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不止 墨色生灵境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y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纸清鸢,提笔落墨,书一世真情。一刹流年,花甲前后览厚积薄发。不忘初心,笔耕不止,观其挥毫情真,落字成暖。
  走近胡真来先生的花鸟画,犹如置身于一片野芳幽谷之中,那熟悉的一花一鸟不经意间就栖息到了满布尘埃的心灵上,使得人心豁然开朗,纯净无比。在胡真来先生的花鸟作品中,我们窥见的不仅仅只是现实生活的一角,也不只是当时内心的写照,更多的是他把对万物和生活哲学的领悟融汇其中,让人生禅意自然的流露。正是这样,无私的季节并未忘记这位才思敏捷的画家,那千树万树的桃花、梨花、夏日的荷花、秋天的银杏,总是和他相伴,八哥、白鹭用它們善变的羽毛,为他的画面渲染着多彩的华章。
  如今,作为一名艺术家,胡真来同时也是一位美术教育家,二十多年的绘画教学让其桃李满天下,如今他昔日的学生有的也成为了老师。他说:“中国画的发展离不开薪火相传,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继续攀登。”
  出生于解放后的胡真来也是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念书学画,小小的胡真来对美术仿佛有天生悟性,当时国人生活普遍艰难,胡家根本买不起画谱,胡真来就对着搪瓷脸盆和茶缸上的图案临摹,每日乐此不疲。
  “家父尊崇異子而教,书画同源的古理,于是将我领到蜀中著名书法家王砥如先生处,拜王老为师学习书法。”胡真来说。七八岁的时候,胡真来开始正式握管习画。
  1972年,在那个动荡的岁月里,胡真来初中毕业就不得不步入社会,拥有一技之长的他进入成都诗婢家,成为一名在绢扇上作画的画工。“那时我每天骑着自行车去厂里,然后驮回一纸箱空白扇子回家干活,画一把挣三分钱,每天能画100把。”回忆起青葱往事,胡真来的脸上泛出笑容。
  胡真来在诗婢家一干就是20年,这期间各朝各代的著名山水、人物、花鸟画他几乎都临摹过,范宽的《溪山行履图》、韩干的《牧马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宋徽宗的《红蓼白鹅图》等经典名画在他笔下几乎可乱真。
  在诗婢家上班的时候,胡真来还相继跟随岑学恭、赵蕴玉、吴一峰、李道熙等国画大家学画,他说:“当时这些老前辈都是四川文史馆的馆员,一有活动老师就领着我们观摹习画,慢慢引领我上手并时时点拨,通过现场教学让我领悟国画真谛。”
  在诸位名师的指点下,胡真来的画技突飞猛进。上世纪90年代初,他创作的国画还曾被台湾地区的画商大量收购,1992年,胡真来和另一位年青画家姚叶红联袂在四川美术馆举行双人展,当时这个展览在本土艺坛引起不小反响,胡真来也正式步入职业艺术家之列。
  成名之后,胡真来在艺术创作的同时,还经常在成都各大中小学给广大青少年进行国画教学,他感慨地说:“四川艺术圈的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传、帮、带,当年那些老先生们毫无保留的教我,如今我也有责任把水墨之道传给下一代,这样我们的国粹才能薪火相传。”
其他文献
引言:2016年12月27日,“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在成都拉开大幕,为成都及旅游的人们送上一份辛酉年春节艺术盛宴。当我们走进展览大厅,端详着一件件精美文物,聆听一行行动人解说时,脑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现出20世纪90年代参观敦煌博物馆时情景。目睹一代巨匠张大千用3年时间绘制的敦煌壁画,荡人心脾的艺术馨香扑面而来。回川后,我们从四川省博物馆馆藏200多幅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
中国书法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中国的文化精神,这是源于儒家祖师孔子学说的“学以致用”理论,所以书写表达的是汉字的意义,而所说的书写美,诸如墨色枯湿、线条流畅旷达、笔墨一波三折、字形端庄典雅等等审美标准无不与中国的文化精神有关联,随着书法历史的进程,中国的文化精神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了书法的文化精神。  书法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书法不可背离文化精神。  然而,当今书法却轻道而重术,将书法技法放在首位,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青春是一本仓促的书,但书中的文字印在泛黄的时间里,因为某种信仰,某种守望,永不褪色,永不剥落……  对于20岁的《现代艺术》来说,也是如此。伴着千禧年的曙光,《现代艺术》在2000年的时候创刊了。岁月不居,时光荏苒,20年弹指一挥间。作为四川省文艺舆论的宣传主阵地,在省委宣传部的指
临摹是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必要阶段,通过临摹把前人的经验学到手。近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先生说:“临摹并非创作,但亦为创作之必经之路。我在学画时,先摹元画。以其用笔、用墨佳;次皋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易入邪道;再摹唐画,使学能追古;最后临草宋画,以其法备变化多。所以注意者,临摹之后,不能如蚕之吐丝成茧,束缚自身。”可见临摹在研习山水画过程中的重要性。但不能作茧自缚,死搬硬套。  王旭自幼生活在重庆,巴山蜀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四川省曲艺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巴中市作家协会主席,民进巴中市委副主委。先后创作了200多个文艺作品,获国家级、省级大奖30多个,受到省政府、省政协表彰表扬。  推荐理由  2016年9月,创作的大型曲艺情景剧《望红台》在巴中首演;2017年9月,《望红台》选段《要得歌》进京参加“说
童年是丰富多彩的,童年的回忆更像是生命中璀璨的珍珠,散发着光芒,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其中有一件趣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我記得自己小时候特别不喜欢上幼儿园。每天早上,我们家都会上演“拔河”大赛。我撅着屁股,哭着闹着说:“我不要去,我不要去上幼儿园!”妈妈好言相劝总是徒劳无功,就使劲拉着我的手。我只好用另一只手抱着桌子腿,抗争到底……  有一天,妈妈不再催我上学,拿来一本日历笑眯眯地对我说:“在
主管、主办单位:自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刘建勇  LIUJIANYONG  《蜀南文学》主编。1967年3月生,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自贡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2 001年被命名为“自贡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专著2部。多项成果荣获自贡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寄语  《蜀南文学》主编。1967年3月生,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自贡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袁泽兵   1968生于四川成都。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家,成都工笔画会理事,成都诗婢家画院画家,四川巴蜀书画院画家。   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展览并获奖,作品入编《中国国画百人佳作集》》《四川省诗书画院十周年纪念》《跨世纪著名中国画家作品集》等专著,出版有《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系列.袁泽兵专辑》《青山意不尽.袁泽兵山水画集》《湖光山色.山水绘画教程》《山水小品画法》等专辑。   “
程明刚  祖籍乐山井研。四川当代书法篆刻研究院篆刻家,四川现代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成都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文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成都大学书法教育基地客座教授,成都文殊院空林书画院篆刻家,《西部陶艺》杂志编委,宝墩印社理事,开明印社、西蜀印社会员,現师从于西泠印社理事、四川省书法家协会顾问郭强先生。  篆刻作品曾被《中国篆刻杂志》《书法报》和北京理工大学中国陶瓷印艺术研究中心专题报道
主管单位:四川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四川文学杂志社  罗伟章  LUO WEIZHANG  《四川文学》执行主编。著有长篇小说《饥饿百年》《大河之舞》《太阳底下》《声音史》《谁在敲门》等,中短篇小说集《我们的成长》《奸细》《寂静史》《罗伟章中短篇小说》(5卷),散文随笔集《把时光揭开》《路边书》,长篇非虚构《凉山叙事》。部分作品被译为英、韩、蒙等文字。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