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an]这片土地出现在银幕上,就胜过一切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y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Ryan在《台湾电影爱与死》里说,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台湾电影史上最多惊喜、或高或低、有悲有喜的指标性十年,2010年的《艋舺》热,代表着海角热潮的正式结束,今年是“后海角年代”的真正起点。
  我突然怀起旧来:“台湾电影的评论,以前看到比较多,近几年好像少了。”Ryan看着书架上的藏书,说:“80年代新电影时期的论述当然很多,90年代以后焦雄屏老师出了多本介绍台湾电影的专书,还有卢非易老师的《台湾电影:政治经济美学》、王玮老师的《寻求假想线的银幕》,以及闻天祥老师写蔡明亮,黄建业老师写杨德昌,林文淇老师所编侯孝贤的专书……这四、五年来专论台湾电影的书好像很少了。”我脱口而出:那你这本书很重要啊!
  
  影评是专业而不是职业
  
  Ryan本名叫郑秉泓。直到出书,他才知道自己的本名那么不红,“原来书封上没有打算放英文名的,但出版社发现大家都不知道‘郑秉泓’是谁,只认识‘Ryan’。”
  Ryan宣称,“关于电影,我略知一二”,这是他自2002年在明日报上写影评以来沿用至今的新闻台/部落格名字。那时他已经到了英国念大众传播,朋友间流行起开设新闻台,刚开台时,Ryan只是发一些英国生活的照片,后来才写起了影评。“写了之后就有人来跟你讨论,你就会觉得要写得认真一点。贴在部落格上也代表一种言论,也要负责。”
  我以为,影评人跟一般观众比,要作出评价和分析,想必会在短时间内看同一部片子两次以上,但原来Ryan很少片子是看一遍以上的,“因为要看的片子太多了”。所以看的时候就要聚精会神,“也很少跟人家一起看,因为有的人会一直在旁边说话”。会重看的电影,是为了印证对当下所看的判断。“例如看到一个导演现在的作品觉得很烂,我会把他以前的片子再找来看,比较之下就能知道现在是不是真的退步了。”这是Ryan看电影的习惯,所以在他的影评里,会从这一部联想到另一部,甚至很多部;作者的创作脉络和内在美学价值更是清晰可辨。
  Ryan的影评是犀利的。在这本他形容“因为出书,有些东西要讲得更得体一点”的“修饰版”影评集里,两极的态度仍然呼之欲出。我给他举例:《亲亲小爸》那篇感情也太丰富了点,《刺陵》那篇骂得还挺刁钻。他说:“评论绝对是主观的。我从来不写自己没有感觉的电影。”
  听说,曾有年轻导演到他的部落格呛声过。评论跟创作之间的关系,在Ryan看来是怎样的呢?“有时候是敌人,有时候又是好朋友。美国有个王牌影评人叫宝琳·凯尔(Pauline Kael),她说她几乎不参加各种首映或社交。假如你去参加一场首映,人家把你招待得好好的,还让你跟明星一起看片,那样有些话好像就注定讲不出口了。而有时候影评跟创作之间是一见如故,尤其是一些默默无名或者大家一直都不喜欢的作品,被影评人指出一些别人看不到或没有想到的联结,作者会觉得遇到知音。”
  在网络上受到瞩目后,Ryan陆续接到一些平面媒体的邀稿,如今出版了这本书,他才发现,“原来在网络上写的,在有的人看来还是不太算数,书才代表你的著作。出书比较像一个仪式,像成年礼一样,你出了书就是一个正式的影评人了。”
  是正式的影评人了,但Ryan说,在台湾没有人可以把影评当成全职工作,每个在写影评的人都有自己的正职。影评,比较像一个排解自己想法的管道。
  
  《艋舺》是结束也是开始
  
  《台湾电影爱与死》是Ryan的第一本书,而8年的影评书写在今年作一个总结,初衷是因为“时间”。
  2008年,《海角七号》掀起了台湾电影的新高潮,这并非一个突发的现象。台湾电影在90年代陷入低潮,到1999年,台片票房仅占全年度票房收入总和的0.4%。但进入21世纪以来,自《卧虎藏龙》、《一一》引爆的全球效应始,台湾电影的发展持续呈现波浪起伏的戏剧性变动,直至《海角七号》创下总计新台币5亿3千万的票房纪录,登上台湾院线史上华语影片的龙头宝座。
  而Ryan认为,“后海角年代”是在2010年的《艋舺》热结束后才正式开始的。“《艋舺》与《海角七号》、《九降风》、《囧男孩》、《带我去远方》、《停车》、《战·鼓》等几部电影同样是2006年度新人组辅导金的获选作品,2009年上映的电影很多在《海角七号》前已经开拍;而《海角七号》成功后所开拍的电影,陆续拍完和上映的时间差不多就在今年,所以今年才是‘后海角年代’的开始。《海角七号》所创造的前所未有的台片新高潮,它到底对台湾电影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高潮的续航力有多大?2010年是一个分界点。”
  《艋舺》在今年春节期间上映,以全台超过160厅同步上映的规格,缔造出6天全台票房破亿的历史纪录。Ryan指出,《艋舺》的制作、行销模式具体地标示出台湾电影迈入工业化的可能性。
  《艋舺》的制作成本约新台币5000万,而行销预算则近2000万,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商业制作的特点:第一,用明星卡司,这正是工业化最重要的特征;第二,服装、布景、摄影、配乐都找台湾业界名人,是投合市场大众口味的组合;第三,出版电影写真书,搭配置入性行销。而最重要的是,《艋舺》在去年8月开拍之前就确定要在今年2月春节档上映,这是二十年来首部挤进春节档期的台片。“台湾电影目前仍然是拍完后才来谈档期,谈完档期后才来想怎么宣传。但《艋舺》走的是好莱坞那一套,钱到位、技术到位、档期到位,这样就能不时放出消息。一部好的电影绝对不能忽略行销。”
  Ryan认为,台湾电影要工业化,必须多拍类型片,与电视台合作,形成电影圈的明星制度。“台湾要走类型剧,就要大量与电视台合作,这是世界上很多地区电影工业的通则。电视台是很商业的取向,它们投资电影就是希望能赚钱。台湾有很多明星,可是明星制度只存在于电视偶像剧中。台湾应该多拍爱情片、恐怖片,而且要达到一定品质以上。但其实商业片拍得烂也没关系,可是至少要能够回本,这样市场才能起来。量多起来了,才会有竞争。现在是久久才出现一部,很难达到竞争的效果。”
  
  非主流是主流的土壤
  
  到底什么是好的评论?大概就是当它谈到自己知道的事物时,会让人心有戚戚焉,甚至多一些独特角度;而对陌生的话题,能说得让人想一窥究竟。
  自己早有答案,但我还是不得不替未看过那些电影的读者问Ryan:“你的书里写了那么多大家不熟悉的影视作品,不怕读者有阅读困难和缺少共鸣吗?”Ryan斩钉截铁地说:“这更是我一定要出书的理由。就是让那些东西永远留在纸本上。我选了一些短片、纪录片的影评,我跟编辑说,这是绝对不能删减的。我很希望能够让别人知道台湾有这样的导演,他的电影可能是在电影院没办法看到的,电视也没播,也没出DVD,但它是值得看的,是有趣味的,甚至让我很感动的。”
  而短片、纪录片、电视电影的历练,是台湾大部分新导演首部剧情长片的养分,是观众见证作者个人风格美学逐渐成型的过程。《海角七号》的魏德圣、《九降风》的林书宇,他们早年的短片作品便已绽放光芒。
  Ryan说:“它们呈现了台湾电影多元的面向。台湾电影现在是极端的,就是说,必须很艺术、得过很多奖,或者很商业、有卖点,人家才会投资。但大多数新锐导演其实往往处于一个游移的阶段——非全然极端的商业,或是全然达到美学成就,但是他们的作品有时候揭露了一些你我意想不到的可能性。这些东西都是台湾正式的剧情商业电影的养分。”
  Ryan有时候受邀到图书馆演讲,都会呼吁这些公家机关去收藏非主流电影。“我有时候已经不是呼吁,而是直接骂他们。台湾有些图书馆已经夸张到收集香港三级片的DVD,却不买这些短片、纪录片。但另一方面,因为采购法的限制,很多短片、纪录片根本没有申请做发行,图书馆也没办法采购。除非采购法有一个突破性的修订,否则很多民众还是没有管道看到这些作品。”
  在访问的最后,当我向Ryan索取一些书里的图片时,他说:“放短片、纪录片导演的工作照吧,让他们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
  
  我想,有些东西是相通的,就如他在书中一直强调的“全球情感,在地特色”。我问Ryan,这是不是他对“台湾电影”的标准和要求?“我会那样提只是这种电影比较打动我。在这么多的电影中,台湾电影当然有很多方面是比不过其它地方的电影的;但是它很吸引我的一点是,看着我生活的这片土地的周遭出现在银幕上,不管是以我认同还是不认同的方式,那种感动有时候会淹没其它缺点。”
其他文献
中国茶  作者: 吴建丽   页数: 240   出版日期: 2010年12月  定价: 人民币98.00元  高端、时尚可收藏亦可送礼的茶书。学泡中国茶,是本书的基调。中国茶讲究品鉴不分家,将传统的六大茶类做了创新的解读,通过学习泡茶这一方式,把茶的基本分类、特点、鉴赏、品味逐一讲解明清楚。从茶的起源、发展、制作再到名茶传说、名茶冲泡,一环扣一环,把茶从外到内,从远到近层层讲解地,趣味无穷。  
期刊
Text_陈忠坤 Photo_北京湛庐文化 Design_Miso    相传春秋时期,铸剑大师欧冶子十年磨铸一剑,因通体“湛湛然黑色也”而得名“湛庐剑”,此剑取自“五金之英,太阳之精”,出之有神,服之有威,象征着精华与灵光,更象征着仁者无敌,享有“天下第一剑”之盛誉。越王勾践、吴王夫差、楚昭王、薛仁贵、岳飞都曾佩带此剑。传闻湛泸剑有灵性,只伴贤君,且剑在国旺。若君无能,则剑自会飞弃而去,国亦败。
期刊
众所周知,摄影是一种“瞬间的艺术”。这个“瞬间”,其实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摄影师对摄影场景的理解与解构之后的再现。对很多人来说,评判这个“瞬间”,无非是说这是否是一张好照片。按照传统摄影教材的定义,好照片要符合三个标准:要有一个基本的主题、要突出重点、要简洁明了。如果从更深的层面理解,这三个标准还不能完全拿来评判照片的好与坏,有些好照片甚至经典照片,也不尽符合这三个标准。除此之外,正确的曝光、对
期刊
遮蔽的时间  作者: 裴在美  页数: 288   出版日期: 2006年8月  定价: 新台币300元  裴在美,一位学艺术的人,拍过电影,从事过表演,写了不少的剧本和小说,累积了成绩;也无可避免地遭遇挫折,至今却仍欣然踯躅于创作的道途。在这部作品中,一个深沉剔透的心灵从容地穿梭于当下艺术和文化的现象之中,连贯自身的思索经验与其它创作者的精华,对此一时刻的现实和人生提出问答。时而发出动人的独到见
期刊
一开门,傅国涌就说:“这几天真是忙死了。”原来,他最近正在为位于杭州市中心耶稣堂弄寓所拆迁的事四处奔走。这套房子,恰巧在司徒雷登故居旁边,傅国涌与司徒雷登“做邻居”的美谈,即将随着拆迁终结。而司徒雷登,也是他的新作《从龚自珍到司徒雷登》中的主人公之一。多年来,傅国涌执着于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寻找出一条脉络,不是宏大的历史叙述,也不是简单的史料堆砌。从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到百年言论史研究,到为近代
期刊
稍纵即逝的印象  作者: 王聪威   页数: 240   出版日期: 2005年1月  定价: 新台币240元  王聪威作品具有强烈的前卫性格,其且各拥殊异风姿,乍看之下,也许极甜美、现代风格、意识流、疯狂暴虐、存在主义、冥想哲思……不同的小说面目,但王聪威贯串文章的关注视线,是要读者在阅读时,离开这个被现实事物所胶着的世界,放弃现世的思考逻辑。   本书收录《m的婚礼》、《稍纵即逝的印象》等八篇
期刊
新作者出书,有些经不住市场考验,很快就如泡沫般消失;有些初试莺啼,恰好赶上社会需求潮流,出来的作品既叫好又叫座,于是再接再厉经营出个人品牌。  吴东龙是后者。2006年《设计东京》在台湾甫一出版便大受好评,2007年飘洋过海,在大陆同样大受欢迎。2008年,他又推出《设计东京2.0》。在两岸文创产业同受瞩目的环境下,吴东龙的设计旅行书,像一颗美学的种子悄悄发芽,满足了一般人对于深度美学之旅的需求及
期刊
时尚廊  北京 Beijing  心水推荐  天下没有怀才不遇这回事  包益民/著 中信出版社  这本书对于设计师,或是从事文创工作、为人生事业在努力奋斗的年轻人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为梦想而奋发的态度。从包益民人生经验的分享中,读者窥视到了一个明星创意教父的生活和工作,并得以参考它的方法。  包益民是一个有能力有竞争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幸运的人。他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说:“我的生活和工作其实非常融
期刊
2010年6月。傍晚的星马咖啡会所。  品着咖啡,听着音乐,我的心和书城的读者一样宁静,因为我在等待一个人的到来。  半个世纪以前,他以一首篇幅短小而美丽动人的诗歌《错误》享誉文坛,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尤其脍炙人口,数十年来,打动了无数华文读者的心弦。即使他出版的诗歌算不上多,但在台湾流传的程度,并不亚于李后主、李商隐等。他的诗中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任侠
期刊
Text_春眼秋手(大陆) Design_Phil Mattson (Channel.ad)    在中国,有多少人叫建军、建国?有多少人叫卫东、红革?中国的父母好像特别偏爱用历史大事件来给自己的孩子命名,孩子沾上磅礴的历史气息的同时,也被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于是,每次人口普查之后,就会传出叫某个名字的中国人口,甚至超过一些小国家的总人口的趣闻。一个人重名也就罢了,如果一家8个孩子分别叫:赵解放
期刊