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产地茯苓对肾阳虚下焦水肿大鼠的利水渗湿作用研究

来源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l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不同产地茯苓对肾阳虚下焦水肿大鼠的利水渗湿作用.方法 采用盐酸多柔比星与氢化可的松联合注射的方法建立肾阳虚下焦水肿大鼠模型.将96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金匮肾气丸,2.1 g·kg-1)、10批次不同产地茯苓水煎液组(S1~S10,7.5g·kg-1),另取8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组,连续灌胃给药21 d.观察记录大鼠的证候学表现及体质量变化;采用代谢笼测定大鼠24 h尿量;采用生化试剂盒测定24 h尿蛋白(UP)及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P)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抗利尿激素(ADH)水平及肾髓质中水通道蛋白1(AQP1)、水通道蛋白2(AQP2)水平;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单一指标对总药效的权重,以总药效对不同产地茯苓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24 h尿量、血清白蛋白及总蛋白水平明显降低,24h尿蛋白、ADH及AQP1、AQP2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10批次不同产地茯苓可明显上调大鼠体质量(S1、S2、S4~S10)、24 h尿量(S1~S10)、血清白蛋白(S1、S2、S4~S10)、总蛋白(S1、S4~S6、S8、S9)水平,明显下调24 h尿蛋白(S1~S10)、ADH(S1~S10)、AQP1(S1~S10)、AQP2(S1~S9)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0批次不同产地茯苓被聚为3大类,S2、S4为一类,S3、S6、S7和S8为一类,S1、S5、S9、S10为一类.总药效的强弱排序为:阳性药(金匮肾气丸)>湖北罗田(S2)、云南楚雄(S4)>湖北恩施(S3)、福建南平(S6)、河南商城(S7)、湖南怀化(S8)>湖北英山(S1)、云南大理(S5)、安徽岳西(S9)、云南丽江(S10).结论 不同产地茯苓对肾阳虚下焦水肿大鼠均可产生利水渗湿作用,可能与其调节AQP1及ADH-AQP2相关通路有关,且其作用强弱存在产地差异.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蚕沙提取物对缺铁性贫血小鼠铁代谢的影响及抗氧化作用.方法 采用饲喂低铁饲料建立缺铁性贫血小鼠模型,同期灌胃给予速力菲(52 mg·kg-1,阳性药组)及蚕沙提取物(78、39、26mg·kg-1,高、中、低剂量组),每日1次,连续42d.每周观察小鼠体质量,造模结束后检测小鼠外周血象[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及组织(肝、脾、小肠、肾)铁含量;测定血清铁(SI)、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血清铁蛋白(SF)及血清转铁蛋白受体1(TF
目的 探讨通关藤提取物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的影响,及其对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通关藤提取物对前列腺癌细胞DU145、PC3、RM-1和LNCaP增殖的影响;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法检测DU145、PC3细胞迁移和侵袭情况;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EMT相关核心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β-连环蛋白(β-Caten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结果 通关藤提取物可以明显抑制PC
目的 以网络药理学为基础,研究中药蟾毒灵治疗卵巢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使用PubChem获取蟾毒灵(Bufalin)的3D化学结构,联合PharmMapper数据库获得蟾毒灵的药物靶点,同时使用CTD及STITCH数据库对靶点进行补充;从GeneCards数据库收集卵巢癌靶基因,最后获得药物-疾病交集基因;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借助Cytoscape将其可视化得到蟾毒灵-卵巢癌-靶点蛋白调控网络,计算节点度值,筛选关键基因;借助R软件及相关软件包进行靶基因GO功能注释及KEGG信号通路
目的 以来自道地药材产区规范化种植基地的巴戟天叶绿体基因组为参考,通过对比不同产地巴戟天叶绿体基因组的碱基变异和遗传距离的差异,探讨巴戟天药材的道地性.方法 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利用CMA V1.1.1软件进行分析和组装叶绿体基因组,在基因注释的基础上,比对广东、福建、广西和海南不同产地巴戟天叶绿体基因组碱基突变情况和遗传差异情况.结果 与参考基因相比,广东巴戟天群体叶绿体基因组相同,碱基差异数和遗传距离为0;福建巴戟天群体叶绿体基因组碱基差异数为4~1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