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素养培养的小学信息技术课优化教学设计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tang4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社会生活与工作信息化的环境下,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专业人才不可缺少的能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近年来新开设的基础教育课程,是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启蒙教育。本文分析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与现状,探讨以培养信息素养为基础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优化方法。
  【关键词】信息素养 培养策略 小学信息技术 优化 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样在教育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也不断凸显。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现代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基础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优化正是当前教学形式所需要的。
  一、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
  自2000年教育部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以来,信息技术课程就开始进入小学课堂。然而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尚未解决。首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理解存在偏差。当前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课程中培养的信息素养被主要理解为计算机与网络的信息应用能力。同时,实际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也局限于计算机操作技术,教师对信息素养的认知也仅仅在计算机方面。其次,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要求不相符,仅仅在演练与技术掌握方面的训练无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科学素养与能力,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而新型教学方法应用越来越广泛,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误区和困惑。大多数教师都对新型教学方法投入了很多关注,期刊论文的发表内容也很多。但教学性论文居多,侧重于教学经验总结与课例评析,深入到教学理念层面的较少,教学理论方向的发展明显滞后。而教学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这一根本目标很多时候被局限于计算机操作技术的训练。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与实践,需要在理论层面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基于信息素养培养的课程优化设计
  小学信息技术课培养目标的设定必须考虑小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小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增强小学生的信息意识,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之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具有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为能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优化需要应用系统方法,将培养信息素养与学习兴趣作为目标,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支持,完成课程优化。
  (一)基本理论与思想
  优化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需要构建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支持。构建主义的教学中心是学生,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帮助支持者,通过对话、合作、情境等学习环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精神。而新信息技术教学是构建主义所需环境的最好的场所。同时人本主义也是优化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必不可少的理论支持。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强调了学生能力发展的个性化,要求学生发挥内在动力,在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中完成学习。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对象是小学生,根据心理与发育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环境创设,能够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完成学生信息环境下的伦理观念、道德与意识的正确引导。
  (二)设计教学目标
  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的,避开了传统教学目标中偏重知识传统的误区,确定信息技术教学的三维目标,分别是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情感。通过多角度教学目标的设定,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的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确定人性化的教学主体特点。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Photoshop的对象选择教学的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多边形套索工具”“复制/粘贴”“水平翻转”“自由变换”等多种工具的使用。知识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各种工具的使用与意义,而能力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利用工具完成自己想要的构图,具备美化图像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选择
  教学方法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定,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在新课程标准的支持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任务驱动法是最重要的新型教学方法之一。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以构建主义为核心理论的,与探究教学模式的要求相类似,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与任务驱动法的核心任务相同,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法最为常用。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也不是简单的实例演示与案例分析,需要根据教学目标与实际意义的契合程度进行筛选,还需要能够满足任务分割与配合的要求,同时还必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过程中,需要深入分析,才能实现信息素养培育的目标。因此,在Photoshop的对象选择教学中需要将主体教育作为基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当选择以目标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讨论交流法等激发学生能力发挥的教学方法为主。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信息化设备背景下学生应当具备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与责任感。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当前良好的教育形势使我们完全有条件、有可能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努力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增强紧迫感,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把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迎接信息化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戴宇辉.浅析以信息素养为核心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0(5):157.
  [2]张利年.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1(5):163-164.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技术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客观存在,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因素。我国工业的技术含量不高,如沿海经济工业主要以原料加工为主,知识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只赚取了低廉的加工费。还如制衣行业,几亿件衣服还不值一架波音飞机。技术可以推动经济的突飞猛进,培养当代青少年的技术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通过通用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通过培养学生多观察、细观察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勤动笔、多积累的习惯,进而达到让小学生爱写作文,乐写作赛的目标。
本文介绍了探究学习的含义、特点、类型。通过案例,探讨了探究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
晚清政府对书籍的检查,重点是审查其有无“违禁”内容。清政府既沿用传统的查禁方式,又采取前所未有的新手段。对“违禁”书籍案件的处理,涉及到“书”与“人”两个方面,其中对“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这些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普及与运用。计算机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领域应用相当广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生动、新颖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活泼、生动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让学生拥有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就幼儿而言,探索的本身比通过探索获得的知识更为重要。幼儿科学活动中探索能力的培养,也就是通过幼儿的观察、操作、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