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园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co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课程游戏化建设,旨在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游戏观和课程观,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针对幼儿独特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坚守游戏立场,挖掘游戏价值,凸显游戏精神,创新游戏形式,真正推进幼儿园的课程实施,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农村幼儿园在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充分认识课程游戏化建设对提升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和困惑,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所在农村幼儿园的实际,探寻出一些解决方案与操作策略。
  明晰理念,注重科学性
  实践中的问题:缺乏对课程游戏化的清晰认识和正确理解,大多数教师将“课程游戏化”狭义地理解为在课程组织与实施时增加游戏活动次数和游戏时间。
  幼儿园在开展课程游戏化建设之前,首先应厘清它的基本内涵,把握其精神特质。课程游戏化是指尊重幼儿学习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及儿童权利,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游戏的方式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促进儿童自然地、整体地、有差异地发展。
  不是幼儿园课程都要以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是强调游戏精神在课程中的体现。这种游戏精神主要体现出自由、自主、创造三个特征。自由,就是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然、宽松、为幼儿所喜欢和接纳的环境。这里的环境不仅指丰富多样的物质环境,也包括温馨、和谐的精神环境和安全舒适的心理环境。自主,就是充分给予孩子适当的空间和时间,鼓励他们充分自主地建构、表达、欣赏、观察、探索、创造,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创造,就是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差异,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和喜欢的方式去表征、解读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力求有独特的想法、看法和做法,呈现各美其美的生命样态。
  科学设计课程活动方案,注重发展性
  实践中的问题:教师对课程方案缺乏整体思考、统筹规划,不能凸显课程的整合性、趣味性、生活性和体验性,设计的方案流于形式,操作性、可行性不强。
  科学的课程方案是教师实施课程的依据,也是有效实施课程的前提和保障。教师应从幼儿园实际出发,本着促进儿童发展的宗旨,努力把握好三个凸显。
  1.凸显生活性,让孩子喜欢课程。经验是课程的核心,课程只有紧密联系生活,才能有效调动幼儿参与的兴趣,唤起幼儿的经验。要注重活动内容生活化,可根据当地风俗习惯开展富有文化特色的活动让孩子体验;注重活动材料、场景的生活化,充分发挥农村自然材料丰富的特点,创设生活化的场景,如茅草屋、竹凉棚等,让孩子感受、体验农家生活。
  2.凸显情境性,让孩子探究课程。通过活动情境促进目标达成,将目标暗含于幼儿的学习活动之中,既减轻学习压力,又增强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可以把孩子引向深度探究。研究发现,探究活动是否深入有效,一方面源于材料提供,另一方面源于情境创设。
  3.凸显体验性,让孩子经历课程。虞永平教授说过,幼儿园的课程是老师和孩子从一个故事到另一个故事间美妙旅行的过程。这个过程实质上也是孩子亲身经历和体验快乐、收获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孩子走近自然,与动植物亲密互动。如,和孩子一起经历播种、浇水、施肥、收割等种植活动;在饲养动物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生活特性等。
  全面拓展课程实施的空间,注重开放性
  实践中的问题:常常忽视园所内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忽视空间的设置与安排,致使课程资源相对缺乏,活动空间封闭狭隘,影响课程的丰富和实施成效。
  教师要积极为孩子营造一个自由自主的活动空间,要善于挖掘并整合多方资源,让有限的空间和资源引发幼儿探索兴趣,与环境相互作用。
  1.巧妙设置空间,让空间更开阔。农村幼儿园环境自然,空间充裕,教师应充分发挥空间上的优势,合理规划,巧妙利用,凸显空间设置的探索性、创造性、体验性、情趣性,真正发挥环境的功能和价值。如班级空间要充分利用区、角,桌面、地面、柜面及午睡室等活动空间;园内空间要充分利用各类专用活动室、走廊、楼道、窗台,以及户外种植地、花园、竹林、山坡等开放性活动空间;园外空间要充分利用周围社区、菜场、公园、田野、农庄等活动场所,为幼儿参观、实践体验等活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条件。
  2.开发多方资源,让资源更丰富。农村幼儿园可以利用当地自然物、农作物等自然资源开展创意制作、环境美化,以及区域材料、体育器具制作等,既生态环保又价廉物美。可以将周边社区资源中的环境资源、公共设施资源作为幼儿参观、学习、欣赏、体验的活动场所。此外,还可引进优质的人力资源进行教学辅助,充分发挥家庭、社区、社会志愿者的教育力量。
  统筹规划游戏区域的设置,注重合理性
  实践中的问题:班级活动区大多数量不足、种类单一,不能满足每一个幼儿的需求。而且,区域中的材料大多以高结构材料为主,操作性、探究性不强,不能有效地引发幼儿操作、探究的兴趣与欲望。
  幼儿园游戏化活动区域的设置与建构主要由幼儿独特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所决定,旨在通过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
  1.区域设置要立足儿童发展。区域的设置与规划要从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出发,立足于儿童的发展,具有平衡性、适宜性、合理性、自主性,实现班级空间的最大化利用、动静区域的分隔与组合、幼儿同伴交往与个别私密活动的需求等。因此,应注意,区域设置与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相结合、与幼儿年龄特点相结合、与儿童兴趣与潜能发展相结合、与主题活动的开展相结合等。区域创设后,教师要积极关注幼儿活动情况,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做动态、适时调整。
  2.材料投放要立足活动需要。材料是幼儿活动的物质保障,在投放材料时应关注活动的特点与需要,既不能过于复杂花哨,也不要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努力把握兴趣性、生活化、层次性、开放性、探究性原则等,让材料真正发挥作用。此外,尽可能多提供一些低结构、半成品的材料,因为这些材料富于变化,便于重组,材料本身没有明确的目标和玩法,幼儿具有较大的自主探索和创造空间,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提高课程组织实施能力,注重指导性
  实践中的问题:农村幼儿园的教师专业发展相对偏弱,尤其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幼儿的观察、指导、评价等能力相对缺乏,常常指导过度或放手不管。
  教师是课程实施是否有效推进的关键。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学习、领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并将其积极运用于课程实践之中。做到观察分析在先,介入指导在后,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
  1.细致观察。观察前,要认真制订观察方案,确定观察内容、观察对象。观察时,要有针对性地就某个区域或某个幼儿、某个活动内容进行全面跟踪式观察,同时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行为进行记录。
  2.客观分析。依据《指南》针对观察记录进行客观分析。如,幼儿对哪种活动感兴趣?与材料互动、的频率如何?是否有深入的探究行为产生?是否有创造性的表达与表现?是否实现了预定的目标等等。
  3.适时介入。介入以尊重幼儿需要、意愿为前提,以帮助幼儿获得新经验、促进幼儿发展为目的。教师要把握好介入时机,当出现幼儿对当前材料不感兴趣、探究不够深入、无所事事、与同伴发生冲突等行为时,教师可以适当介入。
  4.科学评价。要引导幼儿开展自评与互评,鼓励幼儿与同伴分享交流游戏感受和体验。评价的内容可以围绕偶发事件、感兴趣的话题或遇到的困难等展开。教师可以有选择地采用录像、照片再现法、情境表演法、记录分析法、作品展示法等进行评价。
其他文献
[摘要]北洋时期大批美国银行进入中国,美国在华银行业迅速发展。其活动除了基本的存贷款和汇兑业务,还有发行纸币,扶植美国在华企业,参与中国的社会文化活动和进行非法投机业务等。美国在华银行具有特权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两面性,利用各种特权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其商业性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研究这一时期美国在华银行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对当前中国银行业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以校为本的评价倡导的是发展性评价,其特征是:评价主体的全元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评价内容多维性及发展的过程性,重视评价对象的发展基础性差异。评价的目的不是分类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