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感受,浅谈一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如下:
1.语文教学被卷入利益旋涡
很多人都把语文教育的失败以及种种积弊归罪于高考指挥棒,这是不公正的,至少是不准确的。现行高考提高了语文的地位,刺激了社会对语文的需求。有学生歌谣为证:学好语数外,考文考理都不败。而以往社会流传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语文地位的提高可见一斑。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现行高考制度实现了语文的价值,而并非致使语文异化的根源。
在教学中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就是用测试的方法来替代教学,用各种各样的测试题来替代课文赏析与领悟,课文被废置一旁,或者在一些拙劣的设计者手下被切割成零乱的碎块。结果使人们认识事物的正常程序和流程被割断、破坏了,留在学生头脑里的只是一些杂乱无章的片断。这种教学模式偏重于智力教育,推崇能力主义。教学过程重视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而忽视沟通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及建立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伦理的联系;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个性的充分发展。这种模式所暴露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课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2.语文教学与生活隔绝
现在的语文教育严重脱离生活现实,教材滞后,教法机械,语言苍白,思维狭隘,这些问题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是语文共性语言泛滥,而个性语言缺失。语文教学服务于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是通过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的,因为"共性寓于个性"是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然而,多年来,我们总是过多地强调共性,却对语文丰富的个性弃而不顾。对语文共性的偏执,导致语文的课堂形式日益成为一种程式,这种程式阻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以致语文的空间日趋狭小,沦落为声嘶力竭的娇情或表演。
3.教学忽视"人"这一最根本要素
在各种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的探讨中,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对教材、教学模式的探讨,往往忽视了"人"这一最根本要素在改革中的作用。而事实上,语文课程改革就当前来说,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已经不堪重负。由于长期以来缺少一种教师终身学习与进修的机制,缺少一个科学客观评估教师素质的完善体系,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知识结构陈旧等问题日益突出,许多教师基本上靠一种教学的惯性来工作,苦苦支撑着课堂。狭隘的教学空间,高强度的教学工作,低质量的生活,使得很少有人能够去思考语文教学的明天。没有观念新、素质高、功底厚的语文教师,语文课程改革该怎么进行?任何一次深刻的变革,都源于生产力的革新,教育的变革也应从教师开始。
二、改革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路
在高中众学科中,语文教者深感其难,学者亦乏兴趣。如何改革高中语文教学使其早日走出困境?笔者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做起:
1. 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语文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按说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所当然。但事与愿违,你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甘咬钢笔头。"症结究竟在哪里?就在有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缺失生活,学生日常生活中缺失语文。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搜集鉴赏优秀广告词,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当前语文教学必须走的第一步。
2.以评价改革为平衡点,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语文教学评价的改革也是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评价,不仅要发挥出教学知识考查的功效,还要全面体现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笔者在语文评价中主要开展了三个方面的改进:一是兼顾学生能力发展。将学生语文能力考核折算成具体分值,占10—15%的比例,如口语表达能力、朗读能力等,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状况;二是兼顾学生情感态度。将学生语文学习投入程度作为重要评价内容,对学生采取"分数 评语"的评价模式,对于一些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的学生,即使成绩还可以,也要加以告诫、警示,对于一些学习努力刻苦,但是成绩进步不够明显的后进生,要给予鼓励性评价,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三是激发学生竞争欲望。将学生按照自身学习基础与能力差异,编为几个竞赛组,让学生在自己所在组里面确定赶超对象,营造竞争的氛围,以赛促学,让学生在平行发展水平对象的竞争中充分发掘潜力,促进整体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
3.以主题活动为拓展点,深化课堂教学成效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拓展形式,主题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教师要能够紧密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穿插进行语文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深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升思想教育成效。例如在教学《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时,笔者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在班级进行了"我的未来我做主"主题討论活动,重点针对自己将来职业的选择与规划进行发言。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学生踊跃发言,学生在准确概括、理解马克思所提出的选择职业时应当遵循的原则的基础上,初步实现了正确认识、评价自己的目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拟订自己的人生规划,激励自己积极向上,不仅深化了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渗透了思想教育。通过这样的拓展主题活动,深化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了写作能力。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如下:
1.语文教学被卷入利益旋涡
很多人都把语文教育的失败以及种种积弊归罪于高考指挥棒,这是不公正的,至少是不准确的。现行高考提高了语文的地位,刺激了社会对语文的需求。有学生歌谣为证:学好语数外,考文考理都不败。而以往社会流传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语文地位的提高可见一斑。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现行高考制度实现了语文的价值,而并非致使语文异化的根源。
在教学中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就是用测试的方法来替代教学,用各种各样的测试题来替代课文赏析与领悟,课文被废置一旁,或者在一些拙劣的设计者手下被切割成零乱的碎块。结果使人们认识事物的正常程序和流程被割断、破坏了,留在学生头脑里的只是一些杂乱无章的片断。这种教学模式偏重于智力教育,推崇能力主义。教学过程重视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而忽视沟通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及建立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伦理的联系;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个性的充分发展。这种模式所暴露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课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2.语文教学与生活隔绝
现在的语文教育严重脱离生活现实,教材滞后,教法机械,语言苍白,思维狭隘,这些问题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是语文共性语言泛滥,而个性语言缺失。语文教学服务于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是通过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的,因为"共性寓于个性"是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然而,多年来,我们总是过多地强调共性,却对语文丰富的个性弃而不顾。对语文共性的偏执,导致语文的课堂形式日益成为一种程式,这种程式阻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以致语文的空间日趋狭小,沦落为声嘶力竭的娇情或表演。
3.教学忽视"人"这一最根本要素
在各种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的探讨中,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对教材、教学模式的探讨,往往忽视了"人"这一最根本要素在改革中的作用。而事实上,语文课程改革就当前来说,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已经不堪重负。由于长期以来缺少一种教师终身学习与进修的机制,缺少一个科学客观评估教师素质的完善体系,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知识结构陈旧等问题日益突出,许多教师基本上靠一种教学的惯性来工作,苦苦支撑着课堂。狭隘的教学空间,高强度的教学工作,低质量的生活,使得很少有人能够去思考语文教学的明天。没有观念新、素质高、功底厚的语文教师,语文课程改革该怎么进行?任何一次深刻的变革,都源于生产力的革新,教育的变革也应从教师开始。
二、改革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路
在高中众学科中,语文教者深感其难,学者亦乏兴趣。如何改革高中语文教学使其早日走出困境?笔者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做起:
1. 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语文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按说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所当然。但事与愿违,你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甘咬钢笔头。"症结究竟在哪里?就在有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缺失生活,学生日常生活中缺失语文。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搜集鉴赏优秀广告词,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当前语文教学必须走的第一步。
2.以评价改革为平衡点,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语文教学评价的改革也是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评价,不仅要发挥出教学知识考查的功效,还要全面体现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笔者在语文评价中主要开展了三个方面的改进:一是兼顾学生能力发展。将学生语文能力考核折算成具体分值,占10—15%的比例,如口语表达能力、朗读能力等,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状况;二是兼顾学生情感态度。将学生语文学习投入程度作为重要评价内容,对学生采取"分数 评语"的评价模式,对于一些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的学生,即使成绩还可以,也要加以告诫、警示,对于一些学习努力刻苦,但是成绩进步不够明显的后进生,要给予鼓励性评价,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三是激发学生竞争欲望。将学生按照自身学习基础与能力差异,编为几个竞赛组,让学生在自己所在组里面确定赶超对象,营造竞争的氛围,以赛促学,让学生在平行发展水平对象的竞争中充分发掘潜力,促进整体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
3.以主题活动为拓展点,深化课堂教学成效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拓展形式,主题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教师要能够紧密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穿插进行语文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深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升思想教育成效。例如在教学《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时,笔者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在班级进行了"我的未来我做主"主题討论活动,重点针对自己将来职业的选择与规划进行发言。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学生踊跃发言,学生在准确概括、理解马克思所提出的选择职业时应当遵循的原则的基础上,初步实现了正确认识、评价自己的目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拟订自己的人生规划,激励自己积极向上,不仅深化了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渗透了思想教育。通过这样的拓展主题活动,深化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了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