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学校体育教学具有三项功能:生物学作用、教育学作用以及社会学作用。体育的生物学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质;教育学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形成长期自我锻炼的习惯;社会学作用能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作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已经逐渐进入学校,并成为学生能够正确接受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当前我国教育实践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没有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情绪。目前,我国学生心理问题在小学、中学以及大学阶段普遍存在。根据调查,当前我国城市在校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0%,初中生约为15.0%,高中生约为19.0%,大学生约为25.0%,国外要严重很多。良好的心理包括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由于当前部分青少年学生存在妒忌、孤僻、逆反和任性等心理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及时开展以体育教学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积极作用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心理教学的各种方法并强化心理辅导,从而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消除紧张情绪,形成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由此可见,学校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作用很大,具体有以下方面:
1.体育教学是发现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
学校体育教学是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技术以及技能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包含了学生获得成功感的心理体验。情绪的好坏是心理健康与否的外在体现,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表情、行为以及意志方面的表现是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可以由此发现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另外,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少学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从而使学生缓解紧张、忧虑、焦躁以及压抑等情绪。目前国内外研究普遍认为,体育锻炼能够改善人的心态,消除和治理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其主要依据是对体育运动进行的调查实验研究。体育运动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情感的丰富,对陶冶情操和调节情绪体验尤为重要,日常的体育运动对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具有促进作用。
2.体育教学对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影响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体育锻炼对学生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以及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具有促进作用,这种兴奋可以帮助和改善学生的感知能力、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体育运动的多样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3.体育教学对学生德行修养的影响
体育教学对学生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不仅与学生的个人思想素质有关,而且也与学校的体育课程相关。体育是一项集体合作与个人竞争相结合的运动项目,体育活动中需要同伴相互配合和合作,否则就不能够顺利完成整个任务。因此,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个人拼搏的进取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的独立、自信和合作等优秀个人素质以及吃苦耐劳的优良品德,提高个人的德行修养。
4.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体育教学大多是以班级的形式展开的,这种师生和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可以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多样性。从社会文化方面看,体育中的体育游戏、体育竞技以及体育竞赛是模拟社会的一种形式,体育运动精神是社会竞赛的开始。所以,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使学生适应社会的一种教育方式,很多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是对社会的一种提前模拟。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必须面对挫折与失败,成功与进取,公平与不公平等社会体验,如果体育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和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现实和生活中的问题,使这种认识上升到社会信念和世界感官的层面上,积极地促进学生情感的陶冶、素质的提高、完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在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过程中不能适应环境而产生的烦恼和压力,这些并不是严重的心理障碍,只要有合理的心理指导和训练,并辅之以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可以及时得到解决的。因此体育教学是有效预防学生不健康心理的产生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研究[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 朱瑞飞,张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内江科技,2008(12).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临城中心校)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当前我国教育实践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没有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情绪。目前,我国学生心理问题在小学、中学以及大学阶段普遍存在。根据调查,当前我国城市在校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0%,初中生约为15.0%,高中生约为19.0%,大学生约为25.0%,国外要严重很多。良好的心理包括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由于当前部分青少年学生存在妒忌、孤僻、逆反和任性等心理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及时开展以体育教学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积极作用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心理教学的各种方法并强化心理辅导,从而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消除紧张情绪,形成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由此可见,学校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作用很大,具体有以下方面:
1.体育教学是发现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
学校体育教学是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技术以及技能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包含了学生获得成功感的心理体验。情绪的好坏是心理健康与否的外在体现,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表情、行为以及意志方面的表现是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可以由此发现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另外,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少学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从而使学生缓解紧张、忧虑、焦躁以及压抑等情绪。目前国内外研究普遍认为,体育锻炼能够改善人的心态,消除和治理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其主要依据是对体育运动进行的调查实验研究。体育运动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情感的丰富,对陶冶情操和调节情绪体验尤为重要,日常的体育运动对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具有促进作用。
2.体育教学对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影响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体育锻炼对学生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以及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具有促进作用,这种兴奋可以帮助和改善学生的感知能力、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体育运动的多样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3.体育教学对学生德行修养的影响
体育教学对学生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不仅与学生的个人思想素质有关,而且也与学校的体育课程相关。体育是一项集体合作与个人竞争相结合的运动项目,体育活动中需要同伴相互配合和合作,否则就不能够顺利完成整个任务。因此,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个人拼搏的进取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的独立、自信和合作等优秀个人素质以及吃苦耐劳的优良品德,提高个人的德行修养。
4.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体育教学大多是以班级的形式展开的,这种师生和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可以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多样性。从社会文化方面看,体育中的体育游戏、体育竞技以及体育竞赛是模拟社会的一种形式,体育运动精神是社会竞赛的开始。所以,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使学生适应社会的一种教育方式,很多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是对社会的一种提前模拟。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必须面对挫折与失败,成功与进取,公平与不公平等社会体验,如果体育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和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现实和生活中的问题,使这种认识上升到社会信念和世界感官的层面上,积极地促进学生情感的陶冶、素质的提高、完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在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过程中不能适应环境而产生的烦恼和压力,这些并不是严重的心理障碍,只要有合理的心理指导和训练,并辅之以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可以及时得到解决的。因此体育教学是有效预防学生不健康心理的产生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研究[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 朱瑞飞,张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内江科技,2008(12).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临城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