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时与中国青年团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junjun_1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弼时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毛泽东的亲密战友,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在他的革命生涯中,曾担任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等职。在青年团的史册上,闪耀着他的人生光彩和辉煌。本文主要记述任弼时从事青年团工作的经历,以飨读者。
  一
  任弼时,湖南湘阴人,1904年生。1919年在长郡中学读书时,在校内受“五四运动”影响,积极参加游行宣传等爱国活动。翌年加入长沙俄罗斯研究会。1920年8月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就读时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不久,任弼时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当时,他与刘少奇、罗亦农、萧劲光、彭述之等成为“东方大学”中国班的第一批学员。1922年经中共旅莫组织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8月回国后,受中共党组织派遣,在上海大学教授俄语。不久,即转入从事专职团的工作。
  1924年9月22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局会议决定让任弼时担任团江浙皖区委委员。25日,又决定团中央宣传部下设一个编辑部,聘任弼时等7人为编辑,负责编辑《中国青年》和为《团刊》、《平民之友》等刊物供稿。接着,任弼时又担任了团中央俄文翻译工作。
  从此,任弼时开始在《中国青年》刊物撰文,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呐喊,热情地宣传十月革命。同时,他撰文廓清青年运动内部的糊涂认识,反击敌人的进攻。
  为使广大青年了解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任弼时在《中国青年》发表《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什么?》一文,旗帜鲜明地宣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为中国一般青年工人、农人以及其他被压迫青年群众谋经济利益,作文化运动,并且受着共产党的指挥去作政治奋斗的青年组织,它是青年无产阶级的革命团体”。
  为庆祝俄国十月革命胜利7周年,任弼时在《中国青年》第52期发表3篇文章:《列宁与十月革命》 《苏俄经济政治状况》《苏联与青年》,向中国青年群众介绍苏联,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
  据文献资料记载,任弼时自1924年8月回国到1927年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工作期间,先后在党团刊物上发表文章15篇,探讨革命理论与实践问题。
  1925年1月26日,经过精心筹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一致通过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弼时代表旅莫地方团组织出席大会。在这次大会上,任弼时当选为共青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与张太雷、恽代英、张秋人、贺昌组成团中央局。张太雷任总书记,任弼时为组织部主任。
  随后,因共青团中央总书记张太雷另有任命,1925年5月6日召开的党团中央联席会议决定:免去张太雷团中央总书记之职,确定团中央候补执委、学生部主任林育南为团中央总书记,林未到任前由任弼时代理。7月21日,共青团中央重新分工,决定任弼时为团中央总书记兼组织部主任,时值“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中。
  在“五卅”惨案爆发当晚,当时代理共青团中央总书记的任弼时,立即召开团中央会议,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决定发动各阶层人民,组织反帝统一战线,号召上海人民和青年进行罢工、罢课、罢市。接着,他又以共青团中央总书记名义签发扩大反帝运动的通告,进一步促进了民众反帝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展。
  任弼时是个善于思考和总结经验的人,在发动民众和青年群众参加“五卅”反帝斗争的过程中,他更加坚定了对于迅速发展壮大革命力量的认识。任弼时随即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大力发展团组织的工作中,特别是在工农群众中发展团组织,以适应蓬勃兴起的工农运动和革命斗争。据文献资料记载,全国共青团组织自团“三大”召开以后迅速扩大,到1927年团“四大”召开时,团员总数已达3.76万,是团“三大”时的15倍。
  然而,随着革命高潮加入团队伍的新团员们虽然充满对实际斗争的热情,却缺少严格的组织训练,大部分团员文化水平较低,对革命斗争理论知之甚少。对此,任弼时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国内训练与派人赴莫斯科学习等方法,加速培养人才。
  这一时期,他在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学校刊》及《中国青年》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文章,通俗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组成及基本原理。从思想上启迪青年团员学习马列主义。他主张以“布尔什维克化的真精神”建设共青团。同时,他还反复告诫团员们要“注意分析中国社会,按客观事实而运用经验与理论”。
  与此同时,任弼时还在上海曹家渡纯善里开办了一所“平民学校”,即“52号训练班”,专门培训沪西振华纱厂、绢丝一厂、二厂、公大纱厂、中华纱厂、爱迪生灯泡厂等工厂的120多名团干部。任弼时还定期到训练班讲授共产主义理论。
  这一时期,任弼时领导共青团中央向中国共产党输送了大批新生力量,有数千名团员被输送给党。
  1926年11月,任弼时代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青年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六次扩大会议。这是任弼时第二次赴莫斯科。两年前他还是一位刚刚毕业的革命青年,如今已是肩负着一个拥有几万人的青年革命组织的领导者。会上,任弼时介绍了中国青年在“五卅”和北伐运动中的业绩,赢得与会各国青年组织代表的赞誉。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
  4月27日,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举行,任弼时代表共青团中央出席。会上,任弼时和毛泽东、瞿秋白、恽代英等纷纷发言,批评陈独秀的右倾错误。这次大会上,任弼时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批判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改组了中共领导班子,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在毛泽东等人发言后,任弼时作了比较系统的发言。
  在这次会议上,23岁的任弼时当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
  从1927年中共的八七会议开始,任弼时逐渐脱离共青团的领导工作转而参与中共中央的领导工作。   二
  在1945年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任弼时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虽然走上中共的领导岗位,但任弼时仍一如既往地关心青年工作,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建立就是任弼时在抗战以后一手主持的。
  1946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任弼时,在听取了山东青年工作代表团关于解放区青年工作汇报后,提出创办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倡议。抗战时期,为广泛团结各阶层青年共同抗日,中共中央决定,以青救会为抗战时期各种抗日青年组织的总形式。抗战胜利后,青救会组织完成了历史使命,需要以新的组织形式将青年团结起来。
  提出倡议后,任弼时领导中共中央青委对此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讨论,并于1946年8月26日和9月13日,主持召开两次中共中央书记处座谈会,讨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问题。在这两次座谈会上,任弼时都作了重要发言,强调了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会议。会议规定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名称、性质和任务,提出了建团的步骤和办法,确立了中共与团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原则,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筹建设计提供了一个蓝图。不久,建团工作即按照任弼时提出的原则展开。1946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由任弼时主持起草的《中央关于建立民主青年团的提议》。
  1947年9月下旬,在转战陕北的征途中,任弼时收到刘少奇、朱德、冯文彬关于全国各解放区召开青年工作会议的情况及建议在全国解放区内正式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电报。10月初,任弼时为中共中央起草复电:“同意关于建团提议及布置。”但因战争环境制约,酝酿已久的建团计划直到中共中央迁驻西柏坡时才开始实施。
  在任弼时的领导下,中共中央青委以《中央关于建立民主青年团的提议》中所提出的原则为依据,拟写了团章并由任弼时最后审阅定稿。为培训筹建青年团的干部,任弼时指示中共中央青委在华北党校设立青年工作干训班。1948年秋,青年工作干训班从华北党校分出,正式建立了中央团校。同时,在任弼时的倡议和关怀下,《中国青年》在河北平山县复刊。刊物的出版方针、编辑计划及第一期的全部稿件,任弼时都亲自审阅。
  在全国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1949年1月1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19日,中共中央又发出了《关于召开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及全国民主青年代表大会的通知》。2月18日,成立了全国青年团筹备委员会,任弼时亲自担任筹委会主任。
  1949年4月11日至18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平隆重召开。出席代表340人,代表19万团员。这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会,它标志着中国青年运动历史和共青团历史上的一个新时期的开始。任弼时的建团思想,从设计、经过试点、扩建,终于把一座青春大厦营造成功。会议的第二天,任弼时抱病作了政治报告。报告不仅深刻地总结了我国青年运动的历史经验,从理论上透彻地阐明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绝对必要性,更明确地提出了今后青年运动的方向和青年团的基本任务。代表大会一致通过决议,以此政治报告作为今后全团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
  然而,遗憾的是任弼时的报告只讲了一半,虚弱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在同志们的几经劝说下,后一部分由荣高棠替他宣读。就这样,他仍自始至终和同志们一样坚持坐在那里,接连听完冯文彬在大会上作团的工作任务报告。
  在这次代表大会上,代表们一致推举任弼时为中国新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团代会闭幕后,任弼时再一次病倒。不久,中共中央决定送任弼时去苏联就医。1950年5月下旬,任弼时从莫斯科回国,仍带病坚持工作。
  1950年10月27日中午12时36分,中国人民的伟大战士和政治家、中国青年运动的指导者和中国青年的导师任弼时,因脑溢血与世长辞,全国人民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任弼时为中国革命和中国青年运动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永远为全国人民和广大青年所铭记!文
其他文献
满天星斗都沉进了银河的深渊,不时又有一些好奇的小脑袋浮出河面,仿佛想聆听凡间的故事。  夜已经很深,我还不想回家,微风静静地吹着,任它吹吧。空荡的街上只剩下我一颗飘遥的心。今天是分文理科的日子,也就意味着是决定我命运的日子。白天的一幕幕就像决堤的洪水,在我的脑海里汹涌翻腾。  下午放学回家,我一直在琢磨着分科的事。“哎,小昱,帮个忙。”原来是陈阿姨抱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叫我。我一边接了东西,一边听着阿
民国时期,中国大地上先后出现过三方四个特工组织,他们分别是国民党的中统和军统、汪伪政权的特工总部、中共的特科。前三个特工组织虽然从事着秘密工作,但它们的组织机构、工作人员都在政府的机密档案里有据可查,而中共中央特科则与它们有着很大的不同。  “四·一二”和“七·一五”事变之后,国共第一次合作彻底失败,中共组织被迫转入地下。在这种情况下成立的中共特工组织就更加隐蔽,甚至连组织档案都可能没有,因为党的
1997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桂西文史录》(第四、第五卷)一书中,《隆山、那马的剿匪斗争》一文关于桂西龙那剿匪战斗如此记载:  1950年5月,以黄秉踞为首的股匪在那马县、隆山县境内发动暴动,自命为“反共救国军一方面军二十七纵队”,黄秉踞自任纵队司令,下设3个团(开始为5个团),即民治(今乐圩、兴科、苏博一带)、卫良(今东良、东鸡一带)、兴隆为一个团,120人,枪60支,由何若光、宋良带领;杨圩
编译/江 楠    波特夫人是我多年的邻居,早些时候,她的丈夫因心力衰竭去世了,现如今,她的视力又日渐衰退,而且,她还患有骨质疏松症。  她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我一直为她的孤独和她的饮食担心。她的食欲很差,同时还缺乏生活下去的信心,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她不太愿意把精力放在烹饪上。我们两家之间虽然只隔着一条安静的街道,但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她的生活已经脱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而我的生
适逢5月,春暖花开。沂蒙山区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正在怒放,鲜艳夺目、清香沁人的花朵,一团团一簇簇,鲜红无比,红透了山岗,红透了原野,红透了天边,如血的杜鹃花,尽现血染的英雄风彩!  掩卷《壮哉:歪头崮八十五壮士》,我们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歪头崮战场上,大炮的轰隆声,战马的嘶鸣声,战士的冲杀声,盘旋在耳际。山头上不倒的旗杆残存的五星红旗,轻轻地飘动着,在眼前若隐若现。八路军战士孙现明、李兴诗、亓荣友等
谭何易(1897—1962),字且观,广西玉林镇忠村谭屋寨人。官至国民党军中将,兵团副司令兼整编第四十六军军长,曾任蚌埠卫戍总司令,统率过25万军队,是新桂系的后起之秀,少壮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    谭何易的六世祖谭为俊曾考中清朝雍正年间的武举人,任过卫所千总之职,先辈尚武之风对谭何易影响很大。他祖父辈时生活尚可,至其青年时家境已清贫,无田、无地、无耕牛,家中除祖宅的公用厅堂外,只有
民国时期流行这么一句话,叫“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做官学曾国藩估且不谈,但学胡雪岩则值得商榷,胡雪岩赚钱是把好手,人品却不那么地道。  作为晚清的“高富帅”,胡雪岩(字光墉)当然也有他的优点。他做事舍得下功夫,肯动脑子。胡雪岩年幼家贫,帮人放牛为生。年纪稍大,被人荐往一个钱铺做学徒,干扫地、倒尿壶之类的活计。由于八面玲珑,雇主很喜欢他,3年期满,留他当了正式员工。胡雪岩做生意比较讲诚信
一天上午,范仲淹正在海堤修筑工程指挥部里看书,随从来报:外面有人要见范大人。范仲淹问是何人何事?随从说:“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书生,他说要拜见范大人。在下说范大人正忙于公务,没时间。他说非要跟大人见上一面,还说他说两句话就马上走。”  “让他进来吧。”范仲淹确实很忙,但一听说来者是个读书人,他还是想见见,他对读书人向来有好感。  “晚生富弼拜见范大人。”  范仲淹一抬头,一个眉清目秀,面容清瘦的少年
编者的话:  7月6日我们来到北京市第54中学,参加初一年级读书活动演讲会。一进校门就被校园里那充满生气和活力的精神所感染,被那浓浓的读书氛围所感动。读书为什么?师生们用他们的读书经历,读书的心得以及他们美好的心灵、聪慧的头脑、优美的文笔、丰富的想象给我诠释了答案。当一个个稚嫩的少年学生站在台上,用一声声稚嫩的声音讲述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时,我就想一定要把他们读书活动的事例刊登在《中国校外教育·读书
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律系教授艾德凯迪博士,教书已20年,每学期在他上第一堂课的时候,他总是先在黑板上写下两个数字:4和2。  然后他问学生:“结果是多少?”  许多学生都争相作答。  有的说:“6。”他摇着头。  有的说:“2。”他摇着头。  最后有人得意地说:“我知道了,那是8。”他也没点头。  学生一阵纳闷,凯迪博士才说:“你们根本还没问这是个什厶题目?是加法、减法、乘法或除法?你们不了解问题,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