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欧化路

来源 :世界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7042500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瓷器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器皿后,欧洲的饮食文化才开始飞跃发展。
  餐具与食品间存在着一种美妙的关系,适当的食器,可以衬托食物的美味,也可以透露出文明进化的讯息。铜器为我国重宝,主要的功能原与饮食有关,烹饪的鼎、装盛的簋、喝酒的爵,都属此类,后来才发展成礼器,也只有贵族豪强能使用,“钟鸣鼎食”四字可以说个大概。
  西方食器的功能较为单纯。古代地中海区有许多陶制器皿与玻璃容器,埃及、希腊、罗马人都用。日耳曼各部落进入欧洲以后,受到物产的影响,日常以面包为主食,以手取食,并无不便。吃燕麦粥时,一把木制汤匙也够用,一旦能吃些烤鸡或肉,就可如齐人般,骄其妻子,不过也都用手撕撸,无须餐具。如果贵族们真需要用汤匙,则用黄金、白银打造,欧洲人说一个人命好,称为“含着金汤匙出世”。
  欧洲人这样的进食方式,延续上千年,鲜少有人在意餐具,也不将之视为文明进化的指标。拜占廷宫廷使用的叉子在近代以后传入欧洲,当时欧洲人还大为诧异,怎么能使用类似农具耙子的东西吃饭?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就一直不喜欢餐具,习惯用手抓着吃。
  13世纪以后,阿拉伯商人将来自中国的新器皿介绍到欧洲,无论样式、材质,完全不同于欧洲人所习见者。意大利人有地利之便,有幸率先认识这种中国新货,却无以名之,自观察中得到灵感,认为无论触感与色泽,均可与海中贝壳(porcellana)比拟,故称之为porcellana,各国语言多沿用此种称呼,德语称Porzellan,西班牙语为Porcelana,法语也叫Porcelaine,英语也维持这种概念,称为Porcelain。商人习惯以其来处“中国”(china)称之,欧洲人自此认识中国瓷器。
  海路大通之前,瓷器经陆路运输,跋涉千山万水,价格自然甚昂,但因质地坚硬、色泽光润,比起白镴器皿自然强上许多,达官贵人不免都想搜集。但即便富贵之家,也舍不得用之为餐饮之具,全摆在家中醒目之处炫耀财富。奥地利的哈布士堡王室曾经权倾一时,也有地利之便,维也纳皇宫“贺夫堡”的瓷器大厅便是琳琅满目,装满明代青花瓷器。这种夸饰作风还引起时人仿效。普鲁士王菲特烈二世也效而法之,在波茨坦的无忧新宫中整建一个中国厅。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欧洲的新富新贵,也都要弄两件瓷器,显示自己身份与品味,所以16世纪以后,欧洲商船络绎于途,将一船船中国与日本的瓷器运回欧洲。瓷器价格也因此降低,逐渐走入平民生活之中。
  在此同时,中国的茶叶与近东的咖啡也随着海船到了欧洲。起初,欧洲人根本不知道茶与咖啡为何物,又苦又涩,不能消受。过了一段时间,眼瞅着喝的人没事,还有点陶然自得,上流社会才开始笑颦,热饮之风乃稍盛。欧洲人原本不喝热水、也没有热饮,从希腊罗马人起,一般人喝兑水的酒,喝啤酒,喝果汁或牛乳,多使用玻璃杯、陶土杯或是白镴杯子,一旦要喝热饮,杯具导热、烫手,颇有不便,必须另有范式规矩。
  16世纪以来,许多欧洲人见到瓷器精美,价格颇俏,一直企图仿制,但总是不得要领。18世纪初,德国迈森地方一位贵族原本相信炼金术士之言,耗尽家财,却炼不出黄金,却在无意之间制出瓷器。1712年时,住在景德镇的法国耶稣会士殷弘绪也将所见所闻的瓷器制法传回欧洲,法国开始试着仿制瓷器,殷弘绪算是工业间谍的先驱。这德、法等地开始生产瓷器以后,瓷器才逐渐成为欧洲日常生活器皿,喝茶有茶杯,喝咖啡也有咖啡杯,连盘子都使用瓷器,欧洲的饮食文化才开始飞跃发展,不过细算起来,才三百年而已。
其他文献
近年来,国家对于国有企业基层党建工作越发重视,大力提倡党建政工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就国有企业而言,若要真正实现长足稳步的发展,应该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发展
本文在简要概述乡村人力资本开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重要地位的基础上,重点结合宁乡市具体实际,总结了宁乡市乡村人力资本开发取得的成就,剖析了宁乡市人力资本开发存在政策机
“跪”作为一种行为动作,在新时代网络环境下出现了新的用法,“跪了”不再表示这个动作的完成,而是变为一种评价和情绪表达的语言形式.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对通过微博搜集
社区矫正是指针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这四类犯罪行为较轻的对象所实施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本文主要介绍基于百度地图API的社区矫正管理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