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小学书法教学有着广泛的迁移作用,对小学生人格的塑造、身心健康、创造力、审美素养等方面的影响有着其他艺术类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小学生书法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因此如何避免书法教学课堂中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是每一位书法老师急需解决的难题。本文从如何提高小学生书法教学有效性开展叙述。
关键词:小学书法教学 ;有效性;叙述
一 注重思考,培养能力
小学生临帖的过程,实际上是他们对字帖中范字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事实证明,练字时只有注重思考,才能有所收获。
首先,应强化学生读帖能力的培养。读帖,指观察分析范字的用笔方法和结构特征。读帖时必须细心揣摸笔画的长短粗细和结构的布局安排。“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只有观察、分析仔细透彻,才能有助于对字体的理解和记忆。其次,在练字时要求学生能体会到运笔过程中的提按顿挫以及徐疾的变化。字写好后,还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将所写的字与范字进行对照,找出差距和原因,再進行第二次临帖,力求第二遍比第一遍写得好。如此反复,直至多遍。对照临帖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进行背临的练习,即合上字帖仍能[写出来。要背临,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除有意让学生在读帖、临帖、分析对照中进行记忆外,还可通过用手指书空、用钢笔临摹、睡前回忆等办法强化记忆。总之,在教学中要将观察、分析、记忆等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练字过程中。做到练中思,思后练,不数总结,才能不数进步。
二 突出规律教学,注重举一反三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总结和运用规律。在结构教学时,要注重揭示汉字的结构法则,还要渗透一些美学思想和美学知识,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汉字有很多。教学时一定要抓住基本笔画和具有典型特征的字精讲,做到以点带面,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如学生掌握了横的基本笔画写法后,也要能掌握长横、短横、左尖横、右尖横的写法。掌握了“品”字结构后,就要能掌握“晶”、“磊”、“森”等字的结构。达到学习一种笔画带动一类笔画的学习,掌握一种字型带动一类字型的掌握。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较好的效果。
三 严格要求与鼓舞激励相结合
纠正一种坏习惯比养成一种好习惯要困难得多。所以孩子开始学习毛笔字书法时,教师就要对孩子们严格要求,宁可见效稍慢,也要根基扎实。诸如书写姿势、执笔方法,用笔要领等方面的要求,一定要孩子按要求做,一遍不行来两遍,两遍不行再来三遍。有了扎实的基本功将来就会受益无穷。因此,教师和家长在这方面不能急于求成,发现有进步的学生,特别是悟性高、具有天赋或潜能的学生,对于他们的进步,不仅要继续严格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要努力肯定他们的成绩,让他们在习临古代书法家墨迹或碑帖时,既可以领悟原碑帖的风貌,又能揉合自己的理解,适当张扬他们的个性,同时增强了对书法的理解力、诠释力,还可以让他们建立起书法创业认识的原始概念。对于有进步与具有一定力度或稍有一点艺术性的作品,尽管满纸稚气,也要给予赞赏,最好乘机将之张贴悬挂,在一定程度上,能唤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和强烈的创作欲望。
四 个性特征与选帖相结合
小学生刚刚接触书法,究竟选择那一种书体比较合适?楷书还是隶书?颜体还是柳体?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和家长不要人云亦云,建议大家尊重一下孩子们的意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进行选择。实践经验证明:性之所近的事物,也就是人们特别感兴趣的事物,学起来往往易见成效。对于那些自己不能做出选择的学生,宜慎重考虑,选择比较易学,便于入门的字帖让孩子 学习,在这方面,家长不妨听一听专家的意见,再结合对孩子个性特征的了解情况做出判断。
我一直认为孩子们从隶书开始学习书法是一种较好的途径。理由之一是隶书笔法相对简单,容易上手;其二,隶书主要体现于汉碑,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既有古文字的率意、稚拙和空灵,又有今文字的工整、严饬的雏形,在隶书这一平台上,学生今后既能上溯篆书,又可以下演楷、行、草,故而不失为初学者可以选择的最为理想的一种艺术形态。
五 定时定量与情感意念相结合
一般来说,学习书法,每天定时、定量是十分必要的。但对于孩子们来讲,单“定量”,他们在练习时会左顾右盼,磨磨蹭蹭;如果单“定时”,孩子们有时会草率书写,完成任务了事。所以对“时”和“量”要灵活掌握,一定量地练习是必须完成的,同时要向学生说明,每个字都要认真书写,写坏一个补一个,让学生明白书法艺术是人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理解,是人内心世界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实际上,练习书法在掌握书写方法、技巧后,更为重要的就是凭个人对书写内容的理解来进行结体、布局、谋篇,它需要潜心投入,达到一种艺术美的效果。在这里,虽然与时、量没有十分必然的联系,但是要向学生解释的是,书法练习还是依赖于一定的书写时间、数量和经历。来进行自己内心情感的自然表露,诠释生命之美,因此这两方面须有机地结合起来。
六 实练与虚练相结合
孩子练习书法时需要正确指导与引导,正确有效的方法会事半功倍。在实际教学中,我采取了“以点破面”、“实练”与“虚练”相结合的方法。所谓“以点破面”就是待学生在兴趣小组中接受了某种字体的运笔规律后,再挑选几个自己非常欣赏的范字或诗句为“突破点”,经常临习字帖,进行实际意义上的联系;所谓“虚练”则是要求学生先用铅笔簿纸在字帖或碑帖上画“双勾线”,将范字描下来后书写,待有一定印象和基础后再脱本放大描摹范字,要求达到形似有神韵。由此,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对字体的某些运笔特点与构造规律有了比较深刻的理性认识,能做到下笔之前“心中先有字”,体现出“下笔即有意”的特点与意境, 从而较为深刻地领悟和认识到所临习字体的运笔造势。
七 自练与互练相结合
自练是指学生个人在教师、碑帖的指引下,习临某种字体的运笔规律,仔细揣摩,认真体会,对其点画、框架、神韵、章法等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与理解,自然就会受其熏陶和感染,掌握笔法的方圆、藏露、提按、转折、缓急。互练是指习练同一种碑帖或不同字体的同学互相学习,观摩,这样可以从别人的书写过程或创作中受到某种启示,甚至矫正自己在运笔用墨方面的错误或弥补缺陷,又能在自己临习时接受书友们的帮助与点评,有助于提高书写水平和经验。同时也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强有力手段,真正达到博学多才、开阔视野、力戒浮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狄德全.浅谈小学书法教育[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2] 林兴锋.小学书法教育现状与对策[J].青少年书法,2009,(07)
[3] 任漫丛.论小学书法艺术教育的重建[J].艺术教育,2008,(04)
[4] 吴友来.加强书法教育 提高学生素质[J].吉林教育,2008,(26)
关键词:小学书法教学 ;有效性;叙述
一 注重思考,培养能力
小学生临帖的过程,实际上是他们对字帖中范字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事实证明,练字时只有注重思考,才能有所收获。
首先,应强化学生读帖能力的培养。读帖,指观察分析范字的用笔方法和结构特征。读帖时必须细心揣摸笔画的长短粗细和结构的布局安排。“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只有观察、分析仔细透彻,才能有助于对字体的理解和记忆。其次,在练字时要求学生能体会到运笔过程中的提按顿挫以及徐疾的变化。字写好后,还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将所写的字与范字进行对照,找出差距和原因,再進行第二次临帖,力求第二遍比第一遍写得好。如此反复,直至多遍。对照临帖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进行背临的练习,即合上字帖仍能[写出来。要背临,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除有意让学生在读帖、临帖、分析对照中进行记忆外,还可通过用手指书空、用钢笔临摹、睡前回忆等办法强化记忆。总之,在教学中要将观察、分析、记忆等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练字过程中。做到练中思,思后练,不数总结,才能不数进步。
二 突出规律教学,注重举一反三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总结和运用规律。在结构教学时,要注重揭示汉字的结构法则,还要渗透一些美学思想和美学知识,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汉字有很多。教学时一定要抓住基本笔画和具有典型特征的字精讲,做到以点带面,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如学生掌握了横的基本笔画写法后,也要能掌握长横、短横、左尖横、右尖横的写法。掌握了“品”字结构后,就要能掌握“晶”、“磊”、“森”等字的结构。达到学习一种笔画带动一类笔画的学习,掌握一种字型带动一类字型的掌握。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较好的效果。
三 严格要求与鼓舞激励相结合
纠正一种坏习惯比养成一种好习惯要困难得多。所以孩子开始学习毛笔字书法时,教师就要对孩子们严格要求,宁可见效稍慢,也要根基扎实。诸如书写姿势、执笔方法,用笔要领等方面的要求,一定要孩子按要求做,一遍不行来两遍,两遍不行再来三遍。有了扎实的基本功将来就会受益无穷。因此,教师和家长在这方面不能急于求成,发现有进步的学生,特别是悟性高、具有天赋或潜能的学生,对于他们的进步,不仅要继续严格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要努力肯定他们的成绩,让他们在习临古代书法家墨迹或碑帖时,既可以领悟原碑帖的风貌,又能揉合自己的理解,适当张扬他们的个性,同时增强了对书法的理解力、诠释力,还可以让他们建立起书法创业认识的原始概念。对于有进步与具有一定力度或稍有一点艺术性的作品,尽管满纸稚气,也要给予赞赏,最好乘机将之张贴悬挂,在一定程度上,能唤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和强烈的创作欲望。
四 个性特征与选帖相结合
小学生刚刚接触书法,究竟选择那一种书体比较合适?楷书还是隶书?颜体还是柳体?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和家长不要人云亦云,建议大家尊重一下孩子们的意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进行选择。实践经验证明:性之所近的事物,也就是人们特别感兴趣的事物,学起来往往易见成效。对于那些自己不能做出选择的学生,宜慎重考虑,选择比较易学,便于入门的字帖让孩子 学习,在这方面,家长不妨听一听专家的意见,再结合对孩子个性特征的了解情况做出判断。
我一直认为孩子们从隶书开始学习书法是一种较好的途径。理由之一是隶书笔法相对简单,容易上手;其二,隶书主要体现于汉碑,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既有古文字的率意、稚拙和空灵,又有今文字的工整、严饬的雏形,在隶书这一平台上,学生今后既能上溯篆书,又可以下演楷、行、草,故而不失为初学者可以选择的最为理想的一种艺术形态。
五 定时定量与情感意念相结合
一般来说,学习书法,每天定时、定量是十分必要的。但对于孩子们来讲,单“定量”,他们在练习时会左顾右盼,磨磨蹭蹭;如果单“定时”,孩子们有时会草率书写,完成任务了事。所以对“时”和“量”要灵活掌握,一定量地练习是必须完成的,同时要向学生说明,每个字都要认真书写,写坏一个补一个,让学生明白书法艺术是人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理解,是人内心世界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实际上,练习书法在掌握书写方法、技巧后,更为重要的就是凭个人对书写内容的理解来进行结体、布局、谋篇,它需要潜心投入,达到一种艺术美的效果。在这里,虽然与时、量没有十分必然的联系,但是要向学生解释的是,书法练习还是依赖于一定的书写时间、数量和经历。来进行自己内心情感的自然表露,诠释生命之美,因此这两方面须有机地结合起来。
六 实练与虚练相结合
孩子练习书法时需要正确指导与引导,正确有效的方法会事半功倍。在实际教学中,我采取了“以点破面”、“实练”与“虚练”相结合的方法。所谓“以点破面”就是待学生在兴趣小组中接受了某种字体的运笔规律后,再挑选几个自己非常欣赏的范字或诗句为“突破点”,经常临习字帖,进行实际意义上的联系;所谓“虚练”则是要求学生先用铅笔簿纸在字帖或碑帖上画“双勾线”,将范字描下来后书写,待有一定印象和基础后再脱本放大描摹范字,要求达到形似有神韵。由此,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对字体的某些运笔特点与构造规律有了比较深刻的理性认识,能做到下笔之前“心中先有字”,体现出“下笔即有意”的特点与意境, 从而较为深刻地领悟和认识到所临习字体的运笔造势。
七 自练与互练相结合
自练是指学生个人在教师、碑帖的指引下,习临某种字体的运笔规律,仔细揣摩,认真体会,对其点画、框架、神韵、章法等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与理解,自然就会受其熏陶和感染,掌握笔法的方圆、藏露、提按、转折、缓急。互练是指习练同一种碑帖或不同字体的同学互相学习,观摩,这样可以从别人的书写过程或创作中受到某种启示,甚至矫正自己在运笔用墨方面的错误或弥补缺陷,又能在自己临习时接受书友们的帮助与点评,有助于提高书写水平和经验。同时也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强有力手段,真正达到博学多才、开阔视野、力戒浮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狄德全.浅谈小学书法教育[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2] 林兴锋.小学书法教育现状与对策[J].青少年书法,2009,(07)
[3] 任漫丛.论小学书法艺术教育的重建[J].艺术教育,2008,(04)
[4] 吴友来.加强书法教育 提高学生素质[J].吉林教育,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