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那片摇曳的风情

来源 :时代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chao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黄河口的庄稼里,论最好吃的当然是小麦,论最好看的就应该是高粱了。高粱天生一副模特的身材,高挑的个子,纤美的腰身,粉红的面容,像风情万种的明星,摇曳在大地上,媚影婆娑,艳压群穑。
  探马桥村的村西头,草桥沟的沟东堐,满坡的庄稼都是我们村的。这么多年了,我痴情的目光总是喜欢穿过那斑驳的高粱叶,望着那一片永远的高粱红。
  二
  自古以来,高粱就是酿酒、造醋、加工高粱饴糖的重要原料。不论是杜康、茅台、五粮液,还是兰陵、西凤、杏花村,所有名酒的首選原料无一不是高粱。但在粮食缺乏的年代,高粱首先是人们的口粮。歉年一到,其他庄稼那可怜的产量根本不足以果腹,高产的高粱就派上了用场。高中毕业以前,高粱是我吃得最多的一种粮食。那时的高粱,是北方百姓的救命之物。
  或许,植物学教科书里的高粱更让人长见识——高粱又名蜀黍、秫秫、芦粟、茭子、木稷、荻粱等,有“五谷之精、百谷之长”的美誉,味甘性温,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高3—5米,横径2—5厘米,叶鞘上有些白粉。大人们说,这种白粉能止血,小时候偷吃甜棒,被席篾划破手时,经常撸下一些抹在手上,还真管用。中国栽培高粱的历史至少已五千年。《本草纲目》载:“蜀黍北地种之,以备粮缺,余及牛马,盖栽培已有四千九百年。”高粱很早就在《诗经》里出现:“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看,那时候的鸟啄起高粱来就很是让人头疼了。
  晋朝张华的《博物志》里有关于高粱的较早记载:“地三年种蜀黍,其后七年多蛇。”高粱是否与蛇有着这种神秘的联系,我不知道,但那年黄河发大水,我倒是真的见识了高粱地里那么多的蛇。高粱抗旱耐涝,生长泼辣,产量又高,即使被水淹了,仍然会有不小的收获。1975年,黄河大堤开了口子,幸好还有第二道坝子,把水挡在了东北方向。村里男女老幼都上了大坝防汛。女人和孩子们站在坝上,望着坝外水天相接,个子矮的豆子淹在水面以下,已绝了产。男人们蹚着齐腰深的水,抢收高粱。河水已淹到了高粱的脖子,只露出上半截的穗头。社员们推着簸箩,去揻高粱。许多高粱穗上都盘着躲水的长虫(蛇),吓得女人们大呼小叫,好在黄河口的菜蛇没毒。
  过了些日子,水退去了,在东北洼的最北头,高岗上的几株高粱凄冷地站在那里。经历了一场劫难,它们还惊魂未定。在高粱们弯腰喝水的地方,一群鱼在野水里游来游去。妹妹担心地问,等水耗干了,这些鱼咋办呢?
  三
  在我的家乡,高粱的吃法五花八门。最简便的吃法是把高粱米焖成干饭,醇香爽口,保持了高粱特有的清香。惯常的吃法是把高粱面蒸成窝头或饼子,结实耐嚼,特别当饱。村里谁家盖屋了,乡亲们都会无偿地去帮忙,主家管顿饭就成。早饭就是窝头就虾酱。中午晚上炒萝卜条或者炖白菜,一人一海碗,两个橛子窝头,吃得热火朝天。打夯、砌砖、和泥、发坯,这些活我都干过。崭新的房台上,土坯辚辚,夯歌阵阵,热闹得就像是在村子里演大戏。高粱还有一种吃法,烙包皮子饼。母亲经常用少得可怜的白面把高粱面包起来,擀成薄饼,放到锅里用细火一烙,饼两边的白面就会慢慢鼓起来,一鼓两盖,一张“包皮子饼”就出锅了。一饼切四角,抹上自制的面酱,卷根大葱,大口一咬,爽快筋道。当然,从小我喝得最多的还是母亲熬得高粱黏粥。母亲说我从能端动碗开始,就喜欢端个碗在屋角,挺着草包肚子,向着来来往往的人吆喝:“豆豆黏黏喝喝,豆豆黏黏喝喝……”
  四
  八爷爷说,高粱的品种很多,依形状就分成大撒把、狮子头、黑壳子、高尖等。七三年曾大面积推广杂交高粱,秸秆矮,抗倒伏,能密植,产量高。社员们拿着个电影上大恶霸胡汉三游街时戴的那种纸帽子,用小棍敲打着高粱穗,进行杂交授粉。“高粱豆,吃不够。”这指的肯定是高尖高粱,矮尖的杂交高粱吃吃就够了,因为这种杂交的红高粱吃了难消化,就像小懒倌说的,嚼到嘴里没劲,吃到肚里胀胃,拉起屎来受罪。生活好点的人家,能掺上点豆面棒子面,还能稍微暄和点,好消化。但我们家穷,没办法,只能用纯红高粱蒸窝头。小小的年纪,我解不下手来,两手拄地,屁股翘得高高的,使上满劲拉不出来,憋得嗷嗷地哭。母亲用一根硬草棍,一边一点点往外抠,一边轻轻安慰我。唉,那种便秘的痛苦,一辈子也忘不了。
  高粱里面还有一种黏高粱,一般是蒸年糕用的,黏性和黍子一样,能够很好地把枣包住。乡亲们有句俗话来形容贪心而量小的人:“一口咬不着枣就恼,还把糕扔到地上。”即使在大量种高粱的年代,黏高粱也只是配角。现在更是少见了。去年秋后回老家,在崎岖的小路旁,几株黏高粱的剪影占据着十月的天空,寂寥地美向秋的深处。
  在黄河口,没有一种庄稼像高粱这样浑身是宝。高粱,老百姓真正的铁杆庄稼!高粱脱粒以后的高粱穗子,在我的老家叫秫秫穰,高粱的颖壳,前桥人叫“壳索子”。把秫秫穰上的壳索子用镰刀刮去之后,就叫笤帚苗。笤帚苗可以纺成长把的笤帚,用来扫地,也可以纺成短把的炊帚,用来刷锅洗碗,轻巧耐用,经济环保。现在三姑有时还给我捎来炊帚或盖天。“盖天”是用梃杆做的,也就是锅盖。大概因为它盖的是饭食,而民以食为天,因此叫它“盖天”吧。小盖天通常用来放饺子、手擀面。纺笤帚、钉盖天这些营生我都会,这些密密麻麻的针脚,连缀着一串扯不断的乡愁。
  壳索子能装枕头,睡上去绵软舒适,梦中翻身时,能听到故乡高粱沙沙的声响。
  秫秸在农家的用途有点令人眼花缭乱。可以打成簿,盖在屋顶上,冬暖夏凉;八爷爷还像变戏法一样,制成粮栈、箅子、篮子,穿成碗床放置碗筷,破成蔑子编成席子;还能扎成薄杖子(篱笆),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八爷爷给我编的蝈蝈笼,又漂亮又结实,一个夏天用不坏。
  第一场雪之后,大地一片苍茫。麻雀们围着秫秸堆蹦来跳去,刨寻着草籽和高粱粒。冬天的秫秸堆是孩子们的乐园,我们在这里练倒立、捉迷藏,在高粱垛里钻进钻出,把童年的欢乐留在那些大垛深处。夜晚,没睡的星星还能看到有年轻人悄悄来到村外,钻进秫秸堆里,找寻阳光的味道。   啊,故乡激情、神秘的秫秸垛呀!
  五
  “杨叶拍咣咣,满地里耩高粱。”八爷爷说,耩高粱的节气在清明前后,农谚说:“清明高粱谷雨花,小满棉花不回家。”墒情好时,高粱在地里打个滚,四五天就可出苗。风调雨顺时,高粱长得很快,“麦子掉了头,高粱漫过牛。”麦收时节,高粱已经齐腰深了。
  我六七岁时,看坡的八爷爷经常带我和妹妹去河子西的高粱地里玩儿。我们还是喜欢杂交高粱,因为它棵子发甜,我惦记着这些“甜棒”,趁大人不注意,总爱折几棵。让八爷爷逮着了,免不了要一顿训,看着丢在一旁的高粱穗,他嘴里发出连连的啧啧声:“唉,糟蹋粮食呀!”但八爷爷往往又体谅孩子们贪吃顽皮的天性,也为防止我们再“滥折无辜”,开始教我们选甜棒:“要挑细点的,秫秸的颜色要往深里绿,折的时候从根骨节上一用劲,发出一声脆响的,保管甜。”并亲自折几棵秀不出穗的高粱让我们解解馋。
  其实,在高粱地里,吸引我们目光的不光是甜棒,还有乌米(乡亲们叫姑米),乌米是高粱品种变异结出的一种孢状物,外观饱满诱人,白皮黑瓤,微甜发面,有股特别的清气,我和妹妹经常吃得嘴上灰黑一片,像是画上了一圈黑胡子。乌米还是种药材,能够调经止血。生产队一般是不允许小孩子打乌米的,因为乌米的诱惑藏在刚刚打包的穗头上,小孩子认不准,往往糟蹋了庄稼。
  八爷爷有点絮叨,有时我也搞不清,他嘟嘟囔囔是在对我们说还是在自言自语。他说,吃红高粱的人命苦,老百姓就是吃红高粱的;又说,高粱地是打鬼子的好场子,然后就唱起《九一八小调》来:“高粱叶子青又青,九一八来了日本兵。”
  跟着八爷爷总有吃也吃不完的野物:烤蚂蚱、烧地瓜、燎青豆,藏在草丛里黄灿灿、香喷喷的小野瓜,高粱包里藏着的一嘟嘟的乌米,直吃得我小肚子圆圆的。妹妹在高粱地里唱着:“高粱叶,哗啦啦,不是你,就是他”,或者唱:“高粱叶,吹哈哈(唢呐),俺娘不给俺说婆家”。
  这片高粱地很大,我们半天走不出去。清晨,太阳从东边的高粱地里升起;傍晚,太阳又从西边的高粱地里落下,霞光中的高粱红遍大地、红向天边。露珠在高粱叶上悄悄溜下来,啪嗒一下子滴到下面的高粱叶上,攒攒劲再往下溜,它一心想扑进大地的怀抱。葫芦花开,蝈蝈欢唱,蜘蛛在高粱地里忙上忙下。高粱还没秀穗前,一大群麻雀就闹哄哄地飞过来飞过去,它们比谁都盼着高粱快快成熟。
  六
  作为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粗糙的高粱曾温暖过我咕咕作响的胃。我上中学时,土地包产到户了,我和妹妹都到了扛起锄头锄地的年龄。好吃的小麦和挣钱的棉花挤占了高粱的生存空间,高粱逐渐从人们的眼前萎缩。但我们家仍然在四场种了五亩高粱。二十来天后,要锄头遍高粱了。妹妹愁着不会剜高粱苗,我说,别愁,抽个星期天,我叫上几个同学帮忙,一天就锄完。头一个星期从家返校时,我就在自行车后座上绑上了四張锄。到了下一个周末,我早早起床,叫上李民、秀顺、增华、其文,从利津二中出发,一直往北,到了罗镇再往东,骑行五六十里到了四场地和妹妹汇合时,太阳刚刚升起一竿子高。
  锄地的活里面,最有技术含量的就是“剜高粱苗”。有三道工序。一要锄净垄背上的草。二要给高粱定墩。为一株高粱定墩,必须三锄挖出一个窝,让高粱苗蹲在窝中间,以备在干旱的春天,即使只下一点雨也能让高粱活下去。高粱耐旱,根扎得深,哪怕你剜苗子时不小心锄断了几条根,只要有一条根须与土相连,它就死不了。三要间苗。高粱不能密植,不然容易倒伏。俗话说:“谷要稀,麦要稠,高粱地里卧住牛。”间苗的要诀是“老鸹大续窝,一步留三棵”,也就是在一步之内只留下三棵高粱苗,其他的要锄掉。这三道工序使高粱的待遇在庄稼里与众不同。
  中午吃饭时,妹妹拿来从家里带来的糖火烧和咸菜,这是当时我们家里能拿得出的最好的饭了。一只塑料水壶传来传去,每个人都灌上一肚子凉开水,坐在高粱地边休息。秀顺拿出了他的口琴,一曲《校园的早晨》,贴着高粱苗漫开去,感动得高粱嫩叶乱颤……
  第二遍高粱是妹妹自己锄完的。高粱是诗意的,但锄高粱却没有多少诗意,劳累,闷热,出汗后高粱粉黏在身上,痒痛难耐,这种辛苦妹妹比我经受的多多了。
  春天和高粱一块播种的庄稼,已经没有比高粱更高的了。高粱秀穗的时候到了。秀穗就是一个新生命的分娩,只不过她的头是朝上分娩的,最先承泽阳光的是她红润的头顶。高粱抽穗的过程很慢,你想在一个光明日看完一株高粱的抽穗,肯定会让你失望。最好是像我这样,在高粱打包时,就在她身旁搭一个看坡的窝棚,近距离凝视她抽穗的美。
  其实,到一个自己心爱的人身旁安营扎寨,本来就是一件再幸福不过的事,何况还有遍野的纺织娘在没日没夜地为我歌唱。
  纺织娘在高粱地里有,高粱地外也有,直到我把一坨儿绯红看得飞上高粱的脸,她们还在起劲地唱。
  要说跳舞给黄河口看,玉米不行,要看高粱。高粱是天生的舞者。它俩相比,高粱柔软,玉米挺拔;高粱叶子窄长,玉米叶子宽短。高粱喜欢风抚弄它亮亮的叶子,如果有风吹来,玉米顶多晃晃叶子,高粱则激动得身子起起落落,并发出沙沙的私语。
  刚秀完穗的高粱,风仪乍露,情窦初开。一束束穗子就是被高粱秆挑在空中的一首首诗。
  妹妹这时又来锄第三遍高粱了。她的心也随着高粱起起落落。高粱花子纷纷落了妹妹一头,锄高粱的妹妹个子也长起来了。高粱红,高粱地里妹妹的脸也红。妹妹一钻进高粱地,我就分不清哪一株是高粱,哪一株是妹妹了。
  七
  三遍地锄完,就该挂锄了。
  高粱根粗穗大,都长成了一棵树,竟然还没有罗圈腿儿。
  这一段日子,除了轰也轰不走的鸟儿们,高粱不喜欢任何人打扰。她要晒米了。
  高粱在阳光下一天天地上色,它刻意吸收的太阳的能量,这些能量最终都要被吸收到探马桥村的一个穷小子身上。
  立秋之后,高粱脚底下的蔓蔓草会爬一地,我和妹妹将一片片的蔓蔓草割下来,晒个六七成,装了满满一车,拉回家青贮起来,会是冬天牲口的最爱。当我把车踩好,爬上车顶,望见晚霞中的红蜻蜓正在高粱穗的上空飞翔,极目天边,一切都深深地浸在高粱无边的红色中。我想,找一张巨大的毯子,放到成片的高粱的上面,让高粱托住我和我青涩的理想,在上面打几个滚,该有多么恣儿。   妹妹说,等高粱熟了,剪高粱时,只能你自己来了,我报了个班,要去学裁缝了。我知道,我只能自己去了,因为娘真给妹妹找了一个婆家。妹妹说,哥,俺不愿意。没等我说啥,一阵风来,高粱叶子哗啦啦地响。
  在所有的庄稼里,高粱距离太阳最近。我喜欢藏在庄稼地里的感觉。那和藏在人堆里的感觉完全不一样。高粱地里隐藏着太多危险的快乐,一如莫言的那片红高粱。茂密幽深的高粱地,倩影横斜,暗香浮动,最适合演绎古朴的爱情,但老谋子的电影《红高粱》搞得有点过于夸张,偷情野合、耳热心跳也就罢了,还非要踩倒那么大一片高粱。一个美好故事的发生,只需要一片高粱地就行了,根本不需要糟蹋那么多的高粱。
  收获的季节来临了,太阳思恋的芒从云层里穿过来,紧紧握住每一株高粱穗子,高粱站立的美丽即将终结。
  已是深秋了,我要去看看聆听过秀顺口琴独奏的那些高粱长成什么样了。早晨,我早早赶着驴车往四场洼地走。旷野上,只有一辆驴车嘚嘚前行。秋天的兔子吃得肥滚滚的,在收割后的豆子地里撒欢。云雀的叫声不时从天空掠过。远处,看坡的人在几棵柳树上搭出一个凉棚,凉棚边上,是两只老鸹窝。在皎洁的月夜,躺在这树上的凉棚中,与老鸹做伴,闻着遍野成熟的庄稼气息,睡上一觉该是多么惬意!
  四场就要到了。高粱傲然地站在田野上,它的清高,来源于它对自己身高的底气——作为一种庄稼,长个一年半载的,怎么可以苫不住人呢?洼地里这片高粱,可是从远在四五十里之外的前桥村运来的种子。或许,我就是那只飞翔的鸟儿,这卓然站立的一片,就是亲人留给我的一个落脚的驿站。见我来了,高粱在深秋的风中扭来扭去,身材的弧度使人迷醉。我知道,在黄河故道的洼地上,它已等我多时了。
  我把驢拴在地排车架杆上,让它自己啃草,驴吃起蔓蔓草来,头也不抬。我开始用右手把高粱拿一种叫揻子的刀子快速扦下来,高粱穗一倒一颠,一穗咬着一穗,从左手到胳膊肘摆成一层,放到一根削好的秫秸上,这样摆上五六层之后,用秫秸拦腰一捆,一个高粱头就捆好了。等把一地的高粱穗扦完,天色已晚。我把高粱头扛到地排车附近,顺手赏给驴几颗高粱穗,然后套车、装车,装得尖山冒柳,又割了几抱豆子扔在车顶,赶着驴车,走向夕阳下的村庄,鞭梢在空中荡来荡去。夜渐渐深了,我穿得有点单,干脆趴在高粱垛上,热烘烘的高粱穗子暖和着我的身子。我很少吆喝驴,老驴识途,这条路它已跑了不知多少趟。满天的繁星照着一车高粱朝着我家的场院渐行渐近……
  高粱秸一直站着,在田野里站麻了腿。因为最重要的高粱粒子已入了囤。等所有的庄稼都收完,只有几朵瘪肚子棉花桃挂在秆上,人们这时才想起该清高粱秸了。清高粱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用镰没根削,把茬子头留在地里过冬;一种是将高粱秸用镐子连根挝起。我家四场地里的高粱秸一直站到秋后,还是我用了一个星期天去挝完的。我拢过一片高粱秸,把镐头抡向天空,“啪啪啪”,一天工夫,高粱秸都被平放在了地上晒太阳。从那以后,我们村再也找不到成片的高粱了。
  火红的高粱地不见了,哗啦啦的高粱叶声听不到了,即使有,也是在田地的边边梢梢,点种几棵,根本成不了气候。现在的孩子,已经很少有人见过高粱的样子,大地上摇曳的风情不见了。
  谁能告诉我,我的高粱哪儿去了?
  八
  我想我的高粱了,我要回家。我怀揣着高粱的名字回家。可大地上已找不到成片的高粱。我家的老屋已经坍塌,父母早已回归土地,妹妹已经出嫁。坚守的只有院子里瘦骨嶙峋的两棵枣树。
  怀念故乡的高粱地,高粱地里,微风漫熏,阳光横陈。思恋大地上那片高挑的美丽——静美而热烈,朴素又野艳,与天空最切近,和大地同辽远。
  高粱,是故乡的红裙,秋风一来,艳丽一片,裙裾飞扬。
  高粱,是田畴中的诗人,总把不老的乡愁在秋风里点燃。
其他文献
【摘 要】 英语歌谣具有丰富的涵义、明快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歌谣教学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是一种十分受益的学习辅助手段,在活跃课堂气氛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歌谣教学,让学生从歌谣中获得语言体验,由此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英语歌谣;课堂教学;运用  小学生活泼好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最早知道章丘白云湖,来自小时候读的那句“白云棹罢归来晚”。我的老家有山无湖,最大的水域只是山脚溪流汇合的塘坝,于是想象里那烟波浩渺的景象就无限奇美。   中秋时节,正是荷香籽实之时,走进白云湖,被她所吸引所震撼,流连忘返,那天确实是“归来晚”了。   湖边村名多以“码”来命名,烙印着湖区渔猎行船的痕迹,各村居围绕着“湖水”“湖产”“湖景”“湖文化”做足了文章,让整个小镇处处生辉,层层景深,引人
碚石,被星星圆满成枚枚鹅卵  于是嘉陵江笑语盈滩  水不枯  梦正酣  据说,嘉陵江的每一滴水  都是一颗星  亮晶晶,绿澄澄  渔歌欣幸  行者激情  柳絮和笛声  载满星斗  白水清澈兮  观照和痴迷嘉木之每一柔  星辉洒满  缙云山麓  地图上的月亮  昨晚,我在地图上邂逅了月亮  柔光皎皎,清幽芬芳  月亮说  她越过缙云山和珠穆朗玛峰  把峥嵘岁月蹚  跨过太平洋  风情万丈  桂树讲 
【摘 要】 生活化教学就是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在宽松、和谐的教学过程中获得知识。本文通过利用校园文化、运用校园广播以及结合学生实际三个角度展开,推动中职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中职英语;生活化教学;校园文化;校园广播;教学情境  在开展英语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运用各种教学设施来创设和谐的英语课程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爱英语、学英语,帮助
1  2012年8月4日,一个多雨突然晴热的夏日,我和妻随亲戚去游四川省泸州合江县尧灞古镇。尧灞古镇是合江最早的六大古寨和八大古镇之一,为北宋江阳到夜郎国的必经之道,北宋皇佑年间便是川黔要道上有名的驿站,素有“川黔走廊”之称。  在古镇入口处验过门票,穿过古镇的进士牌楼,再往前百步,这时,我突然抬头远望,令我又惊又喜的是,古街右侧一座临街建筑,竟悬“王朝闻故居”一匾!真沒有想到,在这里我竟能拜谒王
“国色天香”历来是牡丹的美称。古人曰:“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说牡丹“天香”、“第一香”,虽是出于人们的感情而夸张,但“香”是众花之美德,牡丹既为“国色”,其“香”的内涵就更加深远了。牡丹之谓“国色”,其根本在于它的形态美。“倾百花之光英”,“夺珠树之鲜辉”,它的气质更不同于凡卉。牡丹雍容华贵之态,俨然花君之相,赢得“百花之王、”“艳冠群芳”之美誉。牡丹称“国色天香”,既取决于它的天生
张:我说阮妈呀。  阮:五姑娘啥事啊?  张:这新冠疫情还在蔓延,可听说那个王公子……  阮:王俊卿?  张:听说他不好好宅在家里。  阮:经常偷着出去同学聚会。  张:不戴口罩不洗手。  阮:爱吃海鲜喝大酒!哎呀可急死我咧。  张:你怎么不管管他呢?  阮:我?我连自个儿都管不好。这不,今儿个又忘了洗手咧。哎,五姑娘,您把这疫情防控的常识先讲给我听,我听明白了我再教给大伙。你看中不中啊?  张:
九月初,一个星期天的傍晚,夏至像往常一样出现在唐道广场上。她习惯性地望了望前方一幢深蓝色楼体上的巨型温度计,上面显示的温度是16℃。“这么冷吗?”夏至心里问了一句。她不由得打了一激灵。其实她的身体一点也不冷。初秋的艳阳刚刚褪去,西晒留下的余温依旧暖人心脾。花坛边恰好有空余的位置,她便过去坐了下来。不远处,滑板大本营的少年们正在进行速滑大比拼,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冲过来,全都在障碍物的上方滑出了优美的弧
【摘 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培养幼儿对户外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户外活动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组织生动有趣的户外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笔者以中班幼儿户外建构游戏为例,在户外建构区内,通过幼儿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自主学习,弥补了集体户外中被动学习的缺憾。因此,户外建构材料的有效投放、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等关系到幼儿发展的方向,也是笔者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
肖复兴,作家,北京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著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随笔集、理论集一百余部。近著《肖复兴文集》十卷,《肖复兴散文精粹》六卷等。曾获全国及北京、上海文学奖,中国好书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多种。  是塔希提岛,帮助高更撕去了这一层所谓被文明裹挟的羞羞答答的面纱,帮助高更重新找回已经失去多年的活力。  我喜欢画家高更。  说起高更,塔希提岛是绕不过去的。可以说,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