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学观点指导思品课教学的尝试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_netb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中学思想品德课应以学生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人文素质。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它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让初中生了解一些哲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他们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成长中遇到的各种烦恼和困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笔者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意识地渗入哲学思想,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对初一学生进行“锻炼坚强意志,积极对待挫折”的教学时,我向学生提出了“挫折是好事还是坏事”的思考题。大多数同学不假思索地回答:“坏事。”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指出挫折本身并不是好事,也可以说是坏事;然而,也有人能战胜挫折,成就一番事业。如我国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告失败。但李时珍并没有因此消沉,他立志学医,终于写成了流芳百世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又如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研制炸药屡遭失败,甚至因此失去了亲人,但他坚定不移,继续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之后,请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挫折?通过讨论、分析,学生体会到挫折是有负面效应的,但只要我们正确对待,挫折能对人产生促进作用、增力作用和清醒作用,能对人产生重要的影响。许多有作为之人,都是在挫折中成长起来的。这时我适时地进行点拨小结,其实世界上许多事物和挫折一样都是具有两重性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们要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地看问题,既看到消极不利的一面,又要看到积极有利的一面。努力克服不利的因素,充分利用有利的一面,就能使事物向好的一面转化。这样,运用唯物辩证法使学生懂得了培养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的重要性,起到了强烈的激励作用。
  违法和犯罪是初二法律知识教育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违法是犯罪的前提,犯罪是违法发展的必然结果,两者在本质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一个人如果经常做违纪违法的事,不思悔改,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有这样一个案例:王某从小经常打架、破坏公物,还逃学到网吧或游戏厅上网玩游戏,没有零花钱就偷拿同学的钱物或敲诈小同学,经老师批评教育后仍不改正。因为他认为自己没犯罪,犯点小错误没事。后来,因偷窃邻居的财物被公安机关劳动教养。但劳教回来后,恶习不该,一次因参加与团伙抢劫被逮捕,经人民法院审理,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在引导学生分析王某“违纪—违法—犯罪”的过程中,我有意渗入哲学上的“质量互变”原理。指出大量的违纪是违法的前提和准备(量变),违法则是违纪的必然结果(质变),违法之后不思悔改,继续行窃,就是在作量的积累(新的量变),时间一长必然导致走向犯罪的深渊(再次发生质变)。在丝丝入扣的分析中,使学生认识和理解了违法和犯罪的联系,懂得没有“小错不断,大错不犯”只有“小错不断,大错必犯”的道理。因此,我们平时要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以防止违法犯罪的发生。
  又如: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在初三政治教材中有多处体现。“改革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一框中有两个重要的知识点,即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教学中,我一方面介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及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学生获得直观感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将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等观点穿插其中。指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既看到内因,又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使学生知道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部动力(内因),而对外开放则是外部条件(外因),引导学生对改革的重要性和开放的必要性进行理性的思维,懂得我们这样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改革。但是,独立自主并不是盲目排外。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我国顺利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综上所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入哲学思想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特征、认识特点和理解能力,用简明通俗的语言、生动有趣的事例,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实践中表明,在教学中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一,寻找机会,适时渗入
  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时,我们要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揭示出相关的哲学思想,使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更进一步,由特殊具体的知识上升到一般普遍的原理,体会到哲学基本观点和原理对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际指导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把握尺度,适当渗入
  初中思想品德课毕竟不是哲学原理课,我们只是想让学生对哲学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因此,只要抓住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哲学基本原理,用通俗的语言和适当的方式予以介绍即可。让学生在对比的基础上有所感悟,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智慧,使学生更灵活、更聪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避免脱离学生的实际将哲学原理讲深讲透的做法,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达不到预定的目的。
  第三,循序渐进,逐步渗入
  初中思想教材特别是初三教学内容蕴涵着许多哲学思想,如普遍联系的观点、矛盾分析的方法、量变质变原理、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实事求是的思想等等。我们一方面渗入哲学思想,另一方面要启发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已经了解的哲学原理学习新的内容,达到温故知新。在经常运用中,加深哲学思想的理解,使学生懂得哲学并不是抽象空洞的理论。
  第四,巧选材料,自然渗入
  引用故事、寓言、名人名言等,使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这样有助于理解重要的哲学思想。在介绍“实事求是地评价我国的国家地位”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实事求是的含义和重要性,我向学生讲述了“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让学生从南郭先生灰溜溜的下场中体会到不懂装懂、弄虚作假的尴尬与害处,懂得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绝不能脱离实际。“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小故事则让学生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说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及实践的重要作用时,我引用了西方谚语“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和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诗句。而在分析内、外因的关系和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时,我则和学生一起赏析了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入哲学思想是因教学的需要和学生成长的要求而进行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选用恰当有效的方式、灵活多变的方法,渗入而不灌输,自然而不牵强,实在而不造作,注重效果而不流于形式,最终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其他文献
2001年,我国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中,除个别学科外,均明确提出进行“探究式教与学”的要求。如《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在基本理念中提出“鼓励探究式学习”。  目前,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各科标准仍未在全国铺开,但可以确定探究式教与学必然是突出的重点。    一、“探究式教与学”在人文科学课程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一)关于“探究”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必须将“探究式教与学”与一般意义上的“探究”区别
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唤醒学生自己的个体审美能力、审美素质,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  那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应运用什么样的方法与途径呢?  第一,品味阅读,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去品味文本塑造的美。阅读文本时通过第一、第二信号系统唤起相应的视觉表象、听觉表象
古诗词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这是一笔丰富的优秀文化遗产,因其特殊的体裁,需要建立一种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一、古诗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与具体方法    (一)读诗文  1.自读诗文。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初读诗文,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为学习诗词做好铺垫。  2.范读诗文。提出听读任务:听准读音,把握朗读的基本节奏和语调,初步感知诗词主要
初中三年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初一是三年中起着航标定位作用的重要时期,如何从小学老师的手里接好这一棒,是每一位初一老师都要思考的问题。我们所要面对的每一位同学都是单一而又复杂的复合体,但又有其共同的生理、心理特征。初一新生已经能初步实行自我监督,但遇到困难又容易灰心丧气;他们有时显得很懂事,有时又流露出小孩子的稚气;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易于接受好的影响,但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
真正的课堂教学,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真正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展示的舞台;真正的课堂教学,没有完全正确的答案也没有完全错误的答案,有讨论,有分歧,甚至有意外,课堂教学才能起波澜,课堂才会活起来。“活”的课堂教学能帮助学生拓宽思维的空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活”中现精彩。那么,课堂如何才能“活”起来呢?    一、“我参与,我快乐”    (一)重设课文标题  课文标题是一节课内容
【摘 要】 新课程的实施,语文课出现“异化”现象。而本色的宏观教学、本色的语基训练、本色的学科渗透、本色的教学设计和本色的教学语言等五个方面是探索中小学语文课保持语文本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本色    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以语言为主要学习对象,让学生感悟、理解和运用语言,既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也揣摩语言的意蕴。否则,语文课就会缺失了语文本味。  为此,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略
鸦片战争以来,东西方列强曾把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强加到中国人民头上。从不平等条约被签订的那天起,中国人民就开始了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随着民族意识日益觉醒及国民对世界认识的加深和对国际法的逐步了解,中国历届政府都提出了修改或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要求。那么,中国是如何废除近代以来清政府所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一、利用世界大战的契机    1917年8月,中国政府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并宣布在此之
余光中被尊为台湾诗坛的“祭酒”,他1949年赴台。同所有漂流到宝岛的人一样,他内心时刻涌动着浓浓的思乡情,这种思乡情怀与任何时代的乡愁有着不可比拟的特定内涵。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渴望团聚,渴望统一,渴望早日结束人为的阻隔和多年的分离之苦,因此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乡愁》。  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永恒主题,也是一种抽象的、扑朔迷离的情感体验,倘若找不到独特恰当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会流于一般化
记叙文中的人物塑造和主题展现,离不开特定情境的烘托。否则,其中的人物形象会变得肤浅而不突出,主题思想亦将肤浅而不鲜明。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记叙文写作时,应该重视并强调情境创设应用的重要性。  首先,情境的创设,为作品的人物提供了活动平台。就像演员需要舞台一样,记叙文中的人物活动,也需要一个活动的平台,即一个适合其情其境的活动载体。这就需要进行特定情境的创设。鲁迅在《祝福》一文中,为突
新课标一个重要方面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活生生的教学主体不仅需要得到知识的收获,需要得到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得到美好的愉悦的情感体验。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活学生的感情火花?我的看法和体会是:可以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生动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在受到文学熏陶的同时,获得丰富而美好的情感体验。    一、以美妙的诗文碰撞学生易感的心,让学生情愫涌动起来    让学生多读好诗,读出诗文背后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