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萍,女,50岁,北京人,热爱下厨,擅做美食,经常活跃于“快乐生活一点通”“食全食美”“健康生活”“身边”“天天饮食”“美食美客三人餐桌”“超市大赢家”等众多生活类节目中。
小时候就觉得做饭好玩
韩萍出生在北京市鲜鱼口的四合院里,她是个热心、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的人。自从2004年误打误撞进入电视圈后,她一直活跃于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各档大众生活美食类节目中。韩萍出名后。很多人都亲热地叫她“韩姐”。
4岁时,有一天趁着家里人不在。韩萍自己偷偷下厨房,做了一盘香油炒香菜。母亲回家后,看着香油里泡着的那些根儿上还有泥的香菜,哭笑不得。
那时候,各家各户都在院子里做饭,谁家做什么饭都看得见,做完了,大家交换着吃。韩萍很小就喜欢看别人做饭,比如八婶家的“粘卷子”,后来就成了她在电视节目里教大家做的一道小吃。
韩萍家附近就是天兴居炒肝、便宜坊烤鸭、老正兴、都一处……这些饭馆做饭都是在外边,,放学回家的路上,韩萍盯着“都一处”包烧麦的师傅能看上一个小时:“我没什么爱玩的,就是看他们做饭好玩。”
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宽裕,母亲只有精打细算地过日子,这给韩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秋天落了秧的茄子头个小不好吃,但非常便宜,母亲便把茄子用盐水腌了以后做菜,没想到别具风味。
韩萍成家后。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孩子、操持家务,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一天韩萍下班回家,女儿和一群孩子正在大院里玩,女儿挂着汗珠的小脸尖尖的,没有了从前的红润。女儿消瘦的模样让韩萍很心疼,她抓起菜篮子直奔菜场。晚上,韩萍做了女儿爱吃的菜团子,看着女儿吃得那么香,她下决心一定要照顾好家人的饮食。
韩姐会做的吃食种类繁多,家常小菜如蒜苗炒鱿鱼、海带排骨汤,传统美食如棋子馅饼、元宝馄饨,山珍海味如燕窝鱼翅鲍鱼。女儿是韩萍前进的动力:“妈,有好吃的吗?”只要女儿从学校往家里打电话,韩萍就知道女儿肚里的馋虫在叫唤了。“女儿爱吃我做的饭,我还是挺得意的。”
韩萍第一次上电视是在2004年,那天她正在厨房做饭,女儿在屋里看电视,电视里正在教生活小窍门,是用两口蒸锅迅速化冻肉的方法。韩萍觉得这个小窍门一点都不科学,净想着化肉了,那两口锅不还得费劲洗吗?
第二天。韩萍给栏目组打去电话,谈了自己的看法,介绍了一些小窍门。没想到,编导当时就邀请韩萍去电视台做节目,但她拒绝了。一个月后。编导又打来电话,言辞恳切地说电视台特别缺像韩萍这样“专家型”的观众,请她一定要帮忙。韩萍动了心,但她还是很犹豫:“我这么胖,不得把镜头给撑爆了啊?”
节目火得不得了
韩萍半信半疑地来到电视台摄影棚,导演一看,这位大姐不仅没有想象中那么胖。而且非常有亲和力。韩萍当场亮出手艺,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们则大快朵颐,品尝到了她的手艺:珍珠丸子、侉炖鱼……
刚开始录制节目时,韩萍说“冬天动一动。少得一场病”时总是笑场,但她很快适应了“嘉宾主持”的角色,与主持人一唱一和。拍摄进展顺利,录制期间导演几乎从不喊停,而每当喊停的时候,工作人员们便会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走到操作台前抢食韩萍做的菜。
说起节目走红,豪爽的韩萍毫不谦虚:“他们说我是收视率的保证,凡是想提高收视率的美食节目都会想让我主持,有时候甚至超出了美食范畴。这不,2008年央视4套要录制奥运节目,非得请我去,我说咱也不在行呀,可是人家说,没关系,韩姐,只要你来,就能给节目带出人气。电视台给我起了个外号——119、120,也就是救火队员、救护车的意思,因为北京有一批固定的电视节目嘉宾,我性格随和好说话,如果哪个嘉宾临时有事上不了场,我随叫随到给他们救场。所以才得了这么个称呼。”
2007年,韩萍穿梭于7档电视节目中间,平均四五天便出镜一次,她拥有大量的“粉丝”。韩萍总结成功经验:“我做的是普通人过日子吃的饭。”
做了这么多电视节目,一定大有收益吧?韩萍笑道:“人家明星上电视挣大钱,我上电视不但不挣钱,反倒赔钱。因为摄制组准备的原料我用着不顺手,会影响做饭的效果,你要教观众做饭,不能糊弄人家是不是?我就自己买一些半成品原料,上节目头天晚上准备好。节目一录完,工作人员端着碗一哄而上,把我做好的菜都抢着吃了。”
拍摄做饭过程很简单,摄像师会按照韩萍做饭的顺序有选择地拍,但韩萍最不习惯的就是脚本里不生活化的语言,所以她一直使用老北京方言介绍她的菜品和做菜窍门。
一些经常出入五星级大酒店,尝遍山珍海味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外面的饭菜再好吃,比不过家里一道哪。怕最简单的菜。韩萍说:“我完全同意这样的说法,因为饭店的菜为了追求好吃,要加入各种调料,那样出来的味道是‘复合味’,时间长了身体会排斥。比如,我在家里做鱼,从来不搁料酒,不影响鱼本身的香味;大饭店里做鱼,恨不得搁半锅油。炸出来是挺香的,但不好吃。再比如,做盐煸里脊,一头猪就一条里脊,饭店里能给你放那么多里脊吗?都是拿小苏打抓糊,裹着其他部位的肉,这样肉就会失去原有的香味。还比如说肉饼,我妈教我做的肉饼。将饼拎起来对着阳光看。是透明的,里面哪儿是肉馅,哪儿是面,看得一清二楚,这才是真正的肉饼。”
怎样做色泽红润、汁明油亮的红烧肉,怎样熬好看又好喝的绿豆汤,怎样煮透面条又不糊汤,怎样做流黄蛋和硬心蛋……韩萍在电视上毫不吝啬地告诉观众她总结出来的经验。让大家应用到生活中去。
韩萍说:“生活跟工作是一样的,只要你不重复做无用功,你就有时间。做饭也一样。穿插着做就节省时间,比如这个东西费火先放到火上,然后抓紧时间洗菜,我每次做饭,就算是做再复杂的菜,比如红烧肉,我都用不了一个小时,保证饭菜全上桌,厨房还收拾得特干净。没有一个没刷的锅、盆在那儿摆着。”
用心做出味道来
生性乐观热爱生活的韩萍,也给街坊四邻当了多年的厨艺参谋。比如有人问怎样才能炸出又香又脆的花生米。如何存放土豆等五花八门的小窍门,每次她都非常耐心地解答,她说这是“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2006年6月,韩萍应邀去中央电视台参加《美味中国》节目。自接到通知的那一天起。韩萍的心里就直打鼓,这是面向全国播放的节目,万一有个疏忽把菜做砸了怎么办,自己年龄这么大了,要是记不住台词说错了话可就麻烦了。
第二天一大早,邻居街坊不断来到韩萍家,有给她加油的,有叮嘱她别紧张的,还有自告奋勇陪她去录节目的。大伙说,平常他们都得到过韩萍的照顾和帮忙,这次他们一定要为她加油。进了录制棚,韩萍马上调整思绪投入到做菜中,节目很成功。
“有年轻人建议我开博客,可我不会打字啊。女儿给我买来手写板,我就开博了。现在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要写博客或者回答网友的问题。还有人要拜我为师。我可没敢答应。”为了回复网友的帖子,韩萍每天都要熬夜,也正是因为写博客,她结识了越来越多的“粉丝”。
出乎韩萍意料。喜欢她的人大部分是年轻人。一位在国外留学的大学生说自己要请外国人吃饭,又没多少钱,于是根据韩萍所教的方法,亲手做了一桌菜请客,那种感觉就好像韩萍是自己的母亲在身边一样。
还有一位年轻女性,丈夫因为她不会做饭闹着要离婚,而韩萍教观众做的家常菜正好帮了她一个大忙。韩萍说,她自己都没有想到现在的年轻人居然又重新拾起了厨房里的那些事情。
韩萍说:“北京明星多。走到大道上,看到个把明星,老百姓未必当回事。可我要是到了公开场合,得到的待遇让我自己都吃惊。老人见到我就说。谁家这么有福,娶了一个这么会做饭的儿媳?年轻人见到我,忍不住问:韩姐,你给我当岳母吧,那样我就能天天有好吃的了。还有一次我打车,出租车司机说啥也不要车钱。还说我上电视教大家做菜是在做善事。现在我都不太敢去以前天天必逛的菜市场了,我每次去不用1个小时出不来,大家都围着我问今天该买什么菜,该怎么做,我有时候也有点烦。耽误事儿,可是不管我多忙,也要尽量给他们满意的回答。”
早在2005年,一家出版社请韩萍写书。韩萍答应了,她的理由是:“我得给孩子留一个做饭的‘字典’”。2006年6月,韩萍出版了美食类图书——《生活魔法师:韩姐教你下厨房》。
2007年,韩萍参与过的美食栏目,除了最初北京电视台的《快乐生活一点通》和《食全食美》,还有央视的《天天饮食》《超市大赢家》等7个栏目,出镜次数达到83次。
“做饭要有一个好心情,莱的味道跟你的心情有直接关系,如果你心情好,你今天的饭菜绝对香。”2008年,已经成为荧屏“红人”的韩萍一如既往地开心生活、专心做菜:“做饭是一种乐趣,既然做,就要用心做出味道来。”
编辑 彩 衣
小时候就觉得做饭好玩
韩萍出生在北京市鲜鱼口的四合院里,她是个热心、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的人。自从2004年误打误撞进入电视圈后,她一直活跃于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各档大众生活美食类节目中。韩萍出名后。很多人都亲热地叫她“韩姐”。
4岁时,有一天趁着家里人不在。韩萍自己偷偷下厨房,做了一盘香油炒香菜。母亲回家后,看着香油里泡着的那些根儿上还有泥的香菜,哭笑不得。
那时候,各家各户都在院子里做饭,谁家做什么饭都看得见,做完了,大家交换着吃。韩萍很小就喜欢看别人做饭,比如八婶家的“粘卷子”,后来就成了她在电视节目里教大家做的一道小吃。
韩萍家附近就是天兴居炒肝、便宜坊烤鸭、老正兴、都一处……这些饭馆做饭都是在外边,,放学回家的路上,韩萍盯着“都一处”包烧麦的师傅能看上一个小时:“我没什么爱玩的,就是看他们做饭好玩。”
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宽裕,母亲只有精打细算地过日子,这给韩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秋天落了秧的茄子头个小不好吃,但非常便宜,母亲便把茄子用盐水腌了以后做菜,没想到别具风味。
韩萍成家后。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孩子、操持家务,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一天韩萍下班回家,女儿和一群孩子正在大院里玩,女儿挂着汗珠的小脸尖尖的,没有了从前的红润。女儿消瘦的模样让韩萍很心疼,她抓起菜篮子直奔菜场。晚上,韩萍做了女儿爱吃的菜团子,看着女儿吃得那么香,她下决心一定要照顾好家人的饮食。
韩姐会做的吃食种类繁多,家常小菜如蒜苗炒鱿鱼、海带排骨汤,传统美食如棋子馅饼、元宝馄饨,山珍海味如燕窝鱼翅鲍鱼。女儿是韩萍前进的动力:“妈,有好吃的吗?”只要女儿从学校往家里打电话,韩萍就知道女儿肚里的馋虫在叫唤了。“女儿爱吃我做的饭,我还是挺得意的。”
韩萍第一次上电视是在2004年,那天她正在厨房做饭,女儿在屋里看电视,电视里正在教生活小窍门,是用两口蒸锅迅速化冻肉的方法。韩萍觉得这个小窍门一点都不科学,净想着化肉了,那两口锅不还得费劲洗吗?
第二天。韩萍给栏目组打去电话,谈了自己的看法,介绍了一些小窍门。没想到,编导当时就邀请韩萍去电视台做节目,但她拒绝了。一个月后。编导又打来电话,言辞恳切地说电视台特别缺像韩萍这样“专家型”的观众,请她一定要帮忙。韩萍动了心,但她还是很犹豫:“我这么胖,不得把镜头给撑爆了啊?”
节目火得不得了
韩萍半信半疑地来到电视台摄影棚,导演一看,这位大姐不仅没有想象中那么胖。而且非常有亲和力。韩萍当场亮出手艺,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们则大快朵颐,品尝到了她的手艺:珍珠丸子、侉炖鱼……
刚开始录制节目时,韩萍说“冬天动一动。少得一场病”时总是笑场,但她很快适应了“嘉宾主持”的角色,与主持人一唱一和。拍摄进展顺利,录制期间导演几乎从不喊停,而每当喊停的时候,工作人员们便会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走到操作台前抢食韩萍做的菜。
说起节目走红,豪爽的韩萍毫不谦虚:“他们说我是收视率的保证,凡是想提高收视率的美食节目都会想让我主持,有时候甚至超出了美食范畴。这不,2008年央视4套要录制奥运节目,非得请我去,我说咱也不在行呀,可是人家说,没关系,韩姐,只要你来,就能给节目带出人气。电视台给我起了个外号——119、120,也就是救火队员、救护车的意思,因为北京有一批固定的电视节目嘉宾,我性格随和好说话,如果哪个嘉宾临时有事上不了场,我随叫随到给他们救场。所以才得了这么个称呼。”
2007年,韩萍穿梭于7档电视节目中间,平均四五天便出镜一次,她拥有大量的“粉丝”。韩萍总结成功经验:“我做的是普通人过日子吃的饭。”
做了这么多电视节目,一定大有收益吧?韩萍笑道:“人家明星上电视挣大钱,我上电视不但不挣钱,反倒赔钱。因为摄制组准备的原料我用着不顺手,会影响做饭的效果,你要教观众做饭,不能糊弄人家是不是?我就自己买一些半成品原料,上节目头天晚上准备好。节目一录完,工作人员端着碗一哄而上,把我做好的菜都抢着吃了。”
拍摄做饭过程很简单,摄像师会按照韩萍做饭的顺序有选择地拍,但韩萍最不习惯的就是脚本里不生活化的语言,所以她一直使用老北京方言介绍她的菜品和做菜窍门。
一些经常出入五星级大酒店,尝遍山珍海味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外面的饭菜再好吃,比不过家里一道哪。怕最简单的菜。韩萍说:“我完全同意这样的说法,因为饭店的菜为了追求好吃,要加入各种调料,那样出来的味道是‘复合味’,时间长了身体会排斥。比如,我在家里做鱼,从来不搁料酒,不影响鱼本身的香味;大饭店里做鱼,恨不得搁半锅油。炸出来是挺香的,但不好吃。再比如,做盐煸里脊,一头猪就一条里脊,饭店里能给你放那么多里脊吗?都是拿小苏打抓糊,裹着其他部位的肉,这样肉就会失去原有的香味。还比如说肉饼,我妈教我做的肉饼。将饼拎起来对着阳光看。是透明的,里面哪儿是肉馅,哪儿是面,看得一清二楚,这才是真正的肉饼。”
怎样做色泽红润、汁明油亮的红烧肉,怎样熬好看又好喝的绿豆汤,怎样煮透面条又不糊汤,怎样做流黄蛋和硬心蛋……韩萍在电视上毫不吝啬地告诉观众她总结出来的经验。让大家应用到生活中去。
韩萍说:“生活跟工作是一样的,只要你不重复做无用功,你就有时间。做饭也一样。穿插着做就节省时间,比如这个东西费火先放到火上,然后抓紧时间洗菜,我每次做饭,就算是做再复杂的菜,比如红烧肉,我都用不了一个小时,保证饭菜全上桌,厨房还收拾得特干净。没有一个没刷的锅、盆在那儿摆着。”
用心做出味道来
生性乐观热爱生活的韩萍,也给街坊四邻当了多年的厨艺参谋。比如有人问怎样才能炸出又香又脆的花生米。如何存放土豆等五花八门的小窍门,每次她都非常耐心地解答,她说这是“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2006年6月,韩萍应邀去中央电视台参加《美味中国》节目。自接到通知的那一天起。韩萍的心里就直打鼓,这是面向全国播放的节目,万一有个疏忽把菜做砸了怎么办,自己年龄这么大了,要是记不住台词说错了话可就麻烦了。
第二天一大早,邻居街坊不断来到韩萍家,有给她加油的,有叮嘱她别紧张的,还有自告奋勇陪她去录节目的。大伙说,平常他们都得到过韩萍的照顾和帮忙,这次他们一定要为她加油。进了录制棚,韩萍马上调整思绪投入到做菜中,节目很成功。
“有年轻人建议我开博客,可我不会打字啊。女儿给我买来手写板,我就开博了。现在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要写博客或者回答网友的问题。还有人要拜我为师。我可没敢答应。”为了回复网友的帖子,韩萍每天都要熬夜,也正是因为写博客,她结识了越来越多的“粉丝”。
出乎韩萍意料。喜欢她的人大部分是年轻人。一位在国外留学的大学生说自己要请外国人吃饭,又没多少钱,于是根据韩萍所教的方法,亲手做了一桌菜请客,那种感觉就好像韩萍是自己的母亲在身边一样。
还有一位年轻女性,丈夫因为她不会做饭闹着要离婚,而韩萍教观众做的家常菜正好帮了她一个大忙。韩萍说,她自己都没有想到现在的年轻人居然又重新拾起了厨房里的那些事情。
韩萍说:“北京明星多。走到大道上,看到个把明星,老百姓未必当回事。可我要是到了公开场合,得到的待遇让我自己都吃惊。老人见到我就说。谁家这么有福,娶了一个这么会做饭的儿媳?年轻人见到我,忍不住问:韩姐,你给我当岳母吧,那样我就能天天有好吃的了。还有一次我打车,出租车司机说啥也不要车钱。还说我上电视教大家做菜是在做善事。现在我都不太敢去以前天天必逛的菜市场了,我每次去不用1个小时出不来,大家都围着我问今天该买什么菜,该怎么做,我有时候也有点烦。耽误事儿,可是不管我多忙,也要尽量给他们满意的回答。”
早在2005年,一家出版社请韩萍写书。韩萍答应了,她的理由是:“我得给孩子留一个做饭的‘字典’”。2006年6月,韩萍出版了美食类图书——《生活魔法师:韩姐教你下厨房》。
2007年,韩萍参与过的美食栏目,除了最初北京电视台的《快乐生活一点通》和《食全食美》,还有央视的《天天饮食》《超市大赢家》等7个栏目,出镜次数达到83次。
“做饭要有一个好心情,莱的味道跟你的心情有直接关系,如果你心情好,你今天的饭菜绝对香。”2008年,已经成为荧屏“红人”的韩萍一如既往地开心生活、专心做菜:“做饭是一种乐趣,既然做,就要用心做出味道来。”
编辑 彩 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