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中学思想品德课应以学生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人文素质。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它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让初中生了解一些哲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他们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成长中遇到的各种烦恼和困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笔者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意识地渗入哲学思想,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对初一学生进行“锻炼坚强意志,积极对待挫折”的教学时,我向学生提出了“挫折是好事还是坏事”的思考题。大多数同学不假思索地回答:“坏事。”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指出挫折本身并不是好事,也可以说是坏事;然而,也有人能战胜挫折,成就一番事业。如我国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告失败。但李时珍并没有因此消沉,他立志学医,终于写成了流芳百世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又如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研制炸药屡遭失败,甚至因此失去了亲人,但他坚定不移,继续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之后,请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挫折?通过讨论、分析,学生体会到挫折是有负面效应的,但只要我们正确对待,挫折能对人产生促进作用、增力作用和清醒作用,能对人产生重要的影响。许多有作为之人,都是在挫折中成长起来的。这时我适时地进行点拨小结,其实世界上许多事物和挫折一样都是具有两重性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们要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地看问题,既看到消极不利的一面,又要看到积极有利的一面。努力克服不利的因素,充分利用有利的一面,就能使事物向好的一面转化。这样,运用唯物辩证法使学生懂得了培养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的重要性,起到了强烈的激励作用。
违法和犯罪是初二法律知识教育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违法是犯罪的前提,犯罪是违法发展的必然结果,两者在本质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一个人如果经常做违纪违法的事,不思悔改,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有这样一个案例:王某从小经常打架、破坏公物,还逃学到网吧或游戏厅上网玩游戏,没有零花钱就偷拿同学的钱物或敲诈小同学,经老师批评教育后仍不改正。因为他认为自己没犯罪,犯点小错误没事。后来,因偷窃邻居的财物被公安机关劳动教养。但劳教回来后,恶习不该,一次因参加与团伙抢劫被逮捕,经人民法院审理,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在引导学生分析王某“违纪—违法—犯罪”的过程中,我有意渗入哲学上的“质量互变”原理。指出大量的违纪是违法的前提和准备(量变),违法则是违纪的必然结果(质变),违法之后不思悔改,继续行窃,就是在作量的积累(新的量变),时间一长必然导致走向犯罪的深渊(再次发生质变)。在丝丝入扣的分析中,使学生认识和理解了违法和犯罪的联系,懂得没有“小错不断,大错不犯”只有“小错不断,大错必犯”的道理。因此,我们平时要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以防止违法犯罪的发生。
又如: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在初三政治教材中有多处体现。“改革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一框中有两个重要的知识点,即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教学中,我一方面介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及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学生获得直观感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将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等观点穿插其中。指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既看到内因,又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使学生知道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部动力(内因),而对外开放则是外部条件(外因),引导学生对改革的重要性和开放的必要性进行理性的思维,懂得我们这样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改革。但是,独立自主并不是盲目排外。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我国顺利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综上所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入哲学思想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特征、认识特点和理解能力,用简明通俗的语言、生动有趣的事例,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实践中表明,在教学中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一,寻找机会,适时渗入
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时,我们要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揭示出相关的哲学思想,使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更进一步,由特殊具体的知识上升到一般普遍的原理,体会到哲学基本观点和原理对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际指导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把握尺度,适当渗入
初中思想品德课毕竟不是哲学原理课,我们只是想让学生对哲学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因此,只要抓住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哲学基本原理,用通俗的语言和适当的方式予以介绍即可。让学生在对比的基础上有所感悟,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智慧,使学生更灵活、更聪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避免脱离学生的实际将哲学原理讲深讲透的做法,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达不到预定的目的。
第三,循序渐进,逐步渗入
初中思想教材特别是初三教学内容蕴涵着许多哲学思想,如普遍联系的观点、矛盾分析的方法、量变质变原理、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实事求是的思想等等。我们一方面渗入哲学思想,另一方面要启发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已经了解的哲学原理学习新的内容,达到温故知新。在经常运用中,加深哲学思想的理解,使学生懂得哲学并不是抽象空洞的理论。
第四,巧选材料,自然渗入
引用故事、寓言、名人名言等,使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这样有助于理解重要的哲学思想。在介绍“实事求是地评价我国的国家地位”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实事求是的含义和重要性,我向学生讲述了“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让学生从南郭先生灰溜溜的下场中体会到不懂装懂、弄虚作假的尴尬与害处,懂得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绝不能脱离实际。“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小故事则让学生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说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及实践的重要作用时,我引用了西方谚语“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和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诗句。而在分析内、外因的关系和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时,我则和学生一起赏析了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入哲学思想是因教学的需要和学生成长的要求而进行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选用恰当有效的方式、灵活多变的方法,渗入而不灌输,自然而不牵强,实在而不造作,注重效果而不流于形式,最终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笔者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意识地渗入哲学思想,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对初一学生进行“锻炼坚强意志,积极对待挫折”的教学时,我向学生提出了“挫折是好事还是坏事”的思考题。大多数同学不假思索地回答:“坏事。”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指出挫折本身并不是好事,也可以说是坏事;然而,也有人能战胜挫折,成就一番事业。如我国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告失败。但李时珍并没有因此消沉,他立志学医,终于写成了流芳百世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又如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研制炸药屡遭失败,甚至因此失去了亲人,但他坚定不移,继续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之后,请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挫折?通过讨论、分析,学生体会到挫折是有负面效应的,但只要我们正确对待,挫折能对人产生促进作用、增力作用和清醒作用,能对人产生重要的影响。许多有作为之人,都是在挫折中成长起来的。这时我适时地进行点拨小结,其实世界上许多事物和挫折一样都是具有两重性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们要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地看问题,既看到消极不利的一面,又要看到积极有利的一面。努力克服不利的因素,充分利用有利的一面,就能使事物向好的一面转化。这样,运用唯物辩证法使学生懂得了培养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的重要性,起到了强烈的激励作用。
违法和犯罪是初二法律知识教育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违法是犯罪的前提,犯罪是违法发展的必然结果,两者在本质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一个人如果经常做违纪违法的事,不思悔改,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有这样一个案例:王某从小经常打架、破坏公物,还逃学到网吧或游戏厅上网玩游戏,没有零花钱就偷拿同学的钱物或敲诈小同学,经老师批评教育后仍不改正。因为他认为自己没犯罪,犯点小错误没事。后来,因偷窃邻居的财物被公安机关劳动教养。但劳教回来后,恶习不该,一次因参加与团伙抢劫被逮捕,经人民法院审理,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在引导学生分析王某“违纪—违法—犯罪”的过程中,我有意渗入哲学上的“质量互变”原理。指出大量的违纪是违法的前提和准备(量变),违法则是违纪的必然结果(质变),违法之后不思悔改,继续行窃,就是在作量的积累(新的量变),时间一长必然导致走向犯罪的深渊(再次发生质变)。在丝丝入扣的分析中,使学生认识和理解了违法和犯罪的联系,懂得没有“小错不断,大错不犯”只有“小错不断,大错必犯”的道理。因此,我们平时要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以防止违法犯罪的发生。
又如: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在初三政治教材中有多处体现。“改革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一框中有两个重要的知识点,即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教学中,我一方面介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及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学生获得直观感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将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等观点穿插其中。指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既看到内因,又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使学生知道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部动力(内因),而对外开放则是外部条件(外因),引导学生对改革的重要性和开放的必要性进行理性的思维,懂得我们这样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改革。但是,独立自主并不是盲目排外。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我国顺利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综上所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入哲学思想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特征、认识特点和理解能力,用简明通俗的语言、生动有趣的事例,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实践中表明,在教学中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一,寻找机会,适时渗入
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时,我们要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揭示出相关的哲学思想,使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更进一步,由特殊具体的知识上升到一般普遍的原理,体会到哲学基本观点和原理对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际指导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把握尺度,适当渗入
初中思想品德课毕竟不是哲学原理课,我们只是想让学生对哲学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因此,只要抓住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哲学基本原理,用通俗的语言和适当的方式予以介绍即可。让学生在对比的基础上有所感悟,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智慧,使学生更灵活、更聪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避免脱离学生的实际将哲学原理讲深讲透的做法,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达不到预定的目的。
第三,循序渐进,逐步渗入
初中思想教材特别是初三教学内容蕴涵着许多哲学思想,如普遍联系的观点、矛盾分析的方法、量变质变原理、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实事求是的思想等等。我们一方面渗入哲学思想,另一方面要启发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已经了解的哲学原理学习新的内容,达到温故知新。在经常运用中,加深哲学思想的理解,使学生懂得哲学并不是抽象空洞的理论。
第四,巧选材料,自然渗入
引用故事、寓言、名人名言等,使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这样有助于理解重要的哲学思想。在介绍“实事求是地评价我国的国家地位”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实事求是的含义和重要性,我向学生讲述了“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让学生从南郭先生灰溜溜的下场中体会到不懂装懂、弄虚作假的尴尬与害处,懂得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绝不能脱离实际。“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小故事则让学生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说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及实践的重要作用时,我引用了西方谚语“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和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诗句。而在分析内、外因的关系和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时,我则和学生一起赏析了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入哲学思想是因教学的需要和学生成长的要求而进行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选用恰当有效的方式、灵活多变的方法,渗入而不灌输,自然而不牵强,实在而不造作,注重效果而不流于形式,最终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