此外,药物、环境温度的变化都会对体温有影响,在测量体温时都应加以考虑。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齐全,调节体温的能力差,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变化,因此需要特别照顾。如衣服必须适当,避免暴露于过冷或过热的环境。患儿体温较低时应迅速将环境温度提高,室内避免有对流的冷空气,给予热水袋热敷或电热毯加温,注意加温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血管扩张,加温时应注意防止烫伤。加温过程中必须密切注意患者的体温变化和其他病情的变化,体温过高时应遵医嘱给药,防止高热影响手术。
麻醉意外的抢救配合:术中麻醉意外及并发症时有发生,如呕吐、反流、误吸、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急性肺水肿、气胸、心率失常,甚至呼吸、心跳骤停等,万一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配合麻醉医师做好抢救工作。
出现麻醉药物毒性反应的处理:在麻醉过程中时常发生麻醉药物反应出现兴奋症状,如血压升高、脉速、肌肉震颤、全身抽搐等。或出现抑制症状如呼吸抑制、血压下降、脉缓、昏迷、心脏骤停等,发生上述情况手术室护士应及时准确迅速地协助麻醉医生采取果断措施,给予及时处理。
麻醉后的配合
手术完毕麻醉师拔管时,手术室护士要协助麻醉师将病人口腔分泌物擦净,待病人清醒,呼吸、循环稳定后,将病人移到推车上,与麻醉师一同护送患者回病房,并与病房护士详细交代所施手术麻醉方法、术中用药、术中麻醉过程中患者的情况及麻醉后的注意事项。并且做好术后访视工作。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手术室将整体化、人性化的观念融入了护理工作,开展术前宣教,术前术后的护理访视和心理疏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