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qk1981f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数学的学习当中,“学困生”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难度,甚至对于课堂的教学进度也产生了阻碍作用,对于整个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表达对于“学困生”的重视力度,采取措施从非智力因素方面把“学困生”转化成非学困生,文章通过结合笔者自身经验分析了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学困生”出现的原因,进一步分析了具体的转化措施,为相关的高中数学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困生 成因分析 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126-01
  通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高中数学的“学困生”数量越来越多,这极大的阻碍了高中数学教育的发展,在高考中,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但是现在的数学教学中却遇到了很多看似很难解决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必须把“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提上日程,下面是笔者的具体分析。
  一、“学困生”的含义分析
  “学困生”,指的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不管是性格上还是思维方式上,这些学生和其他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区别,由于在幼年时期没有进行良好的智力开发,导致这部分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跟不上教师的步伐,学习难度越来越大,进一步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学困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一般集中具有以下特征,不善于思考,经常走神,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很难精准的记住数学公式等等,这些特征都是不利于高中数学的学习的,和其他正常学生相比,这些学生要花更多的时间在数学学习上才有可能跟上教师的步伐。
  二、“学困生”出现的原因分析
  通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导致一名学生变成“学困生”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在这里笔者总结了学困生出现的主要原因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主观原因,一个是客观原因,下面是笔者的具体分析。
  (一)主观原因
  从主观方面讲,学生自身认为自己付出了努力,但是成绩并没有任何长进,导致自己对学习丧失了信心,尤其是和一些比较聪明的学生对比,他们认为自己的付出没有换来回报,导致学生心理上产生厌学情绪,长时间这样下去,学生对于高中数学课堂的兴趣逐渐消失,甚至还会产生恐惧心理,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客观原因
  和其他科目相比,数学这一门科目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它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有很高的要求,就算其他科目学的再好,数学也有可能学的不好。而和初中的数学相比,高中的数学难度更大,知识的跳跃性更强,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学生很难接受这些数学语言和公式,长时间这样下去,学生们就会产生害怕数学的心理,慢慢就会变成一名“学困生”。
  三、转化“学困生”的策略分析
  在新课标的作用下,教学过程里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性,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分析,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适当的调整教学难度,和学生的总体水平相适应,只有这样才可以进一步提高“学困生”学习高中数学的信息,下面是笔者对“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研究的具体分析。
  (一)加大对“学困生”的自信心的培养
  很多时候导致学生成绩差的原因并不是智力原因,而是一些后天因素,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必须加大对学生的引导力度,帮助学生们解决学习中面对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大部分“学困生”来说,他们往往比较自卑,在课堂上也不敢表现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让学生们有充分的空间来表现自己,重塑对于自己的信心。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必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同时教师也要在和学生沟通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学生们树立对于数学学习的信心。
  (二)坚定学生的意志
  对于大部分“学困生”来说,他们的意志不够坚定,面对一个数学难题时往往会选择放弃,一个难题的解答通常需要很多公式,学生们在记忆公式的过程中很有可能放弃自己,在这时,高中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们坚定意志,激励学生跨越这些障碍,这样学生们在面对这样的难题时就不会轻言放弃。
  (三)激发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
  对于很多“学困生”来说,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经常自己否定自己的努力,在高中数学课堂当中,学生们自己比较懒惰,不喜欢动手动脑,没有主动跟随老师的步伐。对于高中数学教师来说,必须按照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别对待,同时设计一些有趣的环节吸引学生加入到课堂当中,尽可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另外,如果发现学生们对于某个提问有较好的准备,可以让学生积极回答,同时在回答完毕后给予表扬,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对于高中数学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加强学生和教师的交流
  高中数学教师要及时和自己的学生沟通交流,通过良好的沟通艺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进行沟通时,要保持和学生平等的关系,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教师要多和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们反馈学生在学习的表现,然后让家长积极配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帮助督促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
  四、预防“学困生”的产生
  要想真正防止“学困生”的数量增加,就要充分的了解“学困生”,對于学生们给予及时的心理安慰,加大对学生的鼓励力度。另外,教师要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然后给予学生真诚的关心,在数学课堂上,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思考能力和意识,这样学生们可以在遇到问题时积极进行自我排解,进一步控制班级内“学困生”的数量。
  五、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知,现在的高中数学教育中,“学困生”的存在是让很多数学教师头疼的问题,在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下,高中数学教师必须致力于“学困生”的转化,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过,这是一个比较长期的任务,必须在长期教学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树立对于高中数学知识的自信心,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生涯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申银燕.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3.12.
  [2]沈夏佳.如何转化高中数学学困生[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7.
  [3]刘东芝.归因理论在预防高中数学学困生形成中的应用[J].2013.10.
  [4]王慧慧.浅谈高中数学学困生转化[J].2012.07.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思想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和思维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德育素材,做到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脱离实际、要求过高就会出现形式主义。数学中的德育渗透应遵循教育原则,可以通过教学中的不同途径来进行,并渗透于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它富于寄寓性,潜在性,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关键词】数学;德育;
【摘要】理性精神的实质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善于反思、崇尚怀疑和批判、积极进取、不断变革,是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在质疑中迸发理性精神的途径,包括:激发内部动机,让学生想质疑 创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质疑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质疑。  【关键词】理性精神 质疑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091-01  一、理性精神
本文回顾了河北省农业科学思想的一些特征,讨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通过对毕麦系列品种选育经验的论述,提出了黔西北山区小麦的育种方向和目标是:立足自身特殊生态和生产条件,突出品质育种,以“高产、优质、抗病、广适”为育种目标,即重点选育适应
【摘要】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幼儿正常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国内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实践探索措施,是我园开展幼儿心理健康实践经验的总结。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093-01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