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先回到三年前,2010年4月5日,一段记录美军直升机射杀巴格达街头行人的录像一经公开,震惊世界。据《纽约时报》报道,2010年2月至11月间,维基解密公开了70多万份绝密文件。在视频公开一月后,泄密者在伊拉克被捕,他是驻伊美军的情报分析师布拉德利·曼宁。曼宁被控22项罪名,包括可判终生监禁的通敌罪。
曼宁泄密
25岁的曼宁看上去身材瘦小,文静寡言,可正是这样一个人被指控犯下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国家机密泄露案。2013年6月3日,曼宁在美国米德堡军事法庭出庭受审,而在法庭之外,由他引发的争议再次升温。支持者将他视为正义的化身,敢于揭露战争的罪恶;而反对者则称他是里通敌人,将战友的安全置于险境。那么,泄密者曼宁究竟是英雄还是叛徒?
曼宁受审的当日,米德堡军事法庭外聚集着数百名他的支持者。法庭内,曼宁正接受秘密庭审。在庭审前,曼宁已对检方提出的22项罪名中的10项认罪,他承认自己在巴格达任情报分析员期间把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报告以及美国国务院报告泄露给维基解密网站。但对于剩余12项罪名,曼宁拒绝认罪,包括最为严重的通敌罪。
事件源起3年前。早在2010年时,曼宁在网上与一位名叫阿德里里安·拉莫的人匿名聊天,拉莫曾是一名黑客,2004年因非法潜入《纽约时报》计算机网络而获刑。尽管并不相识,曼宁还是向拉莫说出了心底的秘密:“如果你史无前例地拥有进入机密网络的权力,8个多月中每周7天,每天14个小时有这样的机会,你会怎么办?”
几个小时后,曼宁等到了拉莫的回复:“我是一名记者,也是一名牧师。你可以把这次聊天当作一次忏悔,或者一次不会被公开的采访。”几句闲聊之后,曼宁开始谈论自己泄露机密信息的事情:“我用一张例如标注Lady Gaga的可以重写的音乐光盘,将光盘里的音乐抹掉,再将压缩分割文件刻入光盘,没人会发现。”
曼宁还说,自己与维基解密的阿桑奇取得了直接联系,这让拉莫倍感惊讶。拉莫后来回忆说:“对我来说,那一刻的感受是布拉德利·曼宁的所作所为威胁到了国家安全和其他人的生命安全。”不过当时拉莫向曼宁保证,他的这些话不会被公开。
接下来几天,曼宁每天都会和拉莫聊天,告诉他自己非常孤独脆弱,希望得到理解。曼宁没有想到的是,第一次聊天结束后,拉莫就与美国联邦调查局取得了联系。2010年5月26日,曼宁在伊拉克被捕。曼宁被捕后,维基解密网站又陆续公布了他提供的阿富汗战争日记、伊拉克战争日记以及一些外交电文。
根据美国《时代周刊》的报道,2010年大约有140多万美国人接触到了涉及国家高级机密的文件,曼宁只是他们当中很普通的一员。他出人意料地选择将这些文件公开,这背后是否还有其他动机呢?
曼宁的痛苦
1987年,曼宁出生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克雷森特小镇,他的父亲也是一名情报分析员,母亲是个英国人。曼宁颇有数学天分,曾获得学校理科竞赛第一名。他性情安静,不喜欢户外运动,却酷爱电脑,10岁时就拥有了自己的个人主页。由于父亲长期在外工作,曼宁从小缺少父爱,曼宁的同学回忆说:“他从小就害怕他的父亲,跟我害怕父亲不一样,他有些不健康。”
曼宁13岁时,父母离异,他跟随母亲回到威尔士的老家生活。在当地学校,身材瘦小、不爱讲话的曼宁受到同学们的排斥和欺负。2005年,曼宁回到美国,投奔父亲,但此时父亲已经再婚。曼宁在俄克拉荷马市找到一份程序开发员的工作,不过4个月后他就被解雇了。而对于解雇他的原因,曼宁的前老板这么说:“我看到过好几回,他把自己锁了起来,静静地坐着发呆。最后,跟别人的沟通变得实在太困难了。我真的怀疑这个孩子缺乏关爱的时间太长了。”
失业后,曼宁公开了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他画着眼妆参加同性恋俱乐部的活动,常常把男友带回家过夜。对此,继母早已看不惯。终于,两人在一次冲突中,曼宁抓起一把刀与继母对抗,继母报了警,警察把他带出了父亲家。曼宁四处流浪后,投靠了马里兰州的姑妈。
2007年,为了获得军事奖学金上大学,曼宁选择参军。然而身高不到1米57,体重不到50公斤的曼宁常常受到战友的欺负。参军一年后,曼宁被训练成一名情报分析员,也第一次获得接触机密文件的权力。培训结束后,他被送往纽约的德拉姆堡军事基地,为前往伊拉克接受进一步的训练。在那儿,他认识了泰勒·沃特金斯,两人成为同性恋人。通过泰勒,曼宁开始接触黑客技术。
不过曼宁并没有很快适应新环境,基地长官注意到曼宁精神状态不太稳定,建议他去看心理医生。这位长官评价说:“我感觉不论对他自身安全还是他人安全,曼宁都是个隐患。但是驻伊美军缺少情报分析员,而曼宁在这方面又非常精通。”当时美国军队对同性恋采取不问也不说的态度,曼宁因此不得公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这让他非常痛苦。
秘密的危害?
2009年11月,维基解密将有关9·11事件的57万份文件公开,这引起了曼宁的注意。而阿桑奇的那句“我们努力找到真相,如果你有这些材料,可以给我们,你会改变世界”给他留下了印象。他开始选择一些文件,将它们存入SD卡中,之后趁休假时带回美国。他原本想把这些文件提供给一家报纸,没有得到积极回应后,他在姑妈家附近的书店里将这些信息上传到维基解密网站。
向媒体泄露国家机密文件,这在美国历史上并非首例,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个。英国《金融时报》指出:“对于曼宁的审判,是人们更加关注奥巴马政府领导下的国家安全状况。”于是,有观点提出:究竟什么才是美国的安全问题?
就在曼宁受审当日,“支持布拉德利·曼宁”网站得到110万美元的捐款,用于支付曼宁的诉讼费,并以曼宁的名义抗议美军的冷酷无情。前美军军事分析员丹尼尔·埃尔斯伯格是曼宁的坚定支持者:“我很清楚,我在录像中所看到的一切是战争犯罪,是谋杀。”埃尔斯伯格本人正是“五角大楼文件事件”的当事人。1971年6月,《纽约时报》陆续披露了一批有关越南战争的国防部绝密文件,给美国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舆论压力,而这些文件的提供者正是时任国防部情报分析员的丹尼尔·埃尔斯伯格。
也正因此,埃尔斯伯格被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称为“美国头号危险分子”,美国政府也试图以泄露国家机密的罪名起诉他,但最终他被判无罪。在埃尔斯伯格看来,曼宁的举动是不顾个人安危和自由的爱国行为。
2013年6月,一部名为《我们窃取秘密:维基解密的故事》的电影在全美公映。影片中,曼宁的行为被美国政府看作是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然而英国《卫报》的编辑却发现,找不到任何证据证明危害的存在。而曼宁自己也坚持认为,公开这些电报并不能给美国带来损害,只是让美国政府陷入到了尴尬当中。
任何国家都有机密和保护机密的法律,但是什么样的信息属于机密,是否应该受到保护,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凯文·凯利曾说:“秘密有时就像癌症,任何一个靠秘密运转的组织,自以为需要秘密,其实却在内部啃食自己。”而当法律成为秘密的保护伞时,泄密者曼宁的行为和遭遇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契机。
曼宁泄密
25岁的曼宁看上去身材瘦小,文静寡言,可正是这样一个人被指控犯下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国家机密泄露案。2013年6月3日,曼宁在美国米德堡军事法庭出庭受审,而在法庭之外,由他引发的争议再次升温。支持者将他视为正义的化身,敢于揭露战争的罪恶;而反对者则称他是里通敌人,将战友的安全置于险境。那么,泄密者曼宁究竟是英雄还是叛徒?
曼宁受审的当日,米德堡军事法庭外聚集着数百名他的支持者。法庭内,曼宁正接受秘密庭审。在庭审前,曼宁已对检方提出的22项罪名中的10项认罪,他承认自己在巴格达任情报分析员期间把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报告以及美国国务院报告泄露给维基解密网站。但对于剩余12项罪名,曼宁拒绝认罪,包括最为严重的通敌罪。
事件源起3年前。早在2010年时,曼宁在网上与一位名叫阿德里里安·拉莫的人匿名聊天,拉莫曾是一名黑客,2004年因非法潜入《纽约时报》计算机网络而获刑。尽管并不相识,曼宁还是向拉莫说出了心底的秘密:“如果你史无前例地拥有进入机密网络的权力,8个多月中每周7天,每天14个小时有这样的机会,你会怎么办?”
几个小时后,曼宁等到了拉莫的回复:“我是一名记者,也是一名牧师。你可以把这次聊天当作一次忏悔,或者一次不会被公开的采访。”几句闲聊之后,曼宁开始谈论自己泄露机密信息的事情:“我用一张例如标注Lady Gaga的可以重写的音乐光盘,将光盘里的音乐抹掉,再将压缩分割文件刻入光盘,没人会发现。”
曼宁还说,自己与维基解密的阿桑奇取得了直接联系,这让拉莫倍感惊讶。拉莫后来回忆说:“对我来说,那一刻的感受是布拉德利·曼宁的所作所为威胁到了国家安全和其他人的生命安全。”不过当时拉莫向曼宁保证,他的这些话不会被公开。
接下来几天,曼宁每天都会和拉莫聊天,告诉他自己非常孤独脆弱,希望得到理解。曼宁没有想到的是,第一次聊天结束后,拉莫就与美国联邦调查局取得了联系。2010年5月26日,曼宁在伊拉克被捕。曼宁被捕后,维基解密网站又陆续公布了他提供的阿富汗战争日记、伊拉克战争日记以及一些外交电文。
根据美国《时代周刊》的报道,2010年大约有140多万美国人接触到了涉及国家高级机密的文件,曼宁只是他们当中很普通的一员。他出人意料地选择将这些文件公开,这背后是否还有其他动机呢?
曼宁的痛苦
1987年,曼宁出生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克雷森特小镇,他的父亲也是一名情报分析员,母亲是个英国人。曼宁颇有数学天分,曾获得学校理科竞赛第一名。他性情安静,不喜欢户外运动,却酷爱电脑,10岁时就拥有了自己的个人主页。由于父亲长期在外工作,曼宁从小缺少父爱,曼宁的同学回忆说:“他从小就害怕他的父亲,跟我害怕父亲不一样,他有些不健康。”
曼宁13岁时,父母离异,他跟随母亲回到威尔士的老家生活。在当地学校,身材瘦小、不爱讲话的曼宁受到同学们的排斥和欺负。2005年,曼宁回到美国,投奔父亲,但此时父亲已经再婚。曼宁在俄克拉荷马市找到一份程序开发员的工作,不过4个月后他就被解雇了。而对于解雇他的原因,曼宁的前老板这么说:“我看到过好几回,他把自己锁了起来,静静地坐着发呆。最后,跟别人的沟通变得实在太困难了。我真的怀疑这个孩子缺乏关爱的时间太长了。”
失业后,曼宁公开了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他画着眼妆参加同性恋俱乐部的活动,常常把男友带回家过夜。对此,继母早已看不惯。终于,两人在一次冲突中,曼宁抓起一把刀与继母对抗,继母报了警,警察把他带出了父亲家。曼宁四处流浪后,投靠了马里兰州的姑妈。
2007年,为了获得军事奖学金上大学,曼宁选择参军。然而身高不到1米57,体重不到50公斤的曼宁常常受到战友的欺负。参军一年后,曼宁被训练成一名情报分析员,也第一次获得接触机密文件的权力。培训结束后,他被送往纽约的德拉姆堡军事基地,为前往伊拉克接受进一步的训练。在那儿,他认识了泰勒·沃特金斯,两人成为同性恋人。通过泰勒,曼宁开始接触黑客技术。
不过曼宁并没有很快适应新环境,基地长官注意到曼宁精神状态不太稳定,建议他去看心理医生。这位长官评价说:“我感觉不论对他自身安全还是他人安全,曼宁都是个隐患。但是驻伊美军缺少情报分析员,而曼宁在这方面又非常精通。”当时美国军队对同性恋采取不问也不说的态度,曼宁因此不得公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这让他非常痛苦。
秘密的危害?
2009年11月,维基解密将有关9·11事件的57万份文件公开,这引起了曼宁的注意。而阿桑奇的那句“我们努力找到真相,如果你有这些材料,可以给我们,你会改变世界”给他留下了印象。他开始选择一些文件,将它们存入SD卡中,之后趁休假时带回美国。他原本想把这些文件提供给一家报纸,没有得到积极回应后,他在姑妈家附近的书店里将这些信息上传到维基解密网站。
向媒体泄露国家机密文件,这在美国历史上并非首例,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个。英国《金融时报》指出:“对于曼宁的审判,是人们更加关注奥巴马政府领导下的国家安全状况。”于是,有观点提出:究竟什么才是美国的安全问题?
就在曼宁受审当日,“支持布拉德利·曼宁”网站得到110万美元的捐款,用于支付曼宁的诉讼费,并以曼宁的名义抗议美军的冷酷无情。前美军军事分析员丹尼尔·埃尔斯伯格是曼宁的坚定支持者:“我很清楚,我在录像中所看到的一切是战争犯罪,是谋杀。”埃尔斯伯格本人正是“五角大楼文件事件”的当事人。1971年6月,《纽约时报》陆续披露了一批有关越南战争的国防部绝密文件,给美国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舆论压力,而这些文件的提供者正是时任国防部情报分析员的丹尼尔·埃尔斯伯格。
也正因此,埃尔斯伯格被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称为“美国头号危险分子”,美国政府也试图以泄露国家机密的罪名起诉他,但最终他被判无罪。在埃尔斯伯格看来,曼宁的举动是不顾个人安危和自由的爱国行为。
2013年6月,一部名为《我们窃取秘密:维基解密的故事》的电影在全美公映。影片中,曼宁的行为被美国政府看作是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然而英国《卫报》的编辑却发现,找不到任何证据证明危害的存在。而曼宁自己也坚持认为,公开这些电报并不能给美国带来损害,只是让美国政府陷入到了尴尬当中。
任何国家都有机密和保护机密的法律,但是什么样的信息属于机密,是否应该受到保护,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凯文·凯利曾说:“秘密有时就像癌症,任何一个靠秘密运转的组织,自以为需要秘密,其实却在内部啃食自己。”而当法律成为秘密的保护伞时,泄密者曼宁的行为和遭遇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