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式异国恋:千帆历尽,你仍是唯一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e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始于一见钟情,敬于人各有志,久于书信传情,终于地久天长……被誉为20世纪“柏拉图式马拉松爱情长跑”。如果爱情有模样,那么他们的马拉松式异国恋,大概诠释了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一
  书生意气,风华正茂
  1917年,北京大学在上海组织了一场自主录取考试,当时负责国文科目的阅卷老师是胡适,阅卷时,一篇文笔犀利流畅的文章引起了胡适的关注,通篇阅读后,胡适给了满分,但按照总分排名,这位考生是无法被北大录取的,因为这位考生的数学一分未得。
  胡适对该考生的才华十分欣赏,于是在招生会议上极力主张破格录取他。幸运的是,当时主持会议的是十分惜才的蔡元培校长,他听取胡适的主张,录取了这位数学零分的考生——日后清华大学的第一任校长罗家伦。
  罗家伦入读北大不久,就凭借自身才华成了学生中的风云人物。
  1918年,他与胡适合作翻译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在《新青年》上发表之后给当时的年轻人造成了很大的思想冲击。罗家伦不负胡适慧眼,不仅成为五四运动的得力干将,还是五四运动的命名者,更是运动中白话文宣言的起草者。
  五四运动之前,北京的八所名校共同推举北大起草运动宣言,北大的同学又共同推举罗家伦起草。于是,1919年5月4日的上午,刚从外面办完事回到学校的罗家伦被同学们推上了写字台。时间的紧迫不容他推辞,他于是大手一挥,写下简短却气势磅礴的180字宣言。“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这是宣言最后几句话,现在读来依然振奋人心,令人热血沸腾。
  五四运动同年,在胡适、陈独秀的支持下,罗家伦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有意思的是,罗家伦在《新潮》上曾发表过一篇关于婚姻的文章,而这篇文章里的某些观点,竟与他后来的实践相悖了。
  他在文章中提出,婚姻是一种男女共同的生活,所以必先有双方对彼此人格上的了解,反对因“一面爱”或者“照片爱”而结婚,但是他的爱情就是从一见钟情开始的,他的八年恋爱,有七年多是靠着照片缓解相思之苦的。
  一见钟情,鸿雁传书
  1919年12月,罗家伦前往上海开展学生团体串联工作,当时的他虽然貌不惊人,但作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早已在全国学生团体中声名远扬。所以在“全国学生联合会”的一次集会上,他的出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大会上,罗家伦激情澎湃的演讲再度点燃了学生的爱国热潮。在他发表演讲时,人群中有一个女学生的目光始终追随着他,她就是上海女子学校的学生张维桢。台上,罗家伦热情洋溢地发表言论,台下,张维桢将他的一举一动、一字一句都看在眼里,听到耳里,也记在了心上。爱情就这样毫无征兆地降临了。
  演讲结束,罗家伦准备下台,台下的学生们拥挤着想过去近距离接触这位传奇才子。爱情的力量是难以言喻的,本来处于角落的张维桢居然挤到了台前,大声对着罗家伦喊道:“我叫张维桢,今后请你多多指教。”说完,她将一张写着联系方式的纸条给了他。与张维桢的落落大方相比,罗家伦就是一个情窦初开的直男,几分钟前在台上还妙语连珠,这时却红着脸只会结结巴巴地说“好,好”。
  罗家伦与张维桢就这样对彼此一见钟情了,在你来我往的书信中聊人生、聊理想、聊各自的生活小事、聊匹夫有责的国家时政,有时会暗暗透露自己的倾慕之意,有时也会小心翼翼地试探对方的心意。
  两人确立关系的定情信物也是特别的,罗家伦送了张维桢两张风景明信片和两张小型风景照片,暗示自己想与张维桢比翼双飞。张维桢看懂了罗家伦的心意,回赠他一张自己的照片,照片上的她青春洋溢、笑靥如花。收到照片的罗家伦在日记中写道:“就是你的照片,使我看了生出无限的愉快。”
  1920年,被蔡元培举荐出国留学的罗家伦想在出国前与张维桢见一面,不巧的是,张维桢从上海转学到湖州读书,而罗家伦刚到上海就发高烧了,两人相距几百里,最终还是没能见面。张维桢不知道罗家伦到上海找她,直到收到罗家伦登船前写给她的信:“来沪未能一见,心中很难过。玉影已收到,谢谢。不及多书,将离国,此心何堪,余容途中续书。”
  好不容易确立了关系却没能见上一面就相隔万里,张维桢心里无疑是失落的,但她没有放任自己沉浸在分离的忧伤中,她本身就是个独立意识很强的女生。早在读大学时,本名“张薇贞”的张维桢就自己更名为“维桢”,表示自己对传统女子贞节观念的不满和抵抗。独立如她,在与罗家伦分离期间,她一边期待着罗家伦的来信,一边阅读各式书籍充实自己。
  1922年,张维桢被沪江大学(今上海理工大学)录取,次年罗家伦到欧洲求学,俩人一度因为误会中断了联系。跟许多情侣分分合合的情况差不多,他们的爱情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但终究是爱到了骨子里,所以这一次的分开,让他们学会了更加珍惜这段感情,之后更是不敢轻易说分手。
  罗家伦也曾从国外寄书给张维桢,有易卜生的戏剧、王尔德的戏剧等,就连如何阅读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两人的距离是远的,却在书籍上达到了精神契合。这些书均被张维楨一一妥善珍藏。
  纸信伉俪,情定终身
  被珍藏的除了书籍,当然还有书信,以及那些溢于言表的爱意。
  在罗家伦给张维桢的信件中,他对张维桢的称呼,也从一开始的“维桢吾友”过渡到“维桢”,再到“维桢吾爱”,到最后爱意仿佛要溢出书信的“我生生世世最爱的维维”。如果说异地恋最大的考验是距离带来的不安,那么罗家伦在信中对张维桢称呼的改变,无疑给了她巨大的安全感。
  在信件中,罗家伦会给张维桢介绍学校景观,会与她谈论国家兴亡,会与她探讨学术之道,但偶尔也会跟一般热恋中的男子一样敏感,他会在张维桢信件减少时发牢骚:“你近来少写信。想是你朋友很多,忘记在远方的人了。”他也会在收到她来信时兴奋激动地回信:“感激欢喜的心,不必我说。”除了敏感,他偶尔还会孩子气地与张维桢开玩笑说有外国女士给他送礼物,但是又不舍爱人真的不安,并在信末作解释只是嬉笑之词不必当真。   有人说,愛一个人就是做什么都会想到对方,罗家伦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
  1925年5月,他在游览展会时看到一条项链觉得很适合张维桢,就买了下来。不久之后,张维桢收到了一条项链,附带一张卡片:“我选的一种颜色,自以为很清新,配夏天的白衣服或粉红衣服,都很好看,望你不嫌弃,作为我游览展览会的纪念,并作我想起你的纪念。”收到礼物的张维桢欢喜之心自是不必多说,而到此时,两人已经相恋五年,却只见过一次面。他们靠着一封封漂洋过海的书信维系感情,互诉衷肠。
  1926年新年,张维桢给罗家伦寄去了蜜枣和松子糖。而这份来自家乡的礼物,也让罗家伦加快了回国的步伐。同年四月,他写信告知张维桢自己打算回国。但此时,张维桢也申请到了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奖学金,打算秋季入学。之前两人约好了在国外一起求学,现在张维桢好不容易可以出国,罗家伦却要回国了。
  最终,张维桢还是决定出国留学,罗家伦也尊重她的决定。与此同时,决定回国的罗家伦没有钱运送他的书籍和信件等物资,张维桢毫不犹豫拿出自己的一部分奖学金寄给了他。收到钱的罗家伦明白张维桢是在表示自己愿意继续坚守这份爱情,感动之余只想以最快的速度回到祖国,拥抱他的挚爱。
  1926年6月,罗家伦在张维桢的殷切期盼下踏上了回国的轮渡,经过一个星期的颠簸终于抵达上海,见到了心爱的她。但两人相聚的日子只有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里,他们在公园约会,到黄浦江畔散步,偶尔罗家伦有个应酬还会主动与张维桢“告假”,且何时何地赴何人约写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商务印书馆总编王云五请罗家伦吃饭,他特地写信告知张维桢:“维桢!倾回接王云五君请帖,约明晚七时在大东条吃饭,似不好意思不去。去则非九十时不能。想起和你在一起的快乐,又有减少,不高兴之至。”他不仅主动告知张维桢自己的去向,还表达自己对不能见到她的失落之情,他如此粘人的表现,倒是与他在外严肃的形象形成了反差。
  在相聚的一个多月里,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互相托付了终身。1926年9月,张维桢前往美国留学,“纸信伉俪”再度拿起纸笔,靠书信互诉衷肠。直到次年,张维桢取得学位荣誉归国,二人才终于修成正果。
  罗家伦和张维桢的爱情很好地诠释了一句话:你不是我没得选择的迫不得已,而是我千帆历尽之后仍想要的唯一。他们二人都见过了外面的世界,但最终还是选择坚持初心。
  1927年11月,罗家伦与张维桢正式结婚,此时距离他们初次见面已经过去了八年,而在这八年里,二人真正相处的时间不到三个月。
  婚后,夫妻二人各自发展事业,没有夫唱妇随的形影不离,但同样为中国近代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婚姻,不只有柴米油盐,还有家国情怀。
  罗家伦在《是爱情还是痛苦?》一文中,曾借用严复的诗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以伉俪而兼师友,于真理要有高识侠情,足以激发吾之志气。”罗家伦与张维桢的爱情完美诠释了这一爱情观,他们是爱人,更是知己,是一起做学问的挚友,更是风雨同舟的伴侣。
  两人始于一见钟情,历经风雨却始终十指紧扣,然后彼此钟爱一生,这大概就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其他文献
闫晗,专栏作家,央视《谢谢了,我的家》节目文学顾问,作品散见于《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中国青年报》等上百家报刊。  《红楼梦》里,贾府最后悔的事或许就是给宝玉请了个错误的人生导师警幻仙姑。他们大概觉得老头子说教容易让年轻人厌烦,求助于警幻仙姑,换个新法子规劝宝玉走正道,让警幻仙姑“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归于正路”,没准宝玉更吃这一套。  可术业有专攻,警幻仙
小姑娘朱莉亚有一条狗,是一条短腿猎獾狗。它长着棕色的皮毛,跑起来飞快。她的猎獾狗叫史努比。  小男孩西蒙也有一条狗,它是一条长卷毛狗,长着灰色的皮毛,可以完成很漂亮的跳跃动作。西蒙的长卷毛狗叫做琥珀鲍勃。  小姑娘皮亚没有狗。  朱莉亚、西蒙和皮亚在同一个班里。他们经常一块儿玩耍。  有一天,西蒙问:“皮亚,你为什么没有狗呢?”  皮亚笑了起来。然后,她轻声说:“这太危险了。我不要,我不允许狗进入
金庸写过很多大小姐,她们喜欢晒的东西完全不同,表面上看是凭个人兴趣,其实还反映出各自的阶层。  朱九真是如假包换的大小姐,她出身于武林世家,虽然家道没落了点,武功赶不上武当、峨眉这种新责,但底子还是有的。从她懂事起,家里就有几百间房子,仆人也有七八十个,连丫头都戴金镯子。  朱九真的居家衣服都是“纯白狐裘”,但她从没晒过;骑马进宫也没啥好晒的,那是旧主子一灯大师住剩下的地方,祖上大丞相朱子柳天天去
文章不厌百回改,那么我们该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呢?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教子作文故事也许对我们大家都有所启发。叶圣陶从来不对子女进行任何作文上的指导,只是要求自己的子女每天必须看看书,写下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者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子女写完后,叶圣陶也从来不检查子女的作文,而是利用午后或者晚上的时间,他躺在那里闭目养神,让孩子把写的东西读给他听。叶圣陶倾听着孩子朗读,从不轻易说“写
在T君的魅力感召下,淘粉遍布全国各地,说起家乡的称谓,他们纷纷摆出“高不可攀脸”,从历史源流讲到人文典故,仿佛那是一座“百挖不竭”的宝藏。  胡广生:“云南洪水退,昆仑太阳升”,“昆明”二字真的自带修仙小说里的中二氛围啊!  穆然:比起你们的大气凛然,真不想提我们县有东白羊、西白羊、南白羊、上白羊四个村子……“白羊”谐音“败杨”,而这些村民据说是北宋奸臣潘仁美的后人,老潘是有多恨杨家将啊。  T君
有作家在文章里写,林徽因曾想吃橘子,就和她的追求者们定下了一个赌约:谁能以最快的速度从城内买到刚上市的橘子给她吃,就证明谁对她最忠心。梁思成很积极,骑了摩托从西山出发,结果在东安市场被撞了,在事故现场有人发现了一包精心捆扎的橘子。這次撞车后,梁思成的腿就瘸了,这也是林徽因被指责有心机的“佐证”之一。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梁思成的腿被车撞瘸了是真的,但和林徽因没有半毛钱关系。  1923年5月7日,
关键词 历史教学,教科书,细节,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07)02-0016-04    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实验已经进行了五年多,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各种版本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也在全国使用。这些新版教科书让人耳目一新,令师生们感到欣喜。与此同时,教师们在使用新版历史教科书中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值得关注。其中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热播剧《麻雀》的女主角徐碧城的原型是民国著名的电影明星徐来。她因在电影《残春》中的出浴镜头引起轰动,进而名声大噪。  由于徐来与第一任丈夫的年龄差距和流言蜚语,她很快便离了婚,之后她认识了第二任丈夫,即国民政府军委会中将参议唐生明,就是《麻雀》中唐山海的原型。  唐生明是黄埔軍校的高才生,曾经担任过蒋介石的侍从室参谋,抗战初期先后做过长沙警备副司令和常德警备司令。他人脉广、口才好,而且极具胆略。蒋
玩具店里的货架上有只大个子玩具鸭,可一直没人买,他是用透明的赛璐珞(一种塑料)材料做成的,很轻很轻,要是把他放到盛满水的盆里,你就会瞧见他可以游得多潇洒!  他没有腿,所以他不能站起来行走,只能把头从盒子上方伸出来,瞧瞧玩偶们夜里偷偷跑下货架跳舞、吵闹、玩耍。所以他的生活乏味得很,心里总盼望着令人激动的事来临。  有一天,一个推手推车的洋娃娃被摆到鸭子旁边的架子上。  “你好呀!”满身尘土的鸭子激
萌娃世界歡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